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哪個朝代最富有進攻型?

沒辦法就這樣黑


一般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都喜歡擴張,因為他們不向農業民族能對土地精耕細作,實現自給自足。遊牧民族主要是畜牧業發達,對於被征服地區,要麼直接將農田改為牧場,要麼實行包稅制,為了擴大經濟來源,遊牧民族上層統治者熱衷擴張,所以少數民族政權根據自身實力,不同程度的進行了對外擴張,就歷史教材介紹的數據來看,元朝領土最廣,也能證明蒙古族建立的蒙古帝國最富有進攻性!


藍孟小惠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

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擴展資料: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北宋中後期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達10000萬貫。

明隆慶5年(1571)歲入白銀250萬兩。參照黃仁宇先生的估算,明朝正常的歲入最多也只有1500萬兩,緊急時期達到2500萬兩。

以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那麼明朝的正常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

清朝的財政狀況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4000萬兩,仍然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

唐代中後期兩稅(農業稅)收入約2000萬貫。宋太宗至道3年(997)收入3559萬貫,其中兩稅2321萬貫,佔65%,工商稅1238萬貫,佔35%。

宋天禧5年(1021)收入5723萬貫,其中兩稅2762萬貫,佔48%,工商稅2936萬貫,佔52%。宋熙寧10年(1077)收入7070萬貫,其中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

兩稅一項從唐至宋都沒有大的變化,而在宋代工商稅收入卻突飛猛進。北宋財政收入由開國初與唐朝持平,到中期達到唐朝的兩倍以上,主要是工商業的巨大發展,引起工商稅直線上升的結果。

從熙寧10年來看,工商稅佔財政總收入的70%。這說明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商業社會悄悄邁進了。

宋朝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靠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小自耕農直接徵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由於大量小自耕農不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採取了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併”。

數千年來,中國傳統上一向將土地兼併視作國家大害,千方百計加以抑制。以至於形成了這樣一個循環——朝代開國時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數百萬戶小自耕農;

經過上百年日積月累,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國家喪失稅源,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鋌而走險;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政府崩潰,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這種做法是自然經濟的產物,它固然可以保證多數農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種,但也限制了集約經濟的發展和工商業的興起,將社會牢牢地捆在自然經濟之中。

而且這並不能完全阻止土地的集中,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對土地的重新分配幾乎都要伴隨著大規模的戰爭與破壞。

宋朝的做法使它成功地跳出這一怪圈。一方面不抑兼併,使土地能夠集約化經營,騰出大量剩餘勞動力(當時不足1%的人口占有了全國土地的70%,而每年進入流通市場的土地佔全國總面積的20%);

另一方面成功地發展了工商業,不僅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僅信州的一個銅鉛礦就常僱有十餘萬礦工),而且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


探索歷史


這個問題其實有一些漏洞,總得而言,商朝的攻擊性應該是最高,最殘忍的。其餘朝代雖有去漢唐明清般開拓西北東南疆土的朝代,但皇帝畢竟仍是以仁治國,屠城滅族之事較少。

而商的各種考古資料顯示,商朝的人牲使用數以十萬記,有的一個墓葬所用人牲就高達白餘人,如殷墟西北崗的m1001,人牲達到160餘人,很多人牲都是直接被砍下頭放置於墓葬中,要知道當時整個大邑商人口也僅400餘萬,而像這種使用人牲的墓葬卻以千計。除墓葬外,商人祭祀祖先與神靈使用人牲更多,比比皆是,觸目驚心。

科普一下。人牲既從周圍其他民族部落抓來的俘虜,在祭祀時直接殺死以來祭神,與牲畜無異,順便一提商代主要人牲來源是西北地區的羌人,有學者認為羌人是當面西遷的炎帝后裔。


考古土撥鼠


這個問題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縱觀古今,幾乎每個朝代都是在戰火中建立的,若是問那個最富有進攻性,就很讓人糾結了!

列舉一下武力值較高的大一統朝代,

秦,奮六世之餘列,滅六國,一統天下!

