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可以西化而清末西化却举步维艰?

funnyapp


为什么日本可以西化而清末西化却举步维艰?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日本和清末的西化分别指的是什么。首先日本的西化主要指的是19世纪60-90年代日本的改革运营,开始于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开始的。清末的西化也是19世纪60-90年代进行的洋务运动,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相对于日本,清末的西化运动相对还早一点儿。

但是日本和清末的西化结果差距却是比较大的,日本的西化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清末的洋务运动却相反,1895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同样是向西方学习,日本和清朝却呈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这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日本的武士制度

大家从很多影视作品经常会提到武士道,武士道崇尚忠诚、信义、尚武的精神。

日本的武士产生于日本平安时代,大概是九世纪中叶,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护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私人武装向外扩张自己的势力。这种私人武装就逐渐转变成一种制度化的军事组织,以宗族和主从关系。十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装的力量,武士进一步得到中央的承认,称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

武士集团的形成是日本庄园制的发展的结果,也不断导致中央集权的瓦解。后期随着武士集团的发展,逐渐从分散走向集中,聚集在一个地区最强大豪强贵族的旗下,形成武士集团。日本的这种武士制度大致与西欧的骑士制度相当。这种制度对于中国人的传统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中国人的传统是皇权至上,认为分权是错误的,从秦朝统一中

国开始,除了各个时期短暂的混乱之外,无一不是中央集权的王朝,地方分权是从来不被允许的,例如初年的七国之乱、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清朝初年的三藩之乱,无一不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斗争,最终的结局都是中央集权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个是日本西化和清朝洋务运动走向不同结局的重要原因,日本是贵族制后面的分权制,清朝时中央集权的社会,日本的这种社会基础比满清更能适应于西方的现代化文明。

2、“以强者为师”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日本强调“以强者为师”的务实主义生存哲学,不断向世界的最强者学习,例如唐朝时期,日本就以唐朝为师,全盘学习唐朝的政治、经理、社会等方面的制度,19世纪以后以西方列强学习,开始了明治维新。清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的大门,清末的有识之士也开始了向西方学习,但是日本和清朝的学习范围和内容是大大不同的。

首先看一下双方的口号,清末洋务运动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口号说白了就是以中国的政治、社会制度为基础,然后学习西方工业、军事等方面的技术,只是想利用西方的工业、军事等方面来稳固清朝的统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没有进行改革。

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口号有“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文明开化”就是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殖产兴业”就是学习西方科学工业技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富国强兵”就是军事方面改革,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

日本的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和“全盘式”吸收,而是根据自身特点,结合需求,有选择性地学习、吸收,最终演化为具有日本特色的内容。日本和清朝的这种改革上的差异也是最终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日本的明治维新和清末的洋务运动之间是存在很多差异,并且双方虽然都属于东亚文化圈,但是双方的政治、社会制度等原有的基础也存在着差异,最终双方也有了不同的走向。


师古社


要说清日本西化的成功和清王朝维新变法的失败,还得以唯物史观的方法,从日本和清晚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上分析,得出成功与失收的根源。十七世纪中叶之后,日本明治维新三雄:西乡隆盛、太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共同努力推翻日本幕府制度。西乡隆盛、太久保利通首先奠定了推翻幕府制度的基础,伊藤博文开辟了明治维新先河,实行君主立宪资本主义性质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日本天皇只是国家的象征,没有治理国家的实权,明治维新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成功。成功的主因,一是日封建制度的封建文化的内核不够深厚,二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有了较好的基础,三是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贫乏,发展经济对外扩张思想在知识分子中间占主导地位;回过头来剖析晚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概况,首先,中国封建统治制度历史攸久,积累了完整的封建制度理论体系,二是小农经济制度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发展,三是孔孟封建礼制思想根深蒂固。光绪二十一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组织“公车上书”,开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启蒙性质的维新运动,史称“百日维新”,受到光绪为首的帝党的支持。以兹禧太后为首后党保守势力握有实权,残苦镇压了维新运动,维新领袖康梁外逃,维新“六君子”被杀,百日维新而告结束,经过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华民族进一步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根本不可能走上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李同民


