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
宋高宗趙構可以說是譭譽參半,爭議頗多的一個歷史人物。他在宋朝大廈將傾之際,力挽狂瀾,保住了大宋的一半江山,讓宋朝又續命達152年之久。可以說,趙構絕對是能夠影響歷史走向的少數幾個歷史人物之一。但是,趙構又因為堅持和金國議和,甚至不惜指使秦檜殺死了抗金名將岳飛,而飽受詬病。
那為什麼趙構在老當益壯之時,突然宣佈禪位孝宗,去做太上皇了呢?這要從趙構最初的經歷說起。
原本,趙構是一位文武雙全,英勇無畏之人。趙構自幼勤於習文練武,學識淵博,善於謀略,身體也很強健,可以輕鬆拉開一石五斗(約150餘斤)的硬弓。這也是趙構能夠力挽狂瀾,建立南宋基業,活到80多歲的重要原因。
靖康元年,金人南侵,趙構主動請纓,願意前往金軍大營去做人質。臨行前,他還對欽宗說,如果宋金開戰,不用顧慮他,儘管打。此時的趙構,面對強敵,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英雄氣概十足。
趙構到了金營,也不辱使命。他面對金兵,每天都是“意氣閒暇”,沒有絲毫的恐懼。金軍元帥完顏宗望看後,懷疑這位趙構是假冒的親王,堅持讓宋朝換一個。趙構憑藉他的無畏,竟然撿了一條命,被金兵放了回來。趙構這次的表現,不但讓徽欽二帝刮目相看,滿朝的文武大臣也無不敬佩之至。
那為什麼趙構突然變成了貪生怕死,屈膝求和之輩呢?這和趙構經歷的一些事情有關。
金軍第一次進攻宋都開封,由於李綱的奮力抵抗,金軍未能破城,這才將趙構送去為人質議和,金軍退走。但沒過幾個月,金軍再次兵分兩路南侵,而趙構也再次被欽宗派去議和。
趙構走到磁州時,被駐紮磁州的宗澤攔住,說金軍已經有親王為人質,根本就無意議和。隨同趙構一起出使的資政殿學士、兵部尚書王雲也認同宗澤的說法,勸趙構回朝跟欽宗說明情況。結果,磁州的百姓聽說又有大臣要去和金軍議和,就包圍了趙構、王雲一行。州民大罵王云為奸賊,並在趙構面前,活活將王雲打死了。磁州百姓的衝動之舉,讓趙構從此對普通百姓有了不同的看法。
趙構沒有去金營議和,而是受命去募兵,躲過了靖康之難,成了唯一逃脫的皇室成年男性。在李綱、宗澤等人的擁護下,趙構登基稱帝。金軍得知消息,一路追擊,把趙構給逼得在海上漂了一個多月,才算撿了一條命。從此,趙構得了嚴重的恐金症,還被嚇得再也沒法跟后妃生娃了。
趙構好不容易躲過金軍追擊,逃到了杭州,過上了“西湖歌舞幾時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日子。結果,因為沒有好好聽諸葛武侯,在千百年前就已經說過的“親賢臣,而遠小人”的忠告,開始寵信宦官和佞臣,導致苗劉兵變爆發。趙構被逼讓位,並被軟禁。
苗傅在兵變時,曾說過一句話:“帝不當即大位,淵聖來歸,何以處也?”意思就是,你趙構本就不應該稱帝,如果你不讓出帝位,等徽欽二帝回來的時候,該怎麼相處呢?正是這根刺,深深紮在了趙構的心裡。從此,趙構不再容易信任領兵的將領,他同時還下定了決心,絕不會讓徽欽二帝還朝。這也是岳飛、韓世忠最後不受信任,岳飛最終被處死的一個最大誘因。
還好,苗劉兵變沒有得到其他將領的支持,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將領紛紛發兵勤王,很快平定了叛亂,趙構得以復位。在中興四將、吳璘、劉錡等將領的輔佐下,趙構成功擊退了金軍的數次南侵,並通過秦檜與金軍議和,穩固了南宋的江山。
好日子剛到,那為什麼趙構突然要禪位孝宗趙昚呢?主要是因為金國撕毀了當年秦檜通過處死岳飛,才換來的《紹興和議》,再次舉兵攻打南宋導致的。
