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建安年間,曹操是如何保證權力貫徹到地方的?

R_Sammi


首先明確建安時期的時間概念,建安是漢獻帝的第三個年號,時間起於公元196年1月,截止於公元220年3月。公元196年8月,曹操將漢獻帝劫持(也可以稱作迎接)到許(今天河南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220年11月,漢獻帝被逼迫“禪位”於曹操的兒子曹丕,東漢滅亡。

真正確立三國鼎立的標誌性事件是“赤壁之戰”,發生於公元208年。三國鼎立時期,三國的疆土基本固定下來,曹操是如何將自己的權力貫徹到位的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建安年號是漢獻帝劉協的第三個年號)

曹操建安時期的主要履歷。

1、196年8月,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漢獻帝在這一年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遷都許昌。11月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挾天子以令諸侯)

2、198年,滅呂布;

3、199-200年,曹操官渡之戰消滅袁紹主力;(曹操成為北方霸主)

4、205年,攻滅袁紹兒子,平定冀州、青州,曹操卸任兗州牧,任職冀州牧;(徹底平定北方霸主袁紹家族)

5、207年,平定烏桓;(北方少數民族威脅基本解除)

6、208年,曹操廢三公制度,恢復丞相制度,自己擔任丞相,並發動赤壁之戰;(曹操成為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成為真正的權臣。赤壁之戰失敗,三國鼎立)

7、210年,曹操下達《求賢令》,廣招各地賢能之士;(蒐羅人才,為曹操所用)

8、212年,漢獻帝賜予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曹操享受了西漢丞相蕭何的待遇)

9、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立魏國,定都鄴城,封地有十郡之地,設立魏國百官;(這是曹操開國,建立了自己的王國班底)

10、216年4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

11、217年10月,曹丕被漢獻帝冊封為魏國太子;

12、220年,曹操病逝,曹丕取代東漢,成為魏朝皇帝。

通過曹操在建安時期的主要履歷可以看出,曹操在平定中原及其周邊割據勢力的過程中,逐漸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一步步從司隸校尉,錄尚書事這樣的官職成為丞相、魏公、魏王。在曹操地位日漸上升的過程中,曹操也遴選了自己的政治、軍事班底,為曹魏代替東漢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過程中曹操是穩健的,將反對自己的政敵、軍事割據首領幾乎全部剿滅了。(官渡之戰確立曹操北方霸主的軍事地位)

曹操如何貫徹自己的權力到地方?

1、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這一政治決策的開始之時,是利用漢獻帝東漢正統的名義進行統治的,下面很多人並不全部屬於曹操的嫡系人馬,但是漢獻帝的名義可以短暫統治曹操統治區的各方人馬。(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劇照)

2、曹操軍事霸權的確立。


國家權力的最終體現在誰掌握了軍隊的控制權,曹操通過一系列的戰爭,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確立了中原地區自己的軍事霸主地位,然後用軍隊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權。

3、軍事協助下的政權換血。

在軍事力量的協助下,地方上的文官系統都乖乖的順從了曹操的控制,如果出現敵對的政敵,曹操就毫不猶豫的剷除這些政敵,譬如著名北海太守孔融等就被曹操殺害了。通過軍事手段控制地方政權,消滅異己使得曹操的政令得以貫徹執行。

雖然軍事恐怖手段使得很多擁護東漢政權的人閉上了嘴巴,曹操仍然不放心,通過建立自己的嫡系人馬手段(如《招賢令》),將一些中央和地方上的政治人物替換下來,換上了自己的人馬,使得政令軍令得以貫徹到曹操控制區的各個地方。

政權換血使得曹操的統治更加穩固,權力的貫徹更加順暢。(孔融像,曹操定點清除的反對派之一)

4、曹操如何控制軍隊?

曹操的權力來源於軍事力量的掌控,這就衍生出另外一個重要問題,曹操如何控制數量眾多的軍隊?

