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適合放大寫嗎?

寂滅輪迴-情殤


《蘭亭序》原帖的單個字的字徑(直徑)平均在2釐米左右,即1.5-3.0釐米之間。而且唐代留存下來有多個摹寫版本,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館。我們想想…為什麼摹寫本不是真跡

也藏在故宮博物館呢?正因為當時都是那個年代最頂尖的書法大家按真跡臨摹的,如虞世南呀,褚遂良呀,以他們的眼力功底,面對著《蘭亭序》的真跡,差不多以照相機們水準臨摹出來直到唐太宗滿意為止,如果還不滿意,則讓馮承素雙鉤法把其珠絲馬跡都鉤得清清楚楚!

連王羲之本人塗改過的地方也不放過!哈哈!所以臨摹本的尺寸大小,字體大小就基本上與原貼一樣的了。

但要把《蘭亭序》這麼小的字寫到四到五釐米來說,問題還不大,還能盡顯其飄逸優雅之風!但是如果再放大寫的話,比如一個字寫到十多釐米以上,從美學角度來說就不美了!十多釐米以上的字已近榜書,而榜書的審美是講究氣勢磅礴、雄強壯麗。

你看這個“未"字,只放大三倍就已經站不穩了,無飄逸之感卻是搖搖欲墜,既不合榜書之審美規,又失去原有的風格和神采。榜書重在氣象氣勢,審美以遠觀為主。

看看顏真卿的《中興頌》字勢磅礴雄渾,明朝王世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雲《中興頌》:“字畫方正平穩,不露筋骨,當是魯公法書第一。”

可見,大字與小字不論用筆、結體、章法均不盡相同。

在用筆方面…寫榜書宜讓筆桿垂直中鋒行筆,少用側鋒,側鋒一到則易成米芾說的“墨豬”或使線條臃腫,若側鋒輕提,又使線條飄滑軟弱無力。所以榜書書寫宜站著,腰臂肘腕全身使力運筆。

榜書結體方便宜緊不宜松,蘇軾雲:“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意思是寫大字的筆劃一定要儘量緊湊,中間的空隙不可太多。而《蘭亭序》的字放大寫顯然不符合此審美標準。

如此類推,章法上字的大小章法也有所不同,大字的謀篇佈局也參考結字規律,也應行緊湊或列緊湊,又或行列都緊湊象雜亂無章卻各俱形態各俱精神,這就需要深厚的功底了。


許悅愛書法


蘭亭適合放大寫,原大難度太大,對於筆墨紙的要求太高,容易讓人失去信心。 原大大概在2釐米左右,詳細尺寸參照二玄社等比較嚴謹的字帖。這個尺寸可能和大部分人的認知有所出入。 來張放大的看看,雙鉤基本上可以理解為複印,不難看出筆墨紙是極好的,而且差一些的字帖連細節都印不出來。這種大小的字,用狼毫都頂不住,得用紫毫,對於書法愛好者來說沒必要。 所以建議放大了寫。



楊J大公子


我1977年買的上海書畫出版社印的《唐人摹蘭亭序墨跡三種》,這個字帖,基本上是原大的字帖。字徑約3釐米,這已經比唐人臨摹的墨跡本的原件上的字要大一些的。


  • 1977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唐人摹蘭亭序墨跡三種》單色影印本之一,褚遂良臨摹的《蘭亭序》影印

現在各個出版社出版的《蘭亭序》字帖,基本上都是大楷字帖了,字徑都在10公分以上,我們已經非常習慣了,好像《蘭亭序》就是一個大楷字帖似的。

我不清楚題主的提問是什麼意思,是臨摹字帖,能不能比自己的字帖上的字大?還是因為《蘭亭序》本來就是屬於小楷而提出能不能把“小楷”當“大楷”寫的意思?

因為,我們學習書法有一個不成文的意見,就是臨摹字帖,最好跟字帖上的字跡大小基本一致。

這個說法,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我的看法是,一般我們臨摹字帖,是由於視覺判斷的制約,視覺直接告訴我們是大字,我們就寫大字,視覺告訴我們是小字,我們就寫小字。我們基本上會保持與字帖字跡大小一致的。


  • 西泠印社出版的新版大字重排本《蘭亭序》字帖,字徑約20公分

這是什麼道理?沒有多少深刻的道理,就是視覺直觀的道理。

比如說,我們看到的是小楷字,絕對不會寫成大楷字的。

我還做過一個實驗:我學習的一個字帖叫《敬史君碑》,字帖基本上是中楷吧,我就想臨摹成大楷,但是,往往感覺臨摹成大楷還真不容易。

那麼,臨摹成小楷呢?也不容易。

到底我們自己能不能“放大”或者“縮小”字帖?當然能。

只是在放大或者縮小的時候,確實有點吃力,也就是如果臨摹與字帖大小不太一樣,就不是那麼“順”手了。這就是受視覺直覺制約的原理。


  • 《蘭亭序》大字臨摹練習

所以,臨摹字帖,一般我們基本上會保持與字帖大小一致,這也符合視覺判斷的直觀性。

那麼,我們如果刻意想寫大字《蘭亭序》行不行?當然行!

