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靜生慧,讓靈魂澄明!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靜虛之道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zī)重。雖有榮觀(guàn),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shèng)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道德經》靜生慧,讓靈魂澄明!

譯文:

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聖人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著他,卻能安然處之。為什麼大國的君主,還要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道德的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地位。

感悟:

這一章比較簡單,中心思想就是靜、戒焦躁。說明了靜的重要性!怒氣、煩躁、不耐都是人的心裡作用。身體不適可以誘發這種心態,心裡不平可以產生這種心態,突發刺激等等。實際上躁或輕都是可以構成一種外洩的“勢”,用場導論來講,就是構成身體磁場的不穩定,有磁力遺失的趨勢。躁而起,輕而浮,從道家角度看就是陽氣外逸,魄不能守,精氣失衡的表現。

《道德經》靜生慧,讓靈魂澄明!

古人有許多有關“靜”的著名論述。如《黃帝內經》中的“靜則神藏,躁則神亡”;《莊子》中的“水靜猶明,而況心乎”;荀子的“虛壹而靜,靜能生慧”,《大學》中的“靜而後能安,慮而後能慮”,諸葛亮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老子在這一章是要告誡我們無論做什麼事,處在任何環境之中,都要保持冷靜,從容鎮定,表現得從容不迫。千萬不要心浮氣躁,急切慌亂。要知道“性急吃不了熱豆腐”,急切慌亂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更加拖延時間,忙中出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這樣的品德,擁有其自然的心境,才能成就一生的事業,生活得安逸自在。雖然這些事在一定的方面上決定一個人的性格,但也反映了一個人的涵養。

老子認為,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都是循環往復的,事物的發展必然要走到自己的反面,這就是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事物的發展必然要走到自己的反面。“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這就是說.事物及運動變化最終都要回到它的根本,也就是歸於虛靜。所以,老子說,寧靜才是躁動的主宰。

《道德經》靜生慧,讓靈魂澄明!

老子一再強調解決問題要保持平靜的心境,謹慎地對待事物,不可輕率從事,性情急躁。一時心血來潮,就會失去主宰。凡事應“三思而後行”。很多人失敗不是因為他沒有能力,而是沒有一個冷靜的頭腦,不能靜下心來仔細考慮解決的方法;而是憑一時的衝動亂來。成功之路,艱辛漫長而又曲折,只有穩步前進才能堅持到終點,贏得成功;如果一開始就浮躁,那麼,你最多隻能走到一半的路程,然後就會累倒在地。對渴望成功的人,應該時刻牢記:你可以著急,切不可浮躁。

外在的世界絢麗多彩,內心的世界念頭不斷,人的內心就因此比較難保持清靜,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但因為心對人而言是君主之官,是告訴個人前行的方向的,所以內心保持清靜,才能夠不受各種誘惑雜念所影響,才可以保持住清晰的前行方向。那要如何來保持內心的清靜呢?就是保持清理,清理掉雜念妄想等等,就像是在擦拭鏡子上的灰塵,鍛鍊一段時間內心就會變的更加的清靜,也會聽到清晰的聲音指引自己前行。

《道德經》靜生慧,讓靈魂澄明!

我之前的文章也說過,靜的重要性。

人的靈魂靈魂只有在虛靜的情況下才能散發智慧的光芒!若是混跡人群人云亦云,靈魂會籠罩一層塵埃,智慧被矇蔽。虛靜...會讓靈魂澄明,逐漸清澈,宛如琉璃,自然生出智慧!

在這個躁動不安的時代,誰能夠靜下來,誰就接近了“道”,誰的生命就有了歸屬,心靈就有了故鄉...切勿迷失!

感謝閱覽,關注哦!下期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