漢,抗暴秦,敗強楚,馬踏匈奴,成就大漢雄風。

隋,終結亂世,南北一統,少數民族莫敢不服。(也敗與此)

唐,威震西域,胡族皆稱主!(太厲害,數不過來)

宋,肌無力患者,,

元,草原漢子,威武雄壯,忽必烈建國後,也是黃金家族衰敗的開始!

明,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硬趕著蒙古漢子跑。(中後期不行)

清,深山跑出來的野人,嗷嗷的(就是幹不過槍炮)

比攻擊性,沒打過,都是紙上談兵!


V度


個人認為最富有攻擊性的朝代為元朝,開疆擴土。一:蒙古西征

蒙古西征之戰是公元13世紀上半期蒙古帝國征服中亞和東歐的戰爭。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以驃悍的武功征服了歐亞地區,以蒙古為中心,建立起由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組成的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

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領在斡難河(今鄂嫩河)畔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家。蒙古國建立後,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貴族不斷髮動掠奪戰爭,用兵的主要方向是南下與西征,南下攻擊的主要目標是南宋和金朝,西征則是征服中亞東歐各國。蒙古西征共有3次,第一次是1217年至1223年成吉思汗西征,第二次是1234年至1241年拔都西征,第三次是1253年至1258年旭烈兀西征。

第一次蒙古西征:成吉思汗西征中亞大國花剌子模

成吉思汗在中都(今北京)附近停留期間,中亞大國花剌子模沙(國王)阿拉烏定·摩訶末(穆罕默德)派遣以巴哈·阿丁·吉剌為首的使節晉見成吉思汗,其目的是為了瞭解蒙古征服金國後的真實情況。成吉思汗盛情款待了使團成員,並表示:朕為東方的統治者,沙就成為西方的統治者吧。我們雙方保持和平友好的關係,要讓商人自由通行1216年,成吉思汗派使者和商隊回訪花剌子模國(居今黑海東、威海西,錫爾河南)。1218年春,花剌子模沙在布哈拉接見了蒙古使者,同意成吉思汗的提議,雙方締結了和平通商協定。

可是事後不久,雙方就發生了兩起傷害友好關係的事件。第一件是邊界糾紛和武裝衝突。速別額臺消滅以忽都為首的篾兒奇惕殘餘勢力,正待勝利回師時,遭到花剌子模沙的追擊,一直追到謙謙州(今葉尼塞河)。速別額臺前去勸說花剌子模沙,希望雙方不要交鋒。但花剌子模沙不聽其勸告,仍然襲擊蒙古軍,挑起武裝衝突。在衝突中,花剌子模沙險些被俘,幸被札蘭丁護救脫險。此後,當哲別受命消滅西遼時,花剌子模又搶先佔領了直到訛答剌(在錫爾河上游)為止的原屬西遼的領地,挑起了兩國間的邊界糾紛。就是1218年蒙古大商隊被害事件。成吉思汗根據蒙古和花剌子模兩國達成的通商協議,派出由450人組成的大商隊,用500峰駱駝馱著金、銀、絲綢、駝毛織品、海狸皮、貂皮等貴重商品,帶著成吉思汗給花剌子模沙的信前往花剌子模。成吉思汗在信中寫道:吾人應使常行的和荒廢的道路平安開放,因之商人們可以安全地和無約束地來往(商隊行至錫爾河上游的訛答剌城後,因守將亦納勒出黑(號海兒汗)貪財,將商隊扣留,並派人報摩訶末說,商隊中有成吉思汗的密探。摩訶末在沒有弄清事情真相的情況下,便下令處決商隊成員,並沒收其全部財物。亦納勒出黑遵照摩訶末的命令,殺害蒙古商隊成員,其中只有一人從牢裡逃出,得以倖免,向成吉思汗報告了商隊被害經過。 成吉思汗發誓要為死者報仇。但他還是希望雙方能夠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於是,派以巴合剌(西域人)為首的3名使者前往花剌子模索取肇事者。使者向摩訶末國王轉達了成吉思汗的原話:君前與我約,保不虐待此國任何商人。今遽違約,枉為一國之主。若訛答剌虐殺商人之事,果非君命,則請以守將付我,聽我懲罰,否則即備戰摩訶末對此置若罔聞,不僅殺害了巴合剌,而且將兩名副使的鬍子剃光趕回。這些不足取的作法是產生事端,引起惡感及仇報、猛襲的原因",使和平安寧遭到破壞

