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吞并锡金殖民不丹欺负尼泊尔,为何美国不主持公道反纵容印度?

通天郎


主要原因是印度对于美国而言没有任何威胁可言,相反印度的强大有助于控制中国。印度越是强大,那么印度对于中国的仇视和敌对就会越重,在全球就会争夺中国的利益,从而给中国造成压力。

而对于美国而言,中国目前是对其压力最大的国家,如何遏制中国一直是美国政治家们思考的问题,扶植印度就是其中一部分计划。毕竟中印离得太近了。


猪儿乐


锡金除了国王外,从首相开始,都是印度人,或者委派亲印的锡金人,本来这样维持挺好,60年代锡金出现独立运动,印度直接以武力接管了锡金,全国清洗后于1975年举行公投,以绝对票数的优势,成为了印度的一个邦,尼泊尔和不丹的情况与锡金差不多,当年都是被英国入侵后,扶植亲英的傀儡政权,不丹最听话,印度独立时就互相签订“友好”条约,由印度驻军,所有行业都由印度垄断,直到今天,印度仍是不丹最大的债权国、投资国、援助国;尼泊尔不甘现状,斗争了半个多世纪,终于在2008年独立。

锡金这个地区原来是印度的殖民地,1814年殖民印度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侵占了锡金,先是在1835年迫使锡金割让大吉岭河南籍德和兰吉德河南的地区,最后在1887年夺取了锡金政权,从此纳入了英国的印度殖民地范畴,成为英国人大印度的一部分,在1847年印度独立的时候,也就顺理成章的继承了英国人民政府的权利,当然英国人控制的锡金也就成了印度的领土,在1975年的时候,印度正是向这个地区派遣了军队,而且还强行遣散了当地的政府以及软禁了这个地区的国王。随后锡金就变成了印度的一个邦。

在第2次世界大战之后成立了联合国,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去吞并另一个国家必然会遭到联合国的讨伐,不过在1975年的时候印度吞并锡金并没有得到任何国家的谴责,主要的两个大国美国和苏联居然都没有抵制,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

美国选择的是以巴基斯坦为盟友,对抗苏联阵营在南亚次大陆的扩张。美国与印度关系的改善升温,是在冷战结束进入新世纪之后,美国调整了全球国防战略,所谓重返亚洲的需要。美国搁置了对印度1998年非法核试验的制裁,主动委曲求全的交好印度,以期将印度拉入打压遏制亚洲新兴崛起大国的行列。

尽管美国对于印度也存在一些看法,但是美国为了全球霸权战略,能够容忍印度的一些违反国际法之举。如同今年8月4日,印度政府以总统令废除宪法370条款一样,违反联合国约定擅自改变了克什米尔印控区的政治地位。莫迪政府的这一做法,第一时间得到了俄罗斯的支持,美国则是先倨后恭,从反对到默认。








经常用了


因为美国忙得顾不上。

距离超级大国只剩不到一个月时间,印度即将迎来新时代新跨越的历史性时刻。但这个准超级大国的内心似乎毫无波澜,甚至还有点想看摩托车特技。

而印度之所以如此淡定,根本原因在于建国以来“功成名就”的云淡风轻。

因为英国在二战中元气大伤,美国为压制英国又鼓励殖民地民族独立,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终于在1947年开花结果,英国在抛出“蒙巴顿方案”后黯然离开。

作为被英国殖民了300多年的地区,包括印度在内的英属印度内各国都非常不幸,蒙巴顿方案更是埋下了种族冲突的祸根。

所以印度很快化不幸为力量,将自己打扮成英属印度的继承者,开始疯狂欺凌昔日和自己一道被殖民的周边小国。

除了将巴基斯坦按在地上摩擦并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印度还在1975年公然吞并锡金,而后控制不丹,干涉尼泊尔和斯里兰卡内政,俨然就是南亚次大陆的小霸王。

然而,面对咄咄逼人的印度,昔日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却置若罔闻,任由印度在南亚横冲直撞,颇有沆瀣一气的味道。