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鲜明的对比是:日本成功地进行了西化,成功的由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清朝末年的西化却失败了,并没有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清末的西化举步维艰而日本的西化却可以成功?这主要是因为清末中国的封建势力太强大及中国的封建因素太稳定。日本虽然在西化前也是封建国家,但日本的封建势力内部本就矛盾重重,而且日本的封建因素没有清末中国的封建因素这么稳定。所谓的西化其实就是近代化,就是通过向西方学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先进。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最终成功地蜕变成了一个残留了大量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强国;清末通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一系列措施向西方学习,然而却在西化的道路上举步维艰。日本的成功西化和清末的西化的举步维艰说明了什么?说明清末中国和日本的国情不同,说明中国和日本的西化不能走同样的道路,说明中国必须找到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才能最终实现近代化。

通过具体分析,我认为影响日本可以成功西化而清末却在西化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首先,清末中国的封建势力太过于强大,而日本的封建势力则相对弱小。清末中国强大的封建势力使得新的资本主义力量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西化的成功,日本弱小的封建势力则抵挡不住资本主义力量对封建力量的入侵。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一直到清朝灭亡,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地主阶级的力量在不断增强,统治中国的封建势力变得无比庞大。这种封建势力不仅表现在政治上,还表现在经济上,甚至表现在思想上及社会的生活上。也就是说,统治中国的封建势力是由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力量的复杂综合。这种封建力量不仅表现为其强大的能力,还表现为其严密的组织。有严密组织的强大力量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新生的力量击败了,就算新生的力量是先进的。

在中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够集中全国的力量镇压企图推翻专制制度的新生力量,在中国发展了2000多年的小农经济会本能的阻止先进的资本主义力量的扩展,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就成为中国社会正统和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会本能的束缚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力量的扩展。为什么呢?因为先进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思想力量的扩展会消灭落后的封建主义政治经济和思想力量的存在。在极大的生存威胁之下,封建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力量会本能地进行反抗,封建势力会本能的反抗,封建社会会本能的延续。

日本的情况与中国不同。日本也是一个封建国家,日本的封建势力也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但无论是日本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力量,还是日本的自然经济的力量,甚至是日本的思想控制力量都不如清末的封建力量强大。或者说,在黑船事件之后,日本的封建力量并没有形成对资本主义力量的绝对优势。日本虽然号称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但实际上天皇处于无权地位,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力量的发展并不是如何强大。在实际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下的日本也是不可能像中国一样出现一种强力的统一思想的。日本虽然也发展小农经济,但受限于其狭小的领土,小农经济的力量并不会十分强大。

总之,在中国,相对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力量来说,清末的封建势力太过于强大;在日本,相对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力量来说,日本的封建势力并没有形成绝对优势。所以,中国和日本国内力量的强弱对比必然会导致中国在清末于西化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和日本在西化的道路上顺利发展。

其次,中国的封建因素太稳定,而日本的封建因素则相对脆弱。封建因素太稳定的意思是其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以维持落后社会的继续存在和缓慢发展;封建因素相对脆弱的意思是其内部调节能力太弱,经受不住新兴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冲击,从而会快速解体。

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因素在政治上的表现,其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清朝灭亡只有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中始终在不断的变化。无论是秦朝的三公九卿,还是唐朝的三省六部,甚至是清朝的军机处,其实都表明专业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断演变。经过演变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表现的异常稳定。如此稳定的封建政治因素会被新生的资本主义因素快速取代吗?显然不可能。

中国的小农经济是封建因素在经济上的表现,从春秋战国出现一直发展到清朝末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内,小农经济都一直存在。每当小农经济遭受了一定的破坏之后,其自身都会进行自我调整。无论是改进生产工具,还是减少社会的人口数量,甚至重新分配土地,其实都是小农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土地面积广阔,导致小农经济的发展范围异常广大,要想破坏清末稳定发展的小农经济,就必须在短时间内改变整个中国的小农经济和新生的经济因素的发展比例。快速改变落后经济和先进经济的比例是不可能做到的,意味着中国不能快速的实现经济的近代化。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封建因素在思想上的表现,从汉武帝一直到清末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儒家思想也一直在自我调整和完善。无论是董仲舒的新儒学还是魏晋时期的三教合一,无论是宋明理学还是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其实都是儒家思想的自新。在儒家思想自新的过程中,其变得越来越完善,变得越来越能维持封建社会的存在。虽然在清末的大变革中,儒家思想一直在被削弱,但在清朝灭亡之前,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并没有受到动摇。知道思想如果不发生变化,那么社会必定会在老路上一直走下去。

