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看司马懿这个人?

脑海聋哑盲


司马懿是与曹操相似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比曹操更能忍,三国之中,真英雄惟此二人也,二人也分别是魏国与晋国的实际奠基人。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袅雄,军事家、政治家与文学家。

司马懿治世能臣,带兵一流,夺权超一流,军事家与政治家。

司马懿此人心思缜密,智谋超群,内心坚韧。这些性格特质帮助他在魏国朝堂内外的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对内,面对魏帝的提防和曹魏宗亲权贵的压制,他一次一次用表面的忠心来打消皇帝的猜疑,面对权贵的压制则一次又一次选择忍耐。同时,暗地里不断培植势力。

对外,他用自己的智慧打退了诸葛亮的数次北伐,从而确定了自己在魏国朝堂的地位。使魏帝虽然防范他却又不得不用他。虽然也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却也为他培植军中势力提供了机会。

纵观整个三国史,他是唯一一个能与诸葛亮相抗衡的人,并在两人的终极对决中笑到了最后。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与司马昭掌权,其子死后,其孙司马炎掌权并代魏建晋。

司马懿无论生在任何时代都能有所成就,是顶级人才,也是后辈学习的榜样。



当代曹植


司马懿能忍,能搏,能活。

对司马懿的印象,首先来自《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被描述为一个狡猾的大白脸奸臣形象,是反派阵营的重要角色,但经常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间,所谓“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正史。作者罗贯中的立场非常明确:尊刘抑曹。整部书都是按照这个基调来写的,蜀汉阵营相当于八路军,而曹魏阵营都是日伪军,即使厉害,也是反动的,必须批判。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在近代成为古典四大名著,再加上电视剧的演绎,这一印象更加固化,以至于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三国历史。

但小说跟历史毕竟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全信小说家之言,那么按照金庸小说的影响力,后世金庸迷就会认为:

蒙古大汗蒙哥在襄阳被杨过用弹指神通击毙,段正淳为情自杀没有做过大理皇帝,韦小宝是清朝鹿鼎公,武功盖世的辽国南院大王叫做萧峰,萧峰有个结拜兄弟叫段誉,还有个叫完颜阿骨打。

穿过两千年的烽烟和迷雾,我们可以还原真实的历史:

曹魏自汉献帝手中夺得江山,虽是篡位,但实际是承继中原王朝的正统,良臣猛将如云,天下九州占其六。

蜀汉刘备自称皇叔,实则只是一介草民,他的祖上中山靖王,乃是汉景帝之子,汉武帝之兄,到刘备这一代,已经隔了四百来年,早就八百杆子都打不着,比慕容复靠谱不到哪里去。

而东吴,就是纯粹的割据政权。

无论后世如何评价,司马懿无疑是成功的。在那个群雄争霸的乱世,他成为了最强大的权臣,和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玩起了权力的接力赛,最终由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完成了篡魏为晋的大业,成为三国时代最终的赢家。

司马懿的成功,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

有句话叫做“诸葛一生唯谨慎”,其实这句话用在司马懿身上更合适。司马懿的一生,多数时候都在夹着尾巴做人,一贯的低调,让他屡次逢凶化吉。

装病不出

魏文帝曹丕在做五官中郎将的时候,与其兄弟曹植争夺世子之位,双方都广揽人才。曹植的首席谋士是著名的杨修,曹丕则屡次邀请司马懿出山辅佐自己。但司马懿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不惜以马车压断自己双腿,以如此自虐的“碰瓷”方式来规避入仕。但最终,还是被曹丕的诚意和远大志向所打动,终于不可避免的卷入了历史的洪流。

司马懿的对手杨修正好相反,是一个典型的霸气侧漏型才子。他不懂得韬光养晦,无时无刻不在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很高的声誉的同时,也给自己掘好了坟墓。