而且也不需要受到字帖大小的影響,我們完全可以做到。

具體的辦法就是用大號毛筆,比如說,你原來是用中楷毛筆寫《蘭亭序》,現在用大楷毛筆臨摹字帖,自然就把字寫大了。

如果還是原來的中楷毛筆寫大字,這就不算是寫大字。


  • 這是我30歲對唐人臨摹《蘭亭序》的評論:“虞氏最似,餘則得其風骨而已”。

毛筆大一個規格,用筆用墨都不一樣了,所以,大字就用大楷寫,甚至更大一些的毛筆。

問題是到底要寫多大的字?這是要有一個限度的。

《蘭亭序》畢竟是一個行書,而且筆法細膩精緻。我們初學《蘭亭序》,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學會《蘭亭序》中很多行書的書法的細節,如果字徑太大,有些牽絲映帶的細節,就無法表現出來了,這就需要技術處理,改造一下個別用筆,恐怕初學者無法達到這個技術能力。


所以,我的建議是,一般大楷5----10公分就可以了,最大不要超過20公分。也就是寫四尺對聯的字徑。

那麼,一般臨摹《蘭亭序》都寫多大的字?根據我看到的,大多數人都是用中楷寫《蘭亭序》的。

其實寫中楷可以了,已經與大楷差別不是很大。

所以,我不理解的是,題主提出要“放大”寫是什麼目的?

如果是為了研究《蘭亭序》的筆法,我認為,這與你放大寫還是不放大寫是沒有關係的。


重點是“字帖”要放大。放大以後的字帖,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細節,有利於我們領會王羲之的用筆之道和他的深邃之處。

以前,我們沒有這個條件,《蘭亭序》的字帖,絕大多數是單色珂羅版,現在電子技術發達,數據處理超人,對印刷出版字帖非常有利。

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放十幾倍的《蘭亭序》字帖了。

例如,去年我就買了一本西泠印社出版的放大重排本的《蘭亭序》,認真看了一下,臨摹了幾次,感覺很多問題以前從來也沒有發現過。

例如,在放大以後的《蘭亭序》中,我發現“暮春之初”的“春”字的一撇,怎麼感覺不像是王羲之的筆法。 因為這一筆的起筆到行筆這一段,感覺太僵直,這完全不符合王羲之的筆意,連失誤的筆意都不符合。


於是,我又從《唐人摹蘭亭序墨跡三種》對比了一些虞世南和褚遂良臨摹的“春”字,為發現這兩個版本的“春”字的一撇,都不是僵直的感覺。

王羲之的每一個筆畫精彩神妙,絕對不可能出現僵硬的筆畫。所以,我就認為,這個字的臨摹是有問題的。

除此之外,大字本我也發現了王羲之在《蘭亭序》裡的筆法和很多接筆都是要摁下的。

這是以前沒有注意到的。因為是放大的字帖,所以,才有機會把王羲之的筆法瞭解的更多一些。


例如,“遊目騁懷”的“目”字,寫橫折的時候,接筆直接“戳穿”了豎畫,露出一點點小尖尖,雖然這不是什麼大事,但是,王羲之用筆的情感因素,我們可以看到非常清楚。

所以,只有字帖放大了,我們才能寫出大字的《蘭亭序》,也才能發現更多的用筆信息。

此外,就是《蘭亭序》放大寫字適合不是個的問題,我認為這是完全可以的。只要我們換成大號毛筆,這是技術上沒有任何問題的。

問題卻是不要以為放大寫字,就可以忽略《蘭亭序》筆法的細節。而要更多發現筆法信息,豐富我們對行書的用筆眼界。

原來的字帖如果細節不清楚,最好選一本放大的《蘭亭序》字帖。

最後,我們簡單說說字帖的大小問題。

我們寫字使用的字帖都是照相影印本字帖。除非原碑刻或者墨跡的字本來就與現在的字帖大小差不多,否則,都是放大或者縮小過的字帖。

例如,《瘞鶴銘》、《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都是大字,一個字就是一本字帖大小了,見過那個字帖上一頁就一個字的字帖?所以,就要在出版字帖的時候,縮小這些大字書法的尺寸,而字徑小的像《蘭亭序》一類的,就可以放大一些。

我們學習書法的時候,也要了解一些書法知識。通過了解書法文化知識,我們的眼界會更加開放。


千千千里馬


不適合放大。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瀟灑飄逸,行雲流水,秀氣精緻,可謂獨一無二也!



Andy周1977


一幅字或畫或照片先不論它的尺寸,我們首先要考慮它的是:

這幅字畫照片我們要放在哪裡?所處什麼樣的環境?背景、空間又是如何?

其次我們要考慮的是:我們自己手裡所擁有的適合的工具。

第三要考慮的是:我們自己的能力如何?對作品的把控能力有多少把握?

就拿攝影照片來說,一張照片平常看可能構圖顯侷促,但當放大到一定程度,放在一個寬敞的空間卻又是非常合適的,看起來反而讓人覺得空間感、美感都合適,主題突出,主體明確。

同理,一幅書法用多大的幅寬尺寸等那都要看你放在哪些環境,只有各方因素都匹配那才是好!





現在臨的字帖都是放大版,原稿只有24.5cmX69.9cm


鳳羽郡


不適合放大,蘭亭序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符合傳統書法最基本的審美觀,放大後不適合臨摹。


歲月留傷


這是書法家的事。


江南詩丐


應該不適合


汝州王國成


可以放大學寫每個字,可以清楚研究每個字寫法的結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