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書法的人寫字是怎麼理解筆法的?

23UYDE'eo


只是玩玩就無所謂。如果真學且不懂筆法,就等於白瞎!筆法字法都需靠眼力,需日久天長的多看多學和堅持不懈的打磨;書法並非只是熟能生巧的事,在外有筆法、字法、章法以及墨法等很多種技法,在裡需有詩、詞、歌、賦等的內功!學書法就需從筆法開始,起筆有方、圓、斜切、斜逆、跪筆等;行筆有平鋪、捻管、舞筆、啄筆、提按等;收筆有方、圓、出鋒、鉤、挑等;筆畫的銜接有牽絲、頂戴、翻筆等很多種都需要自己去慢慢領悟學習。花點錢學習總是值得的,畢竟老師們也是花錢學來的!不跟老師會很容易掉進各種坑,走各種彎路,到最後還可能只是瞎耽誤功夫或誤入歧途,不得法難登大雅之堂!


閒人書法


筆法是非常微妙的,至精微之處,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甚至以謎解謎。


簡單來說筆法就是書寫書法點畫和表現點畫形質的方法。如提按頓挫,轉折,急遲等等。起筆逆入,收筆回鋒。這些都是可以有語言表達描述的。如中鋒,側縫,偏鋒等,比較抽象的如形質勢態意味的的筆法表達就非常難以用語言來描述。


如李斯對用筆的描述說的鷹望鵬逝,信之自然。

凡書,非但裹結流快,終籍筆力輕健。蒙將軍恬《筆經》,猶自簡略。斯更修改,望益於用矣。夫用筆法,先急回,後疾下,如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腳,若游魚得水;舞筆,如景山興雲。或卷或舒,乍輕乍重。善深思之,理當自見矣。

猶如孫過庭書譜中說的: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

實際這就是描述的筆法,因筆法而產生的筆勢。

技法是可以用語言描述的而具體到深層的技法之道,需要靠意會。比如"鷹望鵬逝"。其實非常微妙,即是遲急的意味,有又浮而不滑的遊弋之態勢,這些內容,在臨摹或創作過程中都可以體驗到的筆法。







翰墨書道


“快樂書法營”算是書法運動場上的一名運動員。曾經獲得全國第四屆“蘭亭獎”佳作獎,參加過國展,全國行書展,全國行草書展,並多次獲獎。對書法的筆法,不算特別懂吧,但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倒是有一些體會,形諸文字,作為答案,供同道批評討論。

對於書法的筆法,因為初一接觸書法實踐,就繞不過筆法這一課題。多年的書法實踐,許多大大小小的問題得不到實證和有效的解決,不得不關注,求諸與古今書法理論。但因為不能貫通古今的理論脈絡,曾經有許多迷茫困惑。對筆法論的理解,或執於一念,或無所適從。近年來,為編寫《二王行書結構與造型原理》等技法理論書籍,對古今書論,作過系統的研究和梳理,得出下述體會:

1、歷史上的筆法論,自東漢蔡邕的《九勢》起,所謂的筆勢,運筆,用筆,都是意象的比況和狀物形容,都和漢字的結構混為一談,難分彼此。宋以後至今的筆法論,以理性分析為主,但仍然是星星點點,有片無面的碎片化論說,至今沒有一部體系化的,令人信服的,可指導操作的專著面世。

2、書法的筆法,絕大部分是手勢,筆勢的動作,語言,文字都無法準確表達。它只可示範,不能言教。正因為這樣,許多開口閉口講筆法者,只能虛擬空比,難免詞不達意,枝蔓糾纏,造成筆法論的神秘化,複雜化;有的根本不懂筆法,以錯誤的理解鑿空臆測,膠柱鼓瑟,授人以死法。

3、書法的筆法,只有一絲不苟,專心模仿古人,體會古人的入筆角度、下筆力度、行筆速度、筆畫弧度這四個度的合度,才可談熟練掌握。

既然如此,這裡就不揣淺陋,談談我的體認。

如果要簡潔明瞭的說明筆法,就一句話:“三過其筆,方為法書”

我們從頭至尾梳理古今的筆法論,發現所有的古今論說,都在圍繞這八個字作文章。所謂“執、使、轉、運”等等枝節敘說,都是筆法的總體原則“三過其筆”的衍繹。

這句話出自元無名氏的《書法三昧》 :

“夫作字之要,下筆須沉著,雖一點一畫之間,皆須三過其筆,方為法書。蓋一點微如粟米,亦分三過, 須得向背俯仰之勢。”

