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真的想過一統天下嗎?

沈靜軒


嚴格說來項羽應該沒有想過一統天下。在他的意識裡,一統天下的郡縣制不如六國復興的分封制。作為楚國沒落貴族的後裔,分封制與楚國的復興是他的畢生夙願。而且,項羽本身是一個形式極端的民族主義者,他對於秦人有很深的仇恨,對於其他的六國中人也有很大的蔑視感。所以,從根本上他並不希望一統天下,而是希望將這些外人全部清除出自己的政權。所以,他寧可定都於故鄉彭城,也不願意佔有富庶的關中。

從民族文化上看來,項羽是楚文化圈的代表。楚文化尚巫,中原文化尚禮。他本身是很排斥其他地域的文化,他在鉅鹿之戰後消滅了秦軍的主力部隊,完全有能力一統天下。甚至公然廢黜懷王,自立為帝都有可能。但是,他不僅沒有統一中華,反而復興了周代的分封制。這足見項羽從根本的思想上就不希望天下一統。

最後,項羽當時可能還要顧及懷王和楚國其他貴族的問題。按照項羽的功勞,實行分封制,封王裂土是當之無愧的。如果一統,那麼皇帝只有可能是懷王。在當時,他以和平手段稱帝的籌碼還不足,如果要自立,就必須用非和平的手段廢黜懷王。在這一過程中,難保不會成為眾矢之的。像共敖等人都是楚國的元勳,項羽封王時也為共敖等人分了一杯羹。所以,實行分封制還是有必要的。


經典守望者


項羽乃秦末群雄逐鹿,爭霸天下亂世之風雲人物也。其少時學書不成,學劍亦不器。唯有習兵法乃大喜。嘗睹始皇遊會稽,乃曰:“彼可取而代也”。可見其少時便懷有凌雲之志。起兵吳中,提三尺劍吞併諸侯,攻城略地。與劉邦會盟鴻門,行婦人之仁,而使邦還走霸上。於是西入咸陽,誅殺子嬰,焚燒宮室,已盡失民心。已而罷諸侯於戲下,各就國。然其任人唯親,諸將皆反而投漢王,此乃自斷臂膀也。

稍得富貴便衣錦還鄉,乃沐猴而冠也。誅殺義帝,忘恩負義,天下共討之,此乃四面樹敵也。兵敗垓下,烏江自刎,此乃優柔寡斷之徒也。

項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乃其有大志而無大智也!




埋首故紙堆


漢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基本完成了對10萬楚軍的合圍。劉邦立刻任命韓信為聯軍統帥,指揮大軍作戰。韓信命劉賈、英布軍自南將楚軍外圍出路全部封閉,命彭越軍自北封閉通路,韓信軍三十萬於劉邦本部軍主力則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

當時的情況,楚軍處於絕對劣勢:

一、西楚國位於長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萬楚軍成為絕對的孤軍;

二、楚軍缺糧已經幾個月,士兵飢餓,軍隊根本沒有半點補給;

三、漢軍聯兵約七十萬,且精力飽滿、糧食充足、士氣旺盛,而項羽孤軍十萬,連續久戰疲憊,決戰之時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軍剛從廣武前線上撤下來,未經補給,多為穿著夏秋季的裝備,寒冷飢餓,士氣潰散;

四、漢軍分五路有秩序推進,先佔楚土,再行合圍,步步為營,包圍圈完善,楚軍難以發動突然性的反攻;

五,楚軍離江東五郡距離遙遠,即使衝破包圍圈,也很難在漢軍的追擊下及時回到己方領土,可以說是“突圍無效”。


一星期一本叔


首先要搞清楚一個根本的問題:統一和大一統是兩回事。

華夏文明自炎黃肇始,就是開始走向統一的部落聯邦,到夏商周三代發展為統一的封建王國,天下只有一個王,其餘全是區域自治的諸侯,這不是統一是什麼?

