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的人是怎麼聽音樂的,和普通人有什麼不同?

和我生猴子


簡單說,首先是旋律線條方面,要分析等等,這裡面內容就多了,其次是編曲配器這方面,內容也不少。


木音閣音樂藝術


1.以娛樂目的聽的話,普通人聽的大多是歌詞-旋律-節奏

2.設備燒友聽的是清晰度-各種頻段-聲場-音色等等

3.較深入學習過一門樂器的可能會聽自己熟悉的樂器在歌曲中的部分表現

4.閱曲無數的音樂愛好者、扒譜編曲民工可能會拆分樂器構成、每一軌的小細節

5.音樂專業者聽的時候心裡都是樂理,更透徹地研究整曲的框架、結構、變化等等 (比如“xxx出新歌又套萬能走向了”)

6.錄音混音工程師,結合2、4、5

7.會彈琴的錄混音工程師,再加上3

8.有錢的7,再加上2

9.詩人,參見Bob Dylan等

10.普通人,曲入心底淚自流


給你一個好音樂


作為山東大學音樂學專業的本科生,我認為專業的人聽音樂,首先會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去從音樂的整體佈局入手,分析曲式結構,旋律走向,節奏節拍,多聲織體等等,聽辨樂曲的配器,賞析演唱者或演奏者的技巧與功底,感受音樂的情緒起伏,這些都是一個專業的音樂工作者所看重的方面,希望我的解答能有所幫助~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9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424000c5e775a03076f\

聆聆音樂


感謝您的提問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專業的人怎麼聽音樂

如果是站在音樂人的角度去思考,那麼就比較好理解一點。

首先會思考這首歌曲的節奏,旋律,以及歌曲和絃的色彩,而這些了就包含了很多樂器組成 如 鋼琴 架子鼓,貝斯,吉他,(只是一部分樂器)以及歌曲表達什麼樣的情緒Emotion,什麼樣的風格,歌詞是什麼樣的意思,包括整首歌曲的編曲部分,架子鼓的主體節奏,貝斯律動的旋律線條,以及吉他的和絃搭配,主音吉他的solo,等等這些都是作為一個專業的音樂人必須的音樂素養

第二個問題 專業的音樂人和普通人聽音樂的區別在於 前者(專業音樂人)會去學習思考和分析整首歌曲,並且把它吸收消化,而後者(普通人)就不必在意這麼多的問題,大多數後者不會在意太多可能會去欣賞歌曲的歌詞 ,歌手的聲線,歌曲的傳唱度,和整首歌曲的大體情緒,簡而言之專業音樂人聽音樂要比普通人聽音樂分析的更透徹一些,以便於學以致用。

個人觀點 ,謝謝大家支持!





吉他阿浩


學音樂的人聽到音樂就像“毒癮”發作,內心有隱隱的躁動。不同的音樂會帶來不同的“發病”表現。

鼓手的日常充滿節奏感,不僅愛抖腿,而且是兩條腿愛一起抖!吃飯時候愛拿筷子敲,甚至騎電動車都在抖腿?!其實更可怕的是連開車的時候都在練雙踩......

吉他手會跟著音樂空氣掃弦,點頭打拍子;

對於貝斯手來說,即使這首歌編曲配器再多再複雜,戴著多麼垃圾的耳機,也能半個音符不落的聽出貝斯聲!

當你在商場裡聽到音樂的時候,這時候學作曲的人們雖然臉上可能並無波瀾,但腦子裡卻忙活的要死(控制不了那種):跟著唱譜子,改旋律,配和聲,加花,變節奏……

學聲樂的平常時不時會開個嗓,聽到音樂看到譜子習慣跟著低聲唱;

琵琶古箏一類的會經常隨時隨地展開輪指!

笛子或管樂類則會經常對著空氣練習顫指。一不小心就被誤會成發羊癲瘋了!