不難理解:

1、所有的筆畫,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點”畫,都有起、行、收筆的“三過其筆”的微妙動作;

2.筆畫的起筆,有順有逆,有正有反;筆畫的入筆,角度各不相同;筆畫的方向,各不相同;運筆的輕重快慢,各不相同;筆畫的轉折,有方有圓;筆畫的形態,有曲有直。

3、古代的經典書法,篆、隸、楷書還勉強有跡可循,如果要把變化多端的行草書的筆法作一一說明,恐怕任誰都會束手。經典行草書,筆筆不同,從不重複。比如王羲之《蘭亭序》的20個“之字”,沒有一個“之”的起筆,行筆,收筆的筆法是相同的,形成筆畫變化形態的四個度,也各不相同,誰能確定那一個“之”字的筆法應該是正宗的呢?


結論就一句話:

“三過其筆”是千古不變的筆法總則,形成筆畫變化形態的四個度,是在“三過其筆”的原則下,由書法家自主掌握的變量。


“快樂書法營”專注於書法結構與造型的研究和探索。獨持己見,不隨俗說,不迷信權威,以事實為依據,以自己的獨立判斷解析書法方面的各種課題。杜絕講故事,杜絕弄玄虛,杜絕口水文,持續為喜歡書法的朋友們奉獻絕招乾貨。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懂書法者是怎樣理解筆法的?

筆法通俗的說就是寫字的方法,其包含古人留下的寫字之術。還有書者各自的書寫方法。不同的書者就有差異的筆墨書寫方式,即手把不同。形成了共性通用技法,還有自己的特殊的用筆方法。



理解筆法,最主要的是執筆法,書寫形成的用筆法。不同書體有不同的筆法,楷則究規整,草書力作使轉。篆則用筆圓轉,中鋒使然,隸書,有蠶頭燕尾,行書介於楷草之間。

在同一種書體,也不同,比如顏筋柳骨,草書分章草小草狂草之類。隸書更是分嫵媚妍妙又有峻剛樸拙,草書有一筆書,如王獻之的中秋帖,又有字字獨立形式,王羲之的十七帖,章草皆是獨立字形。


學習書法,沒有持續性,沒有系統性,是很難深入的。古人的東西,既要抱著學習的態度,也要懷著批判的精神,去分析,去參考。要有取捨,學習古人要有大的系統,從南北朝就有兩類大系統,一是碑學,屬於北派,一是帖學南派。延續至今,帖學的流變,碑學的樸拙,魏碑楷書姿態萬千,無固定結構,有一樣的用筆方法。

筆法中章法,墨法,章法佈局合理否,濃淡筆墨適宜否,還有瘦硬肥厚之分,提按頓挫停駐。皆體現在一個書者風格的不同,就有迥異的佈置安排,書風有古意樸拙,有巧妙遒美。

古云: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則不能先發。由此可見學書法必須涉獵古法及感知書蘊,晉王羲之之所以筆墨品高,都是汲取秦漢書之法度,加之於自己的創新。任何朝代書家都是走的繼承古法創己筆法。

在此強調,書寫的自然性,清代人云:

晉人點畫欹斜,正是要取筆筆中鋒,不肯毫髮稍貶,故向背顧盼,結字生動,而體愈端正。若止顧間架平平一畫一豎,即所謂布算子字,拘孿梗塞,豈能盡其三折,不比晉人零璧碎珠,神采奕奕。



由此筆法是活的,而不可拘泥於法,束縛自己的情性發揮。學習晉代法術的情性。屬於文人之卷氣,生機盎然勃勃。


狂喜淡墨a


書法的筆法,從理論上來說是很玄很神秘的,懂書法的人弄明白了,其實就是把毛筆拿在手上,在書寫橫豎撇捺等等書法線條的時候,怎麼寫出不同的效果出來,而其中包含很多細微的變化,包含在起筆、行筆和收筆當中。


筆法技巧有很多,懂書法的人在書寫的時候,會有意識地進行應用。我舉例說明幾種筆法,可能理解起來更加明瞭:


1、切筆

視毛筆鋒穎為手術刀,切割入紙,起落直截,能使線條達到硬直剛健的效果,如圖《晉 · 王羲之 · 喪亂帖》喪字橫畫起筆:


2、尖峰

尖峰常常在二王行書中用於起筆行筆和收筆中,不同於藏鋒,這是一種古法,能體現非常清晰的方向轉換,角度多變的筆鋒之妙。如圖:《晉 · 王羲之 · 蘭亭序》矣字:

3、鋪毫

行筆當中,毛筆鋒穎自然鋪開,寫起來比較順暢,有功力的書法家通過這一筆法,能寫得飽滿厚重,萬毫齊力。如圖《晉 · 王羲之 · 自慰帖》故字:


4、裹鋒

行筆時候用筆腹,筆尖藏在筆腹當中,不體現鋒尖,入紙鈍而起勢模糊,沒有鋒芒。如圖《唐 · 顏真卿 · 祭侄文稿》賊字:


5、破鋒

在行草書行筆過程中出現的筆鋒散綻或開叉的非常規現象,頗具筋節頓挫之妙。孫過庭《書譜》最善於此道。如圖《晉 · 王羲之 · 普覺國師碑》群字末筆:


6、翻折

行筆過程中,筆鋒逆勢翻轉,如空際迂迴盤旋,要領是注意筆勢翻轉,而不是圓轉,蓄勢充分,堅實有力。如圖《晉 · 王羲之 · 金剛經》波字:


從古至今的書法們都在筆法上不斷進行追求,目的就是寫出更加豐富、更有韻味、更具神采的書法來。上述筆法的總結,書法愛好者們可以參考借鑑。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筆法,歷來就被書家們所神密的多種多樣。到了我學習書法時,因為沒有老師指導,對筆法的認識就很模糊了,以致於練了幾十年的字,對筆法還是認識不深,現在感到,對筆法研究不深,是會走很多彎路的。這應該是對書法理論的一種輕視和無知。近年,網絡給我學習書法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對筆法的認識也更深了一些,有了更多的理解。我感到,筆法就是運用一定的方法,能讓筆畫寫的能夠按著自己的意圖來體現出來,這就是筆法。筆法是可以學習和掌握的。我們應該知道,筆法不是一兩個人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它是從古至今由多位有成就的書法家總結出來的心得體會。

古人總結出來筆法有提、按、使、轉等方法,還有在起筆行筆和收筆時的一些書寫方法和方向。我感到,象我們這些一般的書法愛好者,在寫字時,先掌握好提和按這兩個動作,這是筆法的至為關鍵的。

有書家把提按稱為是書法的生命線,也有書家認為提按是書法的要訣,確是這樣。一是提按起到了調整筆畫變化的一個重要作用。沒有提按,筆畫就缺少了表現力,寫出的字就顯得僵硬和呆板。這是書家的大忌。二是漢字的筆畫規律要求在書寫過程中拿筆的手勁要有輕重、強弱,在毛筆的運行中有鬆緊的變化。我們都有體會,當你手要用力時,握筆的手就會攥得更緊。三是提按是書家的小動作,也是書寫過程中的細節。更是成名書家的過人之處。如果細細觀察晉唐及後世的名家字帖都會發現,提按在他們的手書中隨處可見。只有不斷地出現了提按,寫出來的線條才有質量。而這些有質量的線條就是構成他們書法豐碑的一塊塊基石。四是提按也是書家經過多年的習練養成的一種控筆能力。控制筆的能力有多強,你的字才能寫的有多好,這是成正比的。我們在寫字的時候會有這種感覺,有時筆就是提不起來,有時也會按不下去。有時即使提起來了也按下去了,但都很不自然,顯出生硬突兀做作。這就是提按的訓練不夠。《蘭亭序》裡的字只所以被後代書家所頂禮摩拜,看看提按就知道原因了。五是提按是一幅作品的基本要求。當今一些被噴的書法作品,多數是不重視提按,缺少線條粗細變化,筆畫質量不高而不能給人以美感。他們的筆畫簡單直白,很多筆畫就像是粗製亂造的劈柴,一幅作品,病筆頻現,醜態百出。這也是醜書產生的一大原因。六是古代書家的體會印證。董其昌說:“作字須提得筆起,稍知書法者,皆知之。然往往手欲提,而轉折頓挫輒自偃者,無擒縱故也。擒縱二字,是書家要訣。有擒縱,方有節制,有生殺,用筆乃醒;醒則骨節通靈,自無僵臥紙上之病。”董其昌所說擒縱,即指提按。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說:“辨按尤當於起筆處,辨提尤當於止筆處。書家於'提按’二字,有相合而無相離。”從這裡我們得知,古代書家是很重視提按在書法中的運用。他們找到了書寫的這一重要規律,並很好的運用到自己的書法實踐中去,終成一代大家。


