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與陸遜:三國時不可輕視的兩位謀略家(上)

說起三國,一談到謀略家,多數人重點關注的是諸葛亮、郭嘉、荀彧、賈詡、龐統、徐庶等,而對於東吳的謀略家關注比較少,其實,輔佐孫權的魯肅和陸遜也是三國時傑出的謀略家,是很值得注意的。

魯肅與陸遜看似一文一武,實際上,兩人皆當過東吳的都督,是東吳領兵的統帥,魯肅是文臣,而陸遜也是書生出身,兩人皆是文人執掌兵權,更重要的是兩人皆有超乎尋常的智謀。

在蜀國,諸葛亮、龐統等輔助劉備;在魏國,郭嘉、賈詡、荀彧等輔佐曹操,而在東吳,從謀略方面積極輔佐孫權的,當數魯肅和陸遜位列前茅。

魯肅與陸遜:三國時不可輕視的兩位謀略家(上)

魯肅與諸葛亮(劇照)

魯肅是孫權的大謀士,他深謀遠慮,富有遠見卓識,而且,在東吳,魯肅與周瑜、張昭相比,要謙虛和低調得多。魯肅為孫權謀劃吳國大計,深得孫權的器重;魯肅比周瑜更實誠,更細心,對於魏、蜀實力的估計也更清醒、更現實。早年,當週瑜將魯肅推薦給孫權時,魯肅便向孫權提出了類似於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構想。

魯肅與陸遜:三國時不可輕視的兩位謀略家(上)

魯肅(劇照)

當時,由於周瑜的隆重推薦,孫權當著眾賓客的面約見了魯肅,與魯肅交談得很愉快,而當眾賓客都走了以後,孫權特意留下魯肅,與魯肅合榻對飲,孫權傾心對魯肅說:“今漢王朝氣數已盡,王朝將塌,四處動亂,孤繼承父兄基業,很想有齊桓、晉文之功績,先生既來,當如何助孤?”魯肅說:“當年高祖皇帝欲尊奉義帝而未能如願,皆因為項羽所害。今曹操如當時項羽,將軍以什何為齊桓、晉文?據微臣推斷,漢王朝已不可復興,曹操亦難除掉,微臣為將軍慮,唯有佔領江東,成鼎立之勢,以靜觀天下爭端,能佔江東,亦是足也。為何?因北方事多,而乘此多事之秋,將軍可乘機滅黃祖,攻劉表,將沿江區域佔為己有,而後建號稱帝,以圖謀天下,有如當時高皇帝建基業般。”(參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這就是魯肅為孫權策劃的吳國發展戰略,這常常被歷史學者看成是魯肅版的《隆中對》。從魯肅為孫權所提出的戰略設想看,魯肅確實是很有戰略眼光的謀略家,也可說是與諸葛亮謀略家所見略同。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採納了魯肅的策略,命令大將甘寧領軍徵西,攻取江夏,斬了江夏太守黃祖,然後,籌劃著乘勝奪取荊州。當時,在北方的曹操戰敗了袁紹之後,本來需用些時日來清除北方各小股軍事力量,暫時無暇顧及南方。但是,當孫權攻取了江夏之後,曹操立即有了危機感,他唯恐孫權進一步攻取荊州,在江東漸成氣候,於是,曹操在七月份便領兵開始南征,曹軍將大軍集結於南陽。一個月之後,東漢末皇室宗親荊州牧劉表病死,荊州成了當時各方軍事力量盯住的一塊非常關鍵的軍事領地。

魯肅見劉表病死,急忙向孫權進言,他分析說:“荊楚與吳國相鄰緊接,水順流至北,外連江漢,內有山陵阻隔,猶如金城般牢固,同時,荊州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能佔據此地,乃成就帝王之地利。今劉表剛死,兩子素來不和,軍中各將領亦皆各有派系。而且,劉備乃天下梟雄,與曹操有過,今正寄居於荊州,劉表其為英雄而不敢重用。若劉備與劉表幾人者聯手,上下一心,東吳當對其安撫,與其聯盟;若其兩方矛盾加大,當將其分而擊之,以此而成就吳國大業。”(參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魯肅與陸遜:三國時不可輕視的兩位謀略家(上)

