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续,不少家庭有情绪危机的苗头诞生,心理专家给出4个建议

“我最近不知为什么,特别容易发脾气,情绪也一直低落,偏偏孩子又快要青春期了,每天宅在家里火气也大,动不动就吵架,烦死了!”一位初中生家长的感慨,引发许多共鸣。

记者发现,疫情持续以来,不少家庭正有“情绪危机”的苗头诞生。对此,心理专家建议,调整认知,跳出思维怪圈:

第一,不要在睡前大量浏览信息

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沈之菲)名师工作室成员谢怀萍老师表示,这段时期,类似家庭“情绪危机”的情况并不鲜见。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大人或孩子感到慌张、焦虑,都是很自然的事,但过分担心则无必要。

首先,“心病需用心药医”,在抗疫的特殊时期,对于疫情的关注和恐慌是正常的现象。建议家长和孩子尽量关注官方平台发布的权威信息,主动关注简单易懂的信息,减少未经证实的信息输入,促进理性思考。谢老师特别建议,不要在睡前大量浏览信息,合理作息。响应国家号召,做好力所能及的个人防护。

第二,做一些平时非常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情

平时,孩子一定知道做什么事情能令自己开心。在这个超长假期,建议可以做一些平时非常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情,例如玩一些不费脑子的小游戏,刷一部平时因学业繁忙而没空追的网红剧,享受与爸爸妈妈一起宅在家的美好时光,帮他们做做家务,通过网络与朋友交流,劳逸结合地复习功课等,不要让自己太闲,适当转移注意力。

第三,避免将思维聚焦于负面结果上

人在陷入思维怪圈时,往往容易忽略事物的多面性,倾向于将思维聚焦于负面结果上,例如:“我嗓子痛了,偶尔还咳嗽,我是不是感染了病毒,要不要去医院?如果我中招了,会不会完蛋?”

如果居住地离疫区较远,相对而言感染的几率较低,不必过于担心焦虑。此外,还可以查阅权威机构发布的自检指南,使用可靠的就诊方式,等等。

第四,尝试各种身心放松法

焦虑情绪袭来,感到坐立不安时,我们还可以尝试着伴随音乐做一些放松身心的小练习,如腹式呼吸法、肌肉放松法、“蝴蝶拥抱”、正念冥想等。这些练习可以有效放松我们紧绷的肌肉,缓解焦虑的情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