聽到一首旋律或者看到譜子的時候,學樂器的總忍不住用手指跟著音樂律動敲擊,他可並不是隨便打打節拍,此時腦子裡很可能正在腦補自己樂器演奏這個旋律時的指法!這時候注意觀察,不同專業此時手部的動作也不一樣。

十個指頭全在動的,基本上是學鋼琴的;

左手除了大拇指之外,其他四根指頭在動的, 基本上是學絃樂的;

兩隻手除了大拇指剩下指頭都在動的,基本上是學吹管樂的;

不光手指動,腳指頭也動,還忍不住會搖頭晃腦,樂隊的樂手!



醉美樂坊


專業的角度來說會有不同的側重點吧,就像碼農在看源代碼的感覺。比如聲樂專業的會更注重人聲的發音,咬字,音色等。

以前聽的時候:emmm,這首歌蠻好聽,那首歌很空靈,這首歌古風濃郁,那首歌很燃很炸.....

現在聽音樂的時候大概是這樣:嗯,前奏是吉他和絃樂,中速,大概是偏流行抒情的風格,估計一會要進鍵盤了;這兒的低音線條不錯,半音下行力度加強了;哇!這片的絃樂和管樂合奏效果真好,倒回去再聽一遍;這段失真吉他有點吵,不喜歡;這兒的轉調好意外啊,怎麼做的?

所以你看到了,聽音樂的時候其實很費腦筋的。遇到好的作品,旋律好,和聲好,節奏好,各種好,聽起來真是享受。如果遇到爛作品那真是種煎熬,1分鐘都聽不下去。

特別是可能工科生自帶的天性,遇見什麼東西都想把它解構完看看是什麼組成,然後喜歡走路的時候聽歌,經常每一步都想踩在拍子上,強迫症無疑......


卡普西洛


對於中國的80後及之前的人來說,尤其是來自農村的孩子,學校的音樂課程基本是擺設,所以在樂理方面幾乎全是“樂盲”,90後以後也不樂觀。所以毫無疑問,“不懂音樂”的人,始終是絕大部分。雖然我們說不上太多的所以然來,但我們同樣長著兩隻耳朵,同樣的享受著音樂。

所以問題來了,聽音樂,我們到底需要懂音樂嗎?懂音樂與不懂的人,誰聽音樂比較幸福?

有人說,當然要懂,別說成為專家,多少懂一些理論知識比較好,要不,聽到一首好歌后,不是“好聽”就是“我喜歡”,說不出第三句話來了,顯得淺顯蒼白。而且,只有你懂了音樂以後,才會有能力去發現更多真正的好音樂。要不,就一直只能停留在什麼流行聽什麼的階段。

也有人說,聽音樂為什麼還要懂音樂?音樂本就是用來愉悅自己的,感覺好聽就行了唄。哪怕我一個字不說,音樂它確實令我愉悅了,這就是目的。一定要說出一番專業的話來裝下格調嗎?需要那麼功利嗎?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也許很多人很好奇,懂音樂的人,或者說音樂的專業人士,他們是怎麼聽歌的呢?在成為一名專業人士前後,在聽音樂上到底有多大的不同?

我曾在網上看到,有一位音樂製作人用一句話進行總結,這句話是他讀研究生時的導師在第一節課講的第一句話:你再也不會正常地聽音樂了。

當然,這個正常不正常是相對以前來說,相對作為一個普通聽眾來說。從你真正邁入音樂門檻的那一天起,你的耳朵就永遠不會回到從前了。如果用兩個名詞來代表的話,你已經正式由“情感式欣賞”,轉向“批判式欣賞”。

其實不只是音樂,對於任何一種藝術,你對它的欣賞水平的提高是不可逆的。當你感覺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越來越通透,能瞬間領悟到作品的藝術閃光點和不足之處,但不可能再以當初純真懵懂的狀態去感受它了。比如電影導演,他拍出來任何一部電影,他絕對不認為自己拍出來的是爛片,直到上映以後從觀眾的反饋才知道。因為他沒法以一個普通觀眾的眼光去感受自己的電影。同理,一個音樂人做出來一張專輯,到底能不能獲得聽眾的喜歡,聽眾又會最喜歡哪一首,在發行之前音樂人也猜不到。

