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在方艙1|楊雪梅:這兒沒有醫患之分,簡直就是一個超級大家庭

醫在方艙1|楊雪梅:這兒沒有醫患之分,簡直就是一個超級大家庭

前言

2月16日深夜,我撥通了陸軍軍醫大學呼吸與危重症科楊雪梅醫生的電話。「沒想到群裡瞬間有好多人回應我」「見我們拖著盒飯進去,他們一起歡呼『飯來了』」「這個視頻是病人拉著醫生在跳舞」「畫一碗麵表示我們來自重慶,歡迎到重慶吃小面」……1個多鐘頭,楊醫生一直在滔滔不絕地講述方艙醫院裡發生的趣事,這讓我甚至有時恍惚,忘了這是在講新冠患者和全副武裝的醫生的故事……


「第一次進『艙』我反倒成了『病人』……沒想到群裡瞬間有好多人回應,那一刻我捧著手機熱淚盈眶」


我想講的第一件事是自己的「糗事」,因為我實在沒想到第一次進「艙」就出了狀況——


我們是2月14日作為陸軍-武警聯合醫療隊中的先鋒隊員接管的武漢泰康同濟醫院方艙病區,

當時裡面有144名確診新冠病毒肺炎的病人,是標準的「紅區」。之前武漢多家方艙醫院大都是在體育館等這些公共場所基礎上建造的,而我所在的這家方艙醫院不論從醫療設備還是醫護配備,完全具備了醫院的水平,相對而言「條件最好」的方艙醫院。這裡收治的基本都是輕症患者。


我進艙之前,就已聽說過有醫護人員穿防護服出現憋氣的現象,對此我做足了心理準備,可萬萬沒料到,當我穿上防護服剛開始時還「活蹦亂跳」,才過了1小時就覺得自己不行了:呼吸困難、頭痛欲裂……我有些緊張,穿戴太緊導致二氧化碳儲留?呼吸不暢缺氧?可我又很難為情,不好意思說出口。我們一個班6小時,這才進去1小時我就出現這種情況。於是我想再忍忍,結果,沒過一會兒我就感到頭暈目眩,實在太難受了,只好跟同組醫生說明情況,他立即陪我出了艙。


我們出隔離區必須兩人配合才能脫下防護服。稍作調整之後我第二次進艙,沒想到這次更糟糕。第一次進去我還能安慰自己是沒摸清狀態,可能防護服裡「起霧」導致的不習慣,第二次進去還這麼難受,這時我見別人都在忙碌,我的情緒低落到了極點……明明我是來支援救治工作的醫生,怎麼反倒成了拖大家後腿的人?當時我們隊伍配有心理醫生,負責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治療,於是我就像個病人一樣上前請教,「我有思想壓力,一方面怕自己成為大家的負擔,導致領隊失望;另一方面自己的工作不能正常進行,耽誤正事……」這時,心理醫生對我說了一句話,「對!但是你要明白,你是最重要的個體,只有你調整好了,你才能達到你想要做的這些事情。」這句話對我很重要,它一下子就把我當時懦弱的心態消除了一半。


後來,我找到一位隊伍裡經驗豐富的老大哥向他「取經」。他以前在我們學校是承擔「援助埃博拉」任務的,也是院裡的ICU主任。他同我一起分析,

「你可能主要是防護服穿得過緊,太密閉,先好好休息調整狀態,下次進艙提前一些到,進半汙染區後先休息10來分鐘再慢慢穿防護服,最外面那層不要那麼密實」。聽到這些建議,我心裡又安定了一些,至少有解決方案了。


當晚,我又在60多人的工作群裡向大家「求教」,當我講出自己內心的疑慮和困惑後,沒想到群裡瞬間有好多人回應。他們有的對我說,自己也是這種情況,後來是如何調整好的;有的私信我,與我分享自己的經驗……那一刻我捧著手機熱淚盈眶,有一股溫暖的力量直達我內心深處,頓時消除了我的壓力。


我跟你說的這些可能是「方艙醫院」裡發生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同伴們都在為我加油,沒有任何一個人質疑我的「不專業」,這種來自集體的關懷與力量,給了我強大的信心。從那兒以後,我再也沒出現過任何狀況,我又從「病人」迴歸到了「醫生」。