1161年,金朝皇帝完顏亮率領數十萬大軍,號稱百萬,渡過淮河,陳兵長江岸邊。趙構早已經被金軍嚇破膽了,一聽到數十萬金軍南下,立刻發佈詔書,準備“散百官”,快跑快跑。宋高宗這逃跑皇帝,絕對不是吹出來的。
好在,宰相陳康伯力主抗金,燒燬了詔書,力促趙構親征,駕臨健康(南京),全面抗金。因為金國內亂,完顏亮倉促出戰,採石磯一戰,宋軍以少勝多,擊退了金兵。不久,完顏亮被部將所殺,金軍於當年十二月全面撤退。
這次宋金大戰,雖然宋軍獲勝,但是趙構又被驚嚇了一次,還被大臣“脅迫”了。趙構在權衡了數月之後,最終決定禪位。趙構並不是一個昏庸之君,他退位後有幾個好處。
第一、趙構再也不用被逼御駕親征,面對金軍擔驚受怕了。
第二、禪位給趙昚之後,金軍再次南侵時,趙構作為太上皇,就可以不再受人脅迫,毫無顧忌的一路向南,溜之大吉了。這是學徽宗,為逃跑提前做好了準備。
第三、趙構不信任武將,也不信任百姓,而唯一還能隱忍使用一下的主和派秦檜也死了,他已經無依無靠了。這應該是趙構禪位時“倦勤”的主要原因,嚴重缺乏安全感呀,太累。
第四、宋軍擊敗完顏亮之後,士氣大振,宋人的抗金熱情大漲。高宗雖然從內心是主和的,但是,秦檜死後,沒了議和的得力大臣。同時,他不願再去打壓此時佔優勢的抗戰派大臣,而且他也覺得金人出爾反爾,實在可惡,應該教訓教訓。所以,趙構才決定禪位給趙昚,由孝宗去做與金軍開戰的事情。趙構也想打打看,這也是孝宗給岳飛平反時,他沒有反對的主要原因。孝宗跟金國開戰,實在打不過的時候,他趙構還是可以跑的。
第五、趙構唯一的兒子已經早早夭折,無子的趙構也要為自己的後事考慮,他也不想死後被清算。因此,他早早選好了太祖趙匡胤一脈的趙昚。趙構選擇趙昚,一是,趙昚繼位將面對壓力,原本應該選血緣更近的太宗一脈,選了趙昚,會有人不滿;二是,有人不滿,趙構就不會被完全架空,趙昚要依賴他,他就可以做有實權的太上皇;三是,提前禪位,幫趙昚穩固皇位,可以讓趙昚更感激他;四是,他還活著,還可以監督趙昚,如果趙昚有反對他的表現,還可以儘早將趙昚趕下皇位;第五,趙構還順便得了一個還位太祖後裔的美名,好處全讓趙構得了。
不能不說,趙構的心思很深沉。好在雖然孝宗北伐,進展也不順利,但是金軍也沒能渡過長江。臨安很安全,趙構也得享天年,活到了81歲的高齡。
奕天讀歷史
趙構主動退位,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他對太子趙昚比較放心,認為即便自己退位了,太子也不會對他不孝,他依然可以掌握部分權力。
第二,皇帝這個位置他算是坐夠了,累的半死不說,還整天擔驚受怕,他想過幾年不用操心的舒服日子。
第三,退位之後,太子趙昚就是宋朝的首席負責人,金軍再打來,由趙昚在前面頂,他只是太上皇,跑路更方便。
以上三點原因中,第三點是直接原因。
說到宋高宗退位,就一定要提到1161年的金海陵王攻宋戰爭。
公元1161年,金國皇帝完顏亮四路伐宋。開戰之初,金軍勢如破竹,宋軍全線潰敗,僅短短數月時間,宋朝在長江以北的領土便全部淪喪於金軍之手。
當時的南宋王朝,除了老將吳璘外,一個能打的將領都沒有。別說是岳飛、吳玠、韓世忠這些大將都不在了,就連秦檜、張俊、劉光世那幫奸臣、長腿將軍也都死了。偌大的南宋,硬是找不到一個能主持大局的人。
面對此情此景,我們的皇帝陛下宋高宗趙構是如何應對的呢?
說出來很搞笑——他先是一通痛哭,接著就打算收拾細軟跑路。(很符合宋高宗一貫的抗金思路)
聽說皇帝又要跑,比高宗年紀略大幾歲的宰相陳康伯當時就暈菜了。趙構啊趙構,你從靖康之恥就開始跑,當時你才18歲,現在你都是個55歲的老頭子了,怎麼還是那副遇事就逃跑的尿性呢?