曹操在攻打汉中的时候,久攻不下,他想着撤军,但是又怕天下人耻笑于他。这时候,正巧部下送来了一碗带鸡肋的鸡汤,曹操便叹息道“鸡肋!鸡肋!”。这话被杨修听到了,对部将说曹操的心思是“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操知道后大怒,就以“扰乱军心”的名义把杨修给杀了。

这就是中学课本上著名的文言文“杨修之死”。

曹操是一个心机深沉的枭雄,杨修之死虽说表面上是因为泄露了军机,但背后根本的原因还是成为了夺嫡之争的牺牲品。因为,曹操最关心的还是曹家的江山。

三马同槽

有一次曹操问他:孤昨晚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三匹马同在一个槽里吃草,有人说,这是三个名字带马的要颠覆我曹家,你觉得三马是谁啊?

司马懿知道曹操怀疑自己,稍有不善就可能脑袋搬家,但反应还是非常敏锐,立马磕头道:

三马,应该是西凉的马超、马腾、马岱!

曹操:是吗?

司马懿:要不,要不就是马云、马化腾、马明哲!

曹操:草泥马也是马,司马也是马啊!

司马懿吓得满身大汗,赶紧大表衷心,最终还是由于他一贯的低调作风,加上曹丕的力保,也由于当时他的地位并不高,曹操最终放了他一马。

而最终也正好是司马懿的后代篡夺了曹魏的江山,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这三匹野马,应了“三马同槽”的谶言。

司马仲达就是翻版的曹孟德,晋宣帝、魏武帝,连手法都是复制粘贴的。

呜呼!太白公曰: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女服之辱

司马懿作为魏国大都督,常年与蜀汉军队作战,是诸葛亮的头号劲敌。有一次,司马懿与诸葛亮对阵五丈原,为消耗蜀军实力,司马懿坚守不出战,诸葛亮心急如焚,就派人送了一套女人的衣服给司马懿。

这对于一个军队的主帅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换做一般将帅,早就跟诸葛亮拼老命了。

司马懿心里同样义愤填膺,但他忍了,不仅忍,还穿上女人的衣服坦然到两军阵前亮相,让双方将士们取笑。就这样,司马懿轻松化解了诸葛亮的激将法,稳住了阵营。

诸葛亮这才意识到,连这样的耻辱都可以接受,这样能忍的对手太可怕!

高平陵兵变

司马懿晚年,少主曹芳在位,大将军曹爽专权跋扈。为避免曹爽的陷害,司马懿发挥擅长的隐忍之术,长期称病在家,等待时机。

曹爽还不放心,于是派出探子到司马懿府上名为辞行,实为打探虚实。司马懿装作已经快要不行了,成功骗过了曹爽。

于是曹爽放下了戒备,带着小皇帝和百官、禁军去郊外高平陵拜谒曹丕的陵墓。

得知洛阳城内空虚,司马懿知道等待大半生的时机来了,立刻从一个垂死的老头变成了杀气腾腾的王者,《虎啸龙吟》里面这句台词非常的经典:

我做了一辈子别人的刀,这一次,我要做执刀人!

司马懿先是以郭太后的名义下诏,关闭城门,捉拿曹爽家属,又率领3000死士攻占武库,掌握了京师的命脉。

再向小皇帝上奏,声称曹爽兄弟贪赃枉法,要求免除曹爽的兵权。司马懿派遣使臣告诉曹爽,只是免去他的官职而已,绝不伤他性命,还指着洛水发誓。

这样的誓言,比谈恋爱的山盟海誓靠谱不到哪里去,但凡有点政治智商,或者对司马懿有点基本的了解,曹爽的回答应该很简单:

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大司农桓范建议曹爽效法曹操当年故事,退守陪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小皇帝名义召集四方兵马攻打洛阳。

如果采用这一方案,那么曹爽一方几乎稳操胜算,因为都城洛阳守备空虚,几千死士显然不可能守得住。司马懿唯一的优势,在于手里掌握着曹爽的家眷。他就搏这一点。

曹爽选择了投降,也就意味着选择了死亡。

他哭着对桓范说:如果打洛阳,我的妻子儿女就死定了;投降的话,我还不失为富家翁!

