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王伐夷:从徐偃王丧国看东夷势力的衰落

导读:

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人的天下概念开始成熟,以中夏为基本盘的四方域外开始成为一个不变的体系,而东夷则是位于中夏之东的夷狄。

东夷称呼其实是中夏之人对其蔑视的叫法,从距今八千多年前的后李文化开始,东方人类就开始在淮水,山东半岛一带定居,到后面原始社会著名的争夺天下之战中失败,从图腾信仰与衣冠服饰都与中夏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从逐鹿之战失败之后就一直盘踞在东方困土称霸,被三代君主称为东方霸主,双方以一种僵持敌视的态度交流,都无时无刻的想要消灭对方。中夏的统一部落联盟经常以分封侯国来开拓东夷,东夷方面则是以蚕食鲸吞的方法不断袭扰其后方。在这种斗争形势之下,东夷成为了西周以前中夏之国最大的敌对势力。

夏与东夷势力矛盾的起源发展

穆王伐夷:从徐偃王丧国看东夷势力的衰落

早期东夷势力分布图

原始社会时期,无论是中夏还是四方域外,都没有系统的建立统一国家,东夷在那个时候势力虽大,却依旧是一盘散沙。早在尧帝时代,东夷首领就已经进入中夏的核心政权。他们的首领皋陶被尧帝任命为掌管刑法的重要职位,那个时候的中夏与四方夷狄的矛盾还不是十分突出,大家都是处于一种部落联盟的状态,为了对抗自然,选择合作也不足为奇。

合作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在血缘亲近关系和财产私有化的引导之下,过去那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在夏禹手上首先遭到破坏。他依靠着自己掌握着巨大的军事实力与可控财富,把统治者的名位在自己家族之中传承,当时的夏禹为了震慑四方,他假惺惺的传位给皋陶之子,让自己的后代夏启与之争斗,想要通过夏启来消灭当年自己的错误决策。

因为皋陶之子伯益曾经辅佐大禹治水有功,所以禹便分封伯益之子在徐地,通过建立国家的形式来统率东夷,而伯益则接受中夏之主的地位,以此来达到归化东夷的目的,

但是伯益看穿了禹的谋划,坚持不受首领之位,他知道自己无权无兵,部落联盟的兵力都掌握在夏启手里,自己如果接受也只不过是他们用来平定东夷的一个傀儡罢了,所以他躲避了起来,而夏启则是建立了属于自己家族的国家,至此,东夷诸国与中夏国家的矛盾由此结下,一直斗争了千年。

商周时代东夷势力的扩张

穆王伐夷:从徐偃王丧国看东夷势力的衰落

商朝时期东夷势力图

商朝本身就是出自东方,它与东夷的矛盾也只是主干与枝叶的争斗。商汤的祖先契也曾是部落联盟之中的一员,因为有功被分封在商丘,但当时中夏已经有了主人,商国的祖先自然是不敢把自己的势力过度的向西发展,那边是强大的夏。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东方,那里拥有大量的东夷之人,拥有巨大的市场,早期的商民一边开展农业生产,一边开展以物换物的交换活动。

后世商业名称的由来便是因为当年大量的商民从事交换行业,商民的首领王亥发明了用牛耕地的方法,使得他们部落的实力超过了许多东夷小国,但他们并没有急着扩张,商业活动从来都是需要和平环境的,所以早期的商民在以物换物的商业活动之中与东夷相互融合,双方都沾染上了对方文化的习气,这是后面商的首领成汤取代夏朝时得到东夷巨大支持的重要原因,在他们的眼中,商的成功也是东夷的成功,这是对夏朝不公平对待东夷的复仇。

