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宗人府”是干什么的?为何妃子们闻之色变,宁死不去?

江北古楼


古代有句话叫“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说是这样说,但是皇亲国戚真的犯了法,有几个官员敢治他们的罪呢?那么这样说来,皇亲国戚们就可以为所欲为吗?当然不是,宗人府就是督管他们的地方!



常看清宫戏的朋友对这样的场景肯定熟悉,皇子们犯了错,皇帝在震怒之余会狠狠的说出这样一句话“交宗人府处置”,那么,这宗人府是什么地方呢?

所谓宗人府就是管理、约束、服务皇亲国戚的一个机构,它不仅担负着惩罚皇亲国戚的任务,还要负责皇亲国戚们的婚丧嫁娶,奖惩赏罚,爵位俸禄的管理服务,反正皇室的大小事务都是由“宗人府”在处理!

当然“宗人府”在惩罚皇亲国戚这一块,明面上好像挺公证的,但暗地里却“潜规则”多多,例如说犯了轻罪的皇室国戚,在宗人府花些银两就可以抵消罪过,犯了重罪的可能就圈禁在宗人府“蹲”几天就了事了,而被圈禁这几天皇亲国戚也被好吃好喝的侍候着,总的来说,宗人府就是皇室的遮羞布,犯了罪的皇亲国戚到宗人府里洗洗白,出来又可以为所欲为了!


当然宗人府对侍皇亲国戚也是有底线的,如果他们犯了谋反大罪,皇帝又舍不得杀他们,囚禁宗人府将是他们最后的归宿,但是待遇就没那么好了!

皇帝妃子们如果犯了错,其实是轮不到宗人府管的,她们会被送去慎刑司处罚,如果要囚禁她们,皇帝会把她们打入冷宫,所以说妃子们不会对宗人府闻之色变!


唐古看今


宗人府这个名称大家肯定不陌生。在很多清宫剧中皇族宗室或妃子一旦犯错,皇帝总会说,拖出去,着宗人府严加看管。

这时候犯错的皇族宗室或妃子都会瘫软在地,下跪求饶,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那宗人府到底是个什么机构?让这些妃子如此害怕和恐惧。

宗人府最早设立于明朝初期,那时候叫大宗正院。洪武22年才改为宗人府。他的最高执掌者叫宗人令,一般由亲王担任。

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按时编纂玉牒,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的事,记录罪责过失。

简单来说,一般的人犯错都会交于刑部审问用刑,而皇族宗室的人犯错刑部是管不了的。宗人府除了掌管皇族一般事务外,还兼有看管和处罚皇族宗室犯错的人,所以说它的权力还是很大的。

清朝的时候,沿袭了明制,顺治时出现了宗人府。

看看宗人府一般对妃子们用怎样的处罚手段。


掌嘴。很多妃子犯错,都是说错话,或者说了不该说的话,惹的主子不高兴。这发到宗人府,掌嘴就是常用的处罚。

拶刑。就是夹手指,正所谓十指连心,对手指动刑的痛苦程度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因为很多人都尝过手指被门夹的滋味。而拶刑可不止一下,要是拒不交代,宗人府那帮人能把妃子给夹的痛晕过去。

杖刑。顾名思义杖责对身体的摧残更甚,宗人府会顾及皇帝的面子,对妃子们是穿着衣服的杖责,要是刑部的话,还会使用裸杖。

幽闭。也就是关小黑屋。这种虽然不受皮肉之苦,但能在精神上把人折磨疯。


这只是几种基础惩罚,已经就让人望而生畏了。还有更狠的,那就生死难测了。

所以一旦发到宗人府,轻则受皮肉之苦,重则生死难测。你说妃子们能不闻之色变吗?