魯肅與孫權(劇照)

孫權贊同了魯肅的分析,於是,魯肅向孫權請命,主動要求到荊州去弔喪,以慰問劉表軍中主事之人。同時,魯肅還主張說服劉備,一起去安撫劉表的眾兵將,表示願意和劉備他們同心一意,共同抗拒曹操。魯肅認為,劉備也會很贊同這樣的建議的。魯肅心裡很清楚,東吳如果能與劉備和劉表的力量協調一致,天下還可以安定;而如果他不迅速到荊州去尋找聯盟,極可能會被曹操佔得先機而搶佔了荊州。孫權批准了魯肅的請求。

從魯肅向孫權的建議中,能看到魯肅很有格局,很有遠見,能從劉表的死看到了未來可能形成的局勢,並及時為孫權提出了很關鍵的策略。由此可見,魯肅是很有遠見卓識的謀略家。

可惜的是,當魯肅剛到夏口,就聽到曹操已向荊州進兵的消息,魯肅日夜兼程,欲儘快趕到荊州,可是,當他趕到了南郡,就傳來劉表的兒子劉琮已經獻出荊州向曹操投降。此時,劉備在荊州很難待下去了,劉備正準備南撤渡江,魯肅當機立斷,趕去找劉備。在當陽長阪坡,魯肅追上了敗撤的劉備,他向劉備說明了他是受孫權的使命而來的,目的是與劉備商定聯盟的大事。魯肅詳細闡述了孫權對劉備的誠意,並說明了江東的實力。魯肅極力勸說劉備與孫權聯合,以共同抗拒曹操。劉備此時也正需要聯合的力量,於是,他高興地接受了魯肅的建議,立即率部進駐夏口。劉備在穩住陣營之後,立即派諸葛亮隨魯肅去柴桑面見孫權,商討聯盟大計。

值得注意是,魯肅在曹操強勢兵力壓向南方時,能準確分析分析形勢,力圖與荊州聯盟,在得知荊州劉琮已向曹操投降後,能並及時調整策略,啟動了孫劉聯盟的應急機制,這對於三國鼎立之勢的形成,是非常及時的一次外交行動,對孫劉兩家的聯盟貢獻很大。

孫權得知曹操準備渡江向東南入侵的消息後,急忙召集眾文武官員商議應對之策,江東的多數官員都勸孫權歸降曹操,特別是江東老臣張昭等更是極力主張歸順曹操。

此時,剛剛從劉備那邊趕回來的魯肅站在孫權身邊一言不發,當孫權進入內室時,魯肅跟了進去,孫權知道魯肅有話要單獨跟他說,於是,他拉著魯肅的手急切地問:“愛卿有何話欲言?”魯肅回答說:“適才臣細察眾人之議,皆是欲誤將軍也,將軍很難與其共謀大事。臣等可迎曹操,而將軍卻不能,為何?臣等迎曹操,曹操將視臣等為近臣,臣等之名義地位必是不低,能駕豪車,有兵將跟隨,能交結士林,若為官必不低於州郡。而將軍迎曹操,能有何益處?為此,願將軍能早定大計,萬不能被眾臣所誤!”孫權聽完,嘆氣地說:“眾臣之議令孤失望,今愛卿有此大計,正合孤意,此乃上天讓愛卿賜助孤也!”(參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魯肅知道孫權是個猶豫不決的人,擔心一會兒聽了眾臣的投降建議之後又會變卦,於是,為了堅定孫權的主戰決心,魯肅決定想辦法讓周瑜來說服孫權。因為魯肅知道,在孫權之兄孫策臨終之時,曾留下遺言給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魯肅知道,如何應對曹軍,這屬於“外事”,孫權一定會聽周瑜的意見的。而且,魯肅深知周瑜是堅決的主戰派,由他來說服孫權是最有效的。