什麼是大一統?就是車裂鞅搞得那一套,是絕對歸一,用外地人管理本地人是非常變態的政治邏輯,以保證天下一切權力歸於擁有最高權力的那一個人,這個人可以是秦王或秦始皇或者秦二世,也可以是車裂鞅自己,還可以是羋八子,或者呂不韋,乃至趙高。

華夏的天下自炎黃到夏商周三代都是統一的,只是疆域在不斷擴大。秦始皇不是統一了本就統一的天下,而是把天下大一統了。

霸王是華夏文明的天然傳承者,高貴高傲天縱戰神,愛情都是專一的,怎麼可能去幹大一統這麼變態滅絕人性的事?所以滅秦後不承秦制,不稱帝,分封天下,自己只做夏商周三代王室一樣的天下共主,給諸侯自治權,粉碎了秦式大一統,恢復了炎黃至夏商周的華夏文明原本的統一模式,因為華夏文明本是開源的,天然具有聯邦性和多樣性。

華夏史觀和秦漢史觀,是完全不同的。


Relax放鬆


個人認為項羽從未想過一統天下!

首先,項羽從起兵開始就一直打的旗號是為楚國復仇,就是說他仇恨秦國滅掉了楚國,但從未說是因為秦國暴政,也從未因為其他五國同樣被滅國而有任何幫助,同樣採用的策略也只是為楚國復仇,恢復楚國社稷,而並非為天下萬民的生存和生活去推翻秦國政權!

其次,項羽攻破咸陽,火燒阿房宮,只是懷著復仇的種子,打敗敵人,表達自己復仇成功的情緒。讓天下諸侯跪迎霸王入咸陽,只是表示臣服自己的霸主地位,而並非是讓別人成為自己的臣子。

其次,項羽分封諸侯,自封為霸王,各王都是平等的國家。並不受霸王的命令和節制,而自己也並不是作為君王分封諸侯,而是作為會盟首領去帶領各國。也沒有作為一個整體國家應該定都的咸陽,而是回到了楚國的故地彭城定為楚國的國都!

最後,項羽攻擊對自己不服從的諸侯,從來都是自己率領楚國軍隊去征戰,而並沒有調集其他諸侯的軍隊。所以從隸屬關係上他只是楚王,而並非天下共主。最重要的是項羽滅秦後,全部廢除了秦國的律令,無論好壞,這都不是一個一統天下的國君應該有的思想和眼光!

綜上所述,項羽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行為上都沒有想過一統天下的!(個人看法,僅供參考,如有相左,敬請斧正)。


華夏長河五千年


首先跟項羽的性格有關係,項羽的性格可以說本來就不是那種可以做帝王的人,他只適合做那種稱霸一方的諸侯王,所以就算項羽那個時候佔領了咸陽,他也沒有主動的稱帝,而是選擇和其它的諸侯一起平分天下。

其次項羽是一個集優柔寡斷和剛愎自用為一體的人,此外項羽對帝王之術的運用跟劉邦相可以說是差了一大截的,這種性格也致使他不知道怎麼去使用自己的手下,所以到了戰爭的後期,導致他這邊的很多有能力的人都投靠到了敵方的陣營。

就比如說一代戰神韓信,韓信剛開始的時候是在項羽的手下做事的,但是項羽並沒有重用韓信,對於韓信來說一兩次可以容忍,但是時間一長心也就冷了,所以最後才會毅然決然的選擇投靠到劉邦的麾下,這種缺點也直接表明項羽根本不適合做皇帝。

不僅如此,那個時候的項羽並不算完全的稱霸天下,雖說前期項羽的勢力是最強的,但是秦朝滅亡以後,還是存在很多大大小小的諸侯王,而且項羽也沒有進一步產生想要吞併這些諸侯王的想法,不然也不可能放任劉邦去蜀川那邊發展。

要知道這些諸侯王一日不滅他就一日不可能做皇帝,但是天下的大勢肯定是分久必合的,你不做這個皇帝肯定會有人來取代你,所以劉邦在合適的時間站了出來,打敗了項羽,然後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漢朝。


海洋說歷史


周朝統一天下以後,實行分封制,將貴族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替周王室管理整個國家。但是這個局面一直到平王東遷之後就無法維繫,因為周王室衰落了,諸侯國的國力都可以與周王室相抗衡,甚至超過了周王室,所以天下開始群雄並起。此時齊桓公首先站了出來,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號召諸侯王一起維護周王室的尊嚴,共同面對化外蠻夷對華夏大地的入侵。由於齊桓公實力最強,因此他成了諸侯的盟主,由齊桓公來維持一個大致和平的局面,誰敢不服就糾集諸侯共同討伐。

