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好,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大白的小藥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蘭亭集序》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寫的一篇序文,文章清秀雋永,文筆書法雙絕,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後跟隨著名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和文章。二十歲那年,兗州刺史郗鑑將女兒郗璿嫁與王羲之。據說郗鑑派人去王家挑選子弟時,別人都刻意保持莊重,只有一位在東邊床上袒胸露腹大快朵頤,似乎漠不關心此事。郗鑑感覺很驚奇,打聽此人就是王羲之,於是把女兒嫁給了他,“東床快婿”一詞也因此產生。

王羲之於三十二歲那年出任徵西將軍庾亮的軍事參謀,與庾亮感情深厚,庾亮臨終時向晉成帝上書推薦了王羲之,王羲之出任寧遠將軍、江洲刺史;四十八歲時出任會稽內史,領右將軍,所以史稱王羲之又叫“王右軍”。

當時朝廷內有桓溫和殷浩兩股勢力並存,內部矛盾激化。殷浩於永和八年(352年)和永和九年(353年)分別北伐後趙,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桓溫便藉機上疏指責,永和十年(354年)殷浩被廢為平民。王羲之在永和八年多次寫信勸阻殷浩,但殷浩一概不理,王羲之心灰意冷,已萌退隱志。

永和九年的三月,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人相聚於會稽山陰的蘭亭。當天風和日麗,景色優美,仕途的種種不如意被一掃而空。曲水流觴,遊目騁懷,王羲之興之所至,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手執毛筆一揮而就《蘭亭集序》。文章行雲流水,感情樸素真摯,書法瀟灑流利,千古名篇就此橫空出世。

王羲之家族奉信黃老學說,黃老學說主張因天循道,無為而治,東漢後又推崇自然長生,清虛自守,追求返璞歸真,對王羲之的思想影響非常之深。《蘭亭集序》成文兩年之後(公元355年),由於與上司王述不睦,五十三歲的王羲之徹底失望,稱病棄官,從此遊歷名川,恣情山水,創作了諸多書法名篇。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卒於會稽金庭,一代書法大家悄然而逝。現今《蘭亭集序》書法作品全是歷代摹本,真跡至今成迷。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惟謙受福


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作品,相信很多人馬上會脫口而出:《蘭亭序》啊。如果你接著問它好在哪裡,他們可能會說:天下第一行書啊。如果再接著問為什麼《蘭亭序》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估計聊天到此為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蘭亭序》到底好在哪裡。

《蘭亭序》的偉大可以用四個詞概括:文章美、用筆精、結構美、章法美。用一句文藝的話概括,就是它“留下驚鴻一瞥的瞬間”。

文章美

偉大的書法作品一般也是一篇好的文章。作為入選語文課本的《蘭亭序》,其文章之美自然不必多說。它大概在闡述一種“歡愉過後的悵然若失”,體現了一個50歲的男人對人生、社會、宇宙的思考。魏晉人士大概可以分為三類:一類追求生命的長度,所以嗑藥、喝酒;一類追求生命的密度,所以嗑藥、喝酒;另一類則把精力投入到建功立業當中。很難說王羲之屬於哪一類。他有些糾結,前段寫景一派仙境,毫無人間痕跡,語言優美凝練。面對山川美景,對生命的美好開始留戀,不禁悲從中來,又變得有些沉重,前後過渡的如此自然巧妙。

用筆精

由於我們平時看到的《蘭亭序》尺寸都較小,字的細節無法看到。倘若我們把每個字放大的話,那每個字都寫得如此精緻,每一個字的起筆處,雖然細如髮絲,卻都很富有彈性,不飄浮,不纖弱,說明王羲之掌控毛筆的能力和用筆的協調不是一般的高。

《蘭亭序》精緻到了什麼程度?定武蘭亭後面有一段趙孟頫的跋,寫得也是無懈可擊,一筆不用改。但是為什麼說它不如蘭亭?

因為蘭亭精緻到了開始粗糙的程度。藝術就是這樣,為精緻而精緻只能是工藝品,藝術品恰恰是要有遺憾的。那些破筆、缺筆恰恰折射出它的藝術光芒。

結構美

以“和”字為例說明王羲之的功力。

如果把第一個撇延伸一下,正好和第二筆起筆處在一條斜線上。

第一筆的起筆和下面的豎畫、撇畫也正好在一條線上。

右邊的“口”和左邊的橫畫,同樣也在一條線上。幾乎形成了一種幾何美。

而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之”字沒有一個相同。

章法美

蘭亭的章法美幾乎超出了常人的認知範圍。裡邊的每個字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和上下左右都有關係。

“永”字的捺畫很長很重,感覺有一股力量在向右下方牽引;“和”字的橫畫本來可以寫短,但是寫長後,牽引的方向就跟永正好相反了;“九”字開始向兩邊擴張;“年”字粗壯的豎畫把牽引的方向改向下;“歲”的戈鉤和“在”的左撇則有分別向右、向左牽引。於是就這麼左右開弓、上下對齊、一擺一蕩,在動盪中又趨向平穩。

