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為鞏固政權所做的努力最終揭開了統一的序幕

導語:

從唐朝的覆滅到北宋一統中原這半個多世紀期間,在中國歷史上稱之為"五代十國"。這是一個最為動盪的時期,南北方政權頻頻更迭,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據悉,佔據中國北方黃河流域的五個政權共存在了53年,更換了八姓十四君,更別說同時在南方存在的十個政權,可以想象這是多麼混亂的一個時期。俗話說: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混亂的時期總會有統一之時。歷史上隨著柴榮的病逝,趙匡胤黃袍加身,至此,中原一統的趨勢漸趨形成。

1.後周政權建立

廣順元年(951)正月,郭威在開封稱帝,為太祖,國號周,史稱後周。郭威生於寒門,從小熱愛兵法,後憑藉一腔勇猛應徵入伍,此後便專心研讀各類兵法書籍。幸得石敬瑭、劉知遠的賞識,官居樞密使。因後漢隱帝想要剪除權臣,欲殺郭威,郭威遂反。此時正是公元951年,郭威在部下的擁立下稱帝。

後周為鞏固政權所做的努力最終揭開了統一的序幕

(圖一:後周太祖郭威畫像)

其實在後周太祖建立政權初期,曾面臨著嚴重的內外憂患問題。外部方面,南方地區的南唐政權剛滅亡了閩政權,勢力得到迅速擴展;四川的後蜀政權勢力也在不斷壯大。

在北方,新生的後周政權面臨著後晉的威脅;同時還有北部的契丹正虎視眈眈欲待進攻。內部方面,長期的軍閥割據,戰亂流離,加深了政治腐敗、經濟凋敝等問題,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尖銳。面對這樣嚴峻的局勢,建立政權已屬不易,要鞏固新生的政權更是難上加難。

2.後周太祖的改革

鞏固政權,無非是要恢復生產,使社會安定下來。方法不外乎開源與節流兩種。考慮到開源需要財力物力的前期投入,這對於剛剛建立的新政權來說過於勞民傷財,不是一個好辦法。另一方面太祖出身寒微,明白節儉的重要性。因此在政權建立伊始,後周太祖便採取節流這一辦法,躬行節儉。在司馬光《資治通鑑》卷290《後周紀》中有過這樣的記錄:"朕起於寒微,備嘗艱苦,遭時喪亂,一旦為帝王,豈敢厚自奉養以病下民乎?"他身體力行,碎珍奇,寬刑罰,撫流民,廢牛租,一定程度上使北方地區的民力得以舒緩,也為周世宗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周為鞏固政權所做的努力最終揭開了統一的序幕

(圖二:周世宗柴榮)

太祖自公元951年建立政權始至公元954年終,不過短短四年時間,無論是改革所需要的時間還是改革的力度都遠遠不夠,且收效甚微。隨著顯德元年(954)郭威死,周世宗柴榮繼位,便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中原一統的趨勢正式拉開帷幕。

3.周世宗的改革

如果說後周太祖採用的是節流的辦法來鞏固政權,那周世宗便主要是將開源與節流兩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同時更傾向於開源。周世宗深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道理,從繼位開始,他便首先著力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因為長年的戰亂頻仍,人民被迫離開土地,開啟流亡奔命的日子,這樣一來,大量土地便被荒蕪了起來。人民貧苦,國家也同樣因缺乏稅收而積貧。因此要恢復經濟,首先要把荒地利用起來,根本上是要把廣大流民召集回來,進行生產。周世宗把無主荒地分發給這些逃亡人來耕種,並且優待從遼朝返回的逃戶。

不僅如此,他獎勵耕墾,先免除農民先前欠下的夏、秋兩稅,取消部分苛捐雜稅和一些徭役。這樣便將農民穩定在了土地上,一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以提高,後周財政收入也有所增加,社會得以安定,也有利於後續改革的開展。

