從三國時期魏蜀吳政權的合法性,看出“名分”在古代有多麼重要!

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夫妻的關係稱為“名”。相應的責任、義務稱為“分”。在名分的教義下,進行人倫價值的判斷,人倫價值稱為“大義”。自古以來,古今中外對於是非善惡都有基本的價值判斷。儒家思想認為,只要人人遵守這個價值觀,不需要君王就能夠達到社會穩定和諧的目的。反之違反大義,違反名分的話,即使花費巨大社會成本也不可能維持統治。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古代人這麼多看重名分。尤其在古代的戰爭以及皇位傳承方面,則更加講究名分。“師出有名”這在古代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從三國時期魏蜀吳政權的合法性,看出“名分”在古代有多麼重要!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漢獻帝蒙塵。為何曹操那麼迫切的想要迎奉漢獻帝呢?為什麼被譽為王佐之才的荀彧也極力的勸諫曹操迎奉漢獻帝呢?原因就是漢獻帝就是大義。只要掌握了漢獻帝,就掌握了大義。曹操掌握了漢獻帝之後,他的所作所為在名分上就得到了認證。歷史上為什麼曹操可以做到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因為曹操掌握了漢獻帝,所以曹操發出的詔令並不是矯詔,而是真正的天子令,天下諸侯只要沒有明確反漢就必須遵守其令。別管曹操私底下怎麼樣。但表面上都是合理合法的。所謂“師出有名”就是這個意思。

從三國時期魏蜀吳政權的合法性,看出“名分”在古代有多麼重要!

三國時期為什麼曹丕可以第一個稱帝,而劉備可以緊隨其後稱帝自立。但唯獨孫權稱帝最晚呢?

事實上曹魏陣營在曹操時期就已經具備了稱帝的實力。但曹操為什麼不稱帝呢?首先是曹操不願意背上篡漢多惡名。歷史上曹操也曾說過“若天意在吾,願為文王”。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其次,曹操發現自己陣營內部還有很多潛藏著的漢室死忠粉。比如荀彧,從曹操開始稱公伊始,荀彧就十分反對曹操這麼做。當時荀彧對曹操說“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荀彧如此激烈反對曹操僭越,曹操一方面肯定會十分的氣憤。另一方面也在深思自己陣營內部究竟還有多少人忠於漢室。所以曹操才沒有稱帝,而把這個機會給了自己的繼承人曹丕。

從三國時期魏蜀吳政權的合法性,看出“名分”在古代有多麼重要!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繼承了曹操的魏王爵位。曹丕上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開始逼迫漢獻帝禪讓皇位給自己。很多人就奇怪了?為什麼非要漢獻帝禪讓呢?直接除掉漢獻帝稱帝不就行了嘛。但事實上並不這麼簡單,首先曹丕也是個聰明人,篡漢這種千古惡名他自己也不願意揹負。其次,為了之後自己政權的穩定性和合法性。曹丕也必須要讓漢獻帝禪位給自己。一直以來曹魏陣營雖然傀儡了漢獻帝。但表面上曹魏依舊是漢臣,如果漢獻帝沒有禪位給曹丕,而是曹丕自己獨自稱帝的話。雖然效果是達到了。但產生的影響卻大不相同。禪讓在名義上是漢室自己主動把天下交給了曹魏。而造反就失去了大義。造反畢竟違背的君臣的名分,就算曹魏日後奪得了天下也難免會被人詬病。禪讓就不同了,簡單、高效,而且沒有後顧之憂。這也是為什麼曹丕可以第一個稱帝,也解釋了為什麼曹丕非要逼著漢獻帝禪位。

從三國時期魏蜀吳政權的合法性,看出“名分”在古代有多麼重要!

劉備之所以能在曹丕稱帝之後,立刻就稱帝自立,也是因為他有足夠的名分。首先劉備雖然一直標榜著匡扶漢室,但劉備想要叛逆之心早已昭然若揭。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劉備是漢室宗族,有著漢室血脈。所以說,如果漢獻帝被廢,最高興的一定就是劉備。因為那個時候劉備就有足夠的理由稱帝自立了。劉備有了漢室宗親這個身份,就意味著在大義上劉備是佔據主動的。畢竟歷史上不是有劉秀這個例子嘛。所以劉備才會在得知漢獻帝禪位,曹丕稱帝后,就第一時間稱帝自立。甚至於劉備都沒來的及確認漢獻帝是否還活著。而劉備的倉促稱帝也被很多人多詬病。歷史上劉備著急稱帝的時候,蜀漢臣子劉巴,雍茂,費詩三人勸諫劉備不要急於稱帝授人以柄。但三人均沒有什麼好下場。結果一死兩冷落。這種結局足見劉備的品性。

從三國時期魏蜀吳政權的合法性,看出“名分”在古代有多麼重要!

而孫權則完全不同了。孫權完全就是臣子,他既沒有掌握漢獻帝這個先天優勢,又不具備漢室血脈。所以說孫權為什麼不敢早早稱帝呢?就因為不具備名分。名不正言不順,這樣建立的王朝肯定是被人詬病的,也是不穩定的。所以孫權才會在曹丕稱帝后遣使請求成為魏國的藩屬,之後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直到曹丕病逝,孫權平定了內部一切紛爭後,才在229年建立吳國,稱帝自立。此時距曹丕稱帝已經過去九年了。可見沒有名分的孫權有多麼慘。只能不停的熬,不停的清理內部關係,最終才得以稱帝自立。

感謝閱讀理解的喜歡的朋友請多多關注支持一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