做女人难,做皇帝的女人更难。


说史听涛


宗人府是中国明清时期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皇帝作为九五至尊,一国之君,如何管理皇子妃嫔、宗室子弟也是一个大问题,因此,宗人府这一主管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便应运而生了。



宗人府设立于明朝初期,由明太祖朱元璋创立。初称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为宗人府。清朝入关后,其国家机构大部延袭明制。顺治九年(1652年)设立宗人府。

作为服务于皇家的机构,宗人府的职权范围相当广,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按时编撰玉牒,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的事。宗人府的最高长官叫宗令,一般由亲王或郡王当任。宗人府与内务府、詹事府并称为清朝三大内廷机构。


清朝宗人府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如果某位宗室成员犯了重大错误而受到处罚,也是由宗人府来负责记录和执行。清朝皇子犯错有一个通用的办法就是圈禁,就是把人禁锢在一个地方。比如九子夺嫡中最先出局的皇太子胤礽,在康熙亲征葛尔丹期间私做龙袍提早做起了皇帝梦,康熙知道后一怒之下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将他交由宗人府圈禁,结果把堂堂废太子逼成了一个疯疯癫癫衣衫褴褛的落魄皇子。九子夺嫡雍正胜出后,除了支持他的十三阿哥,其他几个阿哥都受到了沉重打击,大阿哥胤禵、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等雍正的政敌全部被交与宗人府圈禁致死,严重的还要从宗室玉牒中除名,这就意味着被处罚人以及他的后代,从今以后都不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了。


不过,在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宗人府一般只针对男性皇室成员进行家族管理,女性成员,特别是那些妃嫔,一旦犯错,则另有机构执行处罚,之所以妃子们会对宗人府“闻之色变,宁死不往”,大概是以为宗人府的刑罚特别严重。而事实上,针对妃子们犯错,清朝是交由慎刑司处置的,这一机构录属于内务府,其处罚力度绝对比宗人府来的强,许多宫人都经不住慎刑司的处罚,身心都遭到巨大摧残。


在戒律森严的清朝后宫,妃子犯错,内务府主掌对她们的处罚,并交由慎刑司执行,视情节轻重,处罚方式也各不相同。最轻的就是降位,即自上而下降低身份,比如光绪帝的爱妃珍妃、瑾妃就被慈禧连降两级贬为贵人,还有贬奴、打入冷宫,体罚中有禁足、罚跪、掌嘴、廷杖等等,最严重者,赐自尽、处死。像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慈禧命太监崔玉贵把她塞进井里淹死。

因此,宗人府主管男性皇室成员,慎刑司所在的内务府,则主要管理皇帝和后妃、宫女、太监们的吃喝拉撒睡、分赏、处罚。总的来说,清朝的皇帝素质还是比较高的,清朝的后妃、宫女大体上日子要比前朝明朝好很多,但是所有的后妃最惧的还是处罚,体罚是大事,被打入冷宫失宠于皇上更是大事中的大事,唯有小心翼翼,才能在竞争激烈,勾心斗角的后宫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大国布衣


满清时期,有两个但凡提起必定谈之色变的地方,一个是宁古塔、而另一个就是宗人府。

宁古塔是普通老百姓和朝廷官员犯法流放之地,宁古塔远在东北边江,是苦寒之地,基本上是有去无回,所以害怕可以理解。

那么宗人府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尤其是宫中犯了错的妃子更是宁死都不愿意去。



最简单的道理,妃子不管怎么犯错,只要在皇宫里处理,说不定多会,皇帝一心酸就放了,但是一旦移交宗人府,那就代表着已经被皇帝放弃了,剩下的就是宗人府照章办事了。用刑拷打,就算最后无罪释放,不死也得脱成皮。况且去过宗人府基本上只有冷宫能去。这辈子都没啥盼头了。

可以想象在古代,作为女人,尤其是皇宫里的女人,她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蒙受圣宠,享尽荣华富贵,一旦移交宗人府,就意味着这一辈子都不会再翻身,最终幽禁至死。



那么宗人府果真这么可怕吗,其实不然。

说起宗人府,其实早在明朝时期就有了,之前是叫大宗正院,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洪武二十二年才改名叫宗人府。

宗人府自创立之初就是为了管理皇室宗亲的,主要负责管理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按时编纂玉牒,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的事。

所以说,每一位皇室宗亲应该感谢宗人府才对,宗人府不光记录每一位皇室宗亲的生老病死,而且对记录在册的每个人都会按时发放俸禄。包含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活、从政参军,宗人府都会给予帮助。

说白了,宗人府就是为了保护扶持皇室宗亲而成立的专门机构,而且贵为皇族,自然不能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在刑部大堂打板子,而宗人府自然也包含对宗亲的处罚审理,但是大多是“教育为主,体罚为辅”,走个过程而已。



就比如康熙的儿子胤禔软禁了二十多年,除了不自由自在啥都可以做,在这期间他和他的老婆们一共生了二十九个子女。

所以说,对于大多数皇室宗亲,宗人府给予他们的要比自己付出的多得多。

至于题主所说妃子们提起宗人府,闻之色变,还是自己做了坏事,害怕一去不复返吗!!!