桓范气得指着曹爽兄弟鼻子大骂:令尊曹子丹(曹真)何等英雄,却生出你们这样蠢笨如猪狗的儿子!老夫也是倒了血霉,还要陪着你们被灭族!

后面的事情不出所料,曹爽被幽禁,随后被灭三族。

司马懿赢了。准确的说,是险胜。如果对手不是曹爽,而是一个厉害角色,或者如果曹爽采用了桓范的建议,那么历史也将完全不同。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如果只是能忍、能搏,还不足以成就司马懿的成功。最关键的一点是:能活。

司马懿活了73岁,在他那个年代,这是个不可多得的高寿。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就算到今天,这个寿命也不算短了。

放眼整个古代帝王群体,寿命超过80岁的屈指可数:乾隆89岁,梁武帝85岁,武则天82岁,宋高宗80岁,元世祖80岁,超过70岁的只有唐玄宗等11人。

跟司马懿同时代的曹家人,曹操65岁,曹丕39岁,曹叡更短,只有36岁。虽说曹操祖孙三代都算是明主,但无奈寿命一代不如一代,司马懿靠着超长待机时间,成功耗死了曹家三代,之后继位的都是几岁孩童,让司马懿有了可乘之机。

电视剧里曹叡在驾崩前哀叹:司马懿那么老了,为什么他不死,而朕这么年轻,却要比他先死?

这就是命。








大嘴河马


史书上记载司马懿是病死的,在他病死的前两个月,经常会做噩梦。根据史书《晋书?宣帝本纪》中的记载:在魏嘉平三年,也就是汉延熙十四年,高句丽中川王四年,吴太元元年六月,司马懿就因为疾病死了,当时的他73岁。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死在了司马懿的手里,而且曹魏的大权也是司马懿夺去的。也就凭借这两点,很多人就开始认定司马懿是个大奸贼,所以后来在很多地方都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诸葛亮死了以后,很快,司马懿就如愿所偿的得到了诸葛亮的兵法,而且他还十分高兴的把兵法翻阅起来。

但是在这之前,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早已算到了会有这一天,而且他也司马懿有喜欢一边翻书一边舔手指的习惯,于是诸葛亮就提钱在死之前往兵书上涂了很多毒药。于是,就有了司马懿后来死了的民间传说。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他也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曾经担任过曹魏时期的大都督,太尉和太傅。他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重臣,后来他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魏国最高的掌权者。司马懿一生最显著的功绩就是他曾多次率领大军去对抗诸葛亮的北伐。司马懿死了以后。再后来,司马炎当上皇帝以后,司马懿又被追尊为懿为晋宣帝。

嘉平三年,也就是251年的六月,司马懿生病,当然对此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司马懿其实是被箭射死的。他在夜间经常会梦见贾逵、王凌等。到了八月份的时候,司马懿就死了,死的时候他七十三岁。当年九月份,司马懿被葬在了河阴一带,谥号为文贞,后来被改为的文宣。





陶政聪


擅藏者,人不可知。

能知者,人无以藏。

看司马懿可以从两个人身上找:刘备,曹操。

司马懿七分像刘备,三分像曹操。

刘备一生,最多的评价是“装”,但刘备的“装”能持续一辈子,最后成了“真”。

曹操一生,最多的评价是“奸”,但曹操的“奸”就是装。最后装得不像成了“奸”。

曹操对司马懿的评价: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操对刘备的评价:沛郡小辈,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者也。

至于司马懿,诛杀曹爽等5000多人已经很明显了,曹操想的事司马懿直接就做了。


夕阳吸夏


司马懿此人心思缜密,智谋超群,内心坚韧。这些性格特质帮助他在魏国朝堂内外的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对内,面对魏帝的提防和曹魏宗亲权贵的压制,他一次一次用表面的忠心来打消皇帝的猜疑,面对权贵的压制则一次又一次选择忍耐。同时,暗地里不断培植势力。

