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一些60歲以上的老人也有退休金,為什麼有的人還要種地?

新大風歌


原因很現實,養老金太少,不夠用,只能靠種地收入養活自己。

大家好,我是社保專家思之想之,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也有退休金,為什麼有的人還要種地?

農民養老金水平偏低

沒錯,現在60歲以上的老人也有養老金,他們可以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養老金包括兩部分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

目前,有大約1.5億居民在領取城鄉居民養老金,但是目前城鄉居民人均養老金待遇水平是很低的,只有不到200元。

人社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1255萬人,其中,領取養老金待遇人數15598萬人,月人均養老金待遇125元,其中基礎養老金113元。

居民養老金水平是比各地低保標準還要低的,而且跟全國企業退休人員接近3000元的人均養老金水平也是相差甚遠的。

很多隻領基礎養老金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領取的只有當地的基礎養老金,其中,在新農保和城居保實施時年滿60歲的老人,沒有領過養老金,那麼不用繳費就能從2014年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建立起領取基礎養老金。

但基礎養老金水平是很低的。目前,全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只有每月88元。

88元是全國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各地基礎養老金會在這個基礎上有所上浮,2017年人均基礎養老金只有113元。

思之想之的父母目前70歲,在老家領取的就是每月108元的基礎養老金。

靠種地收入養活自己

養老金水平這麼低,一兩百元的錢是根本無法靠養老金來支撐老年生活的,所以,農村裡很多60歲以上的老年人還在種地,還在幹農活。

只有這樣,通過土地收益增加自己的收入,才能維繫生活,這也是無奈之舉。如果你去過農村的話,你就應該知道,在農村60歲以上還在地裡幹活的人比比皆是,大有人在,並不稀奇。

當然,也有老人是主動願意種地的,他們不差錢,在領基礎養老金,同時子女也會給他們養老錢,但是他們依然堅持種地,想法是可以通過種地來鍛鍊身體,同時也能減輕子女養老的經濟壓力。

總之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也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的養老金水平了。

更多社保問題,關注思之想之,歡迎點贊、留言、打賞。


思之想之


農村一些60歲以上的老人也有退休金,為什麼有的人還要種地?

退休金對於現在來說,這個詞並不確切,更合適的一個詞是養老金。有退休一詞,沒有退休金一詞。在農村也有很多上了歲數的老人有養老金,養老金的數目也不盡相同。就拿我們村來說吧,60歲以上的人有這麼幾種。1政府退休人員和教師,如果歲數超過65歲以上應該叫退休金,那時沒有改制。

2也有退休工人,還有非農人員下放青年等,他們一般都是按月繳養老保險。

3一次性繳費領取養老金,那時有這個政策,允許一次性補足養老金,因為資金關係,大多是夫妻兩人有一個人補足繳費。

4還有按年繳納的,大多是五百這個檔。

5不繳費按國家補助來取得養老金的也有。這樣的70歲以上居多。我們地區不是很富,以前感覺我們地區繳費方面應該是很差的,但從網上數據來看,還可以吧。

不管養老金多少,他們都種地,那時我也納悶,像那些養老金高的完全可以不種地。我們村卻恰恰相反,越是老教師公務員種地卻有一套。教師種地我可以理解,因為我當過教師,種地是業餘增加收入的途徑,久而久之就變成習慣。我發現很有意思的現象,他們在偷偷比誰家收成好,誰家會過日子。老一輩農村人都那樣,也許是民風民俗的影響。日子過得窮的可能會更樸實,作為農村人我覺得日子應該簡樸,地要種,跟養老金多少沒有關係,這也是一個作風的傳承,這是我個人的想法。

正因為老一輩農村人都種地,所以地沒有荒廢的,年輕人才有打工的條件,無牽無掛。至於後人怎樣,走一步看一步吧,但怎麼也要盡力給後人創造更優越的條件。我們的後代如何跟別人競爭,如何有更多的選擇機會,這是我們老一輩人應該思考的。他們會不會選擇種地,是不是願意種地,能以什麼樣的方式去生活取決於老一輩人的態度。這就是傳承。

在我看來,種地是一件高尚的勞動,但以什麼心態種地,以什麼方式種地是我們農民自己的選擇。我們需要不斷改進,不斷完善,而農村老人的確是我們農村人的榜樣。傳承下來的不是種地的技術,而是那種樸素勤勞的作風。


農業空間


看到這個問題,我心裡很沉重。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過的真的很辛苦,就靠那每月100元的養老金,可以想象,日子是怎麼過的。都說農村子女不孝順,如果他們不去贍養父母,老人真的無法生活。城裡的老人每月幾千元的退休金,根本不需要兒女養活他們,甚至還能結餘給子女。只是他們生病的時候,照顧老人,儘儘孝心就行。而農村子女既要照顧老人,又要出錢出力,你說農村老人有退休金,他們那連退休金嗎?你提這個問題說明你不是農村人。不知道農村的生活。只要身體允許,別說60歲,就是80歲的農村老人也會種地。這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村老人。希望國家多關注這樣的弱勢群體,儘量出臺惠農政策,能讓他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他們辛苦了一輩子,在他們的有生之年,儘量能讓他們多享幾年福。期待,所有農村人的共同期待!!!