中和之水


我是新手,就浩爐煙海的書法文化本身,在下就是井底之蛙。對先賢久久仰望,至於筆法咱也不太懂,問也不敢問?據說啟功大師說,書法乃小道爾。

  1. 學了點寫字的皮毛,只能談談自己對筆法的感受,對不對的希望高手們拍輕點。筆法有研、有拙,又非單獨存在於單個字體。對於書法而言,筆法往往表現在每個字、又連貫在字與字之間,且須融會貫通於整個章法中。書法雖小道又通大道。


  2. 上圖是書聖王羲之的幾個字,筆墨過處留淌著才氣與天賦,單單看每個字都很美,單字筆法已入化境。王羲之單字筆法中各種翻筆、頓筆……等各種筆法運用爐火純青,這跟他性格、家境、地位等都有關係。不是能整體複製學到的。
  3. 再看上圖的《破羌帖》,單個字不如他36個最美字精美,但貴在整體與行氣。筆法貫穿在整列與整章,下筆如有神指的就整篇書寫時,字字有取捨、筆筆有行氣。用墨濃淡、枯筆飛白、字體險峻或平衡都考驗書寫者的筆力和才華。有些草書名帖甚至極符合現代黃金分割等理論。人類審美古今有大同。
  4. 能取先賢一瓢半筆也算此生不枉了。學了快一年半字了,江湖體中偷了點筆法加入,時不時地發個視頻求人認同,
    這是上次我寫視頻後忘了扔掉的紙(我從來不保留作品),每次寫完對自己只有三個字的評論:“真糟糕”。
  5. 書法的筆劃不是楷書那28個基本的。而是很多很多;筆法也不是王羲之36個最美字裡都包含了,而是浩如煙海,非努力就能學完的。筆法能學到的只是一部分,運用筆法的本質更在書法之外。

小真人行書


根據我的學習經驗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用最簡明扼要的文字說明白:


趙孟頫有一句話:蓋結字因時而轉,用筆千古不易。自古以來書家們所寫的字,結構長短疏密,筆畫肥瘦方圓,往往不同,但是有必然相同的地方,就是點畫無一不是中鋒。千年不改變的這個方法就是筆法,當我們寫字行筆時,時時將筆鋒運用在一點一畫之間,做到筆筆中鋒。


行筆的過程中,當遇到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連接,字與字之間的連接,保持筆鋒運用在一點一畫之間是不容易的,這時候我們需要用腕去把已走出中線的筆鋒運回到中間來。因為要保持中鋒用筆,有了運腕的需求。


為了運腕,我們先要使毛筆聽腕的指揮,才能將走偏的筆鋒運回到當中去。如果腕只顧運它的,而筆管卻是沒有被五指握住,搖動而不穩定,那就無法如腕的意,沒法做到黃庭堅所說“腕隨己左右”。所以要先學會執筆,執筆穩了,腕運才能奏效,才能達到“筆筆中鋒”的目的。執筆方法推薦唐朝陸希聲所得的,由二王傳下來擫、押、鉤、格、抵的五字執筆法。

綜上,筆法最重要的是做到中鋒用筆,通過運腕和五字執筆法來實現筆筆中鋒。


書法學習秘籍


什麼是筆法?它們對寫字有什麼作用呢?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它們呢?

簡單地說:寫字的方法就是筆法!也可以說是書寫漢字的技巧和法則。

一直以來,都有人把書法,叫做《法書》。認為書法不夠藝術味。所以,給書法一個新名詞叫法書。意思是有高度技巧,有高度技法的寫字。法書是藝術處理過的書法。在這裡強調了書法的藝術性。作為藝術欣賞功能的書法。在圍繞藝術風格下,去研究用什麼樣的方法,更能體現自己心目中的美的書法字而展開的用筆方法,就很重要了。

我是一個初學書法的美術愛好者。算是拋磚引玉吧!

1,運用‘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原則,使字改去霸氣之病。什麼是霸氣?大家看過惡霸橫街的情景,目空無人,橫衝直撞,很是可惡。幾乎每個初學書法的我們都有這樣的一段經歷。錯誤地使用筆鋒,沒有起筆,行筆,收筆的過程,認為那樣很是麻煩。於是乎,拿起筆來,直來直去,要強調筆筆見筆鋒,追求隨意揮酒,認為這樣是帥氣流暢。這樣一來,字字鋒芒必露,這種字就是霸氣。這裡是貶義的,是書法第一大敝病。中華文化,推崇中庸之道。不爭不搶,為人謙和。在書法中體現是一樣的!現在說一下,運筆中筆為主,偏鋒為輔。篆書,隸書,楷書,行書皆為此法。就連狂草中偏鋒的使用也不得超過35%。否則有霸氣之嫌。