那么,是什么因素让美国对印度大开绿灯呢?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美国需要印度。

二战结束后,冷战格局随即建立。美苏两国在全球各个角落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

虽然美苏两国都主导建立了追随自己的阵营,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同样不可忽视,而在1962年之前,印度是名副其实的第三世界领导者,简称“三哥”。

而即便因62年的惨败掉下神坛,但印度体量摆在那里,终归是不好“四舍”的,只能“五入”成美国的后备盟友。

作为传统的大陆帝国,苏联在二战后虽然建立了规模空前的共产主义阵营,但仍然集中于亚欧大陆内部,为出海口,尤其是印度洋出海口发愁的心始终一如既往。

而印度作为印度洋沿岸最大的国家,自然是美苏两国争先抢夺的香饽饽。苏联在印度建国后捷足先登,美国在1971年才抛弃传统盟友巴基斯坦转让和印度交好。

在美苏两国争相恐后的情况下,美国如果不想印度倒向苏联,最好对三哥小心伺候,这是印度在美国面前的底气,所以印度在南亚如入无人之境。

而有意思的是,虽然和美国剑拔弩张,但针对印度欺凌弱小的不要脸行径却和美国心照不宣。而苏联之所以这样做,根本原因在于东方大国的存在。

东方大国的快速崛起,使美苏有了难得的共同语言,那就是:为了遏制东方巨龙,我们都需要一只好白象,不是方便面的那种。

而无论欺凌巴基斯坦、吞并锡金、控制不丹还是干涉尼泊尔,本质上都是在南亚蚕食东方大国的战略空间,而且也不会让印度过分强大,美苏两国自然乐见其成。

尼泊尔、锡金和不丹,虽然都曾是主权国家,尤其是锡金,也曾有作为一个国家的尊严。但在美苏两国布局全球的大背景下,这些边缘小国实在不值一提。

再者,整个南亚次大陆在位置上本来就远离两极格局的一线阵地,即西欧和太平洋,所以想让美国漂洋过海主持正义,实在不是钱不钱的事。

但常言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美国虽然对南亚小国的生死存亡漠不关心,但不远万里来讨好印度必有所图,是的,是印度的卢比让美国疯狂。

作为大财团控制的国家,美国军火大亨最喜欢的就是印度这种“啥不会,就能吹”的国家,因为他们在基本没有工业化的基础上,必然长期坚持“万国牌”路线不动摇,坚决做美俄两国军火商的金主。

而面对如此财大气粗的VIP客户,美国有什么理由不小心伺候,慢慢忽悠?

所以,作为无利不起早的国家,美国所谓的公道与否,从来都取决于是否符合美利坚的国家利益。而印度疯狂欺凌周边小国,其行为虽然不要脸,但符合美国国家利益,所以默许印度才是美国的所谓正义。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谁都没有想到印度独立之后,忘记了自己曾经被英国殖民达190年,就因为自己的体量远远超过其它南亚国家,竟然以大英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对待身边的邻国。甚至在贪娈和手段上,超过以前的殖民者英国。虽然印度的被殖民时间长达190年(1757-1947),其实英国包括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列强1600年,就逐渐入侵了包括印度的南亚地区。

印度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被殖民史,最后是一个由突厥人建立的莫卧儿王朝,已经处于衰败崩溃边缘。英国人来到印度南亚地区,看到的是众多互不隶属的小邦国,语言不同和教派林立的散乱景像。英帝国由于殖民的需要,利用欧洲工业革命之后的坚船利炮,将这些各自独立的土邦国占领统一,称之为为英属印度殖民地。主要的区域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是英帝国帮助统一了南亚次大陆。

印度与巴基斯坦过去同属于英属印度,所以后来英国殖民者被迫离开时,印巴两国各自独立建国被称之为“分治”。英国全面殖民英属印度地区之后,又继续扩大侵略周边地区,不久尼泊尔、不丹和锡金相继落于英帝国之手。但是这里面有所区别,英国即使控制了尼泊尔,但还是承认尼泊尔为独立国家,而英帝国对待锡金和不丹则完全不同。