醫在方艙1|楊雪梅:這兒沒有醫患之分,簡直就是一個超級大家庭

我對自己說,楊雪梅,加油!只有我調整好了才能完成好工作。


見我們拖著笨重的140多盒飯進艙,他們一起歡呼「飯來了」……這兒沒有醫患之分,簡直就是一個超級大家庭


多年後我可能還會想起在這裡發生的一切,我可能會這樣做開場白:因為一場疾病,我們相遇在「方艙」……方艙醫院給我的特殊感覺,就是我想講的第二件事,因為我越來越覺得「進艙」是一件快樂又輕鬆的事情,儘管我們和患者之間還始終隔著一層防護服和麵屏。


那天我們拖著笨重的140多盒飯進艙,病人們看到我們的身影,不約而同一起歡呼「飯來了……」。我頓時覺得,我們在他們眼裡這個時候並不是醫生,而是這間大屋子裡的普通成員,是他們當中的一份子。他們的情緒在我們的安撫之下平和又穩定。我記憶裡

第一天進艙時新來的一個病人拉著我的手問我,「我怎麼辦?1個月換了3家醫院,我現在挺焦慮的……」我安慰他,請他放心,並告訴他指標在哪個範圍內都屬於輕症,只要休息好,心情放鬆,免疫力就能儘快強大。這個病人從第二天開始到現在,再也沒說過自己不舒服和焦慮。


醫在方艙1|楊雪梅:這兒沒有醫患之分,簡直就是一個超級大家庭

我的同事請另一名同事在自己背上畫了一碗麵,意思是說,「我們來自重慶,歡迎大家到重慶吃小面。」


我們也偶爾會遇到病情稍重、需要轉普通病房的病人。其中有一位徐婆婆,90歲高齡,她的老伴和兒媳與她一同住在方艙病區。因家人染病,老人的情緒不佳,每天只吃一點點芝麻糊,她的營養狀況令我們擔心。我們安排轉科時,她堅決不換病區,要跟自己家人在一起。而病區負責人周教授也很理解,特別安排她的家人與她一起轉科。這樣貼心的安排很快就讓老人的情緒穩定了下來。

方艙病區大多數人病情不重,治療給予口服藥物就可以,部分病人甚至可以不用特殊處理,等待身體逐漸恢復,病毒從體內排出後就可以跟家人團聚了。所以我們醫護人員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安撫病人的焦慮情緒,幫助建立定能康復的信心。我們在方艙裡最常重複的話語是:「陸軍軍醫大學已全面接手您後續的治療,會給您使用最優的治療方案,您安心住著,有問題隨時跟我們溝通。」這樣的話語非常有效,有病人激動地說:「軍醫來了好,我們放心。」

還有一位叔叔,一聽軍醫來了,立刻亮出自己退伍軍人的身份,跟我們回憶往昔部隊生活熱血沸騰的歲月……這種認同感讓我們非常自豪,也感謝軍隊、軍醫團體的每一個同道所做的努力,這得益於千萬個他們、我們的付出,才讓我們在老百姓心裡樹立起了值得信任的形象。

這些天,我在方艙內所感受到的氣氛是祥和寧靜的,病人們會通過手機與家裡人聯繫,對話的內容都是拉家常,他們也會每天向自己家人彙報自己的氧飽和度,吃飯情況等等,有時候我甚至有一些恍惚,覺得這不是一個醫院,這兒甚至根本沒有什麼醫護、患者之分,病人們常常拉著我們一起跳舞。當我看到團隊成員和患者們一起唱唱跳跳,患者們整天開心得手舞足蹈就像小孩子一樣,哪裡有什麼患者?病號?哪裡有什麼醫生?護士?這裡完全就是一個「超級大家庭」。


你聽過醫生們半夜「搶裝備」的故事麼?……這都是工作之餘大家找的「開心話題」


說起團隊的工作,「領頭羊」的力量的確很強大。我們團隊的領隊是周向東教授,他有50多歲,可以說他的帶頭進艙讓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因為他的任務最重,收治病人、排班分組、病區環境改造、工作流程、病人治療等等都需要他負責。實際上統管全局的領隊是可以不用排自己班的,而他作為第一個進紅區的醫生,首先就把自己就排在了第一班,這讓大家都很感動,也很受鼓舞。


