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殷商”,那商朝國號是“殷”還是“商”?

在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中,商是很獨特的,其獨特之一便是在說到商朝時,人們往往“商”“殷”

並稱,並習以為常,說商湯商紂時稱商,說殷墟時稱殷,大家也都聽得明白。可難道商朝有兩個國號嗎?商朝的國號究竟應該是商還是殷呢?

01.“商”、“殷”之爭

殷、商並存的現象古已有之,所以究竟應該怎麼稱呼也難壞了古人。司馬遷在《史記》中就堂而皇之地在《夏本紀》和《周本紀》中寫著《殷本紀》。唐人司馬貞在為《史記》做索隱時就這麼解釋,盤庚遷都之前叫商,盤庚遷都之後叫殷。

人們常說“殷商”,那商朝國號是“殷”還是“商”?

不過,這個說法並非定論,質疑者並不鮮見,尤其是在甲骨文被發現之後,這種質疑就更有力了——在已發現的甲骨文卜辭中,只見“商”而不見“殷”,反而是在周朝青銅器的銘文中才出現了“殷”。所以,“商”才應該是商朝的國號,而“殷”則是後人對商的稱呼。那麼,後人為何要以“殷”稱商,而“殷”又是何意呢?

02.東方的後裔

“殷”究竟是何意,也困擾著歷代的歷史學家們,簡言之,主要的觀點有兩種,一種是地名說,一種是民族說。

地名說的代表人物眾多,且都大名鼎鼎,如王國維、郭沫若、傅斯年、宮崎市定等人都是地名說的支持者,不過“殷”究竟指的是何地,他們內部也各執一詞,沒有定論,如王國維就認為“殷”指的是殷墟(即安陽)一帶,郭沫若認為是衣(即殷城)一帶,傅斯年、宮崎市定則突破了一城一地的範圍,認為殷泛指黃河下游。不過,他們的說法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先有“殷地”還是先有“殷人”。

人們常說“殷商”,那商朝國號是“殷”還是“商”?

若先有殷地,就是以殷地之名稱呼這塊土地上的民族;若先有殷人,就是以殷人之民稱呼他們居住的這塊土地。從當時的歷史現實來看,很有可能是後者,因為在當時,很多地方是沒有名稱的,地名的產生往往是在當地有了固定原住民之後的事情。

人們常說“殷商”,那商朝國號是“殷”還是“商”?

婦好墓

所以,地名說大概率是靠不住的,相反,民族說反而合乎邏輯得多。民族說的代表人物為姜亮夫、徐中舒。他們認為“殷”就是“夷”的另一種說法,殷就是夷。所謂東夷北狄南蠻西戎,商人起源於今魯西南、豫東一帶,且以鳥為圖騰,則商人是東方少昊氏的分支。周人興起於今陝西,商人自然在他們的東部,自然以代表東方的“夷”來稱呼先朝了。

03.並非貶稱

一看到“夷”,相信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個貶義詞,不過這是後世不斷渲染的結果,夷之本意就是“東方引弓之民”,只是單純的名詞,無關褒貶,甚至在周人的銘文中還會出現“大殷”、“小邦周”這種說法。

人們常說“殷商”,那商朝國號是“殷”還是“商”?

與“夷”類似,蠻、閩、羌、狄、貉這種代表非漢民族的說法一開始都是單純的名詞,並無貶義,如蠻、閩因有“蟲”,因此分別代表以蛇為圖騰的南方的蠻族、越族;羌則代表以羊為圖騰的西方民族;狄代表以犬(或狼)為圖騰的北方民族,貉則代表以豸(無足爬蟲,《爾雅》:“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為圖騰的東方民族。

一言以蔽之,都是這個民族最突出的特點。只是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字也漸漸有了貶義。不過,“夷”的另一種寫法“殷”則因為是商的別稱,反而成了褒義詞,這就是歷史跟我們開的一個玩笑了。

參考文獻:

1.胡阿祥、宋豔梅:《中國國號故事》,濟南:齊魯書社2019年。

2.胡阿祥、沈志富:《中國名號與稱謂的故事》,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5年。

3.林惠祥:《中國民族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