曹操在開始起家的時候主要重用的是曹操家族、夏侯家族的軍事領導人員,隨著控制區域的擴大,必然要加入其它各方的軍事勢力,自然也就有了非血緣關係的軍事將領,這些人是曹操征戰四方必不可少的力量,譬如有五子良將,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這些人無一是和曹操有血緣關係的將領,如何控制眾多的非曹氏家族的這些將領成為曹操控制軍隊的一大問題,控制的好則幫助曹操爭霸天下。

第一,恩威並施。

曹操能夠消滅北方呂布、袁紹等割據政權時自然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對於自己手下的將領們主要採取賞罰嚴明的軍事制度,有戰功就要賞,就要升職,不管你是否和曹操家族有血緣關係,這樣才使得曹操軍隊中眾多的傑出軍事將領湧現。

公元198年,曹操展開對張繡的第二次征討,曹操的戰馬踩踏了農民的麥田,按照曹操自己頒佈的政令——“凡踐踏麥田者一律斬首”。曹操對此非常認真,按照命令曹操是犯了斬首的罪過,曹操揮劍割下了自己的鬍鬚,以發代首。曹操的這一行為震動了所有的手下將士,對曹操的軍令執行非常到位。


第二,摻沙子。

曹操手下的將領非常多,每個人掌握了不少的軍事力量,為了防止軍事將領在統兵作戰時權力過於集中,不好把握這些將領的問題,曹操採取的是軍隊之中摻沙子的方法。曹操手下將領們的掌控的軍隊中,幾乎沒有清一色一個派系的士兵和中下級軍官,而是將不同派系的軍事人員整合在一起,作戰時可以整合,如果軍事將領造反就要掂量一下,手下的士兵們未必願意跟隨主要軍事將領反叛。(張遼和李典劇照,逍遙津大戰時兩個不和的將領共同作戰,曹操是軍隊摻沙子的高手)

最著名的張遼大戰逍遙津之時,當時駐守合肥的將領有張遼、李典,兩個主要的軍事將領是不和的。張遼追隨曹操較晚,換過好幾任主人;而李典自始至終都追隨曹操,張遼的官職卻比李典的要高,李典心中始終有疙瘩,解不開。

曹操讓不和的兩個軍事將領共同守衛合肥,其實心中還有制衡非嫡系將領的意思,防止他們反叛。

第三,質軍屬制度。

曹操的軍事力量眾多,但是在三國爭霸的過程中,很少見到曹操手下將領反叛的,為何?其實曹操對掌握軍事力量的任何人都不放心,曹操所屬的軍隊參戰之前,都要將參戰將領們的家屬集中起來,由後方的地方和軍隊共同控制,類似質子制度。如果作戰的軍事將領投降或者反叛,那麼曹操控制的反叛將領們的家屬就要遭殃。

曹操的將作戰將領們的家屬集中控制這一制度非常行之有效,一般情況下,這些參戰的軍事將領們是不敢也不願意反叛的,一人反叛,整個家族都要遭殃的。

曹操利用漢獻帝和手中的軍事力量控制政權,將自己的政令、軍令貫徹到控制區的各個地方政權,並通過政權人員換血的方式,將自己的反對派人士清除出各級政權組織,如此政令可以貫徹到位。


穿越再現彼岸


導語:

建安年間,前面兩年是董卓執政,後來一年是李傕郭汜執政,再往後的數十年,一直都是曹操執掌漢朝權柄。

曹操將命令以漢獻帝的名義下達出去,那麼是如何傳遞到地方上的呢?在戰亂時期,傳遞方式的確有些困難。畢竟很多地方交通阻塞,想要保證傳遞速度,就更需要考驗人的智慧了。

可是命令必須要傳達出去,這是治理國家最起碼需要保證的。其實早在漢朝時期,就已經有了一系列傳遞命令的方式。

01源自於西周時期的烽火傳遞,主要用於邊境戰事。

早在西周時期,烽火臺成為了每座城池都必備的一種傳遞軍事信號的建築。他們在烽火臺上點燃狼煙,保證其他城池能夠看到狼煙滾滾燃起的現象。

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史記》

烽火臺上的狼煙就是一種軍事預警,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被點燃的。只有在這座城池遭到威脅的時候,才會點燃本城池的狼煙。

