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难以临习和吸收创作,是因为书圣喝高了还是另有原因?

forest60365


为什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难以临习和吸收创作,是因为书圣喝高了还是别有原因?

王羲之的《兰亭序》代表了中国行书的最高水平。这是他微醉时的兴致挥洒。用笔看似随意如心,气度不凡,章法错落有致,疏密有度,行与行,字与字之间都顺势而变,却发现不了规律性。应是文化修养,思想境界,手法精到的自然产物,如山间风云变幻,四时之景各异,日出雄伟壮丽,夜来神秘莫测。所以书法修炼的不是固定的笔法,而如何化解处理矛盾的智慧。这种智慧体现了人文精神,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体现了道家的万道归一,体现了佛家的超然出世。书法大家的字的规律化于无形,却如论从何角度去欣赏都给人以美感。然而你无法总结其规律性。

所以无数书家兴叹“世人尽学兰亭面,几人悟道得真传”。也许你临写得很像,如果再写其笔意用写另一篇文章。你这篇作品再与兰亭集序临本作比较。自己会大吃一惊,不得不膜拜“兰亭序”为神品。书法中笔法与结字是易于训练的。难就难在章法处理上,非大智慧高境界不可为也。只有深入研究书法练习书法的人,才真正体会到书法之难。才明白书法是一生的修行,而不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培训班”能达到的境界。

习《兰亭序》有感

七言诗

中华行书万古传,

唯有兰亭序最赞。

飘若游云天下去,

矫若惊龙四海翻。

龙跳天门天宫上,

虎卧凰阁凉亭轩。

天质自然优可贵,

丰神盖代受青怜。

世人尽识兰亭面,

难学其道法自法。

书法境界在修炼,

人品高贵字不凡。

书法之路勤为径,

博学善取吸灵丹。

人生百年书为乐,

功到自成美名传。











微诗阳春白雪


现在的人就是总喜欢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因为王羲之喝酒喝高了才创作出来的,如果王羲之没喝酒就创作不出来这样的旷世杰作,甚至有人还认为王羲之《兰亭序》被夸大其词了,对于这样的流言蜚语,稍微有点书法艺术认知的人都只好选择沉默,


王羲之的《兰亭序》难以临习和吸收创作,是因为其书贵在变化,

《兰亭序》通篇字体点画千变万化,字形多姿多彩,笔势情态各异而变幻不尽,用笔更是随心所欲,比如,全文一共用了21个“之”字,每个“之”字都充满变化,绝不相同,为何王羲之可以做到这样的境界呢?这都是因为王羲之本人的性格、修养、志趣、爱好以及书写时的环境、心情的变化导致,并不是单纯的笔法原因,况且这样的用笔谁能达到呢?对吧,


而且通篇节奏和谐自然,点画之间,字字之间,行行之间,生机灵动,顾盼有情,有萧散自然的风神,王羲之将书法的“用笔、结体、章法”三大要素发挥的淋漓尽致,值得注意了,书法的整体美大于局部美,局部是为整体服务的,有时候单看一个局部,没有什么新奇,但从整体上看就非常动人了,《兰亭序》便是这样的,

所以要讲中国书法艺术的大师,当然首推王羲之,王羲之很神奇吗?其实他也只是一个凡人,唯独和其他书法家略有不同的是,他年少就有过人的书法天赋,后又博览前代诸家名迹,勤加临习,最终才成一家之风。开篇就说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全文21个“之”字,每个“之”字都充满变化,这也说明了,王羲之在书写仅有324个字的《兰亭序》时的情感起伏转换的是多么的迅速,这样的心境谁能达到呢?从古自今唯有王羲之自己一人,



当然了,任何一个有杰出成就的书法大家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书圣”王羲之更是如此,王羲之生活的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兰亭序》也只有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才能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可以这样说,后人的书法环境再也不如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所以终将难以临习和吸收王羲之《兰亭序》的精髓。


诗夜城主


是你自己消化不良。也就是说临摹学习方法不对,所以才感觉学习【兰亭序】比较困难。就像吃饭那样,如果狼吞虎咽,肯定不利于消化。如果细嚼慢咽,就利于消化。

学习书法也是如此,要细嚼慢咽。

临摹时一定要坚持少而精的学习方式,由机械式的描红到对临、背临,都要尽可能的求精求准求细。对法帖中的字形和技法努力吃透悟透,并通过大量的临摹练习的实践将其转变成自己的营养。少而精就是在临摹时要一个字一个点画的过,一个技法一个技法的过,先求点画精准,然后追求结构精准,在章法精准。并在此基础上追求书法的气韵格调以及精熟精准。



