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适合放大写吗?

寂灭轮回-情殇


《兰亭序》原帖的单个字的字径(直径)平均在2厘米左右,即1.5-3.0厘米之间。而且唐代留存下来有多个摹写版本,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我们想想…为什么摹写本不是真迹

也藏在故宫博物馆呢?正因为当时都是那个年代最顶尖的书法大家按真迹临摹的,如虞世南呀,褚遂良呀,以他们的眼力功底,面对着《兰亭序》的真迹,差不多以照相机们水准临摹出来直到唐太宗满意为止,如果还不满意,则让冯承素双钩法把其珠丝马迹都钩得清清楚楚!

连王羲之本人涂改过的地方也不放过!哈哈!所以临摹本的尺寸大小,字体大小就基本上与原贴一样的了。

但要把《兰亭序》这么小的字写到四到五厘米来说,问题还不大,还能尽显其飘逸优雅之风!但是如果再放大写的话,比如一个字写到十多厘米以上,从美学角度来说就不美了!十多厘米以上的字已近榜书,而榜书的审美是讲究气势磅礴、雄强壮丽。

你看这个“未"字,只放大三倍就已经站不稳了,无飘逸之感却是摇摇欲坠,既不合榜书之审美规,又失去原有的风格和神采。榜书重在气象气势,审美以远观为主。

看看颜真卿的《中兴颂》字势磅礴雄浑,明朝王世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云《中兴颂》:“字画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当是鲁公法书第一。”

可见,大字与小字不论用笔、结体、章法均不尽相同。

在用笔方面…写榜书宜让笔杆垂直中锋行笔,少用侧锋,侧锋一到则易成米芾说的“墨猪”或使线条臃肿,若侧锋轻提,又使线条飘滑软弱无力。所以榜书书写宜站着,腰臂肘腕全身使力运笔。

榜书结体方便宜紧不宜松,苏轼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意思是写大字的笔划一定要尽量紧凑,中间的空隙不可太多。而《兰亭序》的字放大写显然不符合此审美标准。

如此类推,章法上字的大小章法也有所不同,大字的谋篇布局也参考结字规律,也应行紧凑或列紧凑,又或行列都紧凑象杂乱无章却各俱形态各俱精神,这就需要深厚的功底了。


许悦爱书法


兰亭适合放大写,原大难度太大,对于笔墨纸的要求太高,容易让人失去信心。 原大大概在2厘米左右,详细尺寸参照二玄社等比较严谨的字帖。这个尺寸可能和大部分人的认知有所出入。 来张放大的看看,双钩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复印,不难看出笔墨纸是极好的,而且差一些的字帖连细节都印不出来。这种大小的字,用狼毫都顶不住,得用紫毫,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没必要。 所以建议放大了写。



杨J大公子


我1977年买的上海书画出版社印的《唐人摹兰亭序墨迹三种》,这个字帖,基本上是原大的字帖。字径约3厘米,这已经比唐人临摹的墨迹本的原件上的字要大一些的。


  • 1977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唐人摹兰亭序墨迹三种》单色影印本之一,褚遂良临摹的《兰亭序》影印

现在各个出版社出版的《兰亭序》字帖,基本上都是大楷字帖了,字径都在10公分以上,我们已经非常习惯了,好像《兰亭序》就是一个大楷字帖似的。

我不清楚题主的提问是什么意思,是临摹字帖,能不能比自己的字帖上的字大?还是因为《兰亭序》本来就是属于小楷而提出能不能把“小楷”当“大楷”写的意思?

因为,我们学习书法有一个不成文的意见,就是临摹字帖,最好跟字帖上的字迹大小基本一致。

这个说法,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我的看法是,一般我们临摹字帖,是由于视觉判断的制约,视觉直接告诉我们是大字,我们就写大字,视觉告诉我们是小字,我们就写小字。我们基本上会保持与字帖字迹大小一致的。


  • 西泠印社出版的新版大字重排本《兰亭序》字帖,字径约20公分

这是什么道理?没有多少深刻的道理,就是视觉直观的道理。

比如说,我们看到的是小楷字,绝对不会写成大楷字的。

我还做过一个实验:我学习的一个字帖叫《敬史君碑》,字帖基本上是中楷吧,我就想临摹成大楷,但是,往往感觉临摹成大楷还真不容易。

那么,临摹成小楷呢?也不容易。

到底我们自己能不能“放大”或者“缩小”字帖?当然能。

只是在放大或者缩小的时候,确实有点吃力,也就是如果临摹与字帖大小不太一样,就不是那么“顺”手了。这就是受视觉直觉制约的原理。


  • 《兰亭序》大字临摹练习

所以,临摹字帖,一般我们基本上会保持与字帖大小一致,这也符合视觉判断的直观性。

那么,我们如果刻意想写大字《兰亭序》行不行?当然行!