隔壁城池的士兵如果看到了狼煙,也會響應地點燃自己這這邊的烽火臺,以此保證彼此之間的信息溝通和交流

  1. 跟烽火臺有關係的故事中,最著名的肯定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周幽王是西周王室的最後一位周天子,他有一位十分寵愛的美女叫做褒姒。
  2. 可是褒姒不怎麼愛笑,為了逗褒姒笑一笑,周幽王不惜點燃烽火,讓天下諸侯前來救援。等到天下諸侯來了以後,他們才發現,原來沒有犬戎人入侵周王室王城的事情,而是周天子在戲耍他們。
  3. 一次出征需要消耗大量的錢財,可是周幽王卻對此置若罔聞。所以等到下次犬戎人真的來了以後,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臺上的烽火,再也沒有人願意前來搭救周幽王。結果導致周幽王被殺,西周宣告滅亡。

到了春秋戰國以後,靠近北方邊疆的諸侯國,相繼都在自己的邊境線上建立了一條長城,用來阻擋匈奴人的入侵。

而長城每隔一段都會設有烽火臺,將潮溼的狼糞在烽火臺點燃,也就形成了狼煙,以此傳遞軍事消息,使得長城連成一條整體的防禦體系。三國時期,這種方式依舊還在沿用。

02比較優秀的傳遞命令的方式,驛站傳遞。

其實在周朝的時候,就有驛站的相關文字記錄,到了秦漢時期,驛站正式成為了主要傳遞信息的渠道。

  • 驛站負責傳遞人員的食宿休息,更換馬匹問題,全部都是由中央朝廷直接領導,一般是大一統王朝的太尉負責相關事宜。
  • 到了漢朝,每隔三十里設立一個驛站,這麼一來傳遞消息的方式就更加順當了。因為漢朝的驛站非常多,所以傳遞消息的速度比過去要快很多。
  • 但是在三國時期,全國分崩離析,天下到處都是諸侯。這個時候的驛站系統被嚴重破壞,誰來發工資都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更別說合理運行了。

所以建安初年,天下的驛站系統是紊亂的,一直等到曹操逐漸收復了整個北方以後,驛站系統才逐漸恢復了起來。

而南方孫權和劉備集團的驛站系統也是在他們一統該地區以後,才逐漸恢復起來。而這也就成為了他們傳遞命令的主要方式。

袁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公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眾少糧盡,士卒疲乏。公謂運者曰“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冬十月,紹遣車運谷,使淳于瓊等五人將兵萬餘人送之,宿紹營北四十里。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因說公擊瓊等。---《三國志》

驛站制度傳遞方式其實還是比較複雜的,根據文書命令的等級,會劃分不同的人員和馬匹來傳遞。因為有些命令比較著急,所以要選擇有耐力的人員和馬匹參與其中。我們常常聽到的八百里加急,其實就是通過驛站傳遞的方式來進行的。

而且傳遞文件的時間、人員、所經過的地點全部都要進行登記,文件如有丟失的話,可以以這種方式,迅速找到丟失的源頭在哪裡。所以不僅秦漢在用,三國在用,就連明清時期,依舊在沿用驛站制度。

03還有一種比較特別的傳遞方式,那就是專使傳遞。

專使傳遞其實是一種規格比較高的傳遞方式,從始至終,一直都是由某個特定的人員來傳遞命令和消息。

是時關中諸將疑繇欲自襲,馬超遂與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討之。超等屯潼關,公敕諸將“關西兵精悍,堅壁勿與戰”秋七月,公西征,與超等夾關而軍。公急持之,而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據河西為營。---《三國志》

這種情況所使用的機會比較少,一般都是以天子的名義才能夠派遣專使傳遞消息,最差也得是個諸侯才行。

  1. 三國時期,曹操常常以漢獻帝的名義,派遣專使對各地的諸侯進行封賞,其實這就是一種專使傳遞的方式。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派遣專使似乎可以體現出天子的威儀,所以曹操是非常喜歡這種方式的。
  2. 在曹操看中西涼這塊地盤的時候,他就派遣專使將馬騰給請到了都城當官。可是馬騰他是想要獨立的,卻也拗不過曹操家大業大,又有天子做門面的架勢,無奈答應了這件事。
  3. 所以說挾天子令諸侯的事情,曹操是常常派遣專使去幹的。但是不是每個諸侯都聽曹操的話,比如說曹操在赤壁戰敗以後,為了引發孫劉兩家內訌,所以他以天子的命令,將周瑜封為南郡太守,又把程普封為江夏太守。

曹操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為了讓周瑜和劉備爭奪荊州的控制權。結果人家壓根就不鳥曹操,這也是無奈的事情。