蒙古使臣被害後,成吉思汗覺察到兩國關係已無法用和平方式解決,決定親率大軍向花剌子模問罪,令其弟斡赤斤留守蒙古。1219年六月,蒙古大軍從克魯倫河畔出發,越阿爾泰山至也兒的石河(額爾齊斯河)畔度夏。朮赤、察合臺 窩闊臺、託雷及大將速不臺(一寫速別額臺)、哲別、大斷事官失吉忽圖忽等隨行。畏吾兒、阿力麻裡、合剌魯皆出兵,惟西夏拒絕出兵。總計兵力10至15萬,成吉思汗對外號稱60大軍(魏源1219年秋,經別失八里、不剌(今新疆博羅市),通過鐵木兒懺察(亦稱松關,今名果子溝)至阿力麻裡,西行渡伊犁河,經海押立向花剌子模挺進。當時,鐵木兒懺察是非常難行的隘口。1222年丘處機去西域見成吉思汗時也通過該隘口,他的隨徒李志常在《長春真人西遊記》裡寫道:千巖萬壑攢深溪,溪邊亂石當道臥,古今不許通輪蹄。蒙古大軍通過時,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理石開道,並且砍木修橋,共修築48座。橋的寬度,可容兩輛車並行。

蒙古大軍到達花剌子模邊堡訛答剌城後,兵分四路:察合臺、窩闊臺率師圍攻訛答剌;朮赤率師徵氈的、養吉幹諸城;塔孩率5000騎兵征戰忽氈(今納巴德)等城;成吉思汗與託雷取中路,渡錫爾河,向西南橫渡紅沙漠直逼布哈拉城。1220年三月,朮赤等三路軍馬全部佔領了錫爾河兩岸的城市,成吉思汗的中路軍也佔領了伊斯蘭教的文化中心布哈拉城,完全切斷了花剌子模新都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主要城市)和舊都烏爾根奇(今土庫曼尼亞城市,漢籍曾寫為兀龍格赤)之間的交通。1220年五月,蒙古四路大軍在撒馬爾罕城下會師,合圍撒馬爾罕。經過6天的苦戰,才得以攻克撒馬爾罕城。當時撒馬爾罕城守軍約11萬。城破之前,花剌子模沙已從城內逃跑,成吉思汗遂命耶律阿海留守城內,哲別、速不臺率3萬騎兵追擊阿拉烏定·摩訶末;窩闊臺率朮赤、察合臺進攻兀龍格赤;成吉思汗和託雷向阿富汗推進,進攻巴里黑(今阿富汗馬札裡沙夫西)、塔裡寒(今阿富汗塔利甘)等地。

1220年七月,窩闊臺率領的5萬兵馬攻打烏爾根奇。城內守將是忽馬爾,統帥著11萬大軍,日夜堅守。該城防衛工事十分堅固。蒙古軍在城周圍安營紮寨,一面遣使召諭居民投降,一面忙於做攻城前的準備。待攻城的器械齊備後,蒙古軍立即向城內發動了全面進攻。於當日破城,進入街區後,士兵到處燒殺,由於居民的頑強抵抗,蒙古軍不得不轉入巷戰。襲擊阿姆河橋的3000蒙古兵,無一生存。經過7天的激烈戰鬥,才佔領了全城。根據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記載,烏爾根奇的11萬守軍,全部陣亡。工匠和婦女、兒童被當作俘虜,運送到蒙古。烏爾根奇(兀龍格赤)的失守,使河中地區全部被蒙古軍佔領。

札蘭丁是摩訶末的長子,阿拉烏定·摩訶末臨終前將王位繼承權交付於他。札蘭丁遵循其父旨意,在烏爾根奇繼位,但受到部分大臣的反對,並圖謀害他。所以,在蒙古軍圍攻烏爾根奇之前,他已逃往巴里黑、塔裡寒一帶,最後跑到哥疾寧(今阿富汗加茲尼),籌集幾萬大軍,準備抵抗蒙古軍隊的來犯。

