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向士族门阀制的嬗变

导语:

东汉中后期,在宦官们轮番把持朝政的过程中逐步加深了政治的腐朽,此时察举不察,加之各路割据势力风起云涌,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不安,进一步加深了人才选拔的困难。在察举制名存实亡之际,为改变这一局面,曹操实行唯才是举之策,广泛吸纳人才。后魏文帝曹丕称帝,将唯才是举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落实,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实际上便是九品中正制。

1.九品中正制的兴起

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具体的实施办法是在州、郡、县设立"中正",这些中正都是朝廷中的高级官员,按其籍贯派遣到相对应的州、郡、县中。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当地考察士人们的家世门第与品德才干,并评定等级,写出评语,上报中央。这等级就是品,共分为九品,中央的相应官员便依据上报人员的品级授予相应的官职。

谈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向士族门阀制的嬗变

(图一:官员与中正九品对应关系)

曹魏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刚刚实行,派遣各地的中正能够按照要求选拔贤能者,在评定等级之时也能本着客观公正的水准"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可以说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期阶段,各地官员能够很好地做到唯才是举,也因此选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年轻人加入官场之中。但是到了曹魏后期,中正对士人的品评越来越看重家世门第,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世家大族进入官场的捷径,成为获得政治特权的工具。

其实就现在来看,这项制度势必走不长久。首先是派遣本地的高级官员负责进行人才的考察便是弊端之一,免不了私相授受之嫌。其次,这种选举人才的方法若本着公正的态度那还好,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刚直不阿的。唯才是举固然是好的,但是一旦公平、公正的原则缺失了,必然会脱离原本的方向。

谈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向士族门阀制的嬗变

(图二:九品中正制下的选官)

2.士族门阀取而代之

到了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越发变得不受控制了。这一时期,中正一职多被世家大族把持,垄断了这条选拔官员的道路,他们在品评人物时,完全将寒门士子排除在外。在这种情形之下,世家大族的势力得以急剧膨胀,士族门阀制也因此产生。

若是要追溯士族门阀的渊源要回到东汉时期。东汉时田庄经济崛起,世家大族因此拥有大量的土地与依附人口,而这时察举制与私家传授经学的流行,造就了一种"累世经学,累世公卿"的局面。

这时的士族门阀便已初显,虽然到了三国初年,曹魏与蜀汉都采取过相应的措施来打压,但鉴于豪强势力的顽固,局势的动荡,况且魏、蜀、吴三个政权也是依靠世族的支持而建立的,此时要想镇压,其难度可想而知。到西晋司马家从曹魏手中夺过政权的时候,同样也是靠着世家大族的力量来实现的。《晋书》卷中的《贾充传》中有过这样的记载:"泰始中,人为充等谣曰:'贾、裴、王,乱纲纪;裴、王、贾,济天下。'言亡魏成晋也。"其中的贾、裴、王便分别指的是平阳贾充、河东裴秀、太原王沈,在其代表下,形象地说明了世家大族在建立西晋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谈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向士族门阀制的嬗变

(图三:各门阀分布情况)

由此可见,在三国末年,世家大族已经成为了左右一个政权兴衰的咽喉所在,也正是因为这样,西晋初期为了巩固政权,便在尽力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确保其经济、政治利益不受损害。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世家大族的权力原本还只是一种传统,现如今逐渐开始得到了法律的确认与维护。

3.士族门阀趋于鼎盛

从士族门阀制的出现到发展过程中,其地位一步步得以巩固,到了魏晋之际,士族门阀制算彻底立稳了脚跟。不仅统治者在刻意维护他们的权益,士族门阀自己也在为巩固地位而做努力。他们极力扩大与庶族寒门之间的差距,严格划分两者之间的界线。士族与庶族不仅在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就连在生活习惯上都有着严格的区分,两者互不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谈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向士族门阀制的嬗变

(图四:士族人物画)

在三国政权的动荡中,两晋政权的交替中,门阀的权力始终处于政权的中心,岿然不动,经久不衰,到东晋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士族门阀凭借门第垄断了仕途,位于国家权力中心的尚书、中书等职位完全把持在高门子弟手中,而寒门布衣却只能在一些低官浊职中沉浮。不仅如此,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界线也更加严格,以"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作为政治准则,这等于承认了士族门阀不受法律的约束,寒门子弟的为官之路由此扼杀。

4.世族门阀走向没落

士族门阀制度是在东晋末年开始衰微,到了南朝更是走向穷途末路。在长期的经济关系的变化和各种社会矛盾斗争下,加之其自身的腐朽最终造成了这个结果。

先是依附关系的变化,动摇了门阀大家所依存的经济关系。东晋与南朝时期,各代政权多次实行将侨居人口按现居住地登记管理的"土断"政策,以及放免奴客等措施,使士族门阀控制的依附人口大为减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了其势力的削弱。其次是斗争加剧了衰落的进程。东晋南朝时期,在江南地区多次发生农民起义,矛头直指士族。在战争中,有些家族合门遇祸,资产无遗。此外,士族内部也因各方面的矛盾而互相残杀,在斗争中,士族的整体势力被削弱,其衰弱的势头日益加深。再次,因为士族的政治、经济权利得到法律的保护,新生的高门子弟即使不努力也能坐致公卿之位,这便养成了追求享乐、不学无术的恶习,丢掉了进取心和竞争力,一旦遇到战乱便只能坐以待毙。

此中种种,皆已表明士族门阀的衰落已成不可挽回的趋势,这为寒门布衣的崛起提供了契机。南朝时期,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明显地提高,虽然这时他们所担任的官职仍然不高,但已然掌握了不少实权。例如,寒门所担任的中书舍人一职,原来还只是中书省的一般官吏,职责为掌理表启章奏。但在南朝宋、齐时已经侵夺了宰辅机构长官中书令的职权。中书舍人分掌政务,往往专权用事。到刘宋孝武帝时,官吏的选授、升降与赏罚等事都会与中书舍人商议。

谈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向士族门阀制的嬗变

(图五:南朝宋时的局势图)

结语:曾经不可一世的士族门阀制度经历了自汉至南朝数百年的兴衰过程,终至南朝覆灭。其中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为门阀大家族的势力膨胀提供了一个契机。在早些时候,虽然九品中正制还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奈何弊端太多,在施行的过程中逐渐失去控制,反而为门阀的存在提供了合理的地位,并造成后世寒门布衣长期为官受阻。就其所产生的影响不得不说这是对寒门知识分子的摧残,更是造成腐败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为科举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房玄龄:《晋书》

郑樵:《通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