不過專使傳遞的方式也有很大風險,主要風險就是專使本人會有殺身之禍。我們常說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其實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態,不知道有多少來使都被斬了。所以專使傳遞這種方式,對專使人選的選拔,是比較嚴格的,一般都是以能說會道者為上。

總結:曹操能在天下大亂的情況下,治理好中原地區,實屬不易。

要說三國最牛的英雄,當然是曹操了。他從幾千人馬,逐漸成為了北方最大的諸侯。中原地區本來一片混亂,到處都是諸侯,袁紹、袁術、張繡、公孫瓚、馬騰等等這些人都想要在中原地區分一杯羹。

可是曹操力挽狂瀾,不僅將對手一點點清理掉,而且在最短的時間裡,恢復了漢王朝的秩序,這是很不容易的。

老百姓們所期望的豈不就是安定的生活嗎?曹操穩定了北方以後,恢復了驛站制度,所以郵遞信息再次便捷而迅速。

《史記》

《三國志》


江湖小曉生


曹操權利能夠貫徹到自己轄區的每個地方是因為曹操將最初跟隨他那一批曹氏、夏侯氏的宗親分配到了各地擔任州、郡最高指揮者。這樣曹操的權利就能貫徹到管轄的每個州、郡。


歷朝歷代在非常時期都會採取非常手段

東漢末年屬於諸侯混戰的非常時期,歷朝歷代在這樣的非常時期,都會以軍隊主官為地方最高指揮者,曹操在當時也是這樣安排的。

曹操知人善用,但是轄區內各州、郡的話事人大多都是曹氏或夏侯氏出身,也就是曹操的宗親。並非是曹操多疑猜測,而是非常時期這樣的做法是最能確保穩定的,不然發生叛亂,曹操再四處平叛,那將會空耗國力。


曹操重用宗親不僅可以確保自己的權力還有四點好處

第一,曹氏、夏侯氏宗親大多都是早期就隨曹操出來打拼天下的。曹操管轄範圍再不斷的擴大,讓這些宗親率兵駐守,曹操就可以放心繼續前行或班師回朝。

第二,宗親出任州、郡的主官,必然會全力落實曹操的所有命令。曹操有著知人善用的本事,鎮守一方的宗親哪個不是人傑鬼雄,不然也不會受到曹操的重用。能夠委以重任的宗親必然會全力的衛護曹操的權利。

第三,地方軍權全部在宗族人的手中不容易出現叛變的現象。這些早年隨曹操南征北戰的宗親對曹操可謂是忠心耿耿,自身肯定不會出現反叛的情況。曹操帳下非宗族的文臣、武將大多出自於降將,出現反叛的幾率遠遠高於宗族族成員。

第四,一旦出現突發情況,這些宗親之間會全力救援,都是一族的親人不會出現置之不理的情況,這樣在疆土的防禦上相當於多了一道保障。


總結:曹操轄區內的咽喉城市及各處州、郡都是由宗親任職駐防,這樣無論是發生內亂還是外敵入侵都能把風險降到最低。實行軍隊管理州、郡無論是對曹操的權利,還是曹操的命令都能夠得到很好的落實。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先說觀點,曹操在建安年間能夠保證自己的權力落實下去,是因為曹操根據東漢傳統的三公九卿制度,從中央到地方都演變出一套適合於自己的行政體系。

建安年間,是從公元196年開始到公元220年為止,即曹操將漢獻帝迎接到許昌開始,到曹操去世,曹丕稱帝這一段時間,也是曹操實際把持朝廷大權的時期。我們可以看一下曹操對於當時的官制有哪些改動。

一、曹操本人職務:軍政一把抓

此時朝廷的制度還是漢朝的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職位已經由西漢時期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演變成為東漢時期的司徒、司空、太尉。曹操在奉迎漢獻帝之後,自己就擔任了司空一職,而將大將軍的職務讓給袁紹,大將軍當時地位還要在三公之上。

在消滅袁紹之後,曹操廢除了東漢的三公制度,恢復古制,重新設立丞相和御史大夫,丞相負責朝廷政務,御史大夫負責監察勸諫。注意,曹操此時並沒有恢復掌管兵權的太尉職務,而太尉的職權事實上由丞相兼任。這樣,曹操就名正言順地將軍事和內政統一管理。為將來一步步成為魏公、魏王打下基礎。