此後的歷任幾位霸主都維持了這樣一個政治格局,因此儘管華夏大地已經禮崩樂壞,但是還相對保持平衡。然而,三家分晉之後,平衡被打破,華夏大地真正變為“叢林法則”主宰的天下,誰拳頭大誰說了算,終於秦始皇拳頭最大,一舉統一了華夏。

然而,秦朝僅僅維持了十五年的統治就分崩離析了,因此對於後繼的統治者來說,選擇怎樣一種統治策略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對於項羽來說,他就認為國家應該恢復到春秋時代,天下分封,諸侯各安屬地,互不侵擾最好。齊桓公尊周王室,而他就推出一個楚懷王熊心,讓他來做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而他自己就像齊桓公晉文公一樣,當一個霸主就好,負責調節諸侯間的關係,做一個裁判員。

所以項羽在推翻秦朝以後,以義帝楚懷王的名義分封了十八個諸侯,將當時的華夏大地瓜分乾淨,然後給了自己一塊最大的封地後,自任西楚霸王。霸王的霸並非是說項羽特別兇殘,武力強大,這本身就是個稱號,與春秋五霸的霸字一樣,是盟主的意思。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分封之後,有人建議項羽應占據關中富庶之地,而項羽卻予以拒絕,項羽還說出了“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這樣短視的話,因為他認為自己的事業已經到頭了,他想要做一個諸侯盟主,如今他做到了,所以現在該是他衣錦還鄉享受勝利果實的時候了。

項羽沒想過,齊桓公晉文公他們並非不想一統天下,而是沒辦法。春秋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能夠動員的戰爭資源不足以支撐他們的野心,他們只好退而求其次。而到了秦末,生產力水平與春秋時代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支撐一場統一戰爭完全沒問題。而且國家在經歷了東周那段動盪歲月之後,老百姓也渴望過上安寧的日子。

反觀秦朝的速亡,與統一沒有關係,而是秦始皇好大喜功,在國家剛剛統一之後,就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各種超大規模的工程,修秦始皇陵,修上林苑,修長城,修馳道等等。整個國家在經過統一戰爭之後急需休養,而秦始皇卻不顧一切往前衝,直接拖垮了秦朝。所以秦朝的滅亡與統一無關,而是與秦始皇本人的功利心太重有關。

因此項羽所崇尚的分封制的國家形態是逆潮流而動,他想取得成功簡直天理難容。

劉邦就不一樣了,他不像項羽那樣是貴族出身,沒有封侯的概念。他的心態跟賭徒一樣,贏家通吃。輸了就輸得乾乾淨淨,贏了那麼整個天下都是我的。他眼裡沒有諸侯,只有天下。因此他同意韓信東征,將諸侯各個擊破,然後合擊項羽,目的只有一個,都給我滅了,只有我一個老大。這個思想恰恰與國家統一的大趨勢相吻合。儘管漢朝初年也分封了諸侯王,然而在他與呂后的聯手之下,異姓諸侯王一個個被剿滅,再經過漢初幾代皇帝的努力,連同姓諸侯王也沒了脾氣,天下就真正到了老劉家的手裡。

所以項羽為什麼沒奪得天下,因為眼界有問題,所以最終只能跟虞姬在垓下灑淚而別,烏江自刎。




龍城浪子


這個問題說起來挺大,但是稍微推敲一下項羽的行為就知道,項羽不可能統一天下,因為他壓根就沒想要統一天下。

項羽既然不想像秦始皇一樣統一天下,那他想幹嘛?他想象的天下應該是什麼樣子呢?簡單的說,他想回到春秋時代,他想當齊桓公一樣的人物。

周朝統一天下以後,實行分封制,將貴族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替周王室管理整個國家。但是這個局面一直到平王東遷之後就無法維繫,因為周王室衰落了,諸侯國的國力都可以與周王室相抗衡,甚至超過了周王室,所以天下開始群雄並起。此時齊桓公首先站了出來,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號召諸侯王一起維護周王室的尊嚴,共同面對化外蠻夷對華夏大地的入侵。由於齊桓公實力最強,因此他成了諸侯的盟主,由齊桓公來維持一個大致和平的局面,誰敢不服就糾集諸侯共同討伐。