成功入主中原的商并没有帮助东夷实现以夷变夏的梦想,而是与东夷产生了隔阂。这不是三代与东夷的矛盾,而是整个中国文明的一条主线。居中国之人必须要推广自己的文明到其他落后地区,以达到夷狄变夏的目的,从东夷出身的商人也没有摆脱这个规律。他们居中夏之后才发现四方域外的问题是如此的复杂,治理天下就要有治理天下的手段,要懂得割舍自己与母邦文明的联系,择优而就从来都是历史的主旋律。在这种变夷为夏思想的主导之下,商与东夷开展了连绵不断的战争。

穆王伐夷:从徐偃王丧国看东夷势力的衰落

中夏与东夷作战图

帝辛是一位追求武功的君王,他立志开疆拓土。当时的东夷见到商帝国对四方诸侯的震慑能力下降,而自己觉得这是一个复仇机会的时候,便发动了战争,准备夺回历代商王从东夷手中抢走的土地。帝辛并没有退缩,他从来都是一个不知道害怕的人。他天真的认为自己的帝国可以同时开展多方面的战争,他派遣部下攻打莱夷,自己则是率领大军征伐三苗。

帝辛凭借着商的强大国力把商的版图扩展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胜利之中积累的却是失败的苗头,一个人很难做到完全用武功征服他人,帝辛的商就是这种状况,征伐东夷的前期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每一次战争都是商人武士的鲜血交换而来,用本来就缺少的人口却交换多余的土地,这种消耗国力的做法被西周抓住了机会,周武王率领着西方诸侯联军袭击了朝歌,帝辛的士兵早就在连年对东夷的战争中烦困不已。这一次的商失败了,在奴隶制社会中的失败就代表着灭国,强大的商帝国在东西诸侯夹击之下灭亡了,东夷趁机收复了数世以来被商侵夺的土地,重新成为了东方霸主。

周徐之争:东夷势力的崛起以失败告终


穆王伐夷:从徐偃王丧国看东夷势力的衰落

周代徐国崛起图

周武王建立宗周的时候,东方的东夷也乘机崛起,占据了大批殷商故土,一时间恢复了过去的强大。在整个西周时期,东夷诸侯都是西周最大的敌人,到武王死后不久,殷商和东夷势力又联合起来攻伐西周,这次战争明确的告诉我们,

当一个强大帝国轰然倒塌之后,新的帝国必然会遭到弱弱联合的讨伐,东夷和武庚统治下的商就是这样,他们都不愿意见到一个比他们更加强大的帝国欺凌自己的部族。打着恢复殷商故土的旗号发动了叛乱。

当时的周成王还是一个幼童,自然是没有能力平定叛乱,周公旦以摄政的位置讨伐了叛军,这里使得历史成为了一个悬念,如果当时周公的确没有篡位,那监视武庚的管公和蔡公又为什么不顾一切的叛乱,连兄长交给他们监视东方的目的都不管了。再从后世成王加冠之后给与鲁国国君死后以天子礼的待遇可以看出的确是周公僭越了,这次战争长达三年之久,最终的胜利者是西周,叛乱者武庚的国家被肢解为数个小邦国。东夷则是没有受到多大的损伤,他们在这次失败之后潜伏了下来。

周成王和周康王缔造了一个属于周朝的盛世,这个时代的周朝国内稳定,东夷不敢来犯。但是东夷之中的徐夷和淮夷却依旧保持着倔强不服。当时的周朝主要敌人不仅是东方诸侯,还有从南方来犯的诸多南蛮,从中国历史上的定律来看,积累盛世之后必定会迎来一个武力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楚国从南方率领诸侯联军进攻西周。这里的进攻并不是直接攻打西周国都附近,而是侵犯西周的附属诸侯国,也就是位于江汉地带的姬姓诸侯。楚国的明面意图是可以分析出来的,他们是想要通过战争凿空江汉平原,与东夷联合灭周,这是一种战略规划,但是在周人的眼中却不值一提,也许当年东夷的确联络过楚蛮。但更深层次的算计又在何方呢?像凿空江汉与东夷连成一片的这种战略构思实在过于粗糙。不像是两个地域的举国之谋。


