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老師溝通的情況應告訴小孩嗎?

育人有方


我覺得應該跟孩子說,我跟我兒子基本上能做到無話不談。特別是家長跟老師的溝通,基本上都是跟孩子有關係的,那有什麼不能跟他說的呢?如果是老師說他好的,會讓他開心,讓他增強自信。如果是不好的,跟他一起分析,把自己跟老師的交流過程跟他明說,讓他參與分析,看看我跟老師就他的問題跟老師的溝通對不對?站在他的立場去討論一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總之,我認為,跟孩子保持平等層面的溝通,是讓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


開懷大笑的狼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家長與老師溝通的話題有些可以告訴學生,有些不應該告訴學生。

如果家長與老師聊的是學生好的這一方面,那麼可以讓學生知道,讓學生知道老師跟父母對其在校行為是認可的,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種肯定,能起到鼓舞學生的作用。

如果家長與老師溝通的是學生壞的一方面,那麼還是不要讓學生知道了。現在的學生很早都會有叛逆心理,平時在學校對於老師的管教多少會有些不服,如果知道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是其不好的一面,學生會認為老師是在說其壞話,進而對老師或家長產生仇視心理,這樣,不利於家庭及學校教育的繼續發展。

因此,家長與老師溝通的話對學生可適當告知,也應適當隱瞞,一切為了學生更好的發展。





八零後的大美


家長與老師溝通的情況應該告訴小孩嗎?應該告訴。孩子的成長環境應當是一個開放民主的空間,有權利聽到關於他的不同聲音,在各種聲音中行程自己的主見,走好自己的路。家長與老師溝通的初心就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跳過初心談問題解決不是捨本逐末嗎?

我們更應該深入思考的是家長從老師那裡獲得孩子表現的反饋後,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探討才能幫助孩子成長。恰當的方式能讓孩子感覺到大人是設身處地地為他著想,而不是作為他的敵對面互相告狀、推卸責任。

1.正面反饋為先

孩子一天天變化著,這變化中必定內含著他的成長。家長與孩子溝通時,首先應當關注孩子的進步,反饋大人們發現的優點。在孩子眼裡,肯定自己的努力會讓他建立自信心,形成“付出就有收穫”的價值感,能夠積極?反思自己的行為,建立努力獲得好結果、消極懈怠導致壞結果的成長觀。這樣即使家長陳述孩子的問題,他也知道,自己只要努力,既然能有進步,也就有能力克解決問題。

2.問題陳述關注孩子內心

家長向孩子轉述老師提出的問題時,如果以一種老師向“我”告狀、“我”要收拾孩子來發洩不滿的態度,容易導致孩子形成老師家長聯手打壓我的心理陰影,愈發牴觸與大人的溝通。長此以往孩子即便有什麼問題也會採取隱藏逃避的策略。

如何給孩子解決問題的安全感呢?家長在與孩子溝通問題時,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和孩子探討為什麼會出現問題,當時是怎麼想的,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如果再次出現我們應該怎麼做。家長對孩子內心需求的關注會讓孩子覺得他是擁有家人情感支持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這樣一類,不論什麼問題,孩子都會主動和大人溝通,將問題視作成長的臺階,而不是對抗的敵人。

3.溝通注重策略建議

家長與孩子分析問題後,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將自己的建議落實到具體的方法策略上,讓孩子明確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而不是自己摸石頭過河進行探索。

孩子大了,可以讓孩子自己先提出問題解決的方法,形成自己的初步思考。家長再從自身經驗出發,給出參考性意見。孩子聽後會明顯感知到自己先前處理問題的不足之處,更有針對性地吸納大人建議,更有心理底氣地去改進。

4.問題改進注重反饋總結

當家長與孩子做了一系列努力後,一定要適時進行總結,哪些努力是有效的,哪些還需要改進。這樣能夠鞏固孩子對自身能力和看待問題的認知。對於自身而言,孩子再次明確:我是有能力去面對問題的,而且我擁有時刻支持我、鼓勵我的家人,只要我努力,一切都可以改變。對於問題來說,他會知道成長就是不斷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所有問題都有解決的方法。

總而言之,家長與老師溝通的情況應該告訴孩子,廣開言路,才能全面地認識自己、改進問題,獲得成長。但在溝通時,家長一定要注意策略方法,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切不可以溝通之名、行教育責任推卸之實。


大臉貓愛吃魚min


有跟老師溝通這件事本身可以告訴孩子,至於內容,最好過濾下,還有就是告訴孩子的方式很重要!

假設老師提出孩子非常調皮,上課好動,會影響到周圍學生聽課,課後也喜歡招惹其他學生。

像這種情況,建議這樣做:

首先,家長應該平心靜氣與孩子溝通,可以問他上課的感受,會不會聽不懂?也可以把他當做小老師,讓他講講課堂所學的東西,適當給予鼓勵,讓他擁有價值感和存在感。

其次,在和諧的溝通氣氛中,可以以提建議的方式,告知孩子怎麼做會更好,當孩子有改變,可以適當獎勵!

然後,可以針對性地找一些有教育意義的視頻或者書籍之類的,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培養他良好的性格品質和正確的社交方式。

最後,多關注孩子,多一些耐心,多與孩子溝通,把握生活中的合適機會,適時引導,切記打罵,與其他孩子作對比!



