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汉传佛教第一人—传奇高僧佛图澄

公元前568年,释迦牟尼诞生于古印度地区。他在35岁时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创立了佛教。其宗旨是引导众生,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苦乐的真谛,以及离苦得乐的方法。

佛教徒以带给人类以和平、幸福和智慧为目的传教,在世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伊斯兰教、天主教并列成为三大宗教之一。

在两汉时期,佛教传到了气候风土、民族、信仰迥然不同的中国。

公元纪年前后,佛教开始传入汉族地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在各地士人、百姓间广泛传播。

一开始,佛教并没有被当作一种宗教来信仰。当时的国人受儒学和黄老之学影响极深,普遍认为佛教是一种神仙方术,佛陀、罗汉、菩萨则是道德高尚、神通异能之士,如同黄帝、老子、赤松子、广成子一流人物。

当时朝廷称佛教为"胡教",官府长期禁止汉人出家。因此,当时的佛教徒为了传教,大行方便之言。为了迎合了人们的观点,也说是老子化胡,教化了胡人。

由于这个缘故,汉桓帝时期,将黄帝、老子和佛陀一同祭祀,"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人祠",把沙门视同方士。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汉末。

三国时期,天竺、安息、康居等印度、西域诸国的佛教徒纷纷来到洛阳、建业等地,从事译经、弘法等传教活动。       


历史上汉传佛教第一人—传奇高僧佛图澄

在这段时期,佛教徒对翻译佛经,以及教义的宣传,研究均做了大量的工作,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西晋灭亡之后,中原的世家大族纷纷举族搬迁,衣冠南渡。佛教借此得以进一步发展,在世上广泛流传。

佛教教义被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所认同,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一度成为"国教"。而这件事,则缘起于一位西域沙门:佛图澄。

据史书记载记载,佛图澄九岁出家,本姓帛氏,后人据此推断他应当是西域龟兹人。

公元310年,佛图澄来到洛阳。当时,他已经七十九岁高龄,尚能背诵数十万言佛教经文,对精微奥妙的义理解释的头头是道。在与当地的文人、学者交往中,他虽然未曾熟习儒学经典,却往往能在辩论质疑中胜出。足见其学识渊博、知见超群。

永嘉之乱以后,中原地区陷入战乱之中,佛图澄在洛阳建寺弘法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于是来到襄国,投奔到石勒部将郭黑略的门下。

郭黑略信奉佛法,对佛图澄十分敬重,言听计从。公元312年,他向石勒举荐了佛图澄。

石勒是一位传奇人物,羯族人。原本是前赵的部属,后来推翻前赵,建立后赵,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出身的皇帝。

佛图澄与石勒会面后,为他出谋划策,参赞军机,辅助其登基称帝,并劝他少行杀戮,多行善举。石勒对此无不依从,当时,因佛图澄而一言而活的人不下凡几。

石勒称帝后,对佛图澄愈加崇敬,凡事必先咨询,尔后实行。并且把自己的诸多幼子养在佛寺。

石勒死后,他的侄子石虎即位,对佛图澄的敬奉有过之而无不及。

史书上记载下了当时的情形:"朝会之日,澄升殿,常侍以下悉助举舆,太子诸公扶翼上殿,主者唱大和尚,众生皆起。又敕司空李农每日前往问候起居,太子诸公五日一往拜谒"

石虎迁都之后,佛图澄住在邺城内中寺,由于上层人物对他的崇拜,加之种种神奇的传说,赵国民众对他十分敬畏,他所去过的地方,人们甚至不敢向那里吐唾沫。

佛图澄得到赵国前后两任皇帝的尊崇,使佛教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被上层统治者所信奉,上升为"国教"。

他在赵国传教弘法,信众教徒遍布社会各个阶层,各处州郡建立的寺院,据说有八百九十三所之多。

信众弟子数量庞大,难免良莠不齐,更何况许多出家的僧众,只是为了逃避当时严苛的赋税。官府对此有所不满,佛图澄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佛图澄重视戒学,身体力行,平生"酒不逾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不仅如此,他还考证自古相传的佛家戒律,用以约束教徒信众。

他的弟子道安受他的指导,参照当时的律学,配合实际需求,制定了汉传佛教的首套僧尼戒规,延续至今,在当时及后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佛图澄热忱讲导,声名远播,追随他的弟子常有数百人,前后门徒多达万人,其中不乏杰出之辈。许多人后来都成为著名的高僧,在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诸如远在天竺、康居的名僧佛调、须菩提不远万里,足涉流沙而至。中原的竺法雅、释道安等人也跋山涉水,在战乱中前来求教。其教学盛况由此可见。

佛图澄的学说著作,没有流传下来,但从他弟子们的回忆来推测,他一定是位学识高超的大德高僧。

释道安在《比丘大戒序》中说:"我之诸师始秦受戒,又之译人考校者勘,先人所传相承谓是,至澄和上多所正焉。"