穆王伐夷:从徐偃王丧国看东夷势力的衰落

周代作战图


周昭王看穿了楚的图谋,经过三次会和诸侯击退了楚国。但这里的击退仅仅就是楚国的主动退兵,而非周昭王直接击败俘虏多少楚人。楚国和蛮夷的大军与周王玩起了敌退我进,敌进我退的战术。在撤退的时候不给西周留下一点人口和物产,让西周的三次征伐都是无功而返。在那个时代的作战,是相当耗费钱财的,从关中地区进军长江汉水一带,数千里之遥,每天消耗都是一笔惊人的数字。怎么看来这些都是楚蛮和东夷联合起来的战术,而当时的西周为了后方稳固,在征楚之前还特意的安抚东夷,东夷也确实做出了归顺之态。但历史的转折来临了,第三次伐楚之战,周昭王和他的将士们全军覆没。让周的势力退出了江汉。本来只是想要消耗西周国力的楚蛮与东夷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昭王的大军埋葬在了汉水,连同他自己。周室对这件事情讳莫如深,刻意的避免了具体的死亡原因,周昭王的突然死亡使得周室不敢轻易对东夷和楚蛮动兵,这个时候整个天下势力的状态就是东夷和楚蛮联合称霸,而周室则陷入了一种沉默的中衰状态,直到周穆王的出世,他对于周朝的地位就如同汉朝的汉武帝一样,他继承了自己父亲的事业,用武力来振兴周室。但却遇到了一个强大的敌人,东夷的君主徐偃王。


穆王伐夷:从徐偃王丧国看东夷势力的衰落

徐偃王冠冕图

徐偃王是一位传奇的君主,他统治之下的徐国虽然没有西周土地辽阔,但他却有勇气直接僭越称王,把徐都营造的超过了十二里。当时西周的礼仪制度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每一个级别都有相对应的规章制度。按照西周初期分封的规矩来办,从夏朝开始分封传承的徐国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子国,都城规格不能超过三里,这里的三里是指周代的度量衡。而西周王都可以营造方圆九里的都城,徐堰王靠着自己在国内奉行仁义,发展经济,

使得徐国成为了东夷之中第一大国,最鼎盛的时候,朝拜徐国而不礼宗周的大小诸侯有三十六国。

周穆王时为东方诸侯,长行仁义,欲霸上国,获朱弓彤失,以为天瑞,乃僭称王,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帝乡纪略》

徐偃王以硬实力称王,建都规格直超周都。当时周穆王西征犬戎而无暇顾及东方,使得东夷俨然有超越西周之势,周穆王从西戎回师以后,秘密联系楚国,以霸东南的条件换取楚蛮出兵。利益使得西周和楚蛮联合起来了,西周在泰山以西威压东夷,牵制住徐国的精力和附属国家,谁也没有想到楚蛮会突然出兵袭击徐国,要知道在数年以前两个国家还是合作的关系。徐堰王奉行了一生的仁义使得自己丧国,他原本可以率领徐兵与楚蛮决一死战,但西方的宗周还在那里虎视眈眈,无论是徐楚两国之中谁取胜,最后的那个失败者都将是他徐国,如果徐国胜利那也是惨烈之胜,必定会被西方的宗周兼并,那自己坚持多年的为民强国又有什么意义,徐偃王退缩了,他为百姓而退,失败后的徐国被西周重新划分土地,再也恢复不到东方霸主的地位了。

结语:

徐偃王领导之下的徐国将东夷整合起来,成为了西周在东方最大的敌人。在周穆王时期曾经有与西周抗衡取胜的能力,但却因为徐偃王的怜惜子民和过度仁义而失败了。西周与楚蛮联合起来攻伐了徐国。失败之后的徐国从此一蹶不振。从夏朝建国开始长达千年的东夷势力在徐国失败后逐渐走向衰落,失去了和西周对抗的实力,北方犬戎开始成为西周最大的敌人,而东夷则是在融入中夏的过程中逐渐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