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获得36个博士学位,晚年成人民“公敌”

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的影响,虽然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进步的。这是因为他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可以说,对于"五四"后中国民主力量的成长,胡适功不可没。

1,史无前例的博士达人

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这就是后来影响历史的“五四运动”。而这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大教授胡适。

胡适作为近代最负盛名的学者,学贯中西,自有大师风范。不论在国内还是海外,也无论是东亚儒家文化圈还是西方社会,胡适先生的影响力,近代以来无人望其项背。

据说,胡适还创造了一项国人无法打破的历史记录,他一生中曾获得史无前例的36个博士学位,而且这些学校都是世界顶尖名校。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卓尔不群的建树。这样的人,放在今天无论如何都是大神级的超级学霸。

他一生获得36个博士学位,晚年成人民“公敌”

平易近人的胡适

2,少年颠沛流离

胡适,1891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浦东新区川沙镇),祖籍安微绩溪县。胡适两岁就随母亲冯顺弟去台湾找父亲。第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又随母亲返回大陆上海,到了上学的年纪转到老家绩溪上私塾。四岁丧父,父亲胡传客死于厦门,23岁的母亲独自抚养胡适,幸而他还有同父异母的哥哥们。在早期胡适的成长过程中,他总共也就跟父亲相处了一年多,由于父亲的角色缺失,他对父亲的印象比较模糊,其影响也有限。

胡适一生受母亲的影响很大,冯顺弟一人身兼两职,既做慈母,又做严父。她对胡适的学习特别严格,当时一年学费是两元钱,母亲为了让先生格外关照下胡适,第一年给了6元,以后陆续增加,一直到12元。

小时候的胡适,学习异常用功,这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大学者奠定基础。1904年,母亲做主与隔壁县的千金小姐江冬秀订婚。之后他就随三哥去上海,进入当地新式学校学习,在这里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极大地开阔了胡适的眼界。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由于成绩优异,他1910年考取第二期庚子赔款留美官费生。

先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在这里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约翰·杜威,胡适的学术一直带有实用主义的色彩。杜威先生也算跟中国有缘,一是他教了很多有名的中国弟子,像学者胡适、教育家陶行知和北大历史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蒋梦麟。另外就是他从1919年起在中国生活了两年多,专门研究中国的五四运动。

他一生获得36个博士学位,晚年成人民“公敌”

青年学者胡适

3,中年成名,蜚声海内外

1917年,胡适学成归国,任教于蔡元培领导下的北大。当时北大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精神,旗下汇聚了陈独秀、梁启超、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章太炎等一大批当世之大学者,成为北大一道亮丽的风景。胡适开始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章,主要宣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他是第一个提出白话文、新诗的学者,成为那个时候一代青年们的偶像和导师。

这期间爆发五四运动,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这些直接或间接跟胡适有关系,他和陈独秀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实后来胡适曾专门写过文章反思五四运动,总的就是要学生们少谈些不切实际的“主义”,多去研究解决问题的学说。接下来的20年,胡适“不谈政治”,专注于学术研究和大学教学。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抗战爆发后,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大使,开始了四年多在美国的外交官生涯。当时国民政府选用胡适做大使也是有考虑的,胡适在欧美国家影响力很大,他可以向西方社会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以赢得国际上的舆论支持。

胡适可谓是“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胡适勉励使馆人员“不要灰心”,他说:“我们是最远的一支军队,是国家的最后希望,决不可放弃责守。我是明知国家危急才来的。国家越倒霉,越用得着我们。我们到国家太平时,才可以歇手。”

他一生获得36个博士学位,晚年成人民“公敌”

胡适与美国助理国务卿

这里有一件有趣的事,当年日本听说胡适去美国做大使,吓得不轻。为什么?胡适太能说会道了,影响力太大。

日本《日本评论》曾发表评论说,日本需派出三个人一同出使,才可能抵抗得住胡适。那三个人是鹤见佑辅、石井菊次郎和松冈洋石,分别是文学的、经济的和雄辩的专家。当然,胡适去美国的一大使命就是游说美国参战,加入到二战的行列中来。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为国家争取到了大量援助。

胡适当大使的目标就是:美国必将参战,这样中国才能胜利。

他一生获得36个博士学位,晚年成人民“公敌”

美国大使馆胡适办公室

4,晚年作为,空留遗憾

抗战胜利后,1946年胡适回到国内,接替蒋梦麟任北大校长。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共用电台广播呼吁胡适留下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不为所动,笑着说了句:“他们会信任我吗?”后来众多学者和好友劝说,也没能挽留住胡适。

他先去了美国,后来返回台湾,1957年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一直致力于《水经注》的研究。晚年的胡适,可以说是孤寂而郁闷的,他的处境十分尴尬,耐人寻味。

大陆批判他,台湾“围剿”他,弄得这位自由主义大师左支右绌,倍受打击。其实早在建国初,北大就讨论过“胡适思想问题”,俞平伯、朱光潜等众多学者纷纷批判胡适,表示膺服马列主义。

这种小打小闹并不能令高层满意。毛泽东意欲在文艺界推行历史唯物主义,而身为新文化运动楷模,信奉自由主义、怀疑主义的胡适,成了首当其冲的靶子。可见,那场声势浩大的批胡运动绝非偶然。

195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8大本《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约200万字。 当时在美国的胡适,对这么多文字看完并全部作了批注,真的让人感叹。值得一提的是,胡适直至逝世都未获悉留在大陆的小儿子胡思杜,已于1957年自杀身亡的噩耗,在遗嘱中还给这个同他分道扬镳的儿子留了份遗产。或以为被中共批得体无完肤的胡适,一定被国民党奉若上宾,事实并非如此。

他一生获得36个博士学位,晚年成人民“公敌”

蒋介石表面上尊重胡适,却极少采纳他的建议。

老蒋看中的只是胡适海内外的巨大声望,才虚与委蛇,把他当作民主、自由的“花瓶”装装门面而已。 轰动一时的“雷震案”就又一次揭露了蒋介石的真面目。1962年2月24日,饱经忧患的胡适在中央研究会开酒会上心脏病猝发,忽然倒地不起。这位为中国科学民主呐喊、操劳一生的自由主义领袖,就这样撒手人寰、与世长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