大侃聊历史


“宗人府”是专门用来管理皇族宗室而设立的“皇家刑部“;而妃子们之所以闻之色变,宁死不去当然是因为残酷的刑罚,进去了就是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都是执行命令的,毫无周旋的余地。

一:命名来源:《清史稿•职官志一》中记载「宗人府。宗令,左、右宗正,左、右宗 人 各一人,(原注:宗室王、公为之)。府丞,汉一人……宗令掌皇族属籍,以时 修 辑玉牒,奠昭穆,序爵禄,丽派别,申教诫,议赏罚,承陵庙祀事。宗正、宗 人 佐之。

二、刑罚种类:

掌嘴,

拶刑 (拶刑就是夹手指,正所谓十指连心,对手指动刑的痛苦程度相信很多人都 能想象到)

杖刑 (杖刑也是古代常用的一种刑罚,对肉体的摧残程度极高)

幽闭 (这种刑罚是看上去最为“仁慈”的刑罚了,因为它并不会导致肉体的痛 苦,然而实际上,它却是最为残忍的,能让人生不如死)

三、机构设立时间:

宗人府设立于明朝初期,1370年(洪武三年)称大宗正院,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改 称 宗人府。永乐以后,宗人府多由勋戚掌事,而它所管辖的事都移交给礼部办理, 宗人府名存实亡。

四、机构设立地点:

宗人府位于北京东交民巷。

  明、清两代,北京东交民巷为朝廷“五府六部”所在地,衙署、府第及祠庙较多, 设有吏、户、礼、兵、工各部,宗人府、鸿胪寺、钦天监和太医院等,多建于明 初。明代以后,东交民巷成为朝廷对外交往和与边疆民族联络的活动中心。


诗词小夭


相信在我们喜欢看电视剧的人眼中,最经常听到的就是,皇上将自己的妃子打入了宗人府,而后就能够听见,妃子要死要活地为自己求饶。正是因为这样,许多不了解宗人府作用的人,只是认为宗人府是一个妃子的集中地,并不了解这里的真实分布,以及清朝的政政府到底是拿来干什么用的。

为什么妃子只要听见宗人府的名称,就会吓得屁滚尿流,甚至宁愿当场死去,也不愿意进入宗人府呢,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宗人府到底是干什么的?清朝时期的宗人府,主要就是负责管理皇家事务,也就是说这些人的生老病死,以及婚丧嫁娶都是由宗人府负责的。这就相当于一个家族的组长应该做的事情,而宗人府更是一个编纂家族史,以及管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皇家事务设立的专门机构。

更重要的是政府管的都是皇族的宗族男丁,所以与宗族男丁无关的女性,一般是不会到达政府进行管教的,大多数人会进入内务府,而且犯了错误也由内务府统一惩罚,但是为什么清朝时期,还经常会有将妃子打入宗人府的情况发生呢?

这主要是因为宗人府内部的刑罚相对较为严格,如果皇帝将一个人打入宗人府,那么也就代表着皇帝要进行彻查,甚至还有可能除去他的家族身份。

这对于当时的皇宫贵族来说,就相当于将你变成平民,这种身份落差是他们最为害怕的。一个人在怎样犯错,最终还是皇族身份的话,就会有资格翻身。但是一旦贬为平民,那么就意味着未来的路由此而封死了,只能够变成一个最为贫困潦倒的普通大众。

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常听到妃子们说自己不愿意去宗人府,其实是一种电视剧的人物设定上的不合理性。因为当时的后宫妃嫔是没有资格进入宗人府的,因此真正让这些妃子们感到害怕的,实际上是慎刑司,而这个慎刑司属于内务府掌管,因此这也成为了后宫妃子的噩梦之一。

