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央行數字幣或加速推出

據我國衛健委今日(2/19)數據,截至2月18日24時,日內新增新冠肺炎患者1,749例,而全國累計確診新冠肺炎患者達74,185例。《央視新聞》稍早報道,國內開始有多地出現“強制休息令”、“強制陪伴令”讓連續工作數日的醫護人員強制休息1至2日再投入工作。

疫情爆發至今,我國移動支付更成為了貨幣流通的主要渠道

這是因為,雖然新冠肺炎以近距離飛沫、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為主,但我們平常使用的現金傳染的風險也相當高。據央行統計,從新鈔開始運行到銷燬,平均週轉22次,部分小額鈔票週轉率則更高,在過程中很可能帶有當時周遭環境與人手上的細菌與病毒。

美國研究發現,1美元鈔票上即能帶有超過3千種細菌,其中就包含了大腸桿菌、幽門螺旋桿菌……等容易致病的菌種。如今新冠肺炎肆虐,作為日常需要的現金使用也勢必要嚴加小心。

調撥6千億防病毒?

因為疫情,央行數字幣或加速推出

據《自由財經》報道,央行副行長範一飛日前宣佈,向全國調撥近6千億,要求銀行對外付出新鈔,令對疫情重點地區,現金須回籠存放14天后再投入市場,以免讓人民幣成為病毒傳媒。

不過,有一名不願具名的武漢民眾向記者表示,因當地尚未開工,許多一線人員也需要加班工資,但現在根本沒有錢。因此央行調撥6千億,或許是預備發放“維穩費”,防範疫情結束後的通貨膨脹風險。

我國因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移動支付技術發達,現金使用率相較他國來說較少,據央行數據,最近3年來,移動支付筆數和金額的年複合增長率已分別達到83.5%和39%,疫情肆虐之時,國人僅需要用手機下單,新鮮的果肉蔬菜就能到手,避免了直接接觸人群和現金,進而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

然而,移動支付有多便捷,就代表現金支付與流通有多困難。移動支付的本質是基於電子賬戶實現的支付,背後必須要有現實的貨幣掛勾,僅是一種支付方式的創新,並沒有因此取代了現實人民幣。萬一央行內的實體人民幣全遭銷燬,那麼支付寶、微信支付也無法存在,這就是移動支付不得不面對的潛在風險。

如何替代使用率逐漸萎縮的現金,同時能有效防範移動支付的潛在風險呢?

還記得央行提出的數字人民幣(DC/EP)嗎?

因為疫情,央行數字幣或加速推出

此前報道,去年8月,央行數字貨幣研究院院長穆長春在披露DC/EP時回應了幾個關鍵問題:DC/EP如何取代現金?與電子支付有何差異?DC/EP有何意義,以下簡要說明:

1.並“非”比特幣

犇睿董事總經理吳鵬飛表示,可以將央行數字貨幣理解為“‌無帳戶電子化”, 且非基於公有鏈的加密貨幣,簡單而言,央行數字貨幣是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打造的數字現金,但並不代表會如比特幣一般有“去中心化”特質,也不會如以太坊一般,用戶可以在鏈上任意增發代幣或Dapp應用。

2.對抗Libra

Libra的計劃很大程度衝擊了美國及全球主流法幣的地位,央行調法司司長在接受《路透社》訪談時提到,目前國際防洗錢工作組織(FATF)密切注意臉書接下來的動作,而他擔優的是,有越來越多非法利用數字貨幣的案例蔓延,可能導致有洗錢、販毒以外的犯罪活動產生。

因此,隨著央行數字貨幣即將落地,相關立法也加緊了腳步,未來國內區塊鏈生態將趨於“正規化”,這是好的開始。

3.成為日常交易工具

穆長春表示,央行數字貨幣將主要應用於零售場合,在國內一定程度上替代M0現金,有消息稱,目前央行數字貨幣欲在中國高發展的深圳地區設點,央行數字貨幣採雙層運營體系,即統一由央行授權各配合銀行或機構進行發幣,或者是辦理錢包等作業。

穆長春當時更言:“央行數字貨幣已經呼之欲出。”

事實上,在2020年的央行工作會議中,央行也重申將繼續逐步推進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中銀聯董事長邵伏軍指出,若央行數字貨幣順利落第,將有助於提升央行對貨幣運行監控的效率,更能豐富貨幣政策手段。

《中國日報》17日報道,中銀前行長李禮輝表示:“在當前防疫的情況下,央行數字貨幣應該可以加快發行。”但他同時表示:“我國移動支付已相當成熟,這款運用於零售場景的數字貨幣將如何發展?某程度將取決於市場的選擇、數字貨幣本身的便捷性、成本與效率,才能衡量是否具有商業價值的規模。”

講人話就是,即使是央行手把手帶出來的數字貨幣,還是有可能被市場淘汰。

出品:coinic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