1861年英帝国迫使锡金签订条约,1910年英帝国与不丹签订条约,这两国都失去了外交和国防自主权力,成为英帝国的附属国。

从不丹和锡金的历史来看,原先都是隶属于黄色人种吐蕃是藏人的分支,其习俗、文字和宗教与藏族人完全一致。在辽阔的南亚印度地区,印度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被英帝国利用强大的武力完成了。

印度人有被殖民的历史,凡是外来势力入侵南亚地区,印度人从来都没有抵抗外侮的传统。异族侵略者非常容易占领南亚地区,这些乱七八糟的土邦国,很快的就会成为新帝国的子民,印度的历史上没有像样的反侵略抵抗战争。由于印度地区大部分时期处于被殖民状态,印度人对于外来入侵者有了比较,认为英帝国是历史上最文明的殖民者。至今为止,印度并不憎恨英帝国的殖民统治,反而对于英帝国还有感激之情。

英国不仅帮助印度人实现了国土统一,而且还教会了印度人英语,作为印度各邦国的统一语言,这些都是印度人自己都永远做不到的。二战结束之后,1947年8月15日英国被迫同意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因为英国的撤出,同时还有尼泊尔、不丹和锡金等国。但是英国还没有完全撤出的情况下,印度就以英帝国殖民者的继承人为自居,反过来欺负原来同样被英国压迫的邻国。

1947年英国撤离之后,印度立即按照原来英国与锡金的条约,与锡金签订了《维持现状协定》,印度代替了锡金宗主国的位置。印度从自身独立起,就从内政外交、国防和经济上,全面控制了锡金和不丹。英国撤出南亚,对于锡金和不丹来说,就是换了一个主子,从英国变成印度。锡金面积只有7096平方公里和人口60万,根本也没能力与印度抗争,印度在1974年正式吞并锡金之前,就军事接管控制了锡金。

印度与不丹的关系稍有不同,不丹比锡金大得多,国土面积3.84万平方公里,人口为78.3万。印度将英国与不丹签署的《卡普那条约》,改为与印度签署的《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其内容就是不丹国防和外交受印度指导,印度在不丹驻军,由此不丹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印度的附属国。不丹不幸中之大幸的是,尽管印度对于不丹控制严密,但不丹还是成为了联合国成员国。

由于印度的阻挠,不丹只与南亚地区和欧洲一些国家有外交关系。在印度的控制下,不丹与联合国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包括我国这个邻国在内,都没有外交关系。印度和尼泊尔原来就不是一个国家,全国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2850万人。尼泊尔则长期是个独立的国家,曾经且也具有很强的扩张性,英国军队的郭尔廓雇佣军就是来自于尼泊尔。尼泊尔二战前也被英国控制,但是其独立地位远远超过锡金和不丹。

因为尼泊尔与锡金和不丹相似的是,国家唯一的对外联系都要通过印度来完成,受到印度的节制。印度为什么敢于吞并锡金,这是因为在印度独立之初,就完成了对锡金内政和外交的全面控制,做好了随时准备吞并的打算。直到七十年代东西方冷战趋于激烈,印度由于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并不惧怕美国西方的威胁。而且锡金国土狭小,人口不足百万,又是地处喜马拉雅色南麓的内陆国。

锡金并不是联合国成员国,国际上对于锡金鞭长莫及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虽然对于印度表示谴责但无助于事。由于锡金被印度吞并,突如其来的邻国变故使得不丹惊恐万分。不丹利用一切办法,与世界上50个左右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以示扩大不丹在世界上的存在。目前印度虽然控制了不丹,但是要在法理上吞并不丹,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关于美国对于印度的关系,印度独立建国之后就是亲苏联远美国,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组织的创始国。

而美国选择的是以巴基斯坦为盟友,对抗苏联阵营在南亚次大陆的扩张。美国与印度关系的改善升温,是在冷战结束进入新世纪之后,美国调整了全球国防战略,所谓重返亚洲的需要。美国搁置了对印度1998年非法核试验的制裁,主动委曲求全的交好印度,以期将印度拉入打压遏制亚洲新兴崛起大国的行列。