其中另外一个噩梦就是打入冷宫,比如我们曾经看的《还珠格格》当中,三位主角就是因为犯了错误被容嬷嬷管教,而当时管教她们的,正是慎刑司锐的各种各样的刑罚工具。对于这些后宫妃嫔来说,她们常年养尊处优,突然一天惹到皇帝以后便会面临残酷的刑罚,这些刑罚往往让人痛不欲生生不如死,所以他们每当听到自己犯了错误以后,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求情。

既然是这样,那么为什么宗人府的名声,以及其威慑力要比内务府大得多呢?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在设立以后,主要就是处理皇帝的子孙问题,这些人如果处理不得,当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继承权。

因此宗人府不仅具有处罚的职责,还必须要负责皇室宗族当中的族谱和祭祀,以及家官晋爵的工作。这些工作都是相对较为繁琐,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到皇子的生死。所以宗人府对于男性来说,更是一种噩梦,而曾经被关入宗人府的八阿哥,最终就是老死在宗人府。由此看来,宗人府的生活,还是相对较为简单的,并没有太多的勾心斗角,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自由性。

当然宗人府的设立之初就是为了管理宗族事务,所以其权利本身相对较大。因此各位皇子也会极力的避免自己犯错,而在宗人府当中虽然具有较大权力,大多数都是可以通过交钱的方式来赎罪。因此这些人大多数犯错只会被监禁,后来也会刑满释放。

除此之外,在宗人府当中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陋和落魄,反而是有随从照顾,只是吃穿用度会由之前的奢侈,变成叫为简单普通的一类。由此看来,打入宗人府的阿哥们,即使被记了过失依旧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当然这类管理皇家档案的重要基地,更是经常会受到皇帝的点名。


猫眼观史


宗人府设立于明朝初期,清朝建立后也沿袭设有宗人府。那么,清朝宗人府又是干什么的呢?

宗人府的主要职责

平民百姓有九族,皇家也有九族。清朝自皇太极开始,规定了努尔哈赤的父亲,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为“宗室”,宗室成员因腰束黄腰带而简称“黄带子”,黄带子是一群特殊的人群。



宗室成员必须要有人管辖,这时侯宗人府就应运而生。宗人府的主要职责就是记录和掌管皇家宗室嫡庶、名字、婚姻嫁娶、谥号、功劳罪过、安葬等事务。

宗人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宗令,往下依次左、右宗正、左、右宗人,每个职位都是一人担任,由宗室的亲王担任,官阶都为正一品。明朝的燕王朱棣就曾经担任过左宗人一职。

《明史》载:“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并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属籍。

整个宗人府从宗令正一品官开始,依次往下最低官阶也有正六品,共有二十四人左右。只是每个新皇上任,职位人数会有所增减,略有变动而已,大体方向是不变的。


宗人府制订有专门的律例,来约束皇家宗室成员。一共26条规定,叫做《宗人府侧例》。明面上虽然有律例约束皇朝宗室成员,但在制订上和执行力上都是比较宽松的。比如犯了笞杖罪,可以交罚银两来顶罪了事,严重一些可以圈禁几天了事。有时宗室成员在外打死了人,也可以折为圈禁一年半载了事。

总的来说,宗人府人对宗室人员是有袒护的意思,除非犯了谋反大罪,触犯了皇帝底线的,才有可能被关进宗人府严加看管,终身囚禁。

因为黄带子身份超然,慢慢养成了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惹是生非的歪风邪气。在嘉庆年间,有一个叫敏学的黄带子借酒撒泼,把一个卖地瓜的平民打了。

(黄带子)

因为敏学当时没有戴黄腰带,所以很多人不知他真正身份,因此马上有人报了官。事情一闹大,嘉庆皇帝得知后龙颜大怒,正好也想借此打击一下越来越跋扈的宗室成员,杀杀歪风邪气,便下令刑部尚书秦承恩和宗人府宗一同协办此案。

当时宗人府宗令是仪亲王永璇,永璇为了避嫌不趟这浑水,刑部尚书秦承恩会错了嘉庆的意思,以为像以往一样会袒护皇族,于是指示刑部官员千方百计为敏学找理由开脱,只对敏学处以杖二十五,圈禁九个月,罚俸禄一年。嘉庆帝大怒,敏学仗势行凶,大大丢了皇家宗室的颜面,必须严惩不贷。