這次來方艙時,我們軍隊也帶來了許多「裝備」,軍用卡車裝了滿滿兩大卡車。卸貨就成了一個難題。團隊裡似乎總是「陰盛陽衰」,因為護士比例比醫生多,而護士基本上都是女孩子,這次的考驗讓我們以實力解讀了什麼叫「巾幗不讓鬚眉」。醫護姐妹們掄起膀子就開幹,絲毫不弱於男醫生。從搬設備到大掃除,甚至是要從「紅區」開荒出一個「綠區」,她們都幹得虎虎生威。


醫在方艙1|楊雪梅:這兒沒有醫患之分,簡直就是一個超級大家庭

醫護人員秒變勤勞「清潔工」


講到這裡有一件趣事,你聽過醫生們半夜『搶裝備』的故事麼?……這都是工作之餘大家找的「開心話題」:由於我們方艙醫院還設有普通病房,一天夜裡,普通病房就發生了一件特別「蹊蹺又搞笑」的事。大約凌晨兩點多,我們微信群裡心內科教授突然發了一句言說,「我們被打劫了,被搶了」大家都很吃驚,沒睡的人就紛紛秒回,說這個時期誰還敢搶?結果一問原因,他說是聯勤保障部隊的醫生把我們陸軍和武警的醫用裝備一大批病床給「搶」了。數名醫生在夜色的掩護下,齊刷刷來到了運輸裝備的卡車前,搬的搬、拖的拖、抬的抬,數臺病床瞬間全無……待講述完畢,工作群裡早已是「群聲鼎沸」,大家都很興奮,有人說「內部發生哄搶啦」,有人說,「走!我們去把東西搶回來!」還有人開玩笑說「我們要械鬥」……一時間熱鬧極了。


這的確就是我們特殊的「開心時刻」。因為病床到了,之前普通病房和ICU病房裡什麼裝備都沒有,好不容易盼到了一批病床,大家都盯著「目標」,都想把病床運到自己的病房去。

我們陸軍和武警早已盯上了這批病床,大家剛將病床從車上卸下來,還沒來得及歇口氣,卻早已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聯勤保障部隊的醫生一哄而上,直接就將病床推走了……實際上都是為了做同一件事,都為了儘早能添置好設備,安置好病人。所以我們的普通病房,只用了一天時間就建好了,也是因為大家的積極性非常高。


醫在方艙1|楊雪梅:這兒沒有醫患之分,簡直就是一個超級大家庭

工作中的我們。


其實,我在方艙醫院的工作時間並不長,也許幾天之後,我們就要結束在方艙的工作,這裡將移交別的醫療團隊。短短的幾天裡,我感受到了許多,有苦也有樂。當病人告訴我他的信心,他的願望,甚至告訴我他們的工作單位,你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他們並不把你當成「你是在工作中」來看待你的角色,而是把你當做自己的親密夥伴一樣,和你談心,和你交朋友。


醫在方艙1|楊雪梅:這兒沒有醫患之分,簡直就是一個超級大家庭

我們的聊天方式,與和朋友之間的對話一樣真誠。


我不知道別的方艙醫院的醫務工作者有沒有和我一樣的感受。方艙醫院是我從醫生涯中聽到的第一個陌生的醫院名字,可它如今對我而言又充滿了感情。每當夜深人靜時,當我細細地回憶起從來到這裡時的每一個點點滴滴,從我極度不適應到完全融入這個大家庭,現在,此時此刻,讓我離開這個「超級家庭」,我還真有些捨不得。我想,多年以後,我們回想起今天,還會想起每一位這裡的朋友,他們不是患者,他們是我們的朋友。


醫在方艙1|楊雪梅:這兒沒有醫患之分,簡直就是一個超級大家庭


專家介紹


醫在方艙1|楊雪梅:這兒沒有醫患之分,簡直就是一個超級大家庭

楊雪梅

陸軍軍醫大學附屬大坪醫院主治醫師,博士。主要致力於間質性肺疾病、肺癌的基礎及臨床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參與多項國家及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3篇,發表中文核心期刊論著十餘篇。




* 此欄目得到羅氏製藥的支持


本文完

採寫編輯:冬雪凝;今日頭條排版:大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