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一心要带领秦国奔向美丽新世界,为何最终却成为人民公敌?

商鞅,卫国人,先秦政治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提起商鞅估计大家脑海中最先出现的两个场景,

一个是徙木立信,一个是五马分尸,这两个场景可谓是商鞅整个辉煌的政治生涯的起点和终点。徙木立信让商鞅在秦国取信于民从而使新法畅通无阻,而五马分尸则是商鞅政治生涯走到穷途末路后的悲惨结局。

商鞅一心要带领秦国奔向美丽新世界,为何最终却成为人民公敌?

徙木立信

商鞅变法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人可谓有功有过,毁誉参半,商鞅之功主要在经济与军事上,“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秦国最终能统一六国完成霸业,商鞅居功至伟,但商鞅也有过,甚至商鞅之过更大,不仅为秦开帝业,也为秦致亡道。朱熹评价道 “商鞅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可罪也。”。但不管怎样,商鞅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秦国,天下为公,鞠躬尽瘁,做到了无我无己。

商鞅一心要带领秦国奔向美丽新世界,为何最终却成为人民公敌?

商鞅

秦国老百姓对于商鞅更多的是痛恨和唾弃。商鞅变法伊始,“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商鞅最后因变法而死,“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看,这群众基础也太差了。是秦国百姓对商鞅变法的功绩视而不见,不懂得感恩吗?商鞅变法使秦国一统六国由弱变强,但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了吗?没有,一言以蔽之,“天下苦秦久矣”。那其余六国百姓羡慕秦国人民吗?非也!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人口迁移是比较自由的,民众可以自由选择到比较向往的国家去生活,但六国民众没有谁愿意去秦国成为秦国人的,秦赵两国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就是当时秦国已经攻占了韩国的上党郡,上党郡的民众却不愿意降秦,“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就是说“让我们韩国人向赵国投降变成赵国人可以,但变成秦国人我们不愿意”。可以说秦国虽然强大,但对各国民众毫无吸引力,秦国显然不能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变法不能使民众幸福,那这样的变法还有什么成功伟大可言!

商鞅一心要带领秦国奔向美丽新世界,为何最终却成为人民公敌?

秦赵上党郡之争

为什么商鞅变法不得人心呢?从《商君书》中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商君书》是商鞅及其后学的学说汇编,着重论述商鞅在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手段。读来令人对商鞅其人充满了憎恨厌恶和畏惧。商鞅旨在建立一个绝对一元化的国家,商鞅变法意在使民众变成赤裸裸的整齐划一的机器,只允许耕种和作战,农民和战士是仅有的职业选择,全体民众的意志都被高度统一到秦国富强争霸的目标上。

为了实现目标,商鞅精心设计了一套驭民之术,包括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通过这些手段打击异端,清除一切不和谐的杂音。商鞅变法沉重打击了可以限制约束王权的贵族集团,加强了集权,大力推行流氓政治,怂恿卑鄙小人兴风作浪,鼓励民众互相告密,剥夺民众的私人财产,使民众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极其匮乏,无法自立,必须顺从依赖国家,苦不堪言。

商鞅一心要带领秦国奔向美丽新世界,为何最终却成为人民公敌?

千古帝王之术-《商君书》

商鞅变法是反人性的,是禁锢个人自由,抹杀个人尊严的。法令之下,所有的民众、所有的事情都是被监控、被限制、被约束的,都是扭曲变态的,没有丝毫自由可言,一切都是按照计划被决定被执行。这种由自以为拥有上帝视角的野心家规划出来的一套制度法令,不管设想多么美好,规划多么精致,最终都无法带领民众走进美丽新世界,无数事实都雄辩地证明,好的制度只能是人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是人为设计的。无视个人尊严和个体差异,乌托邦似的制度不会通往个人自由,反而会朝着专制奴役的方向迈进。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罗素的这句话深得人心,能容纳不同个体、不同思想、不同生活方式的国家,才可能是一个幸福的国家。秦国民众可以按照个人意愿或选择读圣贤书,或选择经商,或选择从事手工业,大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才会有幸福感。如果始终坚持价值一元论,排斥不同声音,那不管一个国家把前途目标描绘得多么辉煌壮丽,始终是不值得追求向往的,以赛亚伯林一生致力于反对价值一元论和文化一元论,“把人类在价值观上的分歧看作善与恶、对与错的斗争,必然会导致流血战乱”,

应该尊重价值选择的多元化,警惕以牺牲每一个个体的独立自由为代价去强行整齐划一。

商鞅一心要带领秦国奔向美丽新世界,为何最终却成为人民公敌?

罗素-“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时代的一粒尘,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不管有多少人鼓吹商鞅变法的成功,鼓吹秦国霸业的伟大,但当时代的车轮喧嚣驶过,对民众而言更重要的始终是自己个人的幸福,谁都不是可以随便牺牲掉的可有可无的一个人,只有在个体幸福之上去追求国家的富强才有意义。商鞅变法把国家和民众对立,当做对手盘,当做跷跷板,认为要强国,必须要弱民,何其荒谬,从这点而言商鞅变法难得人心。

乌托邦般的美丽新世界诱惑着每一个手握大权的执政者,在人间建立天堂一直是执政者的梦想。如果说商鞅变法代表法家政治理想的巅峰,那汉朝的王莽新政则代表儒家政治理想的巅峰。王莽本人是周公的虔诚信徒,为人处世一直遵从儒家经典,试图按照《周礼》的道德标准去治理国家,心中始终有一个关于理想的美丽新世界的蓝图,王莽新政与商鞅变法相比更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是一厢情愿的玄思空想,最终国家越治越乱。

商鞅一心要带领秦国奔向美丽新世界,为何最终却成为人民公敌?

荷尔德林文集

“人想把国家变成天堂时,总是把它变成了地狱”。这句话之所以广为人知是源于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的引用。真正出处是德国古典诗人荷尔德林的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戴晖翻译的《荷尔德林文集》中收录了这篇小说。这句话道出了历史上改革变法的悲剧缘由,无视“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妄图掌控历史、操纵天命、玩弄民众,对世间众生的参差多态视而不见,野蛮粗暴地一刀切,必然会导致失败。商鞅最终沦为人民公敌,商鞅变法虽然使秦国崛起,但这种以牺牲民众自由,贬低民众尊严为代价建立的王朝很快就被推翻,看似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历经二世就土崩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