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江南多才子?沒有那麼簡單!江南地區是如何從武到文地蛻變

何處是江南?最初的江南是大江大河以南,秦漢之際江南是指荊楚湘江之地,南北朝東擴到江浙一帶,明清指是以蘇州府和松江府為核心區域太湖流域,現在泛指太湖流域附近。

說到江南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小橋流水、詩情畫意,盛產才子。充滿文藝氣息的江南文化,極大豐富了中華文化的詩性審美。但江南的詩情即非與生俱來,更非一蹴而就。其文化的崛起和形成,得益於文明進程中一個又一個契機。

自古江南多才子?沒有那麼簡單!江南地區是如何從武到文地蛻變

江南地區,蘇州楓橋

<strong>那江南地區如何發展成今天的樣子呢?


外剛內柔階段

“吳、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漢書·地理志》。

春秋時期,吳越地區(江南的前身)人們的價值觀以“外剛內柔”的尚武之風為主流,“輕死易發”、“好相攻擊”這種對吳越地區記載很多。當地人民性格彪悍,一言不合就劍拔弩張,和今天看到江南那種謙謙君子截然不同。

江南地區這種剛強尚武的緣由是吳越地區河流交叉,經常發生水災,當地人民既要與“江海之害”作鬥爭,又要抵禦敵國的侵伐。吳越時期的江南,各國征戰頻繁,子弟驍勇善戰,從不輕易屈服。

尤其吳越兩國水火不容,連年征戰。公元前494年的夫椒之戰,越王勾踐戰敗,被迫屈服於吳。被釋放回國後,經過十年的積累、十年教訓,最終把吳國滅掉。著名的典故“臥薪嚐膽”就是那個時候發生的。

自古江南多才子?沒有那麼簡單!江南地區是如何從武到文地蛻變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劍

尚武精神融入江南地區人民的骨子裡,從專諸、要離為刺客、孫武練兵,到“吳王金鉤越王劍”的寒氣,乃至後世孫策逐許貢、陸遜戰魏蜀,無不體現江南人民骨子裡那種驍勇善戰、視死如歸的剛強意志。

即使到了秦漢時期,江南地區被納入中國版圖,當地也融入漢人。由於文化基因具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幾百年時間江南地區性情變化依然如昔。秦末霸王項羽起兵吳郡,項梁率江東子弟八千壯士渡江北上的壯舉;漢高祖劉邦“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以鎮之”,而封其侄子劉濞於吳;漢時“吳兵銳甚,難與爭鋒”是普遍的觀點,三國時還有有“江南精兵,北土所難,欲以十卒當東一人”的說法,都是江南剛強尚武的表現。

自古江南多才子?沒有那麼簡單!江南地區是如何從武到文地蛻變

吳兵銳甚,難與爭鋒

明代姜漸在《修學記》中說:“自泰伯以天下讓,而吳為禮義之邦;自言偃北學於聖人,而吳知有聖賢之教。由周而降,大卜未嘗無亂也,惟吳無悖義之民;由漢以來,天下未嘗無才也,惟吳多名世之士。雖閱千數百載而泰伯、言偃之風,至於今不泯”。雖然有傳說中的泰伯讓國、季札觀禮,有“南方夫子”之稱的言偃等。但此時江南地區民風中的

“剛”佔據上風,整體呈現外剛內柔

江南地區剛柔的轉變

秦漢開始是江南文化的過渡期,秦王滅楚,在江南設會稽郡,推行民族融合。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把14.5萬關東貧民,遷入會稽,其後又把北方大族遷徙於此。在秦漢二朝的努力下,生產力有所提高,使江南地區山行水處、耕戰一體的越地先民,接受北方耕讀文化的薰陶。相對於經濟發達的中原地區,江南卑溼,丈夫早夭,總體落後,和我們眼中的“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相差甚遠。

西晉平吳後,中原地區對吳人的印象仍然是“吳人輕銳,難安易動”。儘管晉武帝採取華譚與劉頌的策略,任用吳人,如陸機到洛陽任著作郎,然而,北人對吳人的態度依然是輕慢的。

<strong>歷史發展給江南一個崛起的契機

公元307年,長達16年的

八王之亂,使得西晉政權瀕臨崩潰,琅琊王司馬睿渡江到了健康(南京),建立東晉王朝,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永嘉南渡”。