所以,上面提到的那位音樂製作人,他心裡一直有個無法實現的願望:如果我還能夠用我“未受教育的”、公正的、純潔的耳朵聽一遍我自己製作的音樂,那會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

情感式欣賞

我們普通大眾對音樂的欣賞,基本就是情感式欣賞。我不懂你音樂製作中各種門道,也捕捉不到樂器演奏的那些小細節,甚至發現不了演唱中的一些細微瑕疵。什麼律動啊,音程啊,共鳴啊,和絃啊……都是些什麼東西嘛,我只要音樂給我的直觀感受。要麼旋律悠揚悽美,要麼是曲風大氣澎湃,要麼訴說深情動人,要麼節奏勁爆激昂……總之是要直戳人心,讓我振奮,或讓我流淚,那才是好音樂!

否則,你說得再高級,那也不值一提。

批判式欣賞

批判式欣賞的前提,是你具備了一定的音樂理論和鑑賞水平,掌握了一定的詞彙量去表達你發現的東西。比如專業的音樂人士聽到一首歌后,大多是這樣評論的:

這個底鼓的聲音有種空氣枕頭的感覺。

這個歌手的聲音很有顆粒感,氣息也充沛,但副歌轉調部分稍顯生硬。

這首歌和聲很飽滿,和絃的進行很有意思,小提琴SOLO部分用了絃樂鋪底。

我本以為這是一個 Dotted 1/4 Delay,但聽到後面發現是一個 1/8 Delay 掛一個 Dotted 1/4 Delay 的壓縮鏈。

批判式欣賞也不是一味地挑刺和批判,優秀的地方要表揚,不足的地方要批評,總之要有的放矢,而不是籠統一句“好聽”或“不好聽”。

作為一個音樂從業人士,當然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打底,擁有批判式欣賞的能力。但作為普通聽眾,到底需不需要去掌握這些呢?

“華語樂談”認為,這個因人而異,順其自然即可。如果你是熱情的音樂愛好者,而且有時間的話,可以去看些音樂理論方面的書,或在網上找相關內容來學習。這個可以是長期性的,讓自己對音樂的認識面慢慢地增長,慢慢地擁有能夠解析音樂的能力。然後你會在這個過程中感受越來越美妙的體驗,到一定時候回頭再看,你甚至想嘲笑當初的自己,彷彿是那隻坐井觀天的青蛙。

但是,如果你沒有這方面的慾望,僅僅把音樂當成生活中一件調味品,也不必苛求自己去浪費這方面的時間。情感式欣賞所獲得的幸福感,並不弱於批判式欣賞,甚至勝過批判式欣賞。因為你選擇的範圍更廣嘛,從羅大佑到王菲,從四大天王到鳳凰傳奇,從汪峰到刀郎,聽到什麼都覺得好聽。而當你欣賞音樂的眼光越高,發現好音樂卻越來越少,整天嫌棄這個挑剔那個,心裡反而更孤獨。呃,也許這也算“高處不勝寒”吧?

情感式欣賞與批判式欣賞,大多時候很難達成一致,甚至會有強烈衝突的。廣受大眾歡迎的“好歌”,可能是專業人士眼裡的“垃圾”。而專業人士所認可的“高水平作品”,也許沒幾個普通歌迷喜歡。

比如最近播出的《歌手》第一期,觀眾投出的前三是華晨宇/周深/MISIA,而網上的專業樂評人更認可的前三是MISIA/袁婭維/黃霄雲。這就是情感式欣賞與批判式欣賞的差異:華晨宇炸裂的颱風更有視聽衝擊力,而專業人士喜歡從技術層面去解析,認為MISIA的演唱更加無懈可擊。

雖然這樣的爭議一直都會存在,音樂上商業與藝術的矛盾也永遠不會消失,但情感式欣賞與批判式欣賞,卻並非一定要趨同一致。

就好比:

吃一道菜,不一定要了解廚師的烹飪過程,只要覺得好不好吃就夠了,除非你是一個專業的美食評論家;