最终对敏学处罚如下:在宫门外重责四十大板,发配流放盛京,永远不许回京。另外刑部尚书秦承恩徇私枉法,降职为编修;就连宗人府宗令永璇也被罚俸三年。另外,嘉庆还以敏学为典型,一共查办了70户黄带子,都一起发配流放盛京。

(嘉庆)

古时侯但凡被发配流放的犯人,都是遣往一些苦寒极地,不死也会脱一层皮。这70户清朝宗室人员的的流放,又和一般的流放大大不同。盛京是清王朝的陪都,并不是什么苦寒之地,而且地方官员也在那里建造了一间大大的四合院,供这些黄带子们居住。说是流放,清朝政府还是照样好吃好喝供奉着他们。

清朝的妃子为什么对宗人府闻之色变,宁死不去?

清朝的后宫妃子只有慎刑司才有权力判罚,慎刑司隶属于内务府一个分支之一。所以,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说法,更谈不上闻之色变了。

皇帝的后宫就算表面多么太平,都是充满波谲诡异的地方,有时候得罪了人也不知道,终日活在明争暗斗之中,相对于慎刑司,后宫中的人心才是让人觉得害怕的所在。


后宫皇后的权力也蛮大,看哪个妃子不顺眼,可以滥用私刑,对妃子就地进行精神、肉体上的折磨和处罚,比如杖责、降级、罚跪等,而不需要经过皇帝或慎刑司批准。慈安当皇后,慈禧当贵妃时,慈安皇后就曾经以媚主之名杖责过慈禧。

综上所述,宗人府和妃子没有半毛钱关系,也没有闻之色变一说。清朝的宗人府掌管着皇家宗室的一切事务,明面上赏罚分明,实际上却是让礼部、刑部不能直接处罚、审判宗室成员,是一种变相的对皇家宗室的袒护;宗人府也是清朝统治阶层炫耀自身血统与众不同的工具。


小刀刀说史


都别抢,我来答。

宗人府不是诏狱,里面没有夹棍板子十八般刑具。宗人府是干什么的呢?它是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宗室成员的官署,皇帝那么多宗室亲戚,总得有一个机构来进行统一管理吧。但是交给六部又不合适,毕竟人家是皇室成员。

但那么多皇室子孙,又不能说不去管他们,仍由他们潇洒自在,所以在明朝朱元璋时代,就诞生了“宗人府”,清朝时继承了这一机构。它的职责是管理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等等从出生到死亡各种鸡毛蒜皮的事情。

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并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属籍,以时修其玉牒,书宗室子女适庶、名封、嗣袭、生卒、婚嫁、谥葬之事。凡宗室陈请, 为闻于上,达材能,录罪过——《明史·卷七十二》

譬如他是那一支脉出身,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什么时候出嫁,什么时候死亡,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大型家谱管理所。当然了,宗人府远比普通大家族承担的职能要更多,除了记录管理宗室成员的身份信息以外。

宗人府还承担着一个处罚宗室的作用,譬如某某宗室成员犯了不可饶恕的过错,要被除出宗藉,或者要把某个人录入宗藉,都是由宗人府来完成。如果某某宗室成员罪不至于开出宗藉,那就极有可能受到“宗人府圈禁”的处罚。

说简单点就是关小黑屋,把皇子嫔妃都囚禁在宗人府里面,吃的不好,睡的不好。譬如被关在宗人府里面比较有名的就是索额图,一直被关到死。他是孝诚仁皇后的叔父,又是索尼的儿子,因此是以皇亲国戚的身份被拘禁在宗人府里的。

四十二年五月,上命执索额图,交宗人府拘禁——《清史稿·卷五十六》

那索额图是怎么死的呢?在宗人府里饿死的。

一般来说进了宗人府都是事情犯的比较大的,进入宗人府以后基本上就是凶多吉少了。除非哪天皇帝想起这个人来,恻隐之心一开,他才有可能被释放出来。像在九子夺嫡之中,太子胤礽两度被废,但都没有送到宗人府拘禁。

而是被拘禁在咸安功里,一直到死去都被拘禁在那里。这当然是因为胤礽毕竟是太子,所以不便送往宗人府,因为一般进宗人府都是以罪人的身份,可以说如果宗室成员进了宗人府,那基本上就没有翻身的戏了。

倘若即便不死,落个被除名宗藉的下场,那就等于失去宗室成员的身份,肯定不能再享受世袭的爵位和各种福利优待。所以也就不难怪嫔妃、皇子和其它宗室成员都对宗人府十分害怕了。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清朝皇室内部有两大管理机构,一是宗人府,二是内务府。但是,根据各自职权来看,宗人府应是令各亲王、郡王等皇室子弟闻之色变的地方,而内务府的下设机构慎刑司才是令嫔妃、宫女、太监们闻之色变的地方。

那么,宗人府为何会令亲(郡)王等皇室子弟闻之色变呢?