尽管美国对于印度也存在一些看法,但是美国为了全球霸权战略,能够容忍印度的一些违反国际法之举。如同今年8月4日,印度政府以总统令废除宪法370条款一样,违反联合国约定擅自改变了克什米尔印控区的政治地位。莫迪政府的这一做法,第一时间得到了俄罗斯的支持,美国则是先倨后恭,从反对到默认。


亦新湖


首先,锡金在近代并非完整的主权国家,被印度吃下是一个蚕食的过程,并非一日一年就完成的。

1887年英国人占领锡金,以派遣专员的方式,全面控制当地的“行政”之日起,锡金已无独立主权,成为英国人眼中的“殖民地”,保留当地官僚体系,只是英国人为方便统治罢了。

印度吞并锡金大致走了2个步骤,第一步是1947年要求锡金签署《维持现状协定》,将锡金政权控制权成功从英国人过渡到印度人。

1949年6月印度军队以“防止动乱”为由,入驻锡金各个军事要地。次年12月5日用枪口胁迫锡金签署“印度锡金和平条约”,承认印度是自己的保护国,把国防、经济等国家主权交于印度。

所以当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之时,锡金的国家秩序已经被印度接管数十年了,为此建立了广大的支持群体。

其次,印度做足了全民公投的“表面功夫”,让人无话可说。在整个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恰好因国内局势无暇顾及。

1968年8月,锡金爆发反印示威,要求废除《印度与锡金和平条约》,印度通过移民的方式暂时控制了局势。1973年1月,锡金举行第五次全国大选,主张锡金独立的亲国王党派获胜。

4月,亲印度的党派指责选举中存在舞弊并要求重新投票,在遭到国王拒绝后发动反国王运动。 锡金国王向印度驻锡金大使达斯表示,如果印度国大党不约束其锡金党员,锡金将不得不向中国求助。

在印度看来,锡金是受其控制的被保护国,鉴于中印边境矛盾,锡金与中国的任何接触对印度而言都是一种羞辱和威胁。

对印度而言,锡金是其“砧板上的鱼肉”,而当时的中国因国内局势无暇顾及,军事干涉锡金的潜在代价风险不大。

而且,当时世界处于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为了争夺全球霸权的需要,很想借助印度在南亚的大国影响,因此都比较注重和印度的关系,结果,印度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左右逢源;作为前英国殖民地,印度传统上和西方国家关系良好;再加上印度又是不结盟运动的倡议国,这让它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很吃得开。

如此一来,虽然各国都知道印度对锡金馋涎已久,并且所使用手段很不地道,但是,由于锡金国小势微,许多国家不愿意为了这么一个弹丸小国得罪印度,结果,印度轻而易举地把锡金纳入自己的版图。

具体来说就是,1973年印度出兵占领锡金的行为不符合国际公法的规定,但1950年签订的 《印度与锡金和平条约》使印度成为锡金的“保护国”。

这使印度出兵占领锡金符合某种国际伦理层面的原则,但不符合国际道德规范,因而只具备一定程度的合法性,但不具备合理性,导致该行动的正当性不足。


大局大历


1947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尼赫鲁、甘地等人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达到了最高潮,与此同时,印度民间武装不断发动反英武装起义,而苏联和美国在战争结束后将目标共同放在了瓦解英法殖民霸权上来。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财政空虚、军事力量大不如前的英国决定实行“蒙巴顿方案”,将“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丢出皇冠。

独立之后的印度很快就和前宗主国英国一样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英国人给印度留下了西方式的文官政府架构的同时,也给他们留下了包括达姆兵工厂在内的齐全的军事工业,虽然较之英法苏美等大国,印度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是很薄弱的,但是当时印度是亚洲除了刚刚战败的日本之外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

印度并没有选择务实的建设国内,而是将国家崛起放在了入侵扩张上,全盘继承了英国的亚洲战略布局,印度梦想能够将缅甸、巴基斯坦、不丹、尼泊尔全部整合到印度斯坦内,成为一个亚洲的超级大国。而且印度当时的军事实力也足够他入侵这些刚刚获得独立,百废待兴的国家。