於是,陳康伯便恨鐵不成鋼的摁住趙構,勸他不要跑。說你要是跑了,那咱大宋就真的沒救了。(沒岳飛、吳玠、韓世忠那種能力挽狂瀾的大將了)
(陳康伯)聞有勸陛下幸越及閩者,誠用其言,大事去矣。高宗聽完這話,覺得言之有理,就勉強答應先不跑,先看看再說。但到了當天晚上,高宗又後悔了,他還是想跑。於是他就給陳康伯下了一道諭旨,說如果再等一天,還沒有金軍退軍的消息,咱就趕緊跑。(“如更一日虜騎未退,且令放散百官”)
陳康伯收到這份諭旨後,心裡那個恨鐵不成鋼的心態簡直要炸了,他在沒告訴任何人的前提下,直接燒了高宗的諭旨。
到了第二天,金軍退兵的消息沒來,宋朝各級衙署也沒有遣散的意向,高宗納悶,就找來陳康伯問情況,到底怎麼回事。
陳康伯說,是我燒了你的諭旨,把你的旨意壓了下來。高宗一聽,他居然還怒了,大罵陳康伯憑什麼燒他的諭旨。罵完後,高宗派人把當時的太尉楊沂中叫來,讓他負責徵集百艘航海大船,保護自己向海上跑路。
楊沂中一開始不知道高宗要跑的消息,因此他聽到高宗的口諭後,也是暈菜了。於是楊沂中就跟陳康伯一起勸高宗,兩個人苦口婆心的勸了半天,才算是再次勉強止住了高宗逃跑的想法這個念頭。並且,楊沂中還學當年寇準逼宋真宗一樣,督促高宗親赴前線鼓舞宋軍士氣。
高宗怕啊,一開始不想去,但經不住滿朝文武的勸,最後還是去了。他到了前線後,由於宋軍取得采石磯大捷,再加上金軍內部火拼,海陵王完顏亮被殺。因此,金朝的這次滅宋之戰才最終不了了之。高宗的皇位算是保住了。
但是由於高宗在這整個事件當中被金人嚇破了膽子。所以他在事件後,便決定退位,把皇位交給太子趙眘。
宋高宗意欲退位的消息一出,滿朝文武對此議論紛紛。很多人猜測,是不是高宗的身體不行了?畢竟他也56歲了。此前的大宋皇帝除了高宗的哥哥欽宗外,沒有一個能活到他這個歲數的。
但後來高宗用事實告訴大家,他退位跟身體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他只是單純的不想再當這個皇帝了。
那麼,高宗為什麼不想當這個皇帝呢?後來高宗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他退位主要是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太子趙眘是個很孝順的孩子,高宗主動退位,他依然掌握部分權力,他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會被降低。
第二,海陵王滅宋之戰,高宗是真的被嚇破了膽,三番四次的想出海逃命。這種擔驚受怕的日子他過夠了。
第三,這點最重要。如果他是皇帝,他就不能隨便跑路。陳康伯不讓他跑路,楊沂中不讓他跑路,滿朝文武也不讓他跑路。都讓他君王死社稷,讓他去前線督戰。雖然這次他又僥倖贏了金國,但是下一次呢?下次會不會又是同樣的情況呢?
而如果他退位了,那情況就變了。太子趙眘變成了皇帝,下次宋金大戰就該趙眘去前線督戰了。而他這個太上皇則毛事沒有,該跑路就跑路,沒人管得著。(仿效他父皇宋徽宗把皇位傳給哥哥欽宗,帶著妃嬪和心腹重要官員跑到江南避難的案例)
所以,當時在高宗看來,他退位是百利而無一害。雖然這會讓他損失一部分權力,但權力相比於他的生命來說,他覺得還是自己的老命更重要一些。
高宗退位兩年後,事態的發展果然就如高宗先前的預料。
金軍再次來襲擾,並且還派人來罵孝宗。高宗聽說後,心裡暗自竊喜,心想如果我還在位的話,想必捱罵的就是我了吧?(金國和南宋是君臣關係,金國使臣是上國來使,可以代表金國皇帝斥責宋朝皇帝,每次罵的還賊難聽,這也是高宗不想繼續當皇帝的原因之一)
隨後孝宗氣不過,主導隆興北伐。高宗聽說了這事後,立即捲鋪蓋決定跑路。而這一次由於他是太上皇了,所以壓根沒人再勸他留下來主持戰爭。
雖然這很丟君王的身份,但在高宗看來,這應該就是他最嚮往的自由生活了吧——生活待遇不能差,還不用負責任。
再之後,高宗借孝宗兵敗一事,重新奪回了部分權力,並不停的給孝宗洗腦,告誡孝宗不要痴心妄想的恢復中原,讓孝宗去給金國皇帝賠禮道歉。
孝宗整天被高宗洗腦式說教,再加上權力也被高宗奪去了不少。最終,原本英氣勃發的孝宗也就漸漸接受了現實——不再妄想什麼北伐中原,老老實實的給高宗背鍋。
至於高宗,他除了沒有皇帝的名號外,什麼都沒有變。他繼續手握大權,住在秦檜當年的府衙(高宗居住的德壽宮就是拿秦檜的舊宅改造的)裡面花天酒地玩美女,瀟瀟灑灑的又活了二十多年。
一直活到他八十歲才嚥氣,結束了他搞笑又很讓後人替他可悲的一生。
所以說,高宗主動退位,並非是他一時興起才決定的,有可能他早就想退位了。南宋皇帝只是金國的臣子,他又打不贏金國,這種兒皇帝當的有什麼意思?還不如找個孝順兒子替他背鍋,他百事順心。
值得一提的是,高宗遇事就跑的毛病並非是他一個人毛病,他的父皇徽宗和皇兄欽宗也一樣有這毛病。徽宗不用多說了,金軍離開封還遠著呢,他就退位跑路;欽宗眼瞅著自己要被金軍圍了,也是想南逃襄陽,只不過大將李綱以欽宗是皇帝為由,堅決不讓欽宗學徽宗一樣跑路,欽宗這才沒跑。
後來高宗遇事就跑,顯然就是遺傳了徽宗遇事就跑的基因。
Mer86
趙構這個人很有意思,好不容易坐穩了皇位,卻突然說要讓位給趙昚,別人哭著求著讓他別鬧,他卻說累了,不想當皇帝了。
不過,他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則不得不說說宋徽宗和宋欽宗。
宋徽宗趙佶一看金人打過來了,嚇暈了過去,醒過來趕緊說,這皇帝咱不當了,讓皇太子即位當皇帝吧!