2,使用圓筆和方筆的對立和統一的原則。

圓筆,理解為圓轉之筆,這裡的筆是筆畫,不是用筆之筆。說簡單點就是我們說的帶有弧度的筆畫,這種線,往往帶有捻管的筆法。書法的筆畫都要求要有起筆,行筆和收筆之外,還要注它們是否藏鋒或者是露鋒。圓轉,絞鋒,皆是圓筆。圓筆要求柔軟而富有彈性。是中庸美學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歷代大師們所喜愛的原因。與之對立的是方筆。

方筆是書法中方轉之筆。圓筆中有圓轉,方筆有方轉,還有方折之筆。方折多用藏鋒,而且有很多種方折。在孫過庭的書譜中比比皆是。其實不說懸了,是書法就有圓筆和方筆的存在。如果不好理解,多看運筆線就知道了。

圓筆表現的是綿軟,彈性,外柔內剛的特性。方筆則是骨氣,骨架的體現,是氣度的表現。二者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是缺一不可的關係。


肖閒左手背面書法


筆法是書法的根本,學習書法的過程就是不斷地研究古人筆法的過程。下面談談我個人對筆法的一些理解。

是向古人學習筆法還是任意書寫

網上現在有一種聲音,每當我強調書法要向古人學習的時候,就會有一些反對的聲音發出,認為一味學習古人就是阻撓進步。時代在變遷,我們很多東西早已超越了古人,憑什麼書法還要一味地去學習古人,做古人的奴隸。這些論調乍聽起來好像還有那麼一些道理,其實不然。

首先這種論調不是現在才有,古而有之。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出現過書法應該是任性書寫還是師古的討論,東晉文獻中就有“書不師古、緣請棄道”的記錄。唐代孫過庭的《書譜》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首先我們可以確認的是,古今被歷史記載和認成的大書法家,都是通過師古的道路走向成功,這一點歷史已經得到了證明。

而那些以任性的方式產生的所謂書法,看起來似乎熱鬧、狂怪,其實境界淺俗,例如現在的一些江湖體、老幹部體、醜書等等。這樣任意書寫是否行得通呢?有人借魯迅的話說:“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就有路了。”但這些所謂任意書寫者,都在走自己的路,根本不會重複去走某條路,走到最後也就無路可走了。

清代畫家王原祁說:“畫不師古,如夜行無著,便無入路”。書畫相通,不師古,就像走夜路無燈,沒有方向。科學的每次進步也是在前人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下一點點突破的。師古是為了學習前人的經驗,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歷史認成的大書法家都是通過師古而出古,成就了自己,而那些任意書寫者卻沒見過什麼作品被保留下來。

書法的核心就是筆法,筆法的學習就是要向古人學習,學習通過臨摹古人名家的範本,學習古人的筆法。等你技法嫻熟之後就可以任情揮灑,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了。

是不是書法的關鍵就看筆法

我們欣賞一幅毛筆字,看它算不算是書法,這個界限就是看它的筆法。有之則為書法,沒有就不是書法。因此如果自己任意書寫的話,就沒有筆法可言,沒有一定的技術規範,也就沒有書法可言。

現在不講筆法,任意揮灑塗抹的作品隨處可見,以為只要是毛筆寫的字,寫得龍飛鳳舞就是書法了。甚至很多人借自己書法外的身份,用所謂的書法大肆斂錢,例如一些明星體書法、官員體書法、名人體書法等等。

書法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有著自己已經形成的豐富的技術規範,書法史的發展傳承立足點就是筆法,因此學習書法的起點就是筆法。

筆法學習唯一的道路就是臨帖

篆、隸、真、行、草,書法隨著歷史的變遷,筆法也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唐代達到極致。宋代開始追求書寫者的個性化展示、個人風格的追求。每一個有成就的書法家都是在繼承前人筆法的基礎上,開拓了自己的筆法,最後創作出帶有自己個性的作品。

而臨摹古人字帖的意義就在於筆法的傳承。筆法就是要懂得運筆,下筆要有根據,“一劃之間,變起伏於分秒;一點之內,書衄挫於毫芒”。臨帖初期務必追求形似,一筆一畫務必與字帖上的字相近。

從師古到出古,是一個從無我到有我的過程,只有真正繼承了前人的筆法,才能創造出自己的個性,一個人的個性是無法掩蓋的。筆法的學習就是苦練加琢磨,一邊臨帖一邊玩味字帖,去尋找古人筆法的精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