成吉思汗和託雷率軍南下,先後攻佔了那黑沙、忒耳迷(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卡兒施、貼爾美茲)和巴里黑。託雷帶領一支由萬人組成的精銳部隊,由巴里黑出發,向呼羅珊諸州(今阿姆河以南,興都庫什山脈以北地區;呼羅珊分巴里黑、馬魯、也裡、你沙不兒4個城區)進軍。成吉思汗轉向塔裡寒。由於塔裡寒城堡軍民的英勇抵抗,使蒙古軍久攻不克,直到託雷率大軍增援,塔裡寒才被佔領。

成吉思汗得知札蘭丁消滅貼格出千人先鋒隊的消息後,遂派失吉忽圖率3萬騎前去攻打札蘭丁。雙方在八魯灣川(今阿富汗查裡卡東北)激戰,蒙古軍戰敗,損失過半。於是成吉思汗親自率軍火速迎擊札蘭丁。在途經古兒疾汪(今阿富汗境內)、範延時,遭到當地人民的頑強抵抗。在攻佔範延的戰鬥中,察合臺的長子木圖幹中流矢陣亡。成吉思汗為了報仇,將範延城內的居民全部殺戮,並把該城取名為卯危八里(意為歹城)。當成吉思汗率軍來到哥疾寧城時,札蘭丁已於15天前離開該城,向申河(今印度河)方向逃遁,企圖在北印度建立據點,繼續抵抗蒙古軍,以收復失地。

成吉思汗命窩闊臺鎮守哥疾寧,親率大軍追擊札蘭丁。於1221年十月,兩軍在申河北岸相遇,經過激戰,札蘭丁的六七萬大軍全部覆沒,札蘭丁縱馬入河,遊至對岸,僅剩4000餘名跟隨者逃往印度。1221年冬,成吉思汗在不牙迦圖兒駐營,休整部隊。第二年春,到白沙瓦(今巴基斯坦北部)取原路返回。巴剌率領的蒙古軍繼續追擊札蘭丁餘部,一路未見其蹤跡,再加上時值炎夏,難以適應北印度的氣候條件,就於1223年撤回,在巴魯安與成吉思汗會師。九月,成吉思汗渡阿姆河,在撒馬爾罕城東下營,十月下詔班師。1224年到也兒的石河(額爾齊斯河)駐夏,翌年二月回到土拉河行宮。

成吉思汗佔領花剌子模國後,命長子朮赤鎮守,並在各城設置達魯花赤(督官)。烏爾根奇城的牙老瓦赤、馬裡忽惕(屬忽魯木石氏)父子二人向成吉思汗提出了管理城邑的辦法,得到允准,遂派馬思忽惕同達魯花赤共同管理布哈拉、撒馬爾罕、烏爾根奇等中亞城市,派牙老瓦赤管理中都(今北京)。

第二次蒙古西征:蒙古長子軍出征歐洲,金帳汗國形成

1235年,太宗窩闊臺大汗在哈剌和林(今蒙古國後杭愛省額爾德尼召北)召集大會,決定征討欽察、斡羅斯、波蘭和匈牙利(馬札爾)等裡海以北未降服諸國。按照察合臺的長子出征人馬眾多,威勢盛大的提議,諸王、萬戶、千戶、百戶、那顏等的長子參加這次出征,故稱長子軍出征。參加出征的有朮赤的兒子拔都、斡兒答·昔班和唐兀惕,察合臺的兒子拜答兒、孫子布里,窩闊臺的兒子貴由、合丹,託雷的兒子蒙哥、拔綽以及成吉思汗庶子闊列堅等。全軍有15萬人,拔都為統帥,速不臺為副統帥。1236年秋,蒙古諸王及速別額臺統帥的軍隊在布里阿耳境內與拔都會合。

蒙古軍進入歐洲後,首先攻取伏爾加河下游的布里阿耳城。1237年冬,進兵羅斯,里亞佔公國成為蒙古襲擊的第一個目標。里亞佔大公尤里·伊果烈維奇無力抵抗,向弗拉基米爾公國和切爾尼克夫公國求援,可是,羅斯諸公國均不出兵。里亞佔公國無援,經過3天交戰,其都城裡亞佔被蒙古軍佔領。蒙古兵又攻佔了科洛姆納,闊列堅在此受傷身亡。