如果临摹学习时浅尝辄止,甚至抄帖,不读帖和一边临摹学习一边对照检查,肯定是学不好的。

我们学习不好不能怨天尤人,把问题推给王羲之。要首先从自身找原因,从自己对字帖中解读的理解上找原因。是不是自己按照字帖上的临摹练习指南做了,是不是读帖能力太差,或者根本就不会读帖,学习过程不动脑子思考等等,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亦或者是自己临摹不认真,虽然看似认真在做,但只是敷衍了事等等。临摹学习书法,临摹是不二法门,但读帖也非常重要,所以在和原帖比较,发现不足时,一定要认真反思自己,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不能想当然的把问题归咎于原帖。当然,学会【兰亭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下一番大功夫,甚至下一辈子大功夫经常的临摹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到了八十还学巧。做学问如此,对兰亭序的临摹学习或研究也仍然如此。



翰墨书道


喝高了!没错,原因很多,但是王羲之喝高了确实是重要原因之一。

王羲之是书圣,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是书法作品,既然是书法作品,就一定逃不过杨雄的“心画”之说,既然是王羲之的心画作品,外人临习模仿水平再高,也难以得其心智或心志,怎么可能理解,吸收更是无从谈起。

王羲之在创作《兰亭集序》的时候,社会名流,权贵明星,文人墨客等等群贤毕至,那样的氛围,我们临习如何能够体会?

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的时候,已经是德高望重的人,受人敬仰的自我实现感觉想必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情,我们常人恐怕难以想象那种感觉,又怎么去模仿别人创作书法?

王羲之酒意微醺,还在做会议记录,也同时是在进行文学创作,虽然《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可是王羲之并没有把它当做书法作品去完成,我们今天的人临习《兰亭集序》,哪里会有人关心诗文,净看人家的笔画、结体等等书法元素了,您说怎么吸收?

春节期间没有出过门,回答问题觉得也不正经,多有得罪,还望海涵!随文附上几幅作品,请大家批评!


永书101


上手就学《兰亭序》,一般都是初学的朋友,以耳闻指导自己的入门取法路径。按说取法天下第一,即使成不了天下第二,但也不会差到那里去吧。古人说“取法乎上”呀,《兰亭序》是公认的最上了。这可能就是初学行书的朋友的出发点吧。

但是大家只看到光芒万丈的一面,而不知道光源来自何处,更看不到凡是强光的背后,一定有更大的黑影。

一、《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也是行书史上,堪称皇冠上的明珠,是典范的典范,颠峰的颠峰。

神龙本《兰亭序》局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作品,世俗称之为“尚韵”书法。“尚韵”书法的特点是:

1.无一例外的小字小作品。神龙本《兰亭序》的规格,为长纵69.9 厘米,横 24.5 厘米。共 28行,324字,每行平均约12个 字,除去字与字之间的留白,每个字的字径约为 1.5 厘米左右,也就是一个指甲盖大小。即使这么小的一件作品,在魏晋南北朝的书法遗存中,己算是一件特大作品了。而同为王羲之书法汇帖的《十七帖》,基本上都是巴掌宽的小纸条。

2.特别小的字,有特别小字的生存环境。笔法,字法,章法上有成系统的外理手段。而要把小字拓而为大,并不是仅仅把笔画加粗,写形加大这么简单。

第一个难题是,大字没有墨色变化,就是一片漆黑;但加上墨色变化,就完全不是《兰亭序》的韵味了,而成为“花亭序”了。

第二个难题是,小字强调精微,大字强调气势。而精微和气势不能两全。《兰亭序》的字中,笔画与笔画之间细如游丝的牽丝萦带,以及笔画的起笔,收笔,转折处复杂微妙的用笔动作,要变转换成写大字,而且在生宣上写大字,是根本无法刻画塑造的那些微妙复杂的笔画造型。即使照方抓药,勉强如此这般,那生硬,做作,拖泥带水的感觉怎么都无法避免。

神龙本《兰亭序》局部

第三个难题是,章法的表现形式与当代条件下的表现形式两不相接。《兰亭序》即使仅仅放大到寸许,如果不是按原帖的章法原模原样的排布,字的位置发生错位和变化,其原有的秩序,韵味就会立即尽失。古人评其“增之一分则肥,减之一分则瘦”,是说《兰亭序》笔画和字形,字矩,行矩,整体章法的协调,合度,混同。而现代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把《兰亭序》写成大横幅,四条屏等等。形式上天壤之别,表现上仍然是小字的表现手段。怎么能不单调,不散乱,不协调呢。

第四个难题是,字形结构的复杂变化,不明白其组织,变化造型的原理,凭记忆是无法通会并为我所用的。《兰亭序》字的结构造型上的变化,看似平正,平淡,其实笔笔不平,字字不平,一点一画,从头到尾,无一雷同。相同的偏旁部首,相同的字,无一相同。搭配布置的机心巧算,繁密复杂到无以复加。要完全理解,准确掌握其结构造型法,绝非易事。所以褚遂良,赵孟頫等甲等一级高手,临摹《兰亭序》,无一例外,都作减法,而且基本都是原大临摹。