在網上讀一篇文章,也不一定要弄清文章的構思與寫作技巧,只要知道精不精彩就行,除非跟我一樣,你也是個天天爬格子的人;

看一場球賽,你也不一定要掌握所有戰術理論,只要一句看得過癮或不過癮就行……

但是,如果你真的什麼都懂的話,當然更好咯。

就音樂方面來說,現實中那些學習音樂理論的人,大都是因為學業或工作,純粹因為聽歌而有意去學習的人並不多。如果你為了更好地欣賞音樂而去學習,這很好。只是沒必要刻意地去學幾個音樂專業詞彙,就是為了讓別人看起來我很懂的樣子。

聽音樂,不一定非要很“懂”音樂。懂,當然好;但對於大眾來說,一切順其自然,適當瞭解一些,夠用就行,在“情感式欣賞”與“批判式欣賞”之間有一個平衡,也許就是最舒服的聽歌姿勢了。


民謠故事99


對於中國的80後及之前的人來說,尤其是來自農村的孩子,學校的音樂課程基本是擺設,所以在樂理方面幾乎全是“樂盲”,90後以後也不樂觀。所以毫無疑問,“不懂音樂”的人,始終是絕大部分。雖然我們說不上太多的所以然來,但我們同樣長著兩隻耳朵,同樣的享受著音樂。

所以問題來了,聽音樂,我們到底需要懂音樂嗎?懂音樂與不懂的人,誰聽音樂比較幸福?

有人說,當然要懂,別說成為專家,多少懂一些理論知識比較好,要不,聽到一首好歌后,不是“好聽”就是“我喜歡”,說不出第三句話來了,顯得淺顯蒼白。而且,只有你懂了音樂以後,才會有能力去發現更多真正的好音樂。要不,就一直只能停留在什麼流行聽什麼的階段。

也有人說,聽音樂為什麼還要懂音樂?音樂本就是用來愉悅自己的,感覺好聽就行了唄。哪怕我一個字不說,音樂它確實令我愉悅了,這就是目的。一定要說出一番專業的話來裝下格調嗎?需要那麼功利嗎?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也許很多人很好奇,懂音樂的人,或者說音樂的專業人士,他們是怎麼聽歌的呢?在成為一名專業人士前後,在聽音樂上到底有多大的不同?

我曾在網上看到,有一位音樂製作人用一句話進行總結,這句話是他讀研究生時的導師在第一節課講的第一句話:你再也不會正常地聽音樂了。

當然,這個正常不正常是相對以前來說,相對作為一個普通聽眾來說。從你真正邁入音樂門檻的那一天起,你的耳朵就永遠不會回到從前了。如果用兩個名詞來代表的話,你已經正式由“情感式欣賞”,轉向“批判式欣賞”。

其實不只是音樂,對於任何一種藝術,你對它的欣賞水平的提高是不可逆的。當你感覺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越來越通透,能瞬間領悟到作品的藝術閃光點和不足之處,但不可能再以當初純真懵懂的狀態去感受它了。比如電影導演,他拍出來任何一部電影,他絕對不認為自己拍出來的是爛片,直到上映以後從觀眾的反饋才知道。因為他沒法以一個普通觀眾的眼光去感受自己的電影。同理,一個音樂人做出來一張專輯,到底能不能獲得聽眾的喜歡,聽眾又會最喜歡哪一首,在發行之前音樂人也猜不到。

所以,上面提到的那位音樂製作人,他心裡一直有個無法實現的願望:如果我還能夠用我“未受教育的”、公正的、純潔的耳朵聽一遍我自己製作的音樂,那會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

情感式欣賞

我們普通大眾對音樂的欣賞,基本就是情感式欣賞。我不懂你音樂製作中各種門道,也捕捉不到樂器演奏的那些小細節,甚至發現不了演唱中的一些細微瑕疵。什麼律動啊,音程啊,共鳴啊,和絃啊……都是些什麼東西嘛,我只要音樂給我的直觀感受。要麼旋律悠揚悽美,要麼是曲風大氣澎湃,要麼訴說深情動人,要麼節奏勁爆激昂……總之是要直戳人心,讓我振奮,或讓我流淚,那才是好音樂!