对外,他用自己的智慧打退了诸葛亮的数次北伐,从而确定了自己在魏国朝堂的地位。使魏帝虽然防范他却又不得不用他。虽然也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却也为他培植军中势力提供了机会。

纵观整个三国史,他是唯一一个能与诸葛亮相抗衡的人,并在两人的终极对决中笑到了最后。


古亳笑笑生


纵观司马懿一生,他身处乱世,保命当是第一要务,“本立而道生”,只是他“本”做的太好,才让自己从一个小人物成为一朝的开拓者。这便是命运的可贵之处,处处充满可能,充满惊喜。

要了解一个人就好看他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青年阶段:

这时的他有大才,看不起曹操的出身,也看出了曹操的枭雄品质,一直不肯当曹操的官,最后被逼的没办法才在29岁的时候被迫出来当官。

此时,可见他也是个有理想有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德高尚的大好青年。

二、从当曹操的官到曹丕去世时期:

在这个时期,大好青年已经进了淤泥,曹丞相又喜欢梦中杀人,生逢乱世已经当了官,那么当大官平安一生,要么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然后一不小心被曹丞相当个废物杀了。聪明的司马懿也不想辜负自己的青春年华,也想留个有用之身为大汉、为百姓、为自己家族、也为自己的大好性命做点事情不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支持曹操称帝,得其重用,后辅佐曹丕登基。等曹丕死后贵为辅政大臣。此时,你要说他有篡位之心,未免也太武断。所以曹丕对这个辅龙第一功臣一直很看重,死后封为辅政大臣之一。

三、曹叡即位到幼帝曹芳即位

曹叡即位之后,司马懿擒斩孟达、关陇抗蜀、对阵五丈、平定辽东公孙渊原都是胜利。曹叡一直给他生官至三公之一的太尉,司马懿还梦见曹叡不行了,星夜兼程赶赴国度,泪流满面。然后曹叡死前托孤,可见司马懿此时也未必相反。

曹芳称帝期间,司马懿退敌征吴而大胜,却功成身退,深受朝臣及百姓爱戴。

反观辅政大臣之一的曹爽排挤他,还不听劝攻打蜀国,结果大败而归。然后,不听司马懿的劝告和吴国作战,仍是大败而归,引起了朝臣公愤。

大臣请司马懿做主拨乱反正,司马懿也只能让大臣们忍忍。这也帮了司马懿在朝中有识之士中积累了臣旺,在民间积累了民望。

随后曹爽让太后迁宫,在朝中安排亲信,也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于是更是犯了众怒。而此时的司马懿则在装病,不问政事。此时,司马懿已经做好了干掉曹爽的准备,要说想自己或自己的儿子称帝,还真不能这么说。

四、高平陵之战之后

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战后,成为了第一权臣。然后,平定谋逆的王凌,从此司马懿的民望达到顶峰,皇帝曹芳也对他感恩戴德,被封为丞相。因此,他的民望达到了巅峰。可看到权倾一时的曹爽都被干掉,为了自己族人的安全,同时年龄过古稀的他也只能默许儿孙的所作所为。

以此纵观他一生就比较明确了:他聪明,他年轻时也愤青,中年也同流合污,在自己和家族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国家社稷受到重创之时,他也能有挺身而出的勇气及决断。

当然,他的子孙后面所做的事其实跟他真的未必有什么大的关系。

由此可见,他就是就是一个普通人,被历史大势推到了至高点,你要说这是他之前就想到的,那也未免太强人所难。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如果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自带太过强烈的感情色彩,我想司马懿的形象会比诸葛亮更加丰满,高大。他就是一个接地气,才华横溢,却又憨憨傻傻走完一生的普通书生,只是命运给他开了个玩笑罢了,这便是“才华、憨傻改变命运”,似乎又殊途同归。

因为身逢乱世,作为一个充满才华眼高于顶的读书人,他的理想莫过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的一生是血腥的,但似乎他终究还是实现了它,虽然过程并不那么美好……