赵孟頫临《兰亭序》局部

如果按褚摹,赵摹《兰亭》,放大临摹创作,问题就不存在了呢?实践证明,也不尽然。《兰亭序》的一切,都是一丝一毫,一点一滴的精微弥合而成章成篇的。减去其中任何一点精微,加之放大,就会神采黯然,犹如白开水一般淡而无味,如散长的小草一般无趣。

第五个难题,《兰亭序》的笔法,不仅仅是起,行,收,转折处的复杂微妙,更在于笔画内质的柔中带刚,棉里藏针。把冯承素摹《兰亭序》的单字放大到拳头大小,那种有如金铸铁造的点画内质,让人望而生畏。连人到中年书到高境的米芾,在临二王法帖时都感喟“气焰摄人”。何况是我辈,何况是初学。

如上述,不但初学《兰亭序》难以窥其堂奥,即使熟手,也只能作为正其手脚的参考范本。

在一定意义上,《兰亭序》就是用来致敬的,不是用来效命的。古人说“帖教人看,不教人临”,正是指《兰亭序》这类高标异致的天下一流书法遗存。



赵孟頫临《兰亭序》局部

这就是无数的朋友临习《兰亭序》,有的临单字可以乱真,而自己的创作,连个《兰亭序》的影子都看不到的原因。

一贯的主张是,古代的任何一种书体,任何一种书法风格,要看后世的传承。顺着王羲一路古代传承者,顺藤摸瓜,看看有那个书法大家,是以《兰亭序》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如果古人都不完全效法,那一定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快乐书法营”专注于书法结构与造型的研究和探索。不迷信权威,不随俗说,刨根问底,独持己见,以事实为依据,独立观察立论,判断解析书法方面的各种课题。杜绝讲故事,杜绝弄玄虚,杜绝口水文,持续为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奉献绝招干货。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以时下对书法作品的要求来衡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仅是一份草稿,参加书法展的书者若写一份草稿去参赛,单对评选官员就是大大的不敬,再怎么写的与《兰亭序》差不多一般同,也没好结果。现时的"书法家"聪明得很,会有哪个不开窍的模样草稿当创作?没!不幸的是,《兰亭集序》确确就是草稿,草稿写的是真性情,是学养的表达,写出来的那些字,一个个生蹦活跳是有生命的字。当今的"书法家"能有王羲之那一肚子的"兴怀其致"吗?能有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吗?能有王羲之"仰观宇宙""俯察品类"之情怀吗?缺乏王羲之这一身修为,自然难以临习《兰亭集序》,更难以吸收创作。





林庆逢358


王羲之是从古到今被公认的书圣。张芝和怀素是草书之圣。只有王羲之是书圣。《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在特殊环境下、使用特殊文房工具、在特殊的精神状态下书写的经典神品。当时右军是在酒后微醉的状态下,使其才气、修养、性情的自然流露书写而成。全篇多处有修改。是否可以这样想象:当时不管错处如何,将文词修改正确,先这样写下来,等事后再重写一遍。后来书圣曾几次书写,但没有一幅能超越或赶上原作。这虽然是想象,不过还真有些接近其真实性。《兰亭序》这件宏篇巨制的诞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书法与绘画的传承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这件国宝的真迹至今仍是个迷。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兰亭序》真迹,被当作李世民的随葬品埋入地下。我们看到的《兰亭序》法帖都是唐后先贤临摹之作。《兰亭序》是王羲之微醉后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于明晖书苑


《兰亭集序》法帖堪称极佳神品,超绝于世,有“天下第一行书”的誉称。这部神品整篇自然天成,合于阴阳,中和典雅。在笔法上藏露峰和谐,露峰温婉,藏锋精巧。藏锋笔画圆润、沉稳,尽显内敛、宁静、夺人心魄人,如脩、集、暢等字。露峰笔画锐利、清爽,彰显出旷达奔放,灵动精巧的活泼气息,如观、稽、至等字。在笔画的运用上也是丰富多变的。如在点的使用上如承上点、启下点、竖点、长点等等。为了避免相同的字出现重复的写法,全篇20个“之”在书写中从笔法、结构、形状、角度等多方面有了不同的变化。通篇300多字。字字珠玑,行云流水,点画遒美,章法绝伦,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千百年来,《兰亭集序》已经成了众多历代书法大家检验自己书法艺术功力的第一标准。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从唐朝至今的各个时代的书法大家临《兰亭集序》就可以看出,只有在书法技艺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以后,才能把这部艺术精品临出原作的部分精华。而不是全部。这也就是很多书法大家在教导初学书法的人不要开始就临《兰亭集序》的主要原因了。现在我们在网上就能看到从唐朝至今上到帝王下到一介书生50多人临写的《兰亭集序》。这如诸遂良、虞世南、赵孟頫、乾隆等等。许多人在临《兰亭集序》时总感到不论从笔力上还是从气韵上都有些难以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所以就有了《兰亭集序》是作者在美酒微醺的状态下写就的,以至于到了作者酒醒以后复制时难以写出原作的美丽的传说。是否是王羲之因为是在饮酒之后借着酒劲才能写这部力作呢?当然不是,但是研究这个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他能让我们进一步看清这部伟大的法帖产生的真实原因。在此也谈谈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首先就是精湛技艺、臻于完善。王羲之在写《兰亭集序》时已经50多岁了,他的书法水平已经达到了技法纯熟,心到意到,如入化境。王羲之手握毛笔40多年,年年月月都是手不离笔。写字对他来说是最为熟悉的事了,写字对他来说就复象吃饭睡觉一样太自然了。所以常年的写字已经达到了熟能生巧的地步。