日本呢?日本的封建力量相对弱小,这就导致了日本的封建因素的存在的稳定性并不强大。脆弱的封建因素是经受不住新生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冲击的,所以日本表现为明治维新的成功。

总之,日本封建因素的脆弱表现在社会上就是明治维新成功地把日本从一个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而清末封建因素的稳定则表现为在西化道路上的举步维艰,表现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艰难曲折。

最后,清末的中国并没有找到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的道路,而日本选择的道路则是符合日本的国情的。清末的中国没有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表现为西化的举步维艰,日本找到了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表现为明治维新和西化的顺利进行。

所谓的西化就是向西方学习,就是要实现近代化。清末的中国要实现的近代化就是政治的民主化,就是经济的工业化,就是思想的科学化。要实现这样的近代化,就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就是把水和油放在一起,是不可能实现有机融合的,是不可能实现近代化的成功的。

日本在短时间内就全面实现了西化,而中国则是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较长的历史时间中才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近代化道路。什么样的近代化道路呢?那就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实现民族的独立,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中国。在刚开始,清末的西化是要发展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最终,中国的现代化则是发展出了社会主义。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只有社会主义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在没有找到社会主义道路之前,中国西化式的近代化必然不能取得成功。所以,清末西化举步维艰。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从落后走向先进,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走向近现代化,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做出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选择。然而,不同国家的国情是不一样的,这不一样的国情会推动我们选择不一样的近现代化的道路。日本的国情推动日本选择了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国情得让我们选择了马列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成功和经济工业化的成功表明,社会主义道路的确是适合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功证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走向更加成熟和繁荣。


历史纬度


清朝末期与同时期的日本同是闭关锁国的国家,同样面临着沦为列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威胁。

1865年,大清学习西方而开展了洋务运动。

而日本,比清朝慢了半步,也于1868年开始了明治维新。

两国差不多是同时期起步,且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目标也都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可为什么日本在学习西方明治维新之后,能迅速崛起,而满清,只能任人宰割呢?


首先,日本的明治维新推翻了之前的社会阶级,并且推翻了封建分封制,创造了一个君主立宪式的国家,天皇并没有多大的实权。

明治维新不仅仅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还要从根本上进行西方式的政治改革。而日本能进行完全西方式的改革,与明治维新改变了整个日本的上层建筑的有很大的关系。

当时的日本不再像大清学习,转而向着更加先进发达的西方国家进行学习。

从政治制度再到生活习惯,方方面面都向着西方国家进行模仿,西餐西服咖啡成了日本上流社会追逐的时尚。

而洋务运动,则是三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求富”“自强”

出发点是好的,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实现富国强兵,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从而达到制衡抵抗西方的目的。

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单纯的进行技术上的引进,却无法学习西方的近现代国家的政治制度。

中国后来到是也学习过西方的政治制度,也就是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可戊戌变法的结果如何?倡导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杀的杀逃的逃。

归根结低,还是维新变法触碰了封建势力的既得利益,而强大的封建势力守旧派不满利益的损失,自然会进行迅速强烈反扑。

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前,日本的封建势力代表幕府统治已经即将倒台。

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威胁更多是来自外部,封建势力对内部的控制依旧十分强大。

而当时西化的进程,必然要触碰到封建势力守旧派的既得利益,在中国资产阶级过于弱小的情况下,想完成改革,必然会以失败告终。

而变法与改革失败的必然性,就导致了满清只能学习先进西方火器的皮毛,内在的政治制度,是无法搬运过来的。


蝉鸣七月


因为清朝皇帝认为,西化是走帝国主义道路,是让人民走向贫困愚昧的道路。只有清朝的爱新觉罗集团才是清朝的领头人,才能救当时的中国。清朝认为西化是卖国、汉奸行为,是民族的罪人!爱新觉罗集团认为只有维护大清、只有拥护爱新觉罗的领导才是爱大清、爱当时的大中华。总之清朝的皇帝坚决不放权,宁可灭亡,决不改革。