历史背影


在皇权至上时代,司马懿的处境变得十分危险。因为曹爽的身份是皇帝的监护人,想要杀死司马懿,他很可能借助一道诏书,在一夜间完成。司马懿当然明白这一点。他以生病为由放弃了正面抗争,并将所有的精力和智慧投入了阴谋和政变。



在这一点上,司马懿的赌博可谓步步成功:曹爽上台之后提拔了一大批亲信,在蚕食司马家族的同时,也蚕食了其它的朝廷势力。许多对这场斗争持观望态度的士大夫不得不转变立场。更重要的是,这次危机让司马氏得到了亲族、同党和所有与曹氏政权有着隔阂的士人支持。在几年的经营之后,司马懿对夺权事业已经非常乐观。



正当司马懿剑拔弩张,伺机发难时,曹爽派出心腹李胜前往司马懿府第,借助探病来窥探窥其虚实。关于这段趣闻,无论是正史《晋书》还是《三国演义》,记载都相差无多——他由两名婢女扶持而出,佯装耳背,将“荆州”称为“并州”,又恳请李胜在自己百年后照顾两子,临别时“流涕哽咽”,但与此同时,他知道时机已经成熟。利用曹爽为明帝扫墓之机,他派军占据了高平陵至洛阳的要害,洛水上的浮桥,并送奏章给曹芳历数曹爽之罪。魏明帝曹叡的高平陵旧址,司马家族从此迈出了向帝位的第一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末期曹氏受司马氏挟制,曹魏皇陵并没有统一的陵区。

史书将这一事件称为“高平陵之变”,但其过程却出乎意料地平稳——司马家族的党羽们早在暗中掌控了一切,至于曹氏一族则失去了抵抗的勇气。按照《三国志》的描述,面对威胁,曹爽“自黄昏直流泪到晓,终是狐疑不定”,最终他说出的是:“情愿弃官,但为富家翁足矣”——这是没有用的,他最终仍和党羽们一道被集体处斩。



甚至皇帝曹芳也因此被废黜,取而代之的年轻的曹髦。尽管这一结果指向了一场不折不扣的胜利,但司马懿却愈发被一个问题困扰:经历过在高平陵发生的一切,他已无法再做一个纯粹的臣子——既然如此,这条路,他和子孙们还能走多远?

每当想起这些,以及所有被处死的人,他都会伴着噩梦辗转难眠。71岁的司马懿身体每况愈下,终于在251年的夏天一病不起。几年后,作为家族的次子,司马昭站上了权力舞台的中心。在旁人看来,无论手腕还是见识,他都不及兄长司马师。但突如其来的叛乱改变了一切——新旧权贵们不断地挑战司马氏的地位,不甘心屈服于它的淫威。



司马师便死在平定这些叛乱的过程中:255年、诸葛诞、文钦在淮南起兵,由于惊恐过度,司马师脸上的旧疮迸发,最终连眼球都从眼眶里震出——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司马昭全然无措,这不只是因为他之前一直生活在兄长的光芒下,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一事业几乎毫无信心,甚至在“高平陵之变”当天,他也只能在榻上一遍遍地辗转反侧。

三国无双中的司马师设定,其中还原了其左眼有创伤的事实,但原因却被描述为某次行刺后留下的伤疤。但是,他清楚一点:如果不能胜利,失败的代价将会无比血腥。打击、镇压和不择手段……他必须如此,因为已经无路可退,之前的每一次胜利已经让这个家族陷入更大的险境,因为它试图凌驾看似神圣的皇权。

此时,最好的回应是将皇权踩在脚下,进而证明它并不神圣。此时,和所有的青年一样,18岁的傀儡皇帝开始萌生叛逆。据说,在一次讨论少康和刘邦的优劣时,群臣都认为少康不如刘邦,唯独曹髦别出心裁地认为:少康是在危难中恢复了夏朝的霸业,还斩杀了篡位的奸臣寒浞,因此要远胜“专任智力”的刘邦一筹——这一言论下的潜台词非常明确。