於是,宋徽宗便這麼將亡國的鍋甩給了宋欽宗趙桓,沒辦法呀,他雖然是個才子,可是字寫得再好看也應付不了金軍。
趙桓也不想接手宋徽宗甩過來的爛攤子,可是也沒辦法,不接也得接,只可惜這個倒黴催的接不好,栽了。
趙構卻是個幸運兒,金軍打到了開封城外,卻突然說要議和,讓宋朝這邊派親王呀、重臣呀去談,所以宋欽宗趙桓派了趙構過去。
趙構到了之後,沒想到卻被金人給扣了下來,王爺呀,你也別急著走了,在咱軍中住上一段時間再說。
趙構沒辦法,心想住就住吧,既來之則安之,所以他是該吃吃,該喝喝,該睡睡。
金人這邊看了趙構這模樣,心裡也打鼓了,宋人怕不是送了個冒牌貨過來吧?不行不行,宋朝,你們得換個親王過來!不許拿冒牌貨忽悠我們!
這麼一來,趙構順利逃過了一劫,不用給人當人質了,不用擔驚受怕了。
可是沒過幾個月,金軍又打過來了,此前出使金國的給事中王雲回來對欽宗說,金人那邊點名讓康王趙構過去議和。
讓誰去,欽宗無所謂,不過金人既然點名趙構了,那也只能讓趙構去了。
趙構也很無奈呀,怎麼又是我?不論他怎麼想,皇帝既然下命令了,他只能去,誰讓他不是皇帝呢?
他一路走到了磁州,這時候磁州知府宗澤跑了過來,對他說,別去了別去了,肅王去了那麼久還沒回來,金人又打過來了,你去了有屁用?留在磁州看看形勢再說。
趙構心裡糾結了,到底是去呢還是不去呢?不去,可是違抗聖旨呀,怎麼辦呢?辦法總是有的,說金人點名讓趙構去的是給事中王雲,推翻王雲的說法不就行了?史書上說“磁人以雲將挾帝入金”,所以殺了王雲,但此事背後恐怕是趙構在推動。
趙構留在了磁州,可是金軍又渡過了黃河,眼看汴梁被圍,趙構又覺得磁州不安全了,所以跑去了相州,然後在河北募軍,後來又一路跑到了山東濟州。
所以,當宋徽宗和宋欽宗被擄去金國的時候,趙構再一次僥倖地逃過了一劫,這運氣你說氣人不?
徽、欽二帝被擄後,宋朝這邊的人一個個坐不住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呀,所以得趕緊再立一帝,誰呢?眾人一看,宋徽宗一脈只有一個趙構了,所以只能立趙構了。
趙構看到徽宗和欽宗的下場,也是心有慼慼呀,咱能不和金人打就不要和他們打了,萬一把我也摺進去了怎麼辦?
他曾經還因為對外軟弱、對內寵信奸佞,在當皇帝的第三年被人發動兵變給趕下皇位去了,後來雖然又在眾人的擁戴下復位,可是唯一一個兒子卻因為一個宮女不小心碰翻一個爐子而被活活嚇死了。
趙構,心裡苦呀,當皇帝當到這份上,挺慘了。
更慘的是,雖然當時的趙構只有22歲,但是此後卻再也沒有妃嬪為他生下過一兒半女。
所以,趙構只能在皇室宗親中選一個男丁過繼給自己,至於為什麼會選趙匡胤一脈,他自己也說出了原因:“咱們太祖皇帝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可他的後代卻不能享受,過得也不好,這叫怎麼回事?”
後來,選來選去,選中了趙昚。
那麼,趙構這廝為何會在當了36年皇帝,自己也只有55歲的情況下,執意讓位給趙昚呢?