而日本就不同了,日本天皇自动放权,避免了战争,老百姓对日本天皇的巨大让步很感动,于是保留了皇室,从此日本走进了新时代。


杨哥之翩翩舞


其一,推动维新变革的力量不同。日本的维新力量是具有割据能力的实力派,在当时日本的紧要关头,这些个日本实力大佬,更是一方面寻求外国列强的支持,另一方面团结起来,来了个地方挑战中央,最终是通过武力这样的强权打败了幕府中央,并如愿以偿掌控了日本的中央权力。这样一来,变法的各项的措施还不是从上到下一路政令通畅,维新行动自然是容易的多。反观大清,推动维新的力量又是那么的渺小。

虽然变革派有光绪皇帝的撑腰,但是谁人不知这个光绪皇帝仅仅是个木偶而已,在大事上是没有什么决策权的,毫无权力根基。至于下面的推动者,更是没有什么朝中重臣,除了湖南巡抚,剩下的仅仅是一些如康梁一般累死顾问职位这样的毫无实权的文人罢了,更没有所谓的军权了。任何社会的大变革没有军队这样的强力作后盾,其执行的难度是相当巨大的。

其二,维新执行的措施科学程度不一样。日本颁布的措施,可以说是更符合他们国家当时的情况,决策者是经过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在执行层次也是颇赢得人心的。大清却不一样,首先来说制定者在制定层次就很有问题,一些措施仅仅是为了维新而维新,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在执行层次,更是操之过急,导致很多政令根本就出不了衙门口,更甚者,这样还招来了当时很多还处于观望的督抚大员的反感。

其三,发起的维新的时代不同。日本维新当时正值全世界都在变革的大时代,维新在形式上说还是很符合时代背景的。反观大清那会,全世界基本完成了自身的结构调整,甚至革命早已成为了时代的潮流,大清的自我变革已经阻挡不住后面的暴力革命了。


大浪淘沙1


同时期相关历史事件的比较一般都是历史研究学习或者爱好历史们的人喜欢干的一件事,确实非常的有意义。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东亚地区之清朝与日本,在面对几乎同样的历史大背景(国际环境与面临的国际压力)情况下,都进行过挽救存亡的“西化活动”,但是日本成功了,清朝举步维艰,最后也失败了。其中的道理何在?想必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小编就围绕题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步是搞明白中日这段时间的“西化”是指什么,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逻辑起点都是错误的。

根据题主的表达,这里的“西化”就应该是对应的是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日本明治维新以及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最多再加上戊戌变法。只有把对象搞清楚了才能做介绍。小编觉得为了最大限度的符合历史以及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对中日“西化”结果的不同做分析。

一是,从西化本身的改革做解释,阐述改革本身的进程,举措和本质。二是从更加深层次的两国历史背景、文化、国情来做宏观分析,这样方可客观的解释这个问题。

一、两国“西化”改革的过程、措施以及性质分析


(一)关于对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分析。

1868年日本的改革是基于国家和民族严重的生存危机而实现自强的国家化改革。它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首先是改革之前的“倒幕运动”,这是改革的一大前提,推翻了封建幕府将军的统治,为改革铺平了一条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场运动的主力是中下层武士阶级。他们本身的封建性较弱,也倾向于新的变革。第二阶段是明治天皇上台后以国家的名义实行的具体改革。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几个方面:

政治上主要在于“废藩置县”——主要的好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为推行进一步改革打下政治基础。

经济上主要在于“殖产兴业”——引进西方技术和生产,最关键在于由政府办理企业然后交由资产家管理,也就是先公办再私有化,这点非常具有日本特色,也和清不同。

社会生活上主要在于“文明开化”——主要涉及生活礼仪、思想文化和教育方面的西化学习。尤其是教育上和社会身份上等级的取消最为重要。

军事上主要是“强兵兴军”——主要在于仿照西方军事强国,尤其是德国、英国发展近代海陆军队。

第三阶段就是在国家治理和政治体制上的定型。这主要体现在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

由此日本正式建立了西方式的发展模式,而不仅仅是学习而已了,这对日本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此,日本就好比英法德等西方国家一样,搭上了近代化的发展列车。

从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改革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而且每到一个关键的部分都会稳扎稳打,把必要的前提确立好,然后再进一步改造,直到把一个封建国家送上近代化发展道路上为止。从破除根本约束—封建幕府将军统治,再到学习模仿—具体的改造,再到自我发展—确定日本的制度。可谓是一步一步向前进,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然后自力更生。