否則,你說得再高級,那也不值一提。

批判式欣賞

批判式欣賞的前提,是你具備了一定的音樂理論和鑑賞水平,掌握了一定的詞彙量去表達你發現的東西。比如專業的音樂人士聽到一首歌后,大多是這樣評論的:

這個底鼓的聲音有種空氣枕頭的感覺。

這個歌手的聲音很有顆粒感,氣息也充沛,但副歌轉調部分稍顯生硬。

這首歌和聲很飽滿,和絃的進行很有意思,小提琴SOLO部分用了絃樂鋪底。

我本以為這是一個 Dotted 1/4 Delay,但聽到後面發現是一個 1/8 Delay 掛一個 Dotted 1/4 Delay 的壓縮鏈。

批判式欣賞也不是一味地挑刺和批判,優秀的地方要表揚,不足的地方要批評,總之要有的放矢,而不是籠統一句“好聽”或“不好聽”。

作為一個音樂從業人士,當然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打底,擁有批判式欣賞的能力。但作為普通聽眾,到底需不需要去掌握這些呢?

“華語樂談”認為,這個因人而異,順其自然即可。如果你是熱情的音樂愛好者,而且有時間的話,可以去看些音樂理論方面的書,或在網上找相關內容來學習。這個可以是長期性的,讓自己對音樂的認識面慢慢地增長,慢慢地擁有能夠解析音樂的能力。然後你會在這個過程中感受越來越美妙的體驗,到一定時候回頭再看,你甚至想嘲笑當初的自己,彷彿是那隻坐井觀天的青蛙。

但是,如果你沒有這方面的慾望,僅僅把音樂當成生活中一件調味品,也不必苛求自己去浪費這方面的時間。情感式欣賞所獲得的幸福感,並不弱於批判式欣賞,甚至勝過批判式欣賞。因為你選擇的範圍更廣嘛,從羅大佑到王菲,從四大天王到鳳凰傳奇,從汪峰到刀郎,聽到什麼都覺得好聽。而當你欣賞音樂的眼光越高,發現好音樂卻越來越少,整天嫌棄這個挑剔那個,心裡反而更孤獨。呃,也許這也算“高處不勝寒”吧?

情感式欣賞與批判式欣賞,大多時候很難達成一致,甚至會有強烈衝突的。廣受大眾歡迎的“好歌”,可能是專業人士眼裡的“垃圾”。而專業人士所認可的“高水平作品”,也許沒幾個普通歌迷喜歡。

比如最近播出的《歌手》第一期,觀眾投出的前三是華晨宇/周深/MISIA,而網上的專業樂評人更認可的前三是MISIA/袁婭維/黃霄雲。這就是情感式欣賞與批判式欣賞的差異:華晨宇炸裂的颱風更有視聽衝擊力,而專業人士喜歡從技術層面去解析,認為MISIA的演唱更加無懈可擊。

雖然這樣的爭議一直都會存在,音樂上商業與藝術的矛盾也永遠不會消失,但情感式欣賞與批判式欣賞,卻並非一定要趨同一致。

就好比:

吃一道菜,不一定要了解廚師的烹飪過程,只要覺得好不好吃就夠了,除非你是一個專業的美食評論家;

在網上讀一篇文章,也不一定要弄清文章的構思與寫作技巧,只要知道精不精彩就行,除非跟我一樣,你也是個天天爬格子的人;

看一場球賽,你也不一定要掌握所有戰術理論,只要一句看得過癮或不過癮就行……

但是,如果你真的什麼都懂的話,當然更好咯。

就音樂方面來說,現實中那些學習音樂理論的人,大都是因為學業或工作,純粹因為聽歌而有意去學習的人並不多。如果你為了更好地欣賞音樂而去學習,這很好。只是沒必要刻意地去學幾個音樂專業詞彙,就是為了讓別人看起來我很懂的樣子。

聽音樂,不一定非要很“懂”音樂。懂,當然好;但對於大眾來說,一切順其自然,適當瞭解一些,夠用就行,在“情感式欣賞”與“批判式欣賞”之間有一個平衡,也許就是最舒服的聽歌姿勢了。


DJ大廳


對於學音樂的人來說,聽到音樂時候彷彿“毒癮”隱隱發作一樣,音樂風格不同的專業會有不同的“犯病”行為,腳打拍子,搖頭晃腦,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等都是不同的操作!