此後的歷任幾位霸主都維持了這樣一個政治格局,因此儘管華夏大地已經禮崩樂壞,但是還相對保持平衡。然而,三家分晉之後,平衡被打破,華夏大地真正變為“叢林法則”主宰的天下,誰拳頭大誰說了算,終於秦始皇拳頭最大,一舉統一了華夏。

然而,秦朝僅僅維持了十五年的統治就分崩離析了,因此對於後繼的統治者來說,選擇怎樣一種統治策略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對於項羽來說,他就認為國家應該恢復到春秋時代,天下分封,諸侯各安屬地,互不侵擾最好。齊桓公尊周王室,而他就推出一個楚懷王熊心,讓他來做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而他自己就像齊桓公晉文公一樣,當一個霸主就好,負責調節諸侯間的關係,做一個裁判員。

所以項羽在推翻秦朝以後,以義帝楚懷王的名義分封了十八個諸侯,將當時的華夏大地瓜分乾淨,然後給了自己一塊最大的封地後,自任西楚霸王。霸王的霸並非是說項羽特別兇殘,武力強大,這本身就是個稱號,與春秋五霸的霸字一樣,是盟主的意思。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分封之後,有人建議項羽應占據關中富庶之地,而項羽卻予以拒絕,項羽還說出了“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這樣短視的話,因為他認為自己的事業已經到頭了,他想要做一個諸侯盟主,如今他做到了,所以現在該是他衣錦還鄉享受勝利果實的時候了。

項羽沒想過,齊桓公晉文公他們並非不想一統天下,而是沒辦法。春秋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能夠動員的戰爭資源不足以支撐他們的野心,他們只好退而求其次。而到了秦末,生產力水平與春秋時代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支撐一場統一戰爭完全沒問題。而且國家在經歷了東周那段動盪歲月之後,老百姓也渴望過上安寧的日子。

反觀秦朝的速亡,與統一沒有關係,而是秦始皇好大喜功,在國家剛剛統一之後,就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各種超大規模的工程,修秦始皇陵,修上林苑,修長城,修馳道等等。整個國家在經過統一戰爭之後急需休養,而秦始皇卻不顧一切往前衝,直接拖垮了秦朝。所以秦朝的滅亡與統一無關,而是與秦始皇本人的功利心太重有關。

因此項羽所崇尚的分封制的國家形態是逆潮流而動,他想取得成功簡直天理難容。

劉邦就不一樣了,他不像項羽那樣是貴族出身,沒有封侯的概念。他的心態跟賭徒一樣,贏家通吃。輸了就輸得乾乾淨淨,贏了那麼整個天下都是我的。他眼裡沒有諸侯,只有天下。因此他同意韓信東征,將諸侯各個擊破,然後合擊項羽,目的只有一個,都給我滅了,只有我一個老大。這個思想恰恰與國家統一的大趨勢相吻合。儘管漢朝初年也分封了諸侯王,然而在他與呂后的聯手之下,異姓諸侯王一個個被剿滅,再經過漢初幾代皇帝的努力,連同姓諸侯王也沒了脾氣,天下就真正到了老劉家的手裡。

所以項羽為什麼沒奪得天下,因為眼界有問題,所以最終只能跟虞姬在垓下灑淚而別,烏江自刎。


走路都帶風ll


項羽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舊秩序守護者,他所崇拜的是春秋時期的霸主,所以他分封各路諸侯,自己也是一路諸侯,只是自己帶有霸主角色,是調節各諸侯矛盾的世界警察。

從上古三代,到商周時期、春秋戰國,千年時間裡,從來就沒有過什麼集權帝制,唯一出現的一個就是秦朝,還短命的不行,二世而亡,所以大部分人都是不認同帝國制的。項羽是楚國人,楚國的貴族分封制最為嚴重,他骨子裡就不認可什麼帝制,他要做的是諸國霸主。



馬背上的歷史


應該沒有。要不然他就會自己坐擁關中,堵住蜀道,再著手掃平諸侯割據。而不是搶掠完關中,把爛攤子扔給敗軍之將章邯,自己退回彭城做了個西楚霸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