而且也不需要受到字帖大小的影响,我们完全可以做到。

具体的办法就是用大号毛笔,比如说,你原来是用中楷毛笔写《兰亭序》,现在用大楷毛笔临摹字帖,自然就把字写大了。

如果还是原来的中楷毛笔写大字,这就不算是写大字。


  • 这是我30岁对唐人临摹《兰亭序》的评论:“虞氏最似,余则得其风骨而已”。

毛笔大一个规格,用笔用墨都不一样了,所以,大字就用大楷写,甚至更大一些的毛笔。

问题是到底要写多大的字?这是要有一个限度的。

《兰亭序》毕竟是一个行书,而且笔法细腻精致。我们初学《兰亭序》,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学会《兰亭序》中很多行书的书法的细节,如果字径太大,有些牵丝映带的细节,就无法表现出来了,这就需要技术处理,改造一下个别用笔,恐怕初学者无法达到这个技术能力。


所以,我的建议是,一般大楷5----10公分就可以了,最大不要超过20公分。也就是写四尺对联的字径。

那么,一般临摹《兰亭序》都写多大的字?根据我看到的,大多数人都是用中楷写《兰亭序》的。

其实写中楷可以了,已经与大楷差别不是很大。

所以,我不理解的是,题主提出要“放大”写是什么目的?

如果是为了研究《兰亭序》的笔法,我认为,这与你放大写还是不放大写是没有关系的。


重点是“字帖”要放大。放大以后的字帖,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有利于我们领会王羲之的用笔之道和他的深邃之处。

以前,我们没有这个条件,《兰亭序》的字帖,绝大多数是单色珂罗版,现在电子技术发达,数据处理超人,对印刷出版字帖非常有利。

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放十几倍的《兰亭序》字帖了。

例如,去年我就买了一本西泠印社出版的放大重排本的《兰亭序》,认真看了一下,临摹了几次,感觉很多问题以前从来也没有发现过。

例如,在放大以后的《兰亭序》中,我发现“暮春之初”的“春”字的一撇,怎么感觉不像是王羲之的笔法。 因为这一笔的起笔到行笔这一段,感觉太僵直,这完全不符合王羲之的笔意,连失误的笔意都不符合。


于是,我又从《唐人摹兰亭序墨迹三种》对比了一些虞世南和褚遂良临摹的“春”字,为发现这两个版本的“春”字的一撇,都不是僵直的感觉。

王羲之的每一个笔画精彩神妙,绝对不可能出现僵硬的笔画。所以,我就认为,这个字的临摹是有问题的。

除此之外,大字本我也发现了王羲之在《兰亭序》里的笔法和很多接笔都是要摁下的。

这是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因为是放大的字帖,所以,才有机会把王羲之的笔法了解的更多一些。


例如,“游目骋怀”的“目”字,写横折的时候,接笔直接“戳穿”了竖画,露出一点点小尖尖,虽然这不是什么大事,但是,王羲之用笔的情感因素,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清楚。

所以,只有字帖放大了,我们才能写出大字的《兰亭序》,也才能发现更多的用笔信息。

此外,就是《兰亭序》放大写字适合不是个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完全可以的。只要我们换成大号毛笔,这是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的。

问题却是不要以为放大写字,就可以忽略《兰亭序》笔法的细节。而要更多发现笔法信息,丰富我们对行书的用笔眼界。

原来的字帖如果细节不清楚,最好选一本放大的《兰亭序》字帖。

最后,我们简单说说字帖的大小问题。

我们写字使用的字帖都是照相影印本字帖。除非原碑刻或者墨迹的字本来就与现在的字帖大小差不多,否则,都是放大或者缩小过的字帖。

例如,《瘗鹤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都是大字,一个字就是一本字帖大小了,见过那个字帖上一页就一个字的字帖?所以,就要在出版字帖的时候,缩小这些大字书法的尺寸,而字径小的像《兰亭序》一类的,就可以放大一些。

我们学习书法的时候,也要了解一些书法知识。通过了解书法文化知识,我们的眼界会更加开放。


千千千里马


不适合放大。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潇洒飘逸,行云流水,秀气精致,可谓独一无二也!



Andy周1977


一幅字或画或照片先不论它的尺寸,我们首先要考虑它的是:

这幅字画照片我们要放在哪里?所处什么样的环境?背景、空间又是如何?

其次我们要考虑的是:我们自己手里所拥有的适合的工具。

第三要考虑的是:我们自己的能力如何?对作品的把控能力有多少把握?

就拿摄影照片来说,一张照片平常看可能构图显局促,但当放大到一定程度,放在一个宽敞的空间却又是非常合适的,看起来反而让人觉得空间感、美感都合适,主题突出,主体明确。

同理,一幅书法用多大的幅宽尺寸等那都要看你放在哪些环境,只有各方因素都匹配那才是好!





现在临的字帖都是放大版,原稿只有24.5cmX69.9cm


凤羽郡


不适合放大,兰亭序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放大后不适合临摹。


岁月留伤


这是书法家的事。


江南诗丐


应该不适合


汝州王国成


可以放大学写每个字,可以清楚研究每个字写法的结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