“引”字一般我們不會寫得這麼開,而且“弓”字還微微向左傾斜,“豎”向右傾斜;下面的“以”字左右離得也很遠,要是給外國人看,一定以為是倆字。但是當兩個字連在一起的時候,奇蹟出現了。“以”的左邊和上邊的“弓”是對牢的,右邊和豎是對牢的,中間的空白就連在了一起。古人認為這空白中似乎有滔滔江水流過。

這是上下呼應。還有左右的呼應。“所以……”這一行,“遊目騁懷足”五字寫得很黑、很重,下面的“以”突然變得很細、很小,離上面的“足”和下面的“極視”都比較遠,所以這個“以”顯得很孤單。

但是到了第二行,“夫人”兩字相比上下突然變得細了,而且捺筆都伸向了“以”字,這樣右邊的“以”字就不會顯得孤單了,三字跨行融合到了一起,由此可見王羲之隨機應變的能力之強。

以上四點,文章美、用筆精、結構美、章法美,使得《蘭亭序》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看以下圖片)







周易建築環境策劃



說老實話,迄今為止,我還是沒搞懂《蘭亭集序》到底好在什麼地方,也算是一個一直被矇在鼓裡的人。

雖然這篇作品一直被奉為天下第一的無上神品,但就我個人的欣賞水平來說,真的搞不懂它的天下第一,一在何處,第在哪裡,或許我個人的書法造詣太淺,淺到幾乎沒有,聊等於無,確實欣賞不了這種所謂的天下第一。

如果單就個體書寫來說,我個人對於《蘭亭集序》那種刻意和炫技有一種天然的排斥和不屑,我不喜歡那種彎彎繞一樣的勾絲連帶,甚或有一種輕飄飄的無根底。


倒是王羲之的其它書法作品,我個人更為欣賞和喜歡,那種率性和暢達,倒比《蘭亭序》裡面的故意和刻板更值得欽敬和賞析。

這個神龍版本的《蘭亭集序》,雖然歷代書家都奉為無上神品,吹噓到天花亂墜無與匹敵,但仿本就是仿本,和王氏真跡並不是一回事,也只是描摹了王羲之的外形,卻無法傳達王羲之那種婉若游龍的夭矯神韻,故而喪失了王羲之天縱才情的神來之筆,變成了泥古不化的活字印刷或者叫複製拷貝,實在撐不起天下第一的美名隆譽。

如果要學王羲之的書法,我個人倒是更傾向於他的另外幾篇字跡。比如《喪亂貼》,比如《七月帖》,比如《奉橘帖》等等,頂不濟的,那篇譭譽參半的《聖教序》也要好於這篇《蘭亭序》。


當然,這也僅止是我個人的觀點,或有很多的不成熟,不靠譜,但我個人確實就是這麼認為的,也是這麼習練的。
圖片來自網絡


龍吟148119260


王羲之《蘭亭序》好,好在筆法精妙。他酒醒後再寫幾本也不及,區別亦當在筆法,雖屬猜想,亦屬必然,因《蘭亭序》的精彩筆法,如有神助。

圖一是《蘭亭序》中的少字與二個趙孟頫書寫的少字對比,趙是書藝高手,只臨得幾分相似。

圖二是《蘭亭序》中二十個之字,變化多端,個個漂亮。是筆法精熟所致。

再看四個為字,筆畫或粗或細,字形或長或寬,無不顯示出精彩神妙的意趣。

其餘各字,筆鋒如刃,筆陣施展,揮灑如意。使每個字形生龍活虎,化筆墨字形出自然神態。這就是《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的神奇筆法亦即中國書法的獨特藝術性。











王乃棟說書畫


《蘭亭集序》是書聖在微醺時寫就,似乎與懷素大醉時縱橫顛倒狂書《自敘帖》有異曲同工之妙,通篇氣勢如虹、完整一氣,每個字猶如臨陣之士,個個奮勇爭先、生龍活虎、躍然而出、極具靈性,當然這是要在具有一定書法功力時才能感悟;

由此更進一步,即是要體會《蘭亭集序》的神氣及意境,感受書聖創作時的精神狀態,唐太宗李世民評論書聖的字有“龍躍天門,虎臥鳳闕”之勢,這個觀點仍然停留在筆法的層次,《蘭亭集序》久觀之有“溪水潺潺,仙女蹁躚而至”的化境,也許這才是書法筆意的靈境,才能感受書聖的內心世界,不知有幾個人能感悟?猶如《天龍八部》中虛竹破“珍瓏棋局”要有機緣!