二、中央官制:開始向三省六部演化

除了曹操本人的職務,原本其他三公九卿的權責也基本被邊緣化,形同虛設。在漢武帝時期,為了增強皇帝的集權,設立內、外兩朝。皇帝在內朝負責決策,外朝負責具體執行,而幫助皇帝進行決策的機構就叫尚書檯。這個機構一直延續到東漢末,權力極大。而曹操將尚書檯從內朝,劃撥至丞相管轄之下,增設法曹等職務。這樣,尚書檯就失去了原先決策機構的核心地位,逐步變成負責具體執行的部門。最終,尚書檯逐漸演化成為“三省六部制”當中的尚書省,

負責具體的官員升遷、賦稅財政、國家外交、軍隊訓練、國庫收支等等工作

曹操在建立魏國之後,任命了秘書令這個職位,負責幫助曹操起草詔書,並安排官員執行。後來曹丕稱帝,將這個機構改名為大名鼎鼎的中書省,負責國家機密和詔書草擬。

除了尚書省和中書省,曹操還大大壓縮了九卿的權限,其中將光祿勳的職權削減大半,僅負責管理武職侍從,而將文職人員全部剝離。這樣東漢的三公九卿基本上都成為擺設,不能對曹操形成掣肘。

三、地方官制:保持東漢體系

除了中央的官制調整,地方上也需要政令暢通才行。曹操在地方上基本沿襲了東漢的制度,實行州—郡—縣三級管理。

曹操重新設定司州,讓大漢十三州的稱謂基本確定下來。州的最高行政長官仍然是刺史或州牧,下設各類從事、主簿、督郵等職位,總領一州軍務和政務。到了郡一級,設立太守,下設郡丞、功曹掾、文學掾等官職。再往下到了縣一級,超過萬戶的大縣稱縣令,不足萬戶的小縣稱縣長,下屬官員基本與州、郡行政體系保持一致。

這樣,曹操就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政令通暢的行政官僚體系,保證曹操能夠將全力貫徹到地方。


歷史步行街


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第三個年號,使用時間從公元196年1月至公元220年3月。這個時期的東漢朝廷的政治大權實際由曹操所掌握。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都(今河南許昌)。從此曹操用漢獻帝的名義發號施令,這就是史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皇帝是名義上的漢帝,地方官也是以漢臣名義委任的,但實際管理者是曹操。

到建安十三年,曹操更是自封為丞相,廢除“三公”,按漢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丞相總領百官,他發出去的政令就是朝廷的政令了,這在法理也就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Z過客K


曹操起兵之後,採納其謀士“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建議,首先實行了“奉天子”與“修耕植”的戰略方針。一方面,他費了很多周折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打著皇帝的旗號,號令各方割據勢力,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態勢;另一方面,他又大力推行屯田,先辦民屯,接著增辦軍屯,恢復了中原地區的生產,安定了民心,並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曹軍的軍糧供應。由於貫徹、實行“奉天子”與“修耕植”這兩大方針,曹操很快便掌握了統一中國的強大軍事力量和戰爭的主動權。

地方官是漢臣,駐地方的軍隊都是曹操的親信吧?而且曹操也不可能直接以司空府的名義命令各地方,肯定是以漢帝的名義號令全國的。更何況是個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漢室已經名存實亡了,跟曹操對抗有什麼好處?權臣專政這種事情又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而且除了一些鐵桿忠臣之外,大部分官員士族其實都是牆頭草,漢室興隆是漢臣,曹氏專權是曹臣。

綜上,實權在曹操手裡,他以及他手下的人只是掛著漢臣的皮而已。



歷史名人物


我們知道三國曆史曹操,曾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為自己的江山社稷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曹操借天子詔書封劉備為徐州牧,後又借天子詔書讓劉備攻打袁術;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張繡,謀士賈詡對張繡說:“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大意是說曹操以天子的名義發號施令,勸張繡投降;類似例子很多。這些事件都是在“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義下實行的。那麼,他為什麼能讓諸侯們聽他的呢?他又是如何在中央發號施令的呢?他的政令又如何下達到地方的呢?我認為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一、 漢獻帝政權的作用。

東漢末年,戰亂不斷,各諸侯割據自立,東漢王朝已名存實亡了。在這樣的環境下,士大夫們為了援救朝廷,操碎了心,然而在這個動盪的時代,僅僅是靠他們自己的力量是沒辦法完成的。但漢獻帝的存在,他代表著正統,是國家最高權利的象徵,有號召力,讓漢室忠臣們看到了實現政治抱負的希望。因此,迎接漢獻帝到許昌,控制漢獻帝成為曹操能實現中央集權的前提。

二、 曹操如何在中央發佈政令的?