其次是情绪心境的触动。人的情绪和心境对所写出的字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从作者的书写内容看,知道他们是一次春游一样的活动。初春、故友、美景、美酒、诗文这样的因素,让王羲之既畅快又舒爽,情随境迁,这怎么能不让作者写出好字呢?

再次就是外因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有些运动员是竞技型的,越是在激烈竞争的场合,就越能取得上好的成绩。我想王羲之也应该是这样的类型的文人。自己静静的在书房里写字,没有众人的围观,少了多位好友在旁边的叫喊助阵,就没有了那种创作激情。也写不出那样让人叫绝的书法。

还有一点那就是酒的神助了。酒与诗文书法从古至今都是一对绝佳伴侣。“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怀素酒后狂草,都是有酒的参与才显现出精彩异常。


中和之水


谢谢你的提问。提问有点主题不明。大概是说,《兰亭序》无法重复,也难以学习,更难以创作出这样一篇作品,是不是与王羲之微醉状态下写出来的有关?

你的大概意思好像就是这样。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大惑不解的地方。其实,关于王羲之《兰亭序》的创作,与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寒食帖》、杨凝式的《韭花帖》的书法“创作”一样,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外力的支持。

比如说,颜真卿的《祭侄稿》要喝酒写吗?苏东坡的《寒食帖》要喝酒写吗?杨凝式的《韭花帖》也没有喝酒写啊?

这就是说,喝酒写字是非常偶然的事情,而且究竟王羲之写《兰亭集序》之时,到底是不是微醉?为什么没有大醉,或者根本就没有喝酒,都没有确切的事实依据。

附加在《兰亭序》上的种种传说太多了了,我们听听也无妨,真信以为真,我看没有什么必要。


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之美,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行书的范例,可以说是非常标准的。

行书在唐代,已经是使用最广泛的日常字体了。从书法字体使用率来说,远远高于楷书的使用率。

因为楷书只有非常正规严肃的情况下才写,草书也不是常用的书法,因为不太好识别。

只有行书要随时随地的使用,所以,是使用率最频繁的书法。

那么,问题就来了,行书到底写到什么程度就最好?

因为行书上接楷书下开草书。往往行书之中夹杂草书,非常正常了。

但是《兰亭序》就是这样一个典范,没有一个草书。而且,很多字,非常接近楷书。

所以,这是《兰亭序》被推崇我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理由。


经典的伟大,就在于他的垂范性很强。如果《兰亭序》是一篇行书草书混合的书法作品,艺术价值当然更高,但是,能不能最为“天下第一行书”那就不好说了。

毕竟,唐代是一个推行书法标准的时代。

至于《兰亭序》难以临摹的问题,这是书法学习的具体问题。

比如,我们要达到什么学习的目的呢?我们是学习《兰亭序》的书法原理呢?还是要学习《兰亭序》的笔画规律吧呢?

如果目标确定了,那么,我们学习《兰亭序》也就没有什么难事了。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善于探索书法的奥妙,学习到王羲之《兰亭序》的书法之美,还是没有什么神秘可言的。


千千千里马


学行书,大多数人不是都从临兰亭序学起吗?应该不存在难临摹的问题,不然也不会以此入门。但要说把兰亭序的神韵临到,也确实难以做到,可是,传世名帖,哪一个不都是如此吗?学习时不应该纠结这点,通过临习能先能了解和掌握前人结体、用笔的方法,就算达到学习目的了,至于能否融会贯通自由创作,是需要些艺术天赋的。

艺术类的学习,不是学习工匠技艺,真的不能一成不变点点到位,因势利导,将错就错有时是必须的。就是古代大家自己写几遍,也会有差异,后人亦步亦趋,是自立藩篱,和古代大师追求的随心所欲南辕北辙,可能落入因循守旧的窠臼无法自拔,更遑论创作出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