1949年6月,建国才两年的印度就派军前往锡金,以武力接管了锡金政府,并委任印度人拉尔为锡金首相,1950年12月又与锡金签订了《印度与锡金和平条约》,规定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由印度政府全面接管锡金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并且派出印度官员管理锡金国家事务。

面对如此咄咄逼人的侵略事态,美苏两国却没有任何表示。

一、冷战结束后,美苏都极力试图向第三世界扩张自己的影响力,希望能够在第三世界拉拢更多的国家倒向自己的阵营,使自己在冷战之中取得优势。

二、印度在当时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望,如果因为锡金而制裁印度,反而会招致不结盟运动的声讨,导致在宣传舆论阵地上输给对方一头。

三、印度作为美苏都想要拉拢的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双方都希望通过控制印度来控制印度洋,如果印度能成为美国的盟友,那么美国就能够在太平洋—印度洋地区构筑一道全面的海上防线,它可以挡住中国军队,与日本一起构成对中国的威胁,从而让美国获得对中国的巨大战略优势,并且能够源源不断地以帮助印度为理由让印度接受贸易特惠协议,让美国商品源源不断输入印度,从而占领人口众多的南亚市场。

在印度吞并锡金的1973年,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达到了最高潮,在越南沼泽的热带雨林苦苦挣扎的美国焦头烂额,根本无力去管也没有心思去理会印度吞并了什么国家。相反拉拢印度还可以让声讨自己的国际舆论减少几分力量。

到了80年代之后,苏联的力量明显衰退,美国从越战泥沼中恢复,更加不遗余力地拉拢印度,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重心又从对付苏联转向遏制中国以及提防欧洲的团结与维持美国控制下的秩序的稳定,自然急于拉拢印度到围堵中国的行列中来,而且印度如果倒向美国,那么美国对付欧洲联盟又多了一张手牌,加之印度大量采购美俄军火,美国的军工联合体便在国会中极力主张纵容印度,对他们来说,如果谴责或者制裁了印度,就失去了一个好的商业伙伴。而这对于国会的幕后皇帝——军工联合体企业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春朝青牛


美国最擅长就是拿小国利益交换大国!

现在的锡金地区的人,早就忘记了自己是锡金人,而都是自称印度人。虽然部分锡金人仍然称为自己“锡金人”,但随着印度同化,锡金早就已经没有独立倾向,而锡金地区多奉行藏传佛教,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与印度教不同。而从客观来说,印度对锡金殖民统治相当成功,特别是鼓动锡金大批学生、青年、知识代表,这些早在1975年锡金“申请”加入印度联邦发挥了不少作用。而锡金王国由于自身懦弱无法阻挡印度大军进入。而锡金国王最后一任国王,帕尔登在1982年美国纽约死于癌症,王储旺楚克即位后,印度马上就他进行打压,王储旺楚克承认了印度的非法吞并,并且自己还主动退位了。

而印度吞并锡金过程长达20多年,终于将锡金从“法律”名义上吞并。而作为干预世界的美国,这个时候根本不会谴责印度。本身锡金是一个长久问题,印度是一步一步,长期吞并的锡金,而美国的政策不可能持久的跟随印度。而美国人在锡金没有任何的战略目的。美国当时主要与苏军争端世界霸权地位,锡金这么小,并且被印度团团包围,美国人也十分清楚印度吞并锡金邦是早晚的事。而本着“和我无关”的原则,美国也不会干预一小块和自己没有啥关系的地区,能让锡金国王最后一任国王来到美国看病,都是已经相当不错的结果。

美国没有打出锡金牌,也是知道即使打出来了,得罪印度不说,自己也不一定有什么好处。而美国牺牲小地区换取自己的利益也不是啥旧闻,比如库尔德武装就多次被美国抛弃,为的是讨好土耳其。


出鞘


最简单的原因:

1.双重标准是美国政府的基本特征。

2.印度制度和美国一样,都是民主制度。

3.印度不论是军事和科技还是经济都是一塌糊涂比非洲好不到哪里去,一万年都不可能威胁到美国的霸主地位。

4.如果印度有中国这样的发展潜力美国早就下黑手了。

5.英国、法国、德国、韩国、日本都是被美国阉割过的发达国家,美国不允许的项目它们都没有开发,比如:芯片、电脑系统、卫星、导弹、军舰、隐身战机等等这些通通都是美国造。


明宇智远




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这些小事也要让美国大人管,还不得把人家累死啊。

虽然美国是上帝保佑的国家,美国人也是上帝应许代管地球的人,但也得吃饭睡觉拉屎撒尿啊,也得有七情六欲的消费,更得有写博客发推特的时间。一天就二十四个小时,完全不够分配。

所以,美国除了管如何挣钱花钱,还有如何搞权利分配,其他的事情会交给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们代管。于是乎组建了联合国,欧盟和北约,还有美洲国家组织等。但还有些地方,比如提问所说的锡金、不丹和尼泊尔,除了喜欢爬雪山的能知道,会感兴趣,其他的人中会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它们在哪里。



那怎么办呢?如果长期放任不管,怎么向上帝交代呢,岂不辜负了他老人家的信任?于是美国就找到自己的教友英国,因为那里曾是它的殖民地,就让它想办法。但英国家大业大,家事也太乱:子孙不孝,安德鲁王子还涉嫌嫖妓,大臣们还要闹着脱欧,苏格兰等要搞独立。于是只好默认让地区大国印度进行代管,帮助照看一下身边这些小兄弟。


作为佛教的诞生地,印度人确实很有爱心:对锡金百般问寒问暖,一不小心亲热过头,纳为自己的一块领地。而对不丹王国也是十分关心,一下子给国王送去四胞胎姐妹,当做王妃。国王当然感恩戴德,虽然碍于身份体面,没有卖身投靠,但不丹全境对于印度全开放不设防,军队外交等主要部门,全权委托印度人管理。



唯一可惜的是,印度的爱心在尼泊尔受到小伤害,因为那里有位普拉昌达,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更重要的是尼泊尔有个好邻居,时不常给于接济,还和平共处平等相待,让尼泊尔有尊严,更让印度始终没有找到吞并的机会。

所以,对于锡金、不丹和尼泊尔的境遇,美国人不会真的关心,因为那里就没有它的利益。


新文化街男孩


印度吞并锡金的时候,正是美苏争霸的关键时期。美苏争霸期间,不仅只是美国和苏联两国或明或暗的交锋,两国同时都在不遗余力地扩展势力范围。而印度,由于本身是一个大国,同时身兼第三世界国家的“领袖”,正处于美苏两国的共同拉拢中。印度吞并锡金,其实并非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准备,通过对锡金的恐吓、渗透,最终掌控了锡金。在1975年以前,当国际各国的关注点都在美苏冷战中的时候,印度其实已经悄悄控制了锡金。只是到了1975年,印度正式扯下了这一块遮羞布,在印度的“保护”之下,锡金进行了全民公投。结果可想而知,锡金投进了印度,成为了印度的一个小邦。印度吞并锡金,使用的国际大国惯用的“公投”的做法。这种做法,只要其他大国不加反对,基本上可以算没有问题的。所以,印度吞并锡金,其实并没有什么风险。而当时美苏两国的态度,也没有反对,印度的目的很快就实现了。美国、苏联为什么不反对?最主要的原因,美国和苏联都需要印度。众所周知,美国当时正忙于越南战争,无暇他顾。此外,美国在当时已经和印度示好,并希望借印度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施加更大的影响力,同时借印度对抗苏联,或至少让印度在美苏争霸中要保持“中立”。而苏联一方,在更早的时候,已经和印度成为了事实上的“盟友”。印度的一系列动作,苏联不仅没有反对,甚至持支持态度。所以,当印度吞并锡金的时候,美苏两国都是“视而不见”的。更何况,锡金的得失,也完全影响不到美苏两国的利益,两国自然也不会横加干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