曹操政令發佈主要是通過中央集權來實現的。曹操中央集權主要做了三件事。

1. 建安十三年曹操廢三公。三公是那三公呢?在《通典·職官一》中雲,成帝時,“改御史大夫為司空,與大司馬、丞相是為三公,皆宰相也”。這三個官職分管著天下大事,皇帝所有政策都經過他們之後實施。顯然這樣的制度,不利於曹操集權,於是廢“三公”,設立丞相,實現個人中央集權,把持朝政。

2

. 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受封魏公。

3.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封魏王。至此,東漢政權運作都是以曹操私設的“丞相府”發佈政令,東漢政府的中央機構和大臣都成了擺設,而漢獻帝成了曹操實施權力的傀儡工具。另外,曹操為了鞏固權力,對官職也做了調整和改革,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軍師祭酒”等。

通過以上兩點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漢王朝雖已名存實亡,但天子的威嚴依然存在,因此,即便漢獻帝是在操作的控制下,但各地諸侯們還是聽從調遣。曹操通過一系列手段,把漢獻帝權力架空,讓漢獻帝成為他手中的利劍,為他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縱觀,曹操一生沒有稱帝,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三、集政權和軍權一身的曹操是如何將政令實施到地方的呢?具體有以下三個方面。

1. 地方政策實施採取軍事化管理。在實行屯田制之前,代表大地主階級利益的司馬朗主張恢復井田制。他說:“今承大亂之後,民人分散,土業無主,皆為公田,宜及此時復之”。這是說,把沒有主的土地充公,分別賜給官僚,貴族,恢復奴隸主土地私有制。這個主張會使大地主階級勢力壯大,並與曹操政治路線背道而馳,因此曹操並沒有採納,而是採用棗祗、韓浩代表中小地主階級利益的建議下,在許昌試行屯田。當年得谷百萬斛,後推廣到各州郡。在各個郡都專門設置“農官”,不受地方管轄,直接由中央大司農管理,具體還設有典農都尉、典農校尉、典農中郎將,但均由中央政府控制管理,採用軍事組織的形式。從曹操實行屯田制政策來看,曹操對地方的控制沒有中央控制穩固,各個地方地主豪族,並不服從調令。同樣,在中央也有兩個敵對勢力,大地主階級與中小地主階級對立,但經過曹操中央集權,經常打壓大地主階級,或架空他們,其權力牢牢控制在曹操手中,而各地方因山高皇帝遠,只能採取軍事手段才能得以施展。

2. 曹操崇尚法家,通過立法手段推行政策,若有不聽從者,依法武力鎮壓。《魏略•楊沛傳》中說,“時曹洪賓客在縣界,徵調不肯如法,沛先撾折其腳,遂殺之。”,這裡是說曹洪去收稅,豪強不服徵收,被楊沛殺了。地方官對於不服從調遣的地主豪族,直接採取武力鎮壓。

3. 賦稅改革,激發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順應民意推行政策。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後,頒發了《收田租令》,實行租調製,規定:“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這裡是指按徵調戶定額田租制來徵收,也就是說,若今年莊稼收成好,但稅還是按原來的數目上繳,剩下的歸百姓所有,並下令不允許地主豪族擅自徵收。

總結,獻帝雖然沒有實權,但影響力還在,以漢獻帝下達的政令,不管是諸侯還是州郡的地方官,都得聽從安排。因此,在中央,曹操通過廢三公,設立丞相,加強中央集權,並私設朝堂,把持朝政。在地方,採取軍事化管理,立法規,對不服從者嚴懲,實施順應民意賦稅改革措施,才使得政令暢通。