曹髦的勇气并非来自实力,而是从小接受的儒学教育,孔子和孟子的教诲让他深信:君主只要宣扬仁义,就能唤起臣子们的忠诚之心。但在实力面前,道德永远是无力和苍白的,皇权威胁了成型中的利益阶层,这个阶层再一次向司马氏家族请求支援。



公元260年6月2日,曹髦如飞蛾扑火般冲向了司马昭的禁军。平心而论,这次宫廷政变并不是史上最残忍的先例,但皇帝横死街头的事实,依旧让司马昭心绪难平。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清理现场——一位叫成济的军官立刻被充作替罪羊;由于一切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他显然无法杀尽所有的见证者,但他可以做的,是对子孙后代的记忆进行引导、订正和窜改。

于是,大部分史书都一笔带过了这次兵变,曹髦仅仅是“像普通人一样死亡了(《三国志·魏书》:‘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因为他在死后被废为庶人。同时,司马昭还没有忘记蠢蠢欲动的蜀汉,他依旧记得父亲有生之年的梦想,以及曹爽被诛后,其亲族夏侯霸投奔敌国的先例。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了真正的远征——大军几乎没有遭遇抵抗就开入了成都。在此之后,大权独揽的他又生活了五年。几乎记录没有提到他受到过精神上的困扰——司马家族已如日中天,甚至没有人敢质疑他们独揽大权。



曹魏末期至西晋的武士俑,可以看见北方步兵用的长盾。右侧军士头上戴的叫“帢”,是曹操制定的缣帛军帽,依颜色分贵贱,这些士兵构成了司马氏家族的权力之源。

从权臣通向帝王之路,最后一步是接受所谓的“劝进”,即在群臣的“衷心拥戴”下登上天子宝座——构成“劝进”大军的是曹魏政权的各种官员们,甚至“竹林七贤”之首的阮籍都赫然在列:

“明公宜承圣旨,受兹介福,允当天人,元功盛勋光光如彼,国士嘉祚巍巍如此,内外协同,靡愆靡违。由斯征伐,则可朝服济江,埽除吴会;西塞江源,望祀岷山,回戈弭节以麾天下,远无不服,迩无不肃。今大魏之德光于唐虞,明公盛勋超于桓文。然后临沧州而谢支伯。登箕山而揖许由,岂不盛乎!至公至平,谁与为邻!何必勤勤小让也哉?”

上述辞藻和典故的堆砌,也可以看成官员们矛盾心态的混合体,它多少证明了,在这场改朝换代的游戏中,并非每个玩家都是百分百地心悦诚服,但倘若看其结果,又必定会是在举国上下的一致赞同中结束——因为那些缺乏“眼光”的人要么已经被边缘化,或者,更极端一些,在肉体上遭遇毁灭。阮籍的好友嵇康便在那些“消失”的名流之中,263年,在洛阳城东牛马市,他在弹奏了一曲《广陵散》之后从容赴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南朝大墓砖画。由上至下,左至右分别为春秋隐士荣启期、阮咸、刘伶、向秀、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在这些高士的故作洒脱背后,其实是逃避政治黑暗的难言之隐。

在频繁的“劝进”中,一个家族获得了改朝换代的魄力。但作为一家之长,司马昭依旧有一件事心绪难平:推翻旧的朝廷取而代之,是否真的顺应了“天命”?自东汉末年以来,已经有无数人进行了试验,试验的结果似乎是皇权本身并不是神圣的,权力才是,如果控制天下的家族实力足够,自然就可得到上天庇佑,道德戒律则可以弃之不管。

尽管如此,司马昭依旧忧心忡忡。在暴病离世之前,他将所有的权柄、地位、以及解答这个问题的责任,一并交给了年轻的长子——司马炎,据说,《晋书》中说他和处心积虑的祖辈们完全不同,颇有上古圣王的博大和宽容。公元266年,他在百官的称贺声中登基,但作为大权独揽的君主,他的内心却越来越彷徨——假如他的帝位真是天命所归,那为何祖父、父亲和舅父还会留下种种见不得人的污点?