1238年初,蒙古軍打到莫斯科,據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記載,它的居民多如螞蟻和蝗蟲,而它的四周,樹木和茂林密佈,以致連一頭蛇都不能穿過。蒙古軍到達後,從四面八方修築了足夠三四輛大車並排而行的道路,然後架起射石機,僅用五天時間就攻陷了莫斯科城,殺死了該城的王公弗拉基米爾。佔領莫斯科後,又向東北方向進軍,佔領了羅斯(弗拉基米爾大公國)首都弗拉基米爾等14座城市。1238年4月,拔都統帥的蒙古軍向基輔王朝的古都諾夫格羅德進發,但因多為沼澤地,無法行軍,故大軍朝南進發,沿途佔領了斯莫稜斯克、切爾尼科夫公國。1239年夏,拔都回到欽察草原之斡爾朵(行宮),休養兵馬。同年秋,拔都復入南羅斯和西南羅斯,於年末佔領克里米亞。諸王統帥的全部軍隊都投入到西俄戰役,至1240年1月,佔領了基輔、加里奇、佈列斯特、弗拉基米爾等公國。至此,全部羅斯領土被蒙古軍所佔領。被蒙古擊敗的羅斯王公逃入匈牙利,居住在南俄草原的欽察部長忽灘率領的殘部4千戶也逃入匈牙利。這就成為拔都侵入匈牙利的藉口。拔都留下3萬軍卒鎮守南俄,統領12萬大軍向匈牙利進發,1241年初侵入歐洲腹地。首先遭到蒙古軍入侵的是波蘭。拜答兒率領察合臺手下的3萬軍卒,向波蘭進攻,其目的是摧毀匈牙利的外援。這時的波蘭,其國王波利斯拉夫五世住在都城克拉克夫,只能管轄直屬之地,其餘4個小公國各自為政,不能實行統一指揮。3月,蒙古軍渡過維思圖拉河,破桑多米爾城,進而圍攻克拉剋夫城。克拉克夫和桑多米爾的駐軍封鎖了通往克拉克夫的道路,試圖阻擋蒙古軍的進攻,但被蒙古軍摧毀,公爵鮑拉斯拉夫·斯蒂德里維伊離開克拉克夫,逃往匈牙利。3月末蒙古軍進入克拉克夫,大肆洗劫後,進入西里西亞,乘木伐渡過奧得河,攻其首都伏羅斯拉夫。西里西亞大公亨利集結波蘭軍以及日爾曼、法國、捷克的十字軍共3萬人,準備迎擊蒙古軍。但蒙古軍沒有進攻伏羅斯拉夫,而是摧毀該城四郊後,進至裡格尼查附近。4月9日亨利出戰,大敗,本人陣亡。蒙古軍獲勝後,向拉齊布日城進軍,尚未進城,拔都便命拜答兒立即離開拉齊布日,向莫拉維亞挺進。拜答兒遂率軍向匈牙利前進,與拔都主力部隊會合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早在1241年1月就得到首批蒙古偵察部隊出現在匈牙利邊界的消息,並下令總督迪奧尼亞在喀爾巴阡山中設立要塞。3月10日,拔都、速不臺率領的蒙古軍奇襲了喀爾巴阡山中的要塞,進入匈牙利。4月初,貝拉四世率6萬人的大軍從佩斯出發,迎擊蒙古部隊。蒙古軍隊利用傳統的佯敗戰術,引誘敵人至賽奧河畔,夜間突然把匈牙利軍包圍起來,四面襲擊,然後從西面讓出一條路,使匈牙利軍在逃跑中互相踐踏,蒙古騎兵在後面快速追擊。結果,許多大主教陣亡,只有少數軍卒退回佩斯,貝拉四世逃往奧地利,繼後又逃亡到亞德里亞海的一個島上。蒙古軍轉而進攻佩斯城,當地居民頑強抵抗,因無人組織,經過3天苦戰,佩斯城失陷。同年夏秋,蒙古軍在佩斯城附近休養,待年末多瑙河冰合,再發動攻勢。首先,主力軍圍攻匈牙利故都、日爾曼的商業中心格蘭城。又令合丹率領一部分軍隊追擊貝拉四世,一直到海邊,未能追捕到。於是,合丹率軍取道塞爾維亞與拔都會合奧地利本土未曾受到蒙古軍入侵之害,只有一支蒙古騎兵部隊到達過該國邊境。 1241年4月,拜答兒率領的蒙古軍從波蘭和莫拉維亞出發,劫掠了匈牙利統治下的斯洛伐克,一直打到西斯洛伐克。於1241年12月過多瑙河與拔都會合。 在匈牙利,蒙古軍遭到巨大損失,再無力量繼續進軍,同時窩闊臺死訊傳來,拔都遂率軍東還,經瓦拉吉亞、莫爾達維來等地,於1243年初到達伏爾加河下游的拔都斡爾朵(行宮)。 蒙古大軍征服羅斯,侵入波蘭、匈牙利和其他地方,在歐洲大地引起一片驚慌。甚至在一段時間內,英國人不敢出海,中斷了與歐洲大陸的貿易活動;德國上下也為之震恐……