於是,魯肅建議孫權把周瑜召回,聽聽周瑜的意見。果然,周瑜回到孫權身邊後,力主抗曹,這讓孫權徹底下決心盡起江東軍隊,以抗擊曹軍入侵東吳。戰略問題解決了,孫權任命周瑜為大都督,統領東吳大軍;任命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周瑜籌劃和指揮抗曹大事。

後來,周瑜統兵,魯肅協助,並負責與蜀軍聯絡,終於,孫劉兩家聯手抗曹,在魯肅的協調下,周瑜聯合諸葛亮,在赤壁擊敗了南下的曹操大軍,取得了赤壁大戰的巨大勝利。

在江東面臨著曹軍南侵的關鍵時刻,是戰是和成了當時東吳朝臣們爭論的焦點,而魯肅堅持站在主戰的立場上,他不僅巧妙地說服了孫權,使其主戰,而且,魯肅還明智地讓孫權去與周瑜商量,讓周瑜說服孫權下最後的主戰決心。

魯肅堅持主戰是英明的,而他很善於勸說是很聰明的,他了解孫權的心思,也深知周瑜的立場,如此地勸說孫權堅定抗曹決心,這充分表現了魯肅作為一位謀略家是十分睿智的。

果然,戰爭的結果證明了魯肅、周瑜的主戰立場是正確的,赤壁大戰中,劉備、諸葛亮與孫權、周瑜和魯肅聯手,東吳與蜀漢結成戰略同盟,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輝煌勝利。

赤壁大戰之後,劉備派人謁見孫權,請求借用荊州,江東謀臣呂範等人勸說孫權用計扣留劉備,周瑜也從外地呈送書信來,主張乘機扣住劉備,正當孫權猶豫不決之時,魯肅挺身而出,他從當時的大局勢出發,極力勸說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以進一步鞏固孫劉聯盟,繼續聯合抗擊曹操。魯肅對孫權說:“將軍雖神武蓋世,但曹賊勢力太大,東吳剛佔領荊州,恩德信義尚未布及於眾。若將荊州借予劉備,使其安撫百姓,乃是妙計,此能使曹賊多一敵人,而東吳則多一好友。”(參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孫權見魯肅說得有理,便接受了魯肅的建議,東吳因此而把荊州借給了劉備,當曹操知道劉備從東吳那裡借得了荊州之後,十分震驚,他知道,劉備乃當世一大英雄,原來沒有地方立足,而有了荊州,便有了用武之地。

魯肅勸說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是對還是錯呢?孫權在評價魯肅的功過時表露了他的看法。在孫權看來,魯肅輔佐他時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與他同室密語,共同謀劃成就帝王大業之大事;二是當曹操率領大軍壓向江南時,朝中多數大臣力主孫權歸降,而只有魯肅極力主戰;三是勸他把荊州借給劉備。孫權認為,魯肅所辦的前面兩件大事讓他非常快樂,因為對他成就帝業貢獻很大,但是,魯肅做的第三件事卻讓孫權很不愉快,因為孫權認為魯肅借荊州給劉備把事情搞砸了。

其實,在魯肅所做的第三件大事上,孫權的看法才是真正是錯的,孫權沒有能意識到,魯肅建議把荊州借給劉備,這才符合東吳當時的戰略目的,對東吳的長遠利益是大大有益的。

顯然,在當時的局勢下,曹操雖然暫時敗了,但他在北方的勢力仍很強,吳、蜀任何一方都無力獨自抗衡曹操,所以,孫劉聯盟是最重要的,只有兩家聯盟才能抗曹,也才能保住孫吳的江東基業。建議借荊州給劉備,恰恰表現了魯肅具有戰略眼光,表明他是一位深謀遠慮的謀略家,他是孫權身邊最高明的策劃大師。

如果說魯肅主要是在戰略上和外交方面為孫權出謀劃策的話,那麼,東吳的另一位謀略家,書生出身的大都督陸遜,則是在東吳處在大危機的時刻,精彩亮相為孫權謀劃軍事大計的,陸遜以他的軍事韜略,為東吳大軍設計了擊敗蜀軍的軍事策略,並將其策略付諸實施。

文章比較長了,下編再來分析陸遜的軍事韜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