清朝“宗人府”,设立于顺治九年(1652年),最初职责是“掌皇族属籍,以时修辑‘玉牒’,辨昭穆,序爵禄。”

比较有名的就是宗人府修辑的“玉牒”,到了1921年的溥仪小朝廷时期,最后一次清朝宗室“玉牒”修辑完工时,达到了7000多页,记载的清代宗室男性更是多达10万余人,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份族谱。

后来,清朝又根据满人执掌天下,汉人辅之的治国理念,为了防止一些权重的满人搞阴谋,又将监管满人的职责交给了宗人府,而为了平衡宗人府的权力,皇帝又在皇室内部设立了一个内务府。

同时,为了防止宗人府的人员“不作为”,朝廷又设立了一个御史机构,负责巡查各地,负责上奏弹劾各地有问题的官员。

总体来说,宗人府就是维护皇权的直属权力机构,每遇皇权更替,其作风就更加显现。

例如:据《清史稿》、《清皇室四谱》以及《世宗宪皇帝实录》等史料记载,“九子夺嫡”落幕后,宗人府就曾向雍正皇帝奏请“削去允禩、允禟、苏努、吴尔占、弘时等宗籍。”而胤禩还曾被囚禁于宗人府,身边只有两个太监。同时,在后来慈禧太后发动的“辛酉政变”中,载垣、端华等人,也曾被囚禁于宗人府,并被削去宗籍、革去爵位。

此外,一旦皇亲国戚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相互间发生纠纷、皇子婚配的规范等皇室庶务事件,宗人府则会按照《钦定宗室觉罗律例》、《钦定宗人府则例》及《钦定王公处分则例》等律法进行处理或调节。如:据《清会典·宗人府》记载:“凡福晋夫人之号,各视其夫之爵认为差。亲王正室封亲王福晋,世子正室封世子福晋,郡王正室封郡王福晋。亲王封侧福晋四人,世子、郡王封侧福晋三人。”

虽然,宗人府的实际掌权者(宗正、宗令、宗人)都是皇室中颇有威望的王公担任,但基本上都是挂名,而机构的实际管理者(宗人府府丞),则多由汉人担任。为的就是在审理皇亲国戚子弟的违法犯罪问题时,防止皇室人员不好下手或因感情有所偏袒。

其实,宗人府的机构并非清朝皇室独有,而是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曾出现。如:北齐、隋唐、两宋的宗正寺、辽朝的特里衮、金朝的判大宗正事、元朝的大宗正府、明清的宗人府等。但是,其职责基本大同小异,都是管理皇族、宗族、外戚的纠纷、违法、婚配、丧葬、守护皇族陵庙、修辑“玉牒”等的皇室的内部机构。

那么,真正令嫔妃、宫女、太监们闻之色变的慎刑司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慎刑司,内务府的下设机构,顺治十二年命名为“尚方院(司)”,康熙十六年改名为“慎刑司”,主要用来管理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的上等犯罪的人。同时,也是宫中嫔妃、太监和宫女的刑罚管理机构。

据说,慎刑司中共有72项酷刑,并且包括了满清十大酷刑,就算再硬的嘴巴也会被撬开。对此,有人说大多数站着进去的嫔妃、太监和宫女,就算能够活着出来,基本上只剩下半条命了。所以,也有人称慎刑司是“人间地狱”。

例如:《如懿传》里被诬陷关入慎刑司的愉妃海兰;《甄嬛传》中被关入慎刑司的欣常在(妃嫔)以及苏培盛、崔槿汐、剪秋、江福海、周宁海等宫女太监;《延禧攻略》中嫁祸璎珞的太监寿锡、宫女玲珑等,下场都是非常凄惨的。

因此,可以说清朝的“宗人府”是皇室子弟闻之色变,宁死不愿去的地方;而清朝的慎刑司才是妃子们闻之色变,宁死不愿去的地方。


祥子谈历史


妃子们送到宗人府,固然很遭罪,可是没有电影里想的那么恐怖。

什么是宗人府?