散步的魚讀歷史


作為一代梟雄,曹操的軍事上的謀略與現代的管理有著相似的地方。

曹操管理的法治思想。曹操為了做到有法可依,曹操先後制定和頒佈了《屯田令》一系列法令法規,其中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而曹操本人也是遵守 規則。有一次在行軍的時候曹操下達了一個命令,不得踐踏農田,他要保護農民,誰的馬如果踩了麥田那是殺頭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騎兵全部下馬步行,一隻手牽著馬,另外一隻手用武器,用戈啊什麼東西把麥子護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沒有下馬,結果馬驚了,一傢伙跳到麥田裡面,曹操的馬踐踏了麥田。曹操馬上下馬,把軍法官叫來說,該當何罪?軍法官說,殺頭。,曹操於是就自己拔出劍來把頭髮割了一片扔在地上。

曹操的能人善用、愛招納能士。廣納意見。作為一個管理者,若能主動接納下屬意見,不僅 有利於避免一人的思想侷限,集思廣益利於事,而且在這樣使下屬有被重視的感覺,下屬有歸屬感。這無疑會調動下屬的積極性。而曹操也這麼做到了。他每每在作出重大的決定之前,都要廣泛的徵詢謀士們意見。雖然曹操也有剛愎自用敗於赤壁的事例,但縱觀歷史,他是個廣納意見的管理者,我想著也是他戰績不菲,能與孔明抗衡到並且被後人稱頌。

曹操對人處事狠辣,劉備對人處事仁義,表面上就似劉備為正統,但實際上劉備就為不堪也,曹操兼顧的是大局,為的是整個集體的前途利益出發,對於任何不利於集體發展的人和事都是堅決果斷嚴肅處理,就如他忍淚殺陳宮,陳宮對他有救命之恩,但後來各分其道,扶助呂布處處針對曹軍,曹軍也多番吃他的大虧,損兵折將,最後曹操始終擊敗呂布並擒獲陳宮,思來想去到底還是處死了陳宮;重削弱了蜀國國力,進一步破壞了吳蜀聯盟的關係,為日後蜀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從這兩件事來分析,曹操象是個忘恩負義之人,不過換個角度來看,對於陳宮的處理,要不就殺,要不就放,陳宮已是鐵了心對抗曹操的了,此人也是才智過人,放走了必然會再成曹軍大患,假若這事上換成劉備處理,陳宮就絕不用死,只是現在的曹操殺陳宮為的是大局

,作為一個領導者,假若只為個人喜好,個人恩惠而妄顧整體的利益甚至生死,又怎能讓這種人來當?

以前看曹操,只是在讀歷史,看策略,現在看來,它囊括了許多的管理思想。


夏洛不煩惱


想兄弟這個情況,首先要知道當時的歷史背景,當時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年號,即公元196—220年。這時期的政治大權完全操縱在曹操手裡.當時的文學領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詩人建安七子也大都發於或者死於建安年間,故稱這時期為建安文學,並且大多的文臣武將也是揚名此時。文人有建安七子:王粲(字仲宣),陳琳(字孔璋),徐幹(字偉長),劉楨(字公幹),應瑒(字德璉),孔融(字文舉),阮瑀(字元瑜).,武將較為著名的有曹洪、曹仁、于禁、樂進、張遼、徐晃、張郃等。

那個時候,曹操為丞相,而丞相統領百官,並且曹操知人善任。地方官雖然名是漢臣,但是實為曹臣,駐地方的軍隊和首領都是曹操的親信,而且曹操也不可能直接以司空府的名義命令各地方,肯定是以漢帝的名義號令全國的。更何況是個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漢室已經名存實亡了,跟曹操對抗有什麼好處?權臣專政這種事情又不是第一次發生了。除了一些鐵桿忠臣之外,大部分官員士族其實都是牆頭草,漢室興隆是漢臣,曹氏專權是曹臣。所以實權在曹操手裡,而他知人善任,妥善的把他手下有能力的人安排到各個地方做他們所擅長的事。這樣權力從他手裡一級級的就貫徹到地方了。


湛藍若非的天空


曹操手下大致有三大行政系統:

一是各地屯田,主要由軍隊負責,最為可靠,如任峻。

二是原東漢郡縣,可靠性尚可。

三是地方豪族,如青州臧霸,離心力較強。

為控制地方,曹操常以“諸夏侯、曹”假節出鎮地方,如夏侯淵之於關中,曹仁之於荊襄,後世曹丕、曹睿時期亦沿襲此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