自古江南多才子?沒有那麼簡單!江南地區是如何從武到文地蛻變

“永嘉南渡”人口的南遷

永嘉南渡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北方政權的南遷,也是第一次大規模人口南遷。北方遷往南方人口達到90萬之眾,佔全部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此次永嘉之亂導致的人口南遷,使一個南方人的天地,變成一個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融合的一個重要契機。使江南地區從好勇尚武民風向崇文、重教的風俗轉變的一個重要的時機。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政治上最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在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比肩於歐洲的文藝復興。“永嘉南渡”的人民以北方士族為主,多數文才相尚,有很強的文化素養。此時江南地區沒有北方漢儒的禮法束縛,北方士族精神上得到了極大的解放,思想活躍自由,帶來中國歷史上一次文學藝術繁榮-魏晉名士之風

以"竹林七賢"和"蘭亭名士"(謝安、王羲之、王徽之、劉惔、王蒙、支遁、孫綽、許詢等人)為代表的魏晉名士,以狂放不羈、率真灑脫而著稱,形成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魏晉風流"。

自古江南多才子?沒有那麼簡單!江南地區是如何從武到文地蛻變

魏晉風流中"竹林七賢"



<strong>江南外柔內剛轉變在魏晉南北朝形成還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strong>1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逐漸消靡了江南地區的尚武精神。

六朝時期,中原地區由於是政權中心,長期戰亂不止,此時江南地區由於長江的阻隔,相對安定。東晉王朝已經滅亡,江南當時屬於揚州刺史,但不設置軍府。因為揚州為文治區域,江南地區自然沒有兵器鎧甲,故云“東路無禁貨”。政治和軍事的區分,遠離中原戰亂,久而久之產生了苟安心理。南朝在軍事上消沉不振,訖陳土宇更狹,欲振乏力,最後被隋朝所滅。到隋唐初期,這種在軍事上採取消極的態度,讓文化得到積極的發展。長期安定的和平環境使江南地區尚武的剛強之氣逐漸轉變為崇文的柔美之風。

<strong>2宗教對江南地方的影響

在六朝亂世的政治環境下,各種文化尤其老莊清靜無為的玄學思想也是影響江南地區重要文化之一。玄學的基礎是個人主義和自然主義為中心,個人主義導致個性的覺醒和張揚,自然主義導致親近山水自然。

玄學所強調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消除物我對立,主張人與自然的圓融,進入精神的忘我狀態,正與中國傳統的“

天人合一”的文化基因相契合,而老莊之學是南方特有的柔性學說,因此,由老莊之學發展而來的玄學對六朝時期吳地士人崇尚自然的柔性性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自古江南多才子?沒有那麼簡單!江南地區是如何從武到文地蛻變

南朝佛教的盛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描述東晉南朝以後佛教的盛行。梁朝時期,佛教教義和戒規利於朝廷的政權統治,因此受到統治者的保護與提倡,梁武帝甚至正式宣佈佛教為“國教”。

《吳郡圖經續記》雲:“自佛教被於中土,旁及東南,吳赤烏中,已立寺於吳。其後,梁武帝事佛,吳中名山勝境,多立精舍。因於陳隋,寢盛於唐”,並且,吳中民風尚文,“蓋朱買臣、陸機、顧野王之徒,顯名於歷代,而人尚文”;又名僧輩出,“支遁、道生、慧響之儔,唱法於群山,而人尚佛”。其結果,暴力、尚武的行為被“多儒學,喜信施”之風所取代。

隨著民族交流與文化融合的不斷深入以及政治、經濟的不斷髮展,東晉南北朝被稱為江南文化的奠立期。使江南文化結構重構,最大特點就是由剛而柔、由武入文,亦文亦武、亦剛亦柔的二重結構,至此江南文化為之一變。

到了晉代,江南地區開始轉變為“舊俗輕悍”。東晉以後,受到經濟的發展、民族的南遷、社會環境的穩定以及宗教融合等因素的影響,到南朝宋時,“吳人不習戰”、“南人怯儒”之說竟成為官場定論。最能體現這種變異的是六朝時期士族命運的轉變,他們由從事社會管理的政治精英轉變為從事文化創造的知識精英。

陶淵明,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顏延之,在當時的詩壇上聲望很高,和謝靈運齊名,並稱"顏謝"。沈約,南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自古江南多才子?沒有那麼簡單!江南地區是如何從武到文地蛻變

陶淵明



<strong>東晉南北朝之後各個朝代對江南外柔內剛性格的鞏固

<strong>1地方統治者的倡導,“何似姑蘇詩太守,吟詠相繼有三人”。唐代三位大詩人韋應物、白居易和劉禹錫先後做過蘇州刺史,他們“開了一代文風,用他們的詩歌和言行,唱和和雅集,帶動了地方文化的發展”。