尤其是弑君谋逆的事实,总是令他心绪难平,何况温室中生长的第三代,倘若不幸置身当年,司马炎恐怕绝对没有勇气投身于此。

对于君主的忧虑,地方官员用麒麟、凤凰等12种祥瑞做了回答,这些祥瑞证明改朝换代乃是上天的旨意。同时,在中央政府的授意下,以陈寿为首的官僚开始“修正”各种官方记录——他们着重剔除的,是其中关于野心、投机和密谋的部分。在最终完成的版本中,将不再有司马氏家族以下犯上的记载,全是他们作为忠臣如何朝乾夕惕、兢兢业业、顺天承命的励志故事。



《三国志》书影,在其中,编者陈寿对司马氏家族崛起期间的事迹颇多曲笔,并做了大量的掩饰甚至粉饰。当这部名为《三国志》的史书完成时,统一大业也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军人们以无情的效率碾压着一切:公元280年,他们攻陷了吴国首都建业,把惊人的俘虏和财富从长江流域转移到了黄河沿岸——连吴国皇帝孙皓都成了阶下囚,他最后被安置到了洛阳广阳门附近的一间宅第中,与同样亡国的蜀汉后主刘禅为邻。此时的刘禅已经习惯了洛阳的矫饰浮华,并留下了“乐不思蜀”的笑谈,但孙皓是傲慢的,他依旧怀念着给臣下施加的各种酷刑。

一次,司马炎曾和一位青年士族王济谈到了这个话题,便转头问孙皓:“听说你当皇帝的时候,喜欢活剥人的脸皮,究竟是什么原因?”孙皓看到王济和司马炎言谈举止随意,毫无君臣威仪,就说:“对在皇帝面前无礼之徒,就应该如此!”

王济是司马炎的姐夫,是他在军队的心腹,是支持篡位的功臣之一——各种利益交换让他们只能成为权场上的合伙人,成不了界限森严的上级和下属。同时,司马炎也理解权贵集团的意义,通过赋予后者特权和地位,他们得以为司马氏在各地充当执行人和利益代理。他将宗室分封到全国各地,成为一个个高高在上的同姓诸侯王,他相信,借助骨肉亲情和君臣大义,晋朝的江山社稷将永保无虞。

但讽刺的是,他们只是自顾自地加入了财富的争夺。石崇、王恺斗富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石崇家的厕所富丽堂皇,以至客人都以为误入了主人的卧室中。

石崇是洛阳最典型的权贵二代。他父亲出身平民和小贩,在支持司马氏篡位的过程中飞黄腾达。父亲临死时没有分给石崇任何财产,不过所有人都知道,现成的官位正在等着他,而这些官位足以让他贪污自肥。在广州都督的任上,石崇靠抢劫商贩完成了积累,随后作为首富返回洛阳,一整个阶层从中看到了有利可图,不久,官职便作为商品在士人之间流通开来。

  但有人注意到,东汉王朝恰恰覆灭在类似的乱象之下。282年的一天,司马炎突然问司隶校尉刘毅:“我像汉朝哪个皇帝?”刘毅回答说:“桓帝和灵帝,他们卖官鬻爵钱归国库,但陛下卖官鬻爵钱入私门,如此,陛下甚至不及这些昏君!”