從1242年開始,拔都在伏爾加河東岸建築了薩萊城(今俄羅斯阿斯特拉罕附近),並以此為都城,建立了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第聶伯河,南迄巴爾喀什湖、裡海,北至北極圈附近的泱泱大國——欽察汗國,俗稱金帳汗國。羅斯諸公國與金帳汗國為藩屬關係(金帳汗國延續了200多年)。1244年,拔都回到大蒙古國,長子軍西征結束。

第三次蒙古西征:蒙哥汗派旭烈兀西征,蒙古軍遭埃及人反擊

旭烈兀西征,是蒙古軍的第三次西征。這次西征的主要目標,是征服裡海以南的亦思馬因派和報達(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哈里發。

亦思馬因派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一支,源於阿里後裔、第六代教長的長子叫亦思馬因,故稱亦思馬因派。此派傳教者哈散撒巴於1090年從塞爾柱突厥人手中佔取了阿剌模忒堡,並以此為中心,在裡海以南山區險隘處築百多座城堡,作為據點,形成一個獨立的宗教國。

蒙哥汗即位後,曾派遣拜住那顏帶軍隊前去守衛伊朗。拜住到伊朗後,親眼目睹了亦思馬因派和報達哈里發在當地的暴行,遂派使回報於蒙哥汗。另據《出使蒙古記》所載,蒙哥汗繼位後,曾有400名阿昔新人,化妝進入蒙古汗國境內,準備陰謀刺殺蒙哥汗。為此,蒙哥汗決定派其弟旭烈兀率大軍前去征討。

大軍出發之前,封禁了從別失八里(今新疆維吉爾薩爾護堡子)到呼羅珊(今阿母河以南,興都庫什山脈以北地區)、格魯吉亞的所有牧場和草地,不準任何人在這一帶打獵,並在深流巨川上搭起橋樑。由各地百姓每人交出1塔合面粉和1皮囊酒作為軍糧。蒙哥汗詔諭旭烈兀:一切事情均要遵守成吉思汗時期頒佈的法令;對反抗者要堅決鎮壓,凡順從者要賜予恩惠。並命令旭烈兀摧毀從忽希思丹到呼羅珊築起的堡塞。1252年八月,切地布花率領先頭部隊12000人出發。次年三月,渡過阿姆河,向忽希思丹發動進攻,佔領其大部分地區。五月開始圍攻作為亦思馬恩派的據點之一的吉兒迭苦黑堡,用了兩年時間才將其攻克。