鼓手的日常充滿節奏感,不僅愛抖腿,而且是兩條腿愛一起抖!吃飯時候愛拿筷子敲,甚至騎電動車都在抖腿?!其實更可怕的是連開車的時候都在練雙踩......

吉他手會跟著音樂空氣掃弦,點頭打拍子;

對於貝斯手來說,即使這首歌編曲配器再多再複雜,戴著多麼垃圾的耳機,也能半個音符不落的聽出貝斯聲!

當你在商場裡聽到音樂的時候,這時候學作曲的人們雖然臉上可能並無波瀾,但腦子裡卻忙活的要死(控制不了那種):跟著唱譜子,改旋律,配和聲,加花,變節奏……

學聲樂的平常時不時會開個嗓,聽到音樂看到譜子習慣跟著低聲唱;

琵琶古箏一類的會經常隨時隨地展開輪指!

笛子或管樂類則會經常對著空氣練習顫指。一不小心就被誤會成發羊癲瘋了!

聽到一首旋律或者看到譜子的時候,學樂器的總忍不住用手指跟著音樂律動敲擊,他可並不是隨便打打節拍,此時腦子裡很可能正在腦補自己樂器演奏這個旋律時的指法!這時候注意觀察,不同專業此時手部的動作也不一樣。

十個指頭全在動的,基本上是學鋼琴的;

左手除了大拇指之外,其他四根指頭在動的, 基本上是學絃樂的;

兩隻手除了大拇指剩下指頭都在動的,基本上是學吹管樂的;

不光手指動,腳指頭也動,還忍不住會搖頭晃腦,樂隊的樂手!


邂逅你在煙花雨季962


對於學音樂的人來說,聽到音樂時候彷彿“毒癮”隱隱發作一樣,音樂風格不同的專業會有不同的“犯病”行為,腳打拍子,搖頭晃腦,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等都是不同的操作!

鼓手的日常充滿節奏感,不僅愛抖腿,而且是兩條腿愛一起抖!吃飯時候愛拿筷子敲,甚至騎電動車都在抖腿?!其實更可怕的是連開車的時候都在練雙踩......

吉他手會跟著音樂空氣掃弦,點頭打拍子;

對於貝斯手來說,即使這首歌編曲配器再多再複雜,戴著多麼垃圾的耳機,也能半個音符不落的聽出貝斯聲!

當你在商場裡聽到音樂的時候,這時候學作曲的人們雖然臉上可能並無波瀾,但腦子裡卻忙活的要死(控制不了那種):跟著唱譜子,改旋律,配和聲,加花,變節奏……

學聲樂的平常時不時會開個嗓,聽到音樂看到譜子習慣跟著低聲唱;

琵琶古箏一類的會經常隨時隨地展開輪指!

笛子或管樂類則會經常對著空氣練習顫指。一不小心就被誤會成發羊癲瘋了!

聽到一首旋律或者看到譜子的時候,學樂器的總忍不住用手指跟著音樂律動敲擊,他可並不是隨便打打節拍,此時腦子裡很可能正在腦補自己樂器演奏這個旋律時的指法!這時候注意觀察,不同專業此時手部的動作也不一樣。

十個指頭全在動的,基本上是學鋼琴的;

左手除了大拇指之外,其他四根指頭在動的, 基本上是學絃樂的;

兩隻手除了大拇指剩下指頭都在動的,基本上是學吹管樂的;

不光手指動,腳指頭也動,還忍不住會搖頭晃腦,樂隊的樂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