宋朝推行的重文輕武政策,在江南形成了普遍的社會觀念。宋仁宗時,范仲淹開闢蘇州南園為府學,延請名儒胡緩為師,從者日眾,人文騷起。

道光《蘇州府志》記載:“天下郡縣學莫盛於宋,然其始亦由於吳中,蓋範文正以宅建學,延胡安定為師,文教自此興焉”。故而,“吳下全盛時,衣冠所聚,士風篤厚,尊事者老。來為守者多前輩名人,亦能歷其習俗以成美意。…,此風惟吳邦見之”。

<strong>2科舉制度的刺激,隋唐以後,科舉制度的興起,學子可以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此時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南移,文化中心也相應的到了南方。江南地區參政者越來越多,加速了江南對文化的重視。到北宋“

紹聖、崇寧”年間,一改北宋以前重臣將相多為北人的狀況。

同樣“學而優則仕”入世思想基礎上的科舉制為寒門子弟入仕創造了條件,但是科舉所耗費的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以及入仁後權利的傾軋與官場的爭鬥,使士人身心疲憊,政治失意。較高的文學素養和雄厚的家財使他們延續了六朝以來隱逸文化。

北宋被貶罷官的蘇舜欽就是在蘇州地區,買池作亭,取義《楚辭·漁父》,名曰“滄浪亭”。後世很多“歸隱”人士,也把江南作為最重要的選擇。

自古江南多才子?沒有那麼簡單!江南地區是如何從武到文地蛻變

蘇州滄浪亭

<strong>3江南經濟的促進文化的發展,唐宋時期商業的發展,尤其唐代以來書市的出現,為當時詩的廣泛流行提供了重要的媒介,文化也成為一種商品被廣泛傳播。

如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的詩在揚、越帶被大量印刷,並在各城市發售。宋代發明的活字印刷,讓私人印刷也興起,書業貿易得到普遍發展。杭州、四川、福建和京城(汴梁)是當時印刷業的中心,商業不僅有利於文化的廣泛傳播,也使文化有了自身的商業價值,促進江南文化的發展。

<strong>4兩次重大的北人南遷,安史之亂和宋室南渡是唐宋兩次重大的北人南遷事件。唐朝天寶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亂,使中原地區遭到嚴重破壞,北方少數民族趁邊防空虛大量內遷。安史之亂引發的中國第二次人口大遷移,從根木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佈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中國人口地理分區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另外一個宋朝(1127年),

靖康之變和宋室南渡,這個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三次人口遷徙。此後中國淮河以北大片土地淪為金朝的領土,大量的王族、官員、士民湧向南方荊湖、兩浙等地。給江南地區帶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技術,使“蠻荒之地”大都變成了“魚米之鄉”。宋代以後在風俗習慣上南北融合,經濟上南強北弱的局面完全確立。

自古江南多才子?沒有那麼簡單!江南地區是如何從武到文地蛻變

南宋初期人口南遷,南北人口比例

東晉南北朝之後,江南地方崇文尊禮之風成為主流。唐宋二朝,江南地區武風衰微而文風特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相對安定的政治社會環境使南方地區更多地保留了中國文化傳統的精神,使六朝以來形成的崇文尊禮之風得以不斷傳承,成為江南文化的主流。此時江南的柔(文)已經在剛之上,形成了<strong>外柔內剛的特點。


<strong>結語

江南文化是在江南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影響下,多元文化融合的產物。在東晉時期“永嘉南渡”北人南遷,和佛教的傳入,多種文化的交合,使春秋時期的“外剛內柔”到六朝以後的“外柔內剛”的突變,民風也呈現出從尚武崇文的轉變。唐宋二朝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之後,江南地區人文薈萃、文風鼎盛便是這一時期文化基因產生變異的結果。因此到了明清時期,江南成為重要的人文和財賦之地,此時已經成為康熙眼中的“

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之地。才有我們熟知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

自唐朝以來,中國歷史上一共有638個狀元,僅蘇州地區就有60個,佔了將近百分之十。1955-2009年,當選中國兩院院士,江蘇籍的有323人,高居各省區之首;上海籍的有234人,居第二;浙江籍的有223人,位居第三,以上是組成江南地區重要省份。

自古江南多才子?沒有那麼簡單!江南地區是如何從武到文地蛻變

江南烏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