提起周世宗,便不得不提他的滅佛事件。自隋唐起,佛教事業興起並得到進一步的蓬勃發展,滅佛確實是對佛教文化的一次巨大的摧殘,但就當時社會現狀來看卻也是不得不進行的一項改革,只是方法過於激烈。當時因為長年的戰爭,人民死傷慘重,勞動力已經十分缺乏了,而耕地、打仗這些都需要很多年輕力壯的勞動力。佛教寺廟的存在,為人民逃避兵役與賦役提供了很好的藉口,很多人便紛紛剃度為僧尼,更加導致了勞動力的極度缺乏。於是,顯德二年(955),周世宗便頒發詔書,要求限制寺院,減少浮食,並將佛像悉數盡毀,迫使大量僧侶還俗。

後周為鞏固政權所做的努力最終揭開了統一的序幕

(圖三:世宗滅佛事件)

黃河水患歷來是久治不絕。尤其是梁、唐相爭時,後梁決河禦敵,更是造成此後水患氾濫。顯德元年(954),周世宗派宰相李谷親赴治河州縣主持治河,對下游各處決口處進行了修治。顯德六年(959),原武(今河南原陽)河堤決口,又派吳廷祚發調近縣2萬民夫堵口。這些大規模治河措施的施行,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黃河的水患,沿河農業得以發展。同時,疏浚河道的工作也在各地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水上巷道暢通之後,往來貿易進一步帶動了沿河經濟的發展,後周都城開封也因此繁榮起來,成為代替長安、洛陽的新興的大都市,並逐漸上升為全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為北宋都城的佈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政治上,他屢次下詔求賢納士,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有自布衣上書,下位言事者,多不次進用。"不僅如此,還嚴懲貪官汙吏,提倡節儉。為"懲眾耳",處死大將軍孟漢卿,即使是郭威舊部的葉仁魯,因貪贓絹錢,依舊毫不留情面地處以死刑。

唐末五代以來,各路節度使紛紛起兵為王,到後周建立時,驕兵悍將的陋習早已積累甚深,加之後周初期,軍中多為羸弱兵士,不聽節制不說,戰鬥力也是相當底低下。柴榮剛繼位時就經歷了一場高平之戰,毫無疑問,這場戰爭以大敗收場。也正是這場失敗的戰役,完全暴露了後周軍隊的弱點,柴榮深知非整頓軍紀不可。高平之戰後,世宗為申明軍紀,先將禁軍首領樊愛能、何徽等臨陣脫逃者悉數斬殺於帳前,樹立了軍威。

後周為鞏固政權所做的努力最終揭開了統一的序幕

(圖四:高平之戰簡圖)

4.為統一所做的準備

後周建立政權僅僅10年的時間,在這十年中,對內便是進行以上一系列改革,使經濟得到恢復。對外不斷擴張領土,將北方多地統一起來。

後周為鞏固政權所做的努力最終揭開了統一的序幕

(圖五:五代十國前後期形勢對比圖)

具體來說先是討伐後蜀,收秦、成、階、鳳四州之地,把西部局勢穩定下來;後對南唐開戰,迫使南唐割地求和,把江北光、壽、廬、舒等十四州收歸後周所有;顯德六年(959),周世宗還親自北伐契丹,收復瀛、莫、易3州17縣之地。當各方勢力日漸衰微的情況下,後周政權正在一步步壯大,在這種此消彼長的情形下,短短十年便取得如此斐然的成就。

後周為鞏固政權所做的努力最終揭開了統一的序幕

(圖六:五代十國形勢圖)

結語:

總的來說,周世宗的這一系列大大闊斧的改革措施,主要目的是要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穩定社會秩序,加強軍隊戰鬥力,最終達到鞏固政權,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從表面來看只是對後周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站到歷史的高度,長遠來看後周所做的最大的貢獻,便是邁出了統一全國的步伐,為北宋統一全國奠定了歷史的契機。


參考文獻:

司馬光:《資治通鑑》

王偁:《東都事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