趙構這個皇帝實際上一直當的那叫一個心驚膽顫,一直很不安。
宋徽宗和宋欽宗還活著的時候,他一直害怕“二聖還朝”,徽、欽還朝,他還能不能坐穩皇位?所以,他一直在有意無意地阻止軍隊北上收復中原,且不說能不能收復,至少他得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後來,徽、欽先後死在了金國,趙構不用擔心“二聖還朝”,可是金人的威脅一直沒有消除,所以他也一直很害怕自己會重蹈徽、欽的下場。
可是,即便到了趙構讓位的紹興三十二年,他也解決不了金人對南宋的威脅,金人又幾次三番打到安徽和江蘇,直逼浙江,趙構哪能睡得安穩?他想起了紹興三十一年,完顏亮剛剛打過來的時候,便已經有很多人建議他難逃了。
逃?或者說逃避,對於當時的趙構而言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所以,趙構乾脆學起了宋徽宗,這爛攤子咱收拾不了那就不收拾了,讓別人來吧!
此外,如果說唯一的兒子剛剛被嚇死的時候,趙構心裡還想著將來再生幾個兒子的話,那麼三十幾年過去後,他已經沒有期待了。
趙構沒有兒子,即便他有心打理好江山,可將來又能傳給誰?還是便宜了別人?
他為什麼明明在紹興二年的時候便已經選中趙昚,卻到了紹興三十年才將趙昚立為皇子,然後到了紹興三十二年讓位的時候才立趙昚為皇太子?不正是因為他始終期待後宮的女人能為他生下一個兒子?
可是,他生不出來,所以徹底失望了。
所以,趙構才會在眾人勸他別急著讓位的時候說,我累了。
所以,他才會堅持讓位給趙昚。
寧糊塗
七十古來稀,而活到八十則更不容易了,自古至今,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歷史中,能夠活到七十歲的皇帝已經極少,而活到八十歲的更不用說,少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要說封建王朝活得最久的皇帝,那必定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但其實宋高宗趙構活得時間也不斷,趙構足足活到了八十一歲,一般來說,活到六十來歲,古人就已經需要為自己身後事做打算了,而活到八十歲,基本也沒幾個人這麼想。
宋高宗趙構,五十六歲的時候就將皇位傳給了繼子趙昚,五十六歲的趙構,尚且不算很老,比起來其八十一歲的壽命而言,絕對是太年輕了,為什麼趙構會這麼早就禪讓皇位,自己做一個太上皇?
其實硬要問起來原因,不得不提的,趙構是為了保命。
雖說做皇帝可以享受榮華富貴,看起來沒有需要操心的事情,但趙構卻非如此,徽欽二帝被捕的陰影尚且籠罩著趙構,金人還曾經有計劃的試圖抓捕趙構,將趙構從一步步驅趕,據說趙構也是在被金人抓捕的路上喪失生育能力的,而趙構唯一的兒子,也是在被金人抓捕的路上被活活嚇死的,一直到最後,趙構本人更是一路逃到了海上,在海上的時候,趙構才勉強逃過了金人的追殺。
除了金人的威脅,趙構還需要時刻擔憂來自武將們的威脅,為何趙構寧可讓天下人唾棄,也要殺掉岳飛?正是因為岳飛手裡頭有岳家軍,岳家軍的存在對趙構而言,絕對是一大威脅,趙構最怕的,是金人揮師南下,其次的就是岳飛等武將領兵叛變。
雖說趙構是一個皇帝,但趙構的皇位可坐的一點也不穩固,若非趙構善於玩弄權術,在各方勢力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或許趙構根本做不了那麼久的皇帝。
正是如此,趙構這個皇帝才當的格外的累。對於趙構來說,能夠逃命繼續享福才是最重要的,禪位做個太上皇,簡直不要太滋潤。<strong>
趙構選擇在五十六歲的時候退位,也有信任太子趙昚的因素,雖然趙昚是趙構的繼子,但趙昚卻是個著名的孝子,若非趙構無後,怎麼說也輪不到趙匡胤的後裔,趙昚當皇帝,因此,趙昚對趙構只可能是越發孝順。
退位以後,趙構可以隨時準備在金兵南下的時候逃命,將朝政扔給太子趙昚,事實也是如此,早在宋軍前線失利的時候,趙構就已經做好了逃命的準備,只不過後來也沒用得上。
趙構不會知道自己能活到八十多歲,因此,雖然提前做了太上皇,但趙構卻仍舊過得很滋潤,他本來就沒打算放權,做太上皇,更多的也是想要不擔責任,卻能夠享受權力。當然了,其中或許也摻雜了一些,想要幫助趙昚穩住大局,讓趙昚皇位坐的更穩固的意思。
魏青衣
一般來說,皇帝們都不想放權,都想至死方休。諸君請看漢武帝,把太子都熬出了孫子,還沒有把位子傳給他,生生弄得父子相疑,刀兵相見。
不光漢武如此,歷朝歷代也鮮有在生就把皇位讓出去的,逼迫“禪讓”除外。蓋因權力在手,天下我有,權力脫手,沒有天下,甚至會沒有性命。
而趙構在皇帝中,算得上是一個異類,他讓位給養子時,雖已56歲,但從他的高壽來看,他此時也不必退休。為什麼他會早早放手呢?
