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語文課本什麼樣?圖文並茂,網友:開了眼界了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最近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學生的語文能力比不上古人呢?且不說現代很多學生寫不出那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就是遣詞造句,對典故的運用能力也是差之千里的,更不要說寫什麼五言,七言詩了,寫個白話文都是結結巴巴的,什麼原因呢?當然這有時代發展的原因,現在人需要學習的科目太多了,不像古人,專注於研究語文,所以文學素養自然沒比不上古人。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啟蒙課本是《三字經》,《百家姓》之類的,但是近日,偶然看到了一本一百多年前的清末語文課本,實在有點大開眼界,從這本一百多年前的教材也能看出當時的教育理念,應該說對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都是有啟發的。

清末語文課本什麼樣?圖文並茂,網友:開了眼界了

那個時候的語文還叫做“國文”,下面這是一套出版於1911年的第二冊國文教材,因為那是時候小學是四年制,所以這本教材相當於現在的二年級上冊的水平。從封面上看,它是由清政府的學部編撰的。這部教材發行後不久,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所以應該說,這是清政府發行的最後一套國文教材了。

清末語文課本什麼樣?圖文並茂,網友:開了眼界了

那個時候對老師是很尊重的,家家戶戶祖宗都會供上“天地君親師”牌位,這也是唯一供上神位的職業。所以這開學第一課便是拜老師的祖師:孔子,這一個細節在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也有描寫,開學第一課便是拜孔子。這就是所謂的“儀式感”,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將會深入到思想,所以古人對老師的尊重是在骨子裡的。

反觀我們現在,雖說尊師重道的口號還是很響,但是沒有了以前那種發自內心的尊重,師生感情中摻雜了太多的東西,學生不敬畏老師,老師不敢管學生,家長對老師不信任,這實在有點讓人唏噓。

清末語文課本什麼樣?圖文並茂,網友:開了眼界了

雖說是國文課本,但也要告訴學生進入學堂將要學習什麼,這個時候的學校不再只是教授四書五經了,也開始教授數學。所以第二課告訴學生:入學堂,學算法,有筆算,有珠算,先學加減,後學乘除。言簡意賅,告訴學生關於數學的教學內容。

清末語文課本什麼樣?圖文並茂,網友:開了眼界了

清末語文課本什麼樣?圖文並茂,網友:開了眼界了

就像現在一樣,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是認字,寫作,還需要滲透一些生活的常識,就像我們在語文課本中也會教學生認食物,花朵,蔬菜等一樣,這也是算是學以致用了。這第六課讓學生認識了鯉魚,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尺”和“寸”,用大鯉魚長數尺,小鯉魚長數寸讓學生比較形象地認識這兩個當時常用的長度單位。

下面的第十課是教學生認識幾種動物,描寫也很有意思:虎似貓而大,狐似犬而小,驢似馬而非馬,鯨似魚而非魚,用了一些比較生動活潑的語言,比方,配以插圖,讓學生更好地記住這些動物。

清末語文課本什麼樣?圖文並茂,網友:開了眼界了

清末語文課本什麼樣?圖文並茂,網友:開了眼界了

除了生活常識之外,這做人的基本道理也是要傳授的,這就是現在我們所謂的“德育”,那個年代,對品德教育也是非常重視的。第二十六課教授了交友之道,用“蓬"和"白沙"作比,教育孩子交朋友要“近君子,遠小人”。

而下面這幾句話我們也都很熟悉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話放在今天都是至理名言,可見那個年代也是很注重學生的品德教育的。

清朝原本是沒有學部的,那個年代,私塾是主流,私塾教授的主要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類的,有一定基礎之後,就開始教四書五經了。後來在康有為等人的倡議下,設立學部,這套教材便是清朝的學部編印的,比之只傳授《三字經》的私塾那是進步許多了,就是現在看來,這也是一部比較好的教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