还值得注意的是,全过程日本的最高国家力量和统治权力都在围绕着国家的改革转。日本天皇可以省吃俭用的把钱用来发展海军。当然作为典型的还在于日本的殖产兴业政策,国家这么用力的发展,最终以很低的代价转给资本家,足可以证明日本政府的决心和远见,他们要的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和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强大的政府。这一点和清朝又不同,接下来我们会说。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之前日本还派出高级别代表团去西方学习。由此可见日本政府的决心有多大,面对危机,日本抱着必胜以及输不起的信念出发。

日本的明治维新表面上是发展工业文明,像西方学习,其实最根本的在于维护日本的民族性和独立,也就是使日本的文明延续下去。

(二)对清朝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分析。

同样,面对国内的农民起义以及国外列强的侵略,清政府也进行了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我们先来简单梳理一下。它是一场由部分开明的封建统治阶级精英为实现自救而采取的改革。这帮人是恭亲王奕䜣、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也就是洋务派。同样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等。后来国家没钱了,办不起军事工业,又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来补贴军事工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工业主要是官办与官商合办等类型。除此之外,还办了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派人出国留学—留洋幼童以及创办新式海军等。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看样子做了很多,但稍微一分析就知道。比起日本改革,洋务派就像是半路来的插班生,学了几节课就走了。

首先,没有国家全力的支持,实际上就是一帮地方实权派在搞,国家最高权力并没有坚定的支持。其次,改革太过于表面化,没有深入内部。我们历史教科书上称之为学习西方的“器物”,始终着眼于表明的军事工业和武器装备学习,没有深入制度上的学习。当然也不可能,因为别忘了他们是什么人,封建统治者,怎么可能会自己革了自己的命。再者是学习没有系统的计划,相比于日本,清朝只停留在学习阶段,“死读书”,不会自己探索出一条长久之计。而且目的仅仅在于“强兵”,实际上没能使国家富强,更没有使社会开化和富裕。他们只是在清王朝的表面嫁接起一朵新花,而且这朵花很快就死了。

同样的戊戌变法,这倒是学习政治制度了。可惜没有实际权力的支持,光靠一个光杆皇帝一天颁布几十道诏书,有什么用,何况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天,就是想干个啥恐怕也来不及,都还没开火,人就饿死了。仅仅在于一种思想解放之功。

二、从当时两国的文化、历史与外部环境来分析

(一)两国的转型历史和文化压力不一样。

小编先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日本好比一艘小船,当遇见大风浪时只要舵手给力她,意识到危险很快就能转过来。而中国是一艘一往无前行驶了两千多年的大船,舵手和船员们都以为能抗过去,而当想要转航时,巨轮太大,很难转过来。想必大家就应该明白我要表达什么了吧。

从宏观历史来说,日本本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和民族。他不会认为要坚定的走自己的道路,只会在危机的时候学习有用的路。很典型的就在于公元7世纪时,日本面临内部危机时,果断的向唐朝学习,实行“大化改新”走入封建社会。日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文明有多重要,只要是逼不得已的时候,他就会向外部学习,以实现自我生存。

反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明根深蒂固,而且中国一直以来都是文明的中心,自认为自己的东西是最先进的。体现在洋务运动中,你看他们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都这个时候了还是占据道德文明制高点。这不怪当时的人,这是文明大国的后遗症。你想让那些人很快实现改革,把整个国家带入资本主义社会,那是很难做到的,别说统治者,恐怕很多老百姓都难以接受。因此中国需要的是更多的时间以及自我探索,可惜短短的几十年是不够的,这艘巨轮,难以转型成功。

(二)西方国家的影响与干涉不一样。

中国是一个大国,这点在近代也是西方国家深刻认识到的一个根本问题。它们无法独占也不能瓜分中国,只能通过借用代理人来统治。而这个代理人肯定不能让他强起来。否则一旦中国实现转型,恐怕他们不但要失去既得利益,还会给自己树立一个强大的对手,德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了。而日本他们从来不曾在意过,一个小小的日本能翻起多大的浪来,当然西方列强失策了。

列强在日本开展全面改革的进程中并没有进行太多的干预,甚至还给予相关技术和人才支持,这点和对待清王朝的洋务运动态度有明显的不同,列强深知中国的潜力一旦激发,他们就不可能控制。对于日本就不同了,西方眼里的日本太小,也不可能“咸鱼翻身”列强本想通过支持日本促使其发展以便更好的将日本变为商品市场。

这句话深刻的说明了这个道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改革那是想方设法阻止和破坏,而对日本甚至提供了帮助和支持。这也导致两国面临的压力远不是一个层次的。

最后总结一下就是。日本之所以能成功而中国举步维艰和最终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一是,具体的改革本身就有问题,历史证明日本的更要科学,更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自身摆脱苦难,实现国富民强的现实需要。而清王朝的改革就显得非常的不成熟。二是,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与面对的西方压力不一样。综合来说,在这些因素(当然还有很多)的作用下日本可以西化而清末西化却举步维艰?