我覺得他有點厭倦當皇帝了。
南宋積弱,時時被金人抽打,有徽欽二帝的前車之鑑,越構在龍椅上也是擔驚受怕的,日子過得並不舒坦。
再者,宋朝皇帝們好個風雅,很有些個閒情逸志,當皇帝,鎮日案櫝勞形,殫精竭慮,不得清閒,與文人鬆散的性情不符。
還有,趙構自己沒有兒子,這在重香火的古人看來,自己日忙夜忙,全在為他人忙,何苦呢,雖然這個他人也是趙宋一支,那畢竟比不得自己親生兒子不是?所以,不如早點撂挑子,讓人家去忙。
趙構撂了挑子,但並沒有完全放棄權力,對孝宗的一舉一動,他還是很在意的,略有些許事不如他的意,他還是要橫加干涉的——他退得並不徹底,只不過不想擔更多責任罷了。
南宋的皇帝估計委實不好做,不止趙構早早禪位,孝宗光宗都沒有幹到幹不了的那一天。
錢多多讀文史
提起宋高宗也許我們的第一想法是偏安一隅,重用奸臣秦檜而殘殺忠良岳飛,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昏君還是一個膽小迂腐之人。
但也有不少人為宋高宗正名,認為他在鐵騎的強烈進攻下保住了中原文化的火種,用自己的智慧最大限度的減少著損失。今天我們撇開宋高宗的功過,把著重點放在他的主動退位和傳位給一個五服以外人的原因。
皇位是古代最炙手可熱的一塊肥肉,爭奪皇位上有很多類似於九子奪嫡的慘案,幾乎沒有太上皇和皇帝同臺的時候,夏以前的禪讓製成了一些老儒可望不可及的理想世界,為什麼“禪讓制”會在宋高宗的身上上演呢?我們先看一下宋高宗退位的官方說法。
總結來說就是兩點:第一是自己的身體原因不允許自己繼續在位,第二是自己在位時間已經很久,想過閒雲野鶴的生活。
我們先來剖析一下宋高宗的這段官方說辭。
第一,身體原因不得不退位,這個完全是一個藉口。宋高宗是古代少有的高齡,古代恐怕沒有幾個人敢想自己能夠活到81歲,而且孝宗也曾描述道:“太上飲酒樂甚。 太上年近七十,而步履仗食如壯年時。”這身體素質沒的說,宋高宗應該除了不能生孩子沒有什麼非得退位的硬性病。
第二,宋高宗不想繼續當這個皇帝,想閒適一些。這個歷史漫談君是可以理解,盛世的皇帝還比較好當,但受欺壓的小國則是步履維艱,兩宋時期的皇帝每天朝九晚六不停息,宋高宗還時時都面臨著奔波的逃跑生活,所以不敢繼續當皇帝也情有可原。
但宋高宗退位必然沒有那麼簡單,接下來筆者將會分析一些官方以外的原因。
1、高宗沒有子嗣,沒有奮鬥的動力
父母心是這個世界上最無私的,皇帝也是如此。皇帝在皇位上疲於奔命不光是為了守住自己的江山,也是為了守住自己孩子的江山。宋高宗的唯一兒子已經夭折,而自己也因為在逃跑的路上驚嚇過度失去了生育的能力,不可能再有自己的親生孩子。
帝王享受榮華權利是一方面,但對於高宗來說時時面臨危險,還要承受金使者的大聲唾罵,然而這一切最後還要拱手讓人,任誰想來可能也會覺得不值得,所以高宗選擇自己退位。
2、高宗受到了太多驚嚇,不想再面對國內外的局勢
高宗退位時南宋的局勢是見好的,完顏亮去世,金向南宋拋出了和平的橄欖枝。這看似南宋免去了奔波的危險,但南宋本國又開始作妖,他們以為自己打了一場勝仗就真的崛起無敵了國內的主戰派又開始猖獗。
其一,宋高宗給自己打出來的棋子是穩穩的妥協派,現在主戰派就是對自己現在和過去錯誤的一種挑戰。
其二,宋高宗深知和金的戰爭只是險贏,金的實力任然遠在南宋之上,如果追擊只能是南宋的徹底滅亡,宋高宗已經不想再承受那一切,所以他選擇退位,把這個攤子交給下一個人。
3、高宗已經有合適人選,為他鋪路
宋高宗把自己的皇位留給了太祖一脈,太宗一脈本更加親近且離朝政更加近,而太祖一脈已經大多淪為了平民。太宗一脈多為皇親,很多人尤其是男子都被金擄走了,而太祖一脈由於默默無聞反而留下很多。而且這其中也可能有高宗的思量,高宗雖然想退位但並不想完全喪權,從他後面的做法就可以看出來,所以太祖一脈也就成為了更好的選擇。
太祖一脈平民居多,本就離朝政較遠,和武將更沒有聯繫,所以初上位必然手足無措需要宋高宗的時時指導,這樣宋高宗還可以把控朝政。他把皇位傳給了趙昚,也因為趙昚是一個寬厚之人,十分孝順,把宋高宗當作親父親來孝順。所以宋高宗以太祖開國的緣由把皇位傳給了趙昚,而且高宗為太上皇時朝廷確實對趙昚沒有異議,高宗的提早退位也算穩固了國本。
宋高宗的退位實質上是把皇帝名號給了別人,把皇帝的實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裡,以後金的矛頭就不會放在自己這裡,高宗也可以不擔心捱罵隨時逃跑,還可以拿著孝宗給的鉅額工資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悠哉開心,這可能也是宋高宗無憂無慮活到81歲的重要原因吧。
我是歷史漫談君,歡迎大家留言,點贊與關注,謝謝!