1253年十月,旭烈兀率軍隊開始西征,第二年九月,駐營於撒馬爾罕附近的迦尼-吉里草地。1256年初渡阿姆河,駐營蘇布爾罕。六月,經徒思,到達尼沙布兒附近。1256年九月,逼近亦思馬因派諸堡,並開始進攻。旭烈兀遣使勸諭亦思馬因派教主魯克納丁·忽兒沙毀堡投降。忽兒沙遣其弟請降,但要求緩期一年出堡。旭烈兀拒絕之,決定分三路進攻。右路軍由布花帖木兒和闊闊額裡該統率;左路軍由涅古迭兒-斡忽勒和切地布花那顏統率;中路軍由旭烈兀親自統率。軍事佈署後,旭烈兀再次遣使對忽兒沙說,只要忽兒沙能臣服出迎,其罪惡可予以寬恕。忽兒沙同意毀掉諸堡,只請求完整地保留亦思馬因派的古老城堡阿剌模忒和柳木別薛兒;他本人緩期一年出降,只讓吉兒迭苦黑和忽希思丹的堡主出降。對於忽兒沙的答覆,旭烈兀甚為不滿,決定於十月三路大軍同時發起進攻。首先圍攻忽兒沙的宮府麥門底司堡,十一月,忽兒沙被迫出降,蒙古軍夷平了該城堡。接著,旭烈兀命令忽兒沙遣使諭降忽希思丹境內的尚未投降的50餘座堡塞的塞主,結果90餘座城堡被毀,至此,亦思馬因派的100餘座城堡全被毀掉。戰爭結束後,旭烈兀派兵送忽兒沙去蒙古帝國都府哈剌和林(今蒙古國後杭愛省額爾德尼召北)面見蒙哥汗,並下令殺盡亦思馬因派所有人。忽兒沙至哈剌和林,蒙哥汗拒見,下令將其送回波斯,途中被押送士兵所殺。


只如初見25508256


漢武帝為代表的漢朝已使用了鐵甲和鐵兵器,部隊訓練有素,輕鬆的解決了強大的匈奴部落,例如西漢名將陳湯上疏說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可想而知漢朝是最有進攻性的朝代。


山中散人F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

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北宋中後期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達10000萬貫。

明隆慶5年(1571)歲入白銀250萬兩。參照黃仁宇先生的估算,明朝正常的歲入最多也只有1500萬兩,緊急時期達到2500萬兩。

以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那麼明朝的正常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

清朝的財政狀況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4000萬兩,仍然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

唐代中後期兩稅(農業稅)收入約2000萬貫。宋太宗至道3年(997)收入3559萬貫,其中兩稅2321萬貫,佔65%,工商稅1238萬貫,佔35%。

宋天禧5年(1021)收入5723萬貫,其中兩稅2762萬貫,佔48%,工商稅2936萬貫,佔52%。宋熙寧10年(1077)收入7070萬貫,其中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

兩稅一項從唐至宋都沒有大的變化,而在宋代工商稅收入卻突飛猛進。北宋財政收入由開國初與唐朝持平,到中期達到唐朝的兩倍以上,主要是工商業的巨大發展,引起工商稅直線上升的結果。

從熙寧10年來看,工商稅佔財政總收入的70%。這說明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商業社會悄悄邁進了。

宋朝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靠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小自耕農直接徵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由於大量小自耕農不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採取了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併”。

數千年來,中國傳統上一向將土地兼併視作國家大害,千方百計加以抑制。以至於形成了這樣一個循環——朝代開國時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數百萬戶小自耕農;

經過上百年日積月累,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國家喪失稅源,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鋌而走險;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政府崩潰,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這種做法是自然經濟的產物,它固然可以保證多數農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種,但也限制了集約經濟的發展和工商業的興起,將社會牢牢地捆在自然經濟之中。

而且這並不能完全阻止土地的集中,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對土地的重新分配幾乎都要伴隨著大規模的戰爭與破壞。

宋朝的做法使它成功地跳出這一怪圈。一方面不抑兼併,使土地能夠集約化經營,騰出大量剩餘勞動力(當時不足1%的人口占有了全國土地的70%,而每年進入流通市場的土地佔全國總面積的20%)



歷歷時空


應該是元朝的進攻性最強,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之後,首先滅了金,然後滅了南宋統一中原,最後又滅西夏。他的部隊一直打到兩河流域,並有6萬騎兵分三路深入歐洲,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若非窩闊臺去世,蒙古大軍很有可能征服整個歐洲。蒙古人分別在西亞當地建立了金帳汗國、伊兒汗國、察合臺汗國等“諸侯國”。時蒙古疆域涵蓋除今東亞、西亞及大部分地區及東歐一部分。只可惜蒙古的幾個汗國未能在當地建立有效的統治,最後都土崩瓦解,只剩下元朝這一部分疆域。


秦楚風—漢唐韻


汗、元


剛毅52784083


元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