二林说国关


原因很多:

1、历史背景不同。自古以来,日本就不是世界的核心国家,谁强大日本就像谁学习。比如唐朝当时是世界第一强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是世界领先的,这个时候日本就向唐朝学习,不断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取经;到近代时,西方赶超了中国,并用大炮洞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时候日本立马倒向西方,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西化的历史背景来至于此。而中国不同,中国长时间都是世界的中心,我们中国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虽然近现代落后了,但中国想的是怎么再一次领先世界,只会取长补短,在保留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所以中国只可能“师夷长技以制夷”,不会全面西化。

2、政治背景不同。如今的中国是五常之一,有全套的工业体系和相对独立经济体系,是政治巨人,是在世界上和美国、俄罗斯等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中国有自己独立的外交权。中国是有实力和美国较量的世界力量,中国独立自主性很强,中国不会甘于受美国摆布,自然不会全面西化。而日本自二战战败以后,就在美国的庇护之下,虽然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国际政治上基本没有什么话语权,他的政治环境只在美国政治的大环境下,这也是日本能全面西化的原因之一。

3、军事背景不同。中国的军事完全独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一切服务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日本则不然,二战后日本军队就被阉割,至今战时指挥权仍然在美国手里,日本自卫队相当于美国的“日本军区”,日本自卫队的建设是围绕美国的体系建设的,至今日本有相当数量的美军基地和美军驻扎。

4、人民心态不同。在五千年的文化背景下,我们中国自然相当世界第一,我们代表了东方文化,根深蒂固的华夏文明已融入我们的血液里,我们现在可能看看好莱坞大片、看看日本动漫等,但我们绝不会全盘西化。试想,我们怎么可能当别的国家的附庸?日本则不然,日本人不怎么关心政治,全盘西化也无所谓。


秦小瘦Vlog


日本历史肤浅,没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没有四书五经这么深奥的圣贤书。

他们没有值得骄傲的文化,就是那点点文化也是从唐朝人那里学来的。

所以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日本大门时,见识了西方科技强大,见异思迁,把原来老师抛之脑后,一头扎進西方怀抱,居然成功了。

我大清王期岂小日本可比。我们的传统何其深厚,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

但是西方的坚船利炮确实凶悍,必须学,但又捨不得传统。于是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于是科举照旧,学生学圣贤书,工人造洋枪洋炮。

洋务运动搞了几十年,甲午一战,宣告洋务彻底失败。

丰厚的历史沉淀,有时未必是好事。旧房子虽有历史价值,但不管怎么修缮,总比不过新房子吧!


辛福先


洋务运动并非没有成果,左宗棠收复新疆、李鸿章打造东亚第一水军这都是成果,问题是日清战争中败给国力不如清朝的日本,洋务运动的成果就被抹杀了。

清朝在甲午战争败给了日本,其实并不能表明洋务运动就是失败的。俄国后来在日俄战争中也大败给日本,难道自彼得大帝以来的西化都是失败的?但是当时那个时代,国家对外战争失利造成政权的威信受到损害,就容易给各路革命党可乘之机。

战争本来就是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的事情,并不是说国力强于对方就必然能赢得战争,特别是局部战争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数不胜数。日清战争在本质上还是两个帝国为了争夺东亚霸权而展开的战争,清朝是实力占优的一方,洋务运动并非没有增进清朝国力。

其实即使清朝战败失去了朝贡国朝鲜,割让了台湾并赔偿大量白银,但以清朝的基本盘犹在,如果能保持稳定而非像后来军阀混战,那么日本纵然一时成为东亚霸主也不见得能比中国领先多少,以中国的体量随时可能反超日本。

以日清战争的失败而断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是不公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