新農村新觀察


首先想問一下題主你的祖輩都是城裡的嗎?還有你的那些親友也都是嗎?若真是也難怪你提出這類問題!若不是即使有一個在農村你問一下就全明白了!😠


全面小康4


樓主你說現在農村60歲老人發退休金了?你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從那來的?你能解釋怎樣才叫退休金嗎?一百元左右按現在的物價,算是安慰獎吧!反過來,農民不管過了多少歲,只要能走動,都不會停下來的。


用戶8340039293385


農村六十歲的人不算老,在這個年齡段正好是壯勞力,一些年輕的都外出務工,家裡也只有這些六十多歲的人,這些老人雖然每月可領幾十元所謂的退休金,可是物價那麼高加上孫子的零用錢跟本不夠用。鄰居有個六十五歲的老人,他有二個兒子和二個兒媳均在外打工,出於孝順父母叫父母不用幹農活,他也真蠻聽話除了煮吃之外什麼都不做,後來連走路也成問題了。因此,農村六十多歲的老人下地幹活一來鍛鍊身體二來也為家裡增加點收入。


廣西老萬


樓主你好,農村一些60歲的老人也有退休金,為什麼有的人還要種地呢?首先我認為這個問題跟自身的習慣有關係,因為很多農民他可能一輩子都是在家務農,所以說形成了一種這樣的習慣,即便是60歲以後有著一定的收入,但是也不是說就一定會停止自己地裡的活,依然還會選擇繼續種地。

而且在農村地區來看,如果說參加的是這種農村養老保險,基本上所獲得養老金的待遇水平相對來說是非常低的,大概也就是幾百塊錢左右,甚至是不會超過500塊錢,所以說這樣的一個收入其實並不足以保障自己的晚年退休生活,所以這也是繼續勞動種地的一個主要原因。

再加上本身現在是沒有農業稅,基本上種出來的地呢,它也不需要賣錢什麼的,主要是維持自己正常的口糧,那麼我認為種地一方面是可以打發無聊的時光,另一方面起到一個鍛鍊身體的作用,還一方面可以給自己種出一定的口糧,所以說這就是為什麼不願意放棄種地的一個原因,當然有很多農民可能自己已經遷移到城市居住,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就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只要是在農村地區生活的農民,基本上還是願意繼續種地的。


社保小達人


農村地區不像城鎮地區,有健全的退休金制度,農村地區老人每年拿的錢不能叫退休金,叫新農保,雖然國家從2009年開始,在農村就開始實施新農保。在新農保中就規定了,農民在達到60歲退休年齡以後,國家都發放基礎養老補貼。目前補貼金額已經從幾年前的每月55元,增加到現在每月88元了,一年1056元,這個在農村地區也是不夠生活的,農村地區人情來往多,東家結婚、西家生孩子請酒,都需要隨禮,農村地區又愛面子,有的農村地區的禮金比城裡還高,所有農村老人雖然有養老金還種地錢不夠花是主要原因。

農村老人的退休金真不夠花

一年1000塊錢的退休金,每天只有幾塊錢,一個月才88塊錢,只能吃兩斤豬肉,加上農民種地一輩子攢不了多少錢,年輕人為孩子付出,生孩子,供孩子上學,中年了,孩子要結婚買房子,借債給孩子結婚買房子,債還得自己還,老了哪有多餘的錢,加上現在開銷也大,幹什麼都要花錢,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124元,增長10.7%,增長速度比GDP還快,1000元只有人均消費支出的1/10不到,錢怎麼能夠花,不夠花,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只能種地了。

綜上所述:農村新農保1年的1000多塊錢,肯定是不夠花的,是農村地區人均消費支出的1/10不到,農村老人出去打工沒有人要,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只能種地了!


互金圈


我來簡答具體實踐:農村老年人身體好是第一本錢。農村的生活富有是靠多勞而獲得果實。而身體好是因為愛活動愛勞動的平時鍛鍊養成的好習慣好身體。農村的生活比較豐富多樣,只是區別於改革開放前後生活質量的比較。至於黨和國家關顧農村生活關注老年人六十歲往上都拿一些補助,確實是如“錦上添花”更豐富了,但是多勞多得,勤勞致富的優良傳統還將保持下去。

如果把每月百十元“工資”做依靠的話,就是成為“荒地窮人”了。“民以食為天”,愛勞愛動就是好,一豐富了生活,二強壯了身體!











團圓83


就農村人那點退休金能幹點什麼,一年幾百或一千塊錢,不夠你們城裡人一頓飯錢。你說不幹活等著餓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