十月微光


應該也不應該

首先對於正面的積極的應該與孩子溝通,說老師表揚他上課認真聽講了,也能很好完成作業,但是希望你的桌面和桌堂再整潔些就好了,類似這樣的交流,既讓學生覺得獲得老師的肯定,又能提出下一步要改進的地方,而不是一味的表揚

然後對於老師提出的負面的評價也不能原封不動地傳達給孩子,否則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比如老師告訴你今天孩子把同桌的作業本給弄溼了,也沒有道歉,你可以趁他寫作業之際也裝作不小心弄溼他的作業,然後再把課堂上發生的事情提示一下,讓他去感受這樣做了事情對不對,別人如果不道歉會讓自己有什麼感受,然後再說明老師說過了,老師認為你平時不是這樣的啊,如果做了錯事能道歉也能夠彌補過錯,即使當時不道歉,過後再道歉更應該表揚,因為這是充分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下了很大的決心去做的。這樣說過之後,孩子不會恨老師告狀,同時也能解決問題。

其次,如果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比如打架了,處對象了這種問題,就需要跟老師,其他孩子的家長,以及孩子的他親人溝通了,得出一個有效的方法,當然不好使的時候要及時修正,我認為主題思想是,少跟孩子談利弊,特別是父母,應該通過其它人或者實例,讓孩子從內心感覺這種事情不對,而不是父母強加給他的。

最後,祝你家孩子學業有成!



小強張老師


應該如實的告訴孩子。

首先你要明白一個問題,為什麼家長要和老師進行溝通呢?如果你的孩子特別優秀,一般是不會給你主動溝通的,那麼遇到要跟老師溝通的情況,那一定是自己的孩子有問題。

有的人會說啦,孩子小沒事兒善意的隱瞞。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的。正因為孩子年齡小出現問題了,老師給你主動溝通了,你才要積極地正視這個問題。和孩子坐下來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本,解決這個問題。老師面對的是一群孩子,相對來說比較公平,看問題比較客觀。而家長面對的是一兩個孩子。在家長心中孩子是完美的,不允許別人說自己孩子的缺陷和不足。家長護短的行為才助長了孩子囂張的氣焰,從而孩子的性格缺陷越來越放大,越來越放大。

如果年齡大的孩子需要溝通。那麼問題就更嚴重了,更需要跟孩子一起面對。年齡大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學業負擔,如果老師跟家長需要溝通,家長更應該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高年齡的孩子需要面對更多的問題,學業的壓力,青春期的煩惱,心理也日漸成熟和不穩定。這時候家長更應該重視,更應該把情況及時的處理掉。


昕昕蟲


這個主要看溝通的事情,家長和孩子溝通完之後肯定是要孩子有個回饋的,高速孩子,今天和老師就孩子某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溝通,但到具體的內容要有方式方法,這讓我想起了一個關於愛因斯坦的故事,教育孩子是牽著蝸牛在散步,尤其是孩子在小的時候,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情,在孩子遇到問題和存摺的時候,怎麼樣信任和教育是每個家長要學習的,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樣的樹葉,也沒有適合所有孩子的教育方法,所以需要家長的智慧。


心理諮詢師甄甄


不僅應該告訴孩子跟老師溝通的具體內容,還要教會孩子如何自己去跟老師進行合理化溝通。我是教師,我很喜歡有良好溝通能力的學生,溝通能力對於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家庭教育要給與足夠的重視,教師更有責任教會學生們怎麼和家人和教師本人進行溝通。當然一切的溝通首先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基礎之上。還要讓孩子知道和誰,什麼時間,什麼場合,如何進行溝通。下面這個圖是我跟學生聊天的記錄,這個學生就非常善於溝通,無論是教師跟學生還是家長跟學生還有家長跟教師最佳溝通方式我倒是認為如述家常



我以我手寫我心


家長跟老師溝通的一般都是關於學習成績、在校表現等事情。

大致可以分為:

1.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學習能力事項;

2.是否遵循老師教導此類學習態度問題;

3.與同學相處等社交、溝通能力。

關於1、3類能力問題可以跟孩子就事論事討論,尋找解決辦法,提升孩子解決問題能力。

關於第2類問題,建議不要直接轉述老師的評論,避免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讓孩子覺得老師不喜歡他/她。先跟孩子聊聊針對此情況的想法,循序漸進引導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同時又能意識到學習的意義和樂趣,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當然,孩子教育非一日之功,需要父母與老師密切配合,因材施教。


麥老師媽媽成長圈


家長跟老師溝通之後,在跟孩子進行溝通,這是很必要的,這個時候家長充當老師和孩子之間的溝通紐帶,顯得很重要,考驗的是家長的智慧;

家長與老師溝通應該是就著孩子在校的某個情況展開的,比如是否遵守課堂紀律,作業的完成情況,考試成績等,那麼在溝通的時候,老師會對這個話題發表自己對孩子的看法,並告知家長老師所希望改進結果。家長要聽取老師的建議,並進行分析,對問題有個客觀的判斷,思考下自己所希望的結果,不能完全聽信老師;同樣,更不能完全聽從孩子,任由其發展。因為,每個人的出發角度不一樣,所希望的結果當然也不一樣,老師,孩子,家長三方的出發點都不一樣,所以在方法方式和期望結果上可能會有偏差。

所以在聽完老師的“訓誡”後,接下來該做的就是跟孩子溝通,但是要對溝通內容和溝通方法進行潤色和改進,在不傷孩子自尊心的情況下,引導孩子向正確的方向努力,讓孩子能夠在認可、快樂的情況下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