“但我有您这样的忠臣啊!”司马炎大笑着回答,一切友善的警告,最终淹没于自欺欺人的欢声笑语。

也正是因此,司马炎从来没能在历史上留下一张脸谱化的明君形象,一张张彼此矛盾的面具很快取而代之:他是奸臣的后代,仰赖先辈的诈术才跻身天子之位;他又是新纪元的开创者,几乎摧枯拉朽地终结了天下割据;他时而贤明、时而糊涂、时而肆意妄为,他很知足很快乐,他没心没肺地享受着上万佳丽和锦衣玉食,在他看来,这已是幸福人生。

但有一件事是他无法回避的——这就是死亡。在执政近20年后,司马炎终于在公元290年的冬春之交一病不起,权力迅速在真空中旁落。

在回光返照时,司马炎挣扎着从病床上起身,发现阶下的臣僚早已暗中换人——就在他昏迷不醒之际,皇后的兄弟、大族出身的杨骏悄然掌控了军队和朝廷——这令司马炎大吃一惊,危险已经降临,但他却根本说不出话,只能看着下属代笔的遗诏默然不语。

很快,不祥的预感开始逐渐化为现实——达官显贵的利益冲突逐步失控,接着是北方异族乘机起兵。311年,他们攻破了洛阳,俘虏了走投无路的皇帝,整个北方变成游牧民族的战争舞台。再过了109年,在南方苟延残喘的东晋被一个叫刘裕的军官推翻,整个司马家族也随之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烟消云散。

作为西晋的最后两代皇帝,怀帝司马炽和愍帝司马邺都在匈奴人帐下度过了最后时光,有晋朝旧臣暗中垂泪,很快,这两位皇帝便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决。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高祖司马懿暗下决心那一刻,这个结局在100年前便已注定!

后来在《晋书》中,李世民对这个家族的崛起做了评价,它用白话文可以概括为:“都说‘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但对于司马一族,为恶的利益是巨大的、代价是极端低微的,这一点让他们几乎无法置之度外。”

但一切真的是这么简单,仅仅是一个家族在权力的诱惑下沦陷?如果你翻看中国古代史,会发现同样的剧本还将反复上演,如果为它加一个期限——这个期限也许长达千年。


历史阿Q


论智慧,超过诸葛亮。空城计,他不可能不知道城里无兵,只是他放了诸葛亮一马。因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当时的条件下,诸葛亮一死,自己也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论气度,超出一般人,一次蜀军被司马懿围困,诸葛亮断水断粮只求速战,派人给司马懿送了一件女子的袍子,要激怒他发兵,司马懿穿着袍子戏耍,不为其所动。


强53682012


3小时前

史书上记载司马懿是病死的,在他病死的前两个月,经常会做噩梦。根据史书《晋书?宣帝本纪》中的记载:在魏嘉平三年,也就是汉延熙十四年,高句丽中川王四年,吴太元元年六月,司马懿就因为疾病死了,当时的他73岁。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死在了司马懿的手里,而且曹魏的大权也是司马懿夺去的。也就凭借这两点,很多人就开始认定司马懿是个大奸贼,所以后来在很多地方都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诸葛亮死了以后,很快,司马懿就如愿所偿的得到了诸葛亮的兵法,而且他还十分高兴的把兵法翻阅起来。

但是在这之前,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早已算到了会有这一天,而且他也司马懿有喜欢一边翻书一边舔手指的习惯,于是诸葛亮就提钱在死之前往兵书上涂了很多毒药。于是,就有了司马懿后来死了的民间传说。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他也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曾经担任过曹魏时期的大都督,太尉和太傅。他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重臣,后来他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魏国最高的掌权者。司马懿一生最显著的功绩就是他曾多次率领大军去对抗诸葛亮的北伐。司马懿死了以后。再后来,司马炎当上皇帝以后,司马懿又被追尊为懿为晋宣帝。

嘉平三年,也就是251年的六月,司马懿生病,当然对此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司马懿其实是被箭射死的。他在夜间经常会梦见贾逵、王凌等。到了八月份的时候,司马懿就死了,死的时候他七十三岁。当年九月份,司马懿被葬在了河阴一带,谥号为文贞,后来被改为的文宣。


信plus


能忍世俗所不能忍。虽然天赋异禀,但依然洞悉世间运作规律。不骄不躁,亢龙有悔,潜龙勿用,一步步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最终飞龙在天夺取政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