《高僧传》说:"释道安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惟此三叶,世不乏贤……"

公元348年,佛图澄辞别人世,享年一百一十七岁。

高僧大德,自不免有神通在身、传世。关于佛图澄的神通事迹,史书上记载颇多,《高僧传》中说他显密兼修,志弘大法,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神,预知吉凶。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东侧中部。初唐时期的佛教信众,根据《晋书》、《高僧传》的记载,以全景式连环画描绘了佛图澄的几起神异事迹。

历史上汉传佛教第一人—传奇高僧佛图澄

莫高窟第323窟


幽州灭火

一次,佛图澄在襄国为石虎讲经说法,石虎一边饮酒,一边听法。正在入神之际,佛图澄忽然吃惊的说道:"不好了,幽州发生了火灾,火势猛烈,恐怕难以扑灭。"

随即用桌上的酒水向幽州方向泼洒。过后许久,佛图澄方才展颜而笑,对石虎说:"现在幽州的大火已经救灭,黎民百姓免除了一场灾难。"

石虎惊诧不已,特地派人前往幽州查验。

派遣之人回来禀报说:"幽州的确发生了一场火灾,那一日,大火忽然从幽州四门烧起,火势迅疾猛烈。当地的百姓扑救不及,正在慌乱无措之际,幽州城上空忽然黑云当空,随即天降倾盆大雨,将大火浇灭。令人惊奇的是,雨水中带有浓重的酒气,使得大火过后的幽州城酒香四溢。"

闻铃断事

公元328年,刘曜率兵攻打洛阳,石勒准备亲自出征,文武大臣纷纷劝谏。石勒心意不定,难以决断,便去询问佛图澄。佛图澄听闻佛塔相轮上的铃声后,对石勒说:"铃声用羯语告知:军队出征,刘曜遭擒"。

当时,大臣徐光听闻预言后,苦劝石勒立即出兵。石勒于是当机立断,留下长子石弘,和佛图澄镇守都城襄国,自己亲自带兵出战。两军相遇,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刘曜大败而逃,慌乱中乘马落水,被石勒之子石勘乘机活捉,押送至石勒的军营中。

此时,远在襄国的佛图澄,用麻油掺和胭脂,涂在掌心。施展神通,看到手掌中有许多人,其中一人被红线束颈,绑缚在军帐中。佛图澄遂去告知石弘:"战事结束,刘曜已经擒获"。相告之时,正是刘曜被擒之日。

历史上汉传佛教第一人—传奇高僧佛图澄

莫高窟壁画 幽州救火 闻铃断事


以水洗肠

佛图澄左乳旁有一个小洞,直通腹腔。平时用棉絮塞住。每逢斋戒日,佛图澄便来到邺城外的河边,取下棉絮,把肠子从洞中掏出来,用清冽的河水仔细洗濯,待洗涮干净后,再重新放回腹腔。

此外,这个小洞还有另一个神奇之处。每当夜间,想要读书时,佛图澄便把棉絮取下,小洞中随即自发光亮,照的房间内一室通明。

除了敦煌壁画,史书上还有其它记载,不再一一列举。

关于这些神异奇迹,大多虚无缥缈,但史书上言之凿凿,信者自信。倒是有一所寺院,以佛图澄命名,至今留存于世,成为他传教弘法的实证。

公元319年,佛图澄路经安徽太湖县,见此地山势突兀耸拔,奇峰异起,大有佛家胜地之相,于是在此修建寺庙,定名为佛图寺。这是太湖县有文字记载的首座寺庙。

佛图寺所处的寺前镇佛图山,又名大尖山、嵯峨寨。山高险峻,翠竹参天,苍松覆盖,景色奇异,早在1600年前就已跻身名山之列,素有"小蓬莱"之称。

佛图寺不仅是当地最早的寺院,世上唯一以佛图澄命名的寺院,令人嗟呀感叹的是,它所在的寺前镇还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故乡。

1985年,赵朴初先生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回忆了儿时游玩佛图寺的情形:"佛图寺,小时曾往一游,犹记'天就门'三字篆刻,彼时未逢一僧,寺已濒荒废矣。"

1981年,佛图寺摩崖石刻收录如《中国名胜词典》。

1982年,太湖县将其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图寺因佛图澄而得名,1600年未曾更名,独一无二,留存至今,历经劫难,现在焕然一新,不知身在彼界的佛图澄有何感想。

佛图澄在乱世中,以自身的学识、神通获得统治者的尊崇,用宗教的力量安定民心,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佛图澄是汉族地区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准许向民间传教的外籍僧人,拥有让汉人出家为僧的特权。因此可以说他是中国佛教史上开天辟地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