無憂谷逍遙子


《蘭亭序》是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為蘭亭雅集所撰寫的一篇序文。是日也,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位文人雅士到山陰蘭亭(今浙江紹興)行修楔之禮,以除晦氣。大家在崇山峻嶺、茂林修行、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優雅環境中暢敘幽情,飲酒作詩26首,眾人公推王羲之為此次雅集作序。書聖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一揮而就,一件千古傑作就在不經意之間誕生了。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禊序》、《禊帖》。全文28行,324宇。馮承素摹本《蘭亭序》為紙本,由兩幅楮紙拼接而成,質地光潔精細,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縱24.5釐米,橫69.9釐米。

《蘭亭序》筆法精妙,表現在:

一、起筆、行筆、收筆三段均作精細處理,無絲毫懈怠,具有成熟行書的相當範式。所以作為行書教學的範本,《蘭亭序》歷來具有特殊的意義。只是其過於精熟的牽絲映帶、嫵媚的體勢若取法不當的話容易滑向流俗一面罷了,但對於訓練筆性的靈活度還是有其正面意義的。

二、用筆靈活多變。中鋒、側鋒交替使用,藏露結合,運筆過程跌宕起伏,開合較大,線形多變。曲線在《蘭亭序》中作為一種基本筆法不可忽視,作品的用筆方法直接決定風格的大致導向。《蘭亭序》的用筆上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筆畫的跳蕩,另一個是線形的多變。因此,強調提按動作的明確性與準確性,成為臨摹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標誌,平拖與直畫是絕對與之南轅北轍的。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確地道出用筆上力度節奏(跳蕩起伏)及曲線(不可平拖與直鋪)在臨摹中實乃佔據重中之重的地位。

三、筆勢上處處隱含無窮的生機活力。在臨寫時要注意除了顧及線條完整性刻畫的同時,還要聯想到筆勢的走向,使其活而不死。

《蘭亭序》在結構上貌似平正,實際在細微之處卻極盡變化之能事,更加強調欹側取勢,不求對稱的形式美而強調揖讓的內在呼應,不求均勻的穩定而強調對比的視覺衝擊,這是後世趙孟類類在取法上所忽略的地方,也恰恰反映出王羲之行書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自由之神趣也。

另外還有一些細節,如:

一、形體大小穿插。通篇看來字形都被有效控制在一個合適的度內,但又能在自然之中求變化、而這種變化講究的不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巨大反差,而是一切看似皆在不經意間,這需要筆墨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也需要超然的天賦和蕭散的個性,王羲之所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在此得以體現,黃庭堅《山谷論書》雲:右軍筆法如孟子道性善,莊周談自然,縱說橫說,無不如意,非復可以常理拒之。

二、字法多變。同字異形在《蘭亭》中是其構字多樣化之一絕。世人常舉文中二十字、七個不字、五個懷字、三個盛字之多樣造型,無一雷同。

《蘭亭序》在行氣章法上也開創了行書佈局的新格局,對後世影響較大。

一、縱有行、橫無列,上齊下不齊的整體構成。這種佈局依然是目前行書創作中取法之大多數。

二、行軸線的巧妙連貫。通過上下字之間的大小錯落、穿插、宇間距的疏密變化等要素的運用、使行氣流暢,字字成趣,包世臣《藝舟雙輯》謂:《蘭亭序》神理在“似奇還正、若斷還連”八字。在行行之中也講究疏密的空間對比,此作前四行間距疏鬆,從第四行到第十六行稍緊,為過渡,從十六行到二十八行較為緊密,這種空間節奏的變化,也反映出作者在創作時的心理變化的狀態。通過這些構成使其整體佈局顯得平正中有跌宕,整齊中有變化,渾然天成。


畫家劉震


文章美、用筆精、結構美、章法美



手繪幸福


《蘭亭集序》好在哪裡,我認為,一,筆法精妙,起筆,行筆,收筆都很到位,用筆靈活多變,筆勢上處處隱含生機活力,二,結構上看似平正,實際在細微之處卻極盡變化之能事,表現在形體大小穿插,字法多變,三,它在行氣章法上也開創了行書佈局的新格局,縱對竹,橫有列,再就是行軸線的巧秒連貫

還有就是文字內容的意境也很美,讓人彷彿身臨其景



我是老楊活到老學到老


一篇《蘭亭序》流傳一千多年來到底好在哪裡,說白了,主要是得到不同時期的社會認同,特別是自唐以來,推崇之風口浪尖,成為了學習書法的一面旗幟,無論是書法大家,還是書法愛好者,如不學《蘭亭序》、不臨《蘭亭序》,你的書法就沒根基,就沒出處。

現今《蘭亭序》,雖不是王羲之手跡,但堪稱上品,仍主導著書法的地位。

具體《蘭亭集序》好在什地方,主要佈局完美、構思精妙,筆力遒勁、點畫精道,富於變化,婉媚絕倫;一篇《蘭亭序》就20個之字來說,無一相同,就堪稱書法史上的一絕。



瀚墨無極


《蘭亭序》共計三百二十七個字,逸筆天成,而且變化結構、轉換筆法,匠心獨運而又不毫無安排造作的痕跡。這樣的基於資質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評“為天下第一行書” ,確實是當之無愧的。

蘭亭書法,符合傳統書法最基本的審美觀,“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內懨”的筆法偏重骨力,剛柔相濟,點畫凝練簡潔,在書寫技巧上包含了無數變化之道,僅一個“之”字就有十餘種寫法,在傳統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為樣板。筆耕不輟。人們習慣地把書法家寫《蘭亭序》的水準作為衡量其傳統功力的尺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