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君相博弈、鞏固政權、自身腐朽——武則天時期士族地位為何下降

君相博弈、鞏固政權、自身腐朽——武則天時期士族地位為何下降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宗族門第觀念深厚,因之而產生的門閥制度也影響了中國歷史數百年。三國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地主能夠憑藉家世出身來參與政治。西晉則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將世家大族的特權逐步的提升,使西晉初步形成了門閥政治的格局。

到東晉時,門閥制度發展到了頂峰,門閥士族勢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於皇權,皇帝都要依賴士族的支持。從東晉後期開始,門閥制度逐漸衰落。到隋唐兩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改行科舉制,門閥制度終於走向消亡。對於這一變化產生的原因,與武則天在掌權前後所採取的幾項措施有極大關聯。

一、庶族與門閥的鬥爭

永徽年間,唐高宗即位後不久,朝野上下就因皇后廢立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當時,在這場鬥爭中形成了兩派。一派是以出身名門士族

的王皇后、太上國舅長孫無忌和顧命老臣褚遂良等為代表的反對派;另一派是以出身庶族寒門的武則天、大臣許敬宗、李勣為代表的贊成派。鬥爭的結果,反對派失敗,褚遂良等被打壓,王皇后被廢,武則天取而代之,並逐漸參與到朝政之中。

鬥爭過程中武則天對於長孫無忌的態度。最開始,武則天是想要拉攏長孫無忌的。高宗在有了廢王立武的想法後,與武則天一同到長孫無忌的府上。只是,武則天與高宗雙雙登門送禮說情也未能得到無忌的支持,“竟不順旨。”之後,武則天又轉託許敬宗去求情,禮部尚書許敬宗規勸無忌,無忌厲色折之

自此,“武后以太尉趙公長孫無忌受重賜而不助己,深怨之,”武則天於是開始疏惡長孫無忌。武則天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拉攏各方勢力,增加自己上位的籌碼,維護自身利益,而並不以雙方所代表的勢力階層來作為劃分自身勢力陣營的依據。其次是唐高宗支持立武則天為後的行為。

君相博弈、鞏固政權、自身腐朽——武則天時期士族地位為何下降

按理說高宗應是門閥士族的總代表,但他在皇后廢立一事上,卻與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一幫士族大臣作鬥爭,堅持廢掉出身關隴名門的王皇后,而支持擁立庶族寒門出身的武則天為後。可見,這並非是一次士族與庶族的鬥爭。

這一場皇后廢立之爭,並非是關隴門閥與庶族寒門的鬥爭,應是一次皇權與相權的鬥爭,是高宗與長孫無忌之間對於權力的爭奪。長孫無忌在貞觀、永徽年間,權勢日益隆盛,最後已達到外戚干政的地步。太宗在位時,無忌作為玄武門之變的功臣,被封為齊國公。之後由於太宗的寵信,漸有左右朝政之勢。

到高宗即位後,因無忌有立儲定策之功,“以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而高宗對長孫無忌更是言聽計從,“無忌以元舅輔政,凡有所言,上無不嘉納。”這使得無忌得以相權獨攬,甚至到了凌駕皇權的地步。

面對這一現實,高宗選擇了以一種特殊的手段來解決權力分配的矛盾,這一途徑便是廢王立武。這一事件使得君權與相權的鬥爭變得明朗化了。可以說,君相權力的鬥爭以廢立皇后為契機展開,到無忌投繯自盡而告終,宣告了君權的勝利。而廢立皇后,只是這場較量中的一個側面而已。

君相博弈、鞏固政權、自身腐朽——武則天時期士族地位為何下降

這場鬥爭,以贊成派的勝利而結束。所以,在鬥爭結束後,勝出的贊成派勢必會乘勢崛起,找到自己的依附對象,並藉機打擊對手。而贊成派多數是一些

出身寒門的庶族官僚,反對派則大多數是原來的一些當權派,多出身於世家大族。因此,這在客觀上,提拔了一些庶族地主,打擊了士族勢力,致使門閥士族地位下降。

二、為何武則天能夠打擊門閥士族的地位

1、主張編撰《姓氏錄》

武則天登上後位,為鞏固自身地位,在得不到舊士族支持的情況下,只能選擇通過籠絡庶族地來獲得支持。於是採納了許敬宗等人的意見,以高宗的名義改《氏族志》為《姓氏錄》。

在修訂《姓氏錄》時,是以唐官品為標準,以五品為界的,凡是五品以上官員,都可以寫進《姓氏錄》中,五品以下的官員,都不能寫進去。這樣就把大批地方大姓取消了。

門閥士族的社會地位逐步和官品高低融為一體,直接

打擊了地方豪強望姓的政治勢力,而通過其他渠道,特別是軍功晉升的官員,就得到了合法保護,“於是兵卒以軍功緻五品者盡入書限。”大量庶族地主因此而提高了社會地位和社會影響,得以進入統治集團,進一步打破了士族與庶族的界限,加速了門閥士族的衰落。這是對門閥士族勢力的初步瓦解。