歷史漫談君
宋高宗在盛年的時候禪位於宋孝宗,主要是看中了他最大的品性,就是“孝”。宋高宗在位30餘年,一心只為尋歡作樂,放鬆奸臣秦檜當朝擅權,冤殺岳飛父子,向金朝納貢稱臣。可以說是一位昏庸的帝王了,但他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傳位給宋孝宗。
在中國古代儒家傳統道德理論裡,“孝”佔據著最重要的位置,百善孝為先的說法更是深入人心,歷代帝王都強調以孝治天下,而宋孝宗正是將“孝”字發揮的淋漓盡致。
宋孝宗並非是宋高宗的親生兒子。他繼位後對選中自己的養父心存感激,總是順從他的心願。當宋孝宗的登基大典結束之後,就衣不解帶的冒雨送太上皇趙構回德壽宮,一直到宮門口都不肯止步,在趙構再三推辭之後,宋孝宗才讓侍從扶他回了寢宮,眼見此情此景令趙構萬分感動,一再感嘆說:“託付得人,再無憾矣”
與貪圖安逸的宋高宗不同,宋孝宗年輕氣盛,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可惜此時有北伐之君,卻無北伐之臣,岳飛、韓世忠等名將已不在朝中,宋孝宗罷黜了秦檜一批黨羽之後,表明自己主戰的立場。而主和派卻利用太上皇趙構為靠山。趙構雖然已經閒居德壽宮不理朝政,但他偏安一隅的思想一直沒有改變,孝宗對他的孝順也成為了主和派的砝碼。
趙構一面牽制宋孝宗的北伐,另一面積極敦促宋孝宗與今朝達成議和,宋孝宗出於對趙構的孝心,只得一心處理內政。好在宋孝宗治國有方,他懲處貪官整頓吏治,更換當朝宰相,集中皇權,發展農業生產,使百姓衣食富足,出現了人民衣食無憂,社會太平安居樂業的“乾道之治”。
可是後來“孝”卻變成了宋孝宗逃避現實的擋箭牌,他以為趙構守孝為名退避朝政,再也沒有年輕時候整頓吏治,重塑皇權的豪情壯志,最終也仿造高宗退位禪讓,終其一生也沒有擺脫趙構的陰影。
趙公
趙構要求退位是自做自受的被迫無奈,自以為和金國通過稱臣納貢的奴顏婢膝的妥協投降政策和割地賠款的金錢外交政策就會讓金國息兵罷戰,能使南宋苟延殘喘偏安一隅,痴心妄想與金國簽訂屈辱的《紹興和議》就能換取兩國永久的和平共處,從此以後可以高枕無憂,可以縱情貪圖享樂,趙構和秦檜一起一門心思地只想議和,並加緊對抗金力量的壓制和迫害,又是解除各個將領的兵權,又是遣散各地抗金武裝,還採取卑鄙的手段,殘忍地殺害精忠報國的抗金名將岳飛,結果那曾想《紹興和議》的簽訂還不到二十年,金主完顏亮又率金兵南侵,企圖徹底滅亡南宋政權,面對金兵大舉進攻,趙構又想採用逃跑策略,多虧虞允文的採石磯之戰和李寶率領的南宋水軍靠火器以少勝多取得膠西海戰大捷,抵禦了金兵的進攻,挽救了南宋王朝,也恰逢金國內訌,金國後院起火,金兵內亂兵變,海陵王完顏亮被殺,不然南宋可就麻煩大了。
李寶早年抗金起義,後投入岳飛帳下,驍勇善戰,深得岳飛喜愛,這次膠西海戰的勝利,更加深了將士們對岳飛的無比懷念,岳飛的舊部哭聲如雷,聯合上書申訴岳飛冤屈,高宗趙構擔心引起兵變,為了穩定政局安撫民心,才不得不急忙禪位南宋孝宗,詔令岳飛官復原職,賜錢百萬,以禮安葬,岳飛後人全部加官。和金政策的失敗與抗金戰爭的勝利也使趙構威信掃地,難以發號施令,更難以繼續採取議和投降政策,抗金又不敢,便以‘’談泊為心,頤神養志‘’為由宣佈退位。
更讓趙構難堪和尷尬的是作為兒皇帝的趙構比金朝的繼任者金世宗完顏雍年歲還老,歲數偏大,無顏面對又不好意思再當兒皇帝,屈膝下跪恐怕天下人恥笑才堅決要求退位。
德厚致遠