宗人府乃是朱元璋为了管理宗室人口,特意设立的机构。设立之初,并不叫宗人府,而是叫大宗正院,直到洪武二十二年,才改为宗人府。明朝灭亡之后,清朝不仅接收了明朝的地盘,连许多制度都照章全收,其中就包括宗人府制度。

宗人府负责掌管皇族的宗族名册,按时编纂玉牒,记录宗室子女的生老病死、婚姻嫁娶、论资排辈等等事宜。

简而言之,有点儿像民间的“祠堂”。

从职责上来看,宗人府就是一宗室管理机构,并无让妃子们“闻之色变”的职能。那么,为什么清朝的宗人府,让妃子们闻之色变呢?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有一点要明确:明清两代的皇室成员,普通官员无权过问!

宗室子弟普通官吏无权过问,就会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即宗室子弟就像无人搭理的野草一样,野蛮生长。

无人管理的野草,其肆意生长,可想而知。

这些从小骄奢淫逸的宗室子弟,在长大之后,性格异于常人,加之缺乏约束,往往会走上犯罪之路。虽说在古代,国法就是维护皇室的家法,可若任由这些“坏苗”生长,极有可能对“良苗”造成影响。

于是,宗人府就衍生出了游离国法之外的“宗室管理条例”。

本着都是皇帝自己家人,“差不多就行了”的原则,宗人府对宗室子弟犯罪,管理格外松坦。比如说,同样是盗窃罪,普通老百姓要挨几十大板,宗室子弟估计也就挨顿骂。

除非一种情况:宗室子弟惹得皇帝动怒。

清朝嘉庆年间,就有这么一起宗室子弟犯罪,惹得皇帝动怒的案子。

事情的起因,有一个名叫敏学的宗人府登记在册的家伙,若是和嘉庆轮亲戚,估计也得打八竿子,才能凑上丁点儿关系。按照制度,这就是皇亲国戚,腰上可以系黄带子(唯有宗室子弟能系)的人。

敏学犯了什么事儿呢?

话说有一次,敏学和朋友喝酒,喝的有点多,出门的时候看见一买菜老农不顺眼,就把人给打了一顿。打人这种案子嘛!赔个礼、道个歉、花点银子,即便是闹到宗人府,也无非这个结果。

可是,敏学仗着自己是黄带子,他偏不这样。

本来一件很小很小的案子,逐渐酿成了大案,最终捅到皇帝那里去了。彼时,嘉庆皇帝正头疼宗室子弟“造孽”的难题,敏学此案,无疑给嘉庆一个契机。于是,嘉庆皇帝下令,将此案交给宗人府和刑部,从严处置。

当时,主掌宗人府的是嘉庆皇帝弟弟永璇。永璇也是从权力场上角逐过的人,岂能不知个中门道?

嘉庆让他查办此案,分明是让他两边不好做人——不管帮哪边儿,都惹得皇帝不高兴。因此,永璇干脆撒手不管,让刑部处理此案。

刑部尚书按照过去的办案法,对宗室子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百般庇护敏学,仅仅罚了一年俸禄、关九个月紧闭。

这个案子的处理结果,传到嘉庆皇帝耳中,引得他大怒。

最终,嘉庆亲自审理此案,将敏学重打40大板,并流放盛京(沈阳)。负责审理此案的刑部尚书,因为徇私舞弊,被降职处理;宗人府宗正永璇也没能逃过惩罚,被嘉庆罚了三年俸禄。

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妃子如果犯了错,也会被送到宗人府。

不过,妃子和宗室子弟可不一样,宗室子弟犯了错,无非罚点钱、挨顿打,充其量就是跟敏学一样,流放异地。

古人云,女人如衣服,衣可破,尚能缝。

妃子们如果送到宗人府,少不得被太监们欺负。比如,《康熙王朝》里就有一段,妃子被送到宗人府之后,每天刷马桶、洗衣服,还要被太监们骂。这些脏活累活,在普通老百姓眼里,不过尔尔,可是对于妃子来说,就是奇耻大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