2、大力選拔人才

武則天掌權之後,舊的當權派還存在著一些勢力,為維護自身利益,鞏固統治,在得不到士族官僚的有力支持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培植新的勢力為自己所用,籠絡和提拔一部分人來作為自己的左膀右臂,與反對自己的舊當權派進行對抗。為此,武則天進一步發展了科舉制,廣泛羅致人才。

君相博弈、鞏固政權、自身腐朽——武則天時期士族地位為何下降

當然,武則天對於所有出身的人都一視同仁,但是門閥士族早已充斥著各種矛盾。享受著奢侈的生活,一貫保持的文化優勢,也逐漸喪失,他們已無法適應時代的需求,以致無法以科舉入仕,身份地位降低。

後又開創殿試製度。她親自考問貢生,發現人才,破格錄用。據《資治通鑑》記載:“天授元年二月,太后策貢士於洛城殿,貢生殿試自此始”。為選拔軍事人才,網羅將帥人選,702年,武則天參照文科創設了武科。武舉考試的內容側重於武藝,“兼及舉重和身材,言語之選”,及第標準較為嚴格。

武舉及第者,即取得做武官的資格,以後就可以在兵部參選授官。武舉作為科舉制的常科科目之一,每年舉行一次,其開科的定時性及“投牒自應”的靈活舉薦方式,為天下豪傑武士提供了更多的入仕機會。而且由於武舉考試注重武藝,項目多,實用性強,標準、規則固定統一,從而得以篩選出許多優秀的武藝人才。

武則天重視科舉制度而輕視靠各種特權進入官僚集團的行為,給予了庶族有能之人一個相對公平的入仕機會,降低了門閥士族的威望。而武則天增加進士的錄取名額,破格用人,“不惜爵位,以籠四方豪傑自為助”,並詔令內外九品以上的官員和百姓都可以自己舉薦請求升官或做官等一系列措施。

為普通地主廣開仕途,提供了更多庶族入仕的機會,奠定了庶族地主在政治上的優勢,使其獲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打擊了門閥士族,降低了其政治、社會地位。這個時候門閥子弟難以得到重用,實力自然就衰減下去。

3、鼓勵官民舉薦人才

君相博弈、鞏固政權、自身腐朽——武則天時期士族地位為何下降

武則天為廣攬英賢,一方面發展科舉制度,《舊唐書·武則天》中雲:“其有志行可錄,才用未申,亦聽自薦”;垂拱元年,武則天曾下詔:“內外百官九品以上及百姓有才能者皆可自薦”。狄仁傑當初只是一個地方官,婁師德把他推薦給武則天,成為名相。侍御史張循憲奉旨外巡,發現前平鄉尉張嘉貞有異才,回朝後薦於武則天。

武則天召張嘉貞進京殿試,發現他確實才華出眾,立即拜他為監察御史,提升張循憲為國勳郎中,褒獎他為國薦賢之功勞。狄仁傑更是常常以薦賢為意,他所引薦被提拔的“桓彥節、敬暉、竇懷貞、姚崇等至公卿者數十人”。這些人正好替代了當初門閥所佔據的職務,真正的使他們難以在朝廷上再有一席之地。

4、任用酷吏

武則天掌權後,為鞏固統治,加強皇權,就要平衡宮廷內部不同階級、不同政治集團之間的力量對比,以一個勢力來牽制另一個勢力,在

相互鬥爭中獲得一種朝廷內政治上的平衡。所以,武則天不僅任用了狄仁傑、張柬之這樣的賢相,更主要的是任用了周興、來俊臣、索元禮等酷吏,專辦謀反大案。對於反對勢力,武則天的做法常是“威刑以禁異議”。

酷吏為羅織罪名,製造了許多可怕的刑具,對被告人進行摧殘,對官員肆意誣告,導致“是時,酷吏恣橫,百官畏之側足。” “朝士人人自危,相見莫敢交言,道路以目。或因入朝密遭掩捕,每朝,輒與家人訣曰:‘未知復相見否?”而對於這些酷吏,“中外畏此數人,甚於虎狼。”沒人能逃過這些酷吏之手。

從許多史料中可以看出,武則天利用酷吏誅殺的主要是一批反對自己的門閥士族,尤其是關隴軍事集團。經過酷吏的屠殺清洗,打擊了恣行暴虐的門閥士族勢力,以李唐宗室為首的關隴士族元氣大傷,士族地位下降,而擁護武則天的庶族官僚則得到扶植,實力迅速增長,地位上升。

君相博弈、鞏固政權、自身腐朽——武則天時期士族地位為何下降

綜上所述,武則天時期門閥士族地位的下降,其根本原因並非是士族與庶族兩大勢力鬥爭的結果,而是由於君相之間對權力爭奪、統治者鞏固政權的需求以及士族階級自身的腐朽性所造成的。

三、結語

綜覽門閥制度的發展歷程可知,武則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

士族地主勢力趨向衰亡庶族地主勢力不斷上升的時代,是士族地位發生變化的一個重要時期。武則天所實施的多項舉措都為唐朝的高度繁榮提供了大的幫助。將唐朝營造成為民風開放、政治清明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