(1)宋高宗盛年禪位有施恩於趙眘之意。宋高宗生平只有一子,名叫趙旉,趙旉三歲時受到驚嚇而死,此後宋高宗一直未再生子。不得已,紹興二年(1132),宋高宗以宋太祖的裔孫趙眘(初名趙伯琮)為養子,並當作內定的儲君來培養。若等到宋高宗臨終時再傳位,趙眘很可能年過半百甚至年過花甲,這樣反而會產生怨恨。
(2)宋高宗只有生前禪位,再以太上皇帝的身份壓陣,才能確保傳位計劃順利執行,確保南宋政治穩定。宋高宗屬於宋太宗一支,親生兒子趙旉夭折後,按照血緣關係遠近,他應該將皇位傳給宋太宗的其他裔孫。然而,宋高宗卻最終選擇了趙眘為接班人,打破傳統慣例,勢必要遭到許多因循守舊之人的反對,甚至產生變故。
(3)宋高宗傳位趙眘,順應多數士大夫的願望,贏取歸還太祖裔孫帝位的美名。
(4)早在紹興十三年(1143),金人就“有歸欽宗及諸王、后妃意”,而宋高宗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始終沒有做出回應,致使“諸王、后妃”慘死異國他鄉。這種做法,必然會引起宋太宗其他裔孫的怨恨,其百年之後必然會遭受攻擊和譴責。宋高宗選擇盛年禪位,可以維護自己死後的聲譽,還可以阻止宋太宗裔孫登上皇位。
(5)便於逃跑。宋高宗的一貫貪生怕死。面對金人多次寇掠,一次次的逃生經歷,使宋高宗認識到,皇帝雖然顯赫,但同時也是金人追擊的靶子,一旦遇有危難,以皇帝的身份逃竄很扎眼,也很不方便;如果當了太上皇帝,關注度會大大降低,逃命要容易的多,也安全的多。
宋高宗死亡原因:宋高宗趙構在淳熙十四年的十月份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一歲,諡號為聖神武文憲孝皇帝,高宗是他的廟號。
心能天堂
趙構活了81歲,56歲還應該年富力強,他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趙昚,也就是孝宗。
趙構傳位給趙昚時,當時趙昚就懵了。也難怪,趙構正年富力強,在歷史上盛年傳位的皇帝很少見。趙昚以為是趙構忽悠他、試探他,趙昚堅辭不受。爺倆個你辭我讓還真沒完了。趙構見趙昚是鐵了心不接受,最後說了句狠話:“兒不接受,就是不孝。”趙昚非常孝順趙構,他見父皇真心讓位,最後才答應接受了。
題主說趙構善於玩弄權術,此言非虛。趙構盛年讓位賺得很多好處。1.孝宗感激涕零,對高宗更是言聽計從。據史書載,高宗想讓一個丟官的人官復原職,孝宗因為查清這個人是犯了大錯,罷他的官是合法的而沒有照辦,高宗知道後大發雷霆。孝宗對有關官員說:這個人就是犯了殺人罪,也得給我官復原職,因為這是太上皇的意思。2.趙昚是太祖子孫,高宗自己雖然沒了親兒子,能提前讓賢其行為可媲美堯舜,臣子民心都讓高宗得了。3.本來完顏亮南侵,打臉高宗,高宗屈辱求和,殺害岳飛父子換來的一紙和約在完顏亮手裡什麼都不是。和約並不能保和平,高宗意識到這一點,一味地求和,自費武功等於自取滅亡。孝宗上任後起用主戰派大臣,為岳飛平反何嘗不是高宗太上皇幕後策劃。可惜再沒有像岳飛那樣的良將供朝廷驅使。4. 高宗讓位後,等金人打來,金國人再也不會搜山檢海捉趙構了,天塌了有趙昚頂著。5.使政權順利交接,平安過度 ……
趙構盛年讓位,好處多多,何樂而不為。做一個有實權的太上皇,父子君臣皆大歡喜這就是趙構的高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