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向士族門閥制的嬗變

導語:

東漢中後期,在宦官們輪番把持朝政的過程中逐步加深了政治的腐朽,此時察舉不察,加之各路割據勢力風起雲湧,戰亂頻發,社會動盪不安,進一步加深了人才選拔的困難。在察舉制名存實亡之際,為改變這一局面,曹操實行唯才是舉之策,廣泛吸納人才。後魏文帝曹丕稱帝,將唯才是舉政策進行了全面的落實,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實際上便是九品中正制。

1.九品中正制的興起

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具體的實施辦法是在州、郡、縣設立"中正",這些中正都是朝廷中的高級官員,按其籍貫派遣到相對應的州、郡、縣中。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在當地考察士人們的家世門第與品德才幹,並評定等級,寫出評語,上報中央。這等級就是品,共分為九品,中央的相應官員便依據上報人員的品級授予相應的官職。

談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向士族門閥制的嬗變

(圖一:官員與中正九品對應關係)

曹魏時期,由於九品中正制剛剛實行,派遣各地的中正能夠按照要求選拔賢能者,在評定等級之時也能本著客觀公正的水準"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可以說實行九品中正制的初期階段,各地官員能夠很好地做到唯才是舉,也因此選拔了一批有才幹的年輕人加入官場之中。但是到了曹魏後期,中正對士人的品評越來越看重家世門第,九品中正製成為了世家大族進入官場的捷徑,成為獲得政治特權的工具。

其實就現在來看,這項制度勢必走不長久。首先是派遣本地的高級官員負責進行人才的考察便是弊端之一,免不了私相授受之嫌。其次,這種選舉人才的方法若本著公正的態度那還好,但並非所有人都是剛直不阿的。唯才是舉固然是好的,但是一旦公平、公正的原則缺失了,必然會脫離原本的方向。

談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向士族門閥制的嬗變

(圖二:九品中正制下的選官)

2.士族門閥取而代之

到了西晉時期,九品中正制越發變得不受控制了。這一時期,中正一職多被世家大族把持,壟斷了這條選拔官員的道路,他們在品評人物時,完全將寒門士子排除在外。在這種情形之下,世家大族的勢力得以急劇膨脹,士族門閥制也因此產生。

若是要追溯士族門閥的淵源要回到東漢時期。東漢時田莊經濟崛起,世家大族因此擁有大量的土地與依附人口,而這時察舉制與私家傳授經學的流行,造就了一種"累世經學,累世公卿"的局面。

這時的士族門閥便已初顯,雖然到了三國初年,曹魏與蜀漢都採取過相應的措施來打壓,但鑑於豪強勢力的頑固,局勢的動盪,況且魏、蜀、吳三個政權也是依靠世族的支持而建立的,此時要想鎮壓,其難度可想而知。到西晉司馬家從曹魏手中奪過政權的時候,同樣也是靠著世家大族的力量來實現的。《晉書》卷中的《賈充傳》中有過這樣的記載:"泰始中,人為充等謠曰:'賈、裴、王,亂綱紀;裴、王、賈,濟天下。'言亡魏成晉也。"其中的賈、裴、王便分別指的是平陽賈充、河東裴秀、太原王沈,在其代表下,形象地說明了世家大族在建立西晉的過程中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談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向士族門閥制的嬗變

(圖三:各門閥分佈情況)

由此可見,在三國末年,世家大族已經成為了左右一個政權興衰的咽喉所在,也正是因為這樣,西晉初期為了鞏固政權,便在盡力維護世家大族的利益,確保其經濟、政治利益不受損害。在這些因素的驅動下,世家大族的權力原本還只是一種傳統,現如今逐漸開始得到了法律的確認與維護。

3.士族門閥趨於鼎盛

從士族門閥制的出現到發展過程中,其地位一步步得以鞏固,到了魏晉之際,士族門閥制算徹底立穩了腳跟。不僅統治者在刻意維護他們的權益,士族門閥自己也在為鞏固地位而做努力。他們極力擴大與庶族寒門之間的差距,嚴格劃分兩者之間的界線。士族與庶族不僅在政治地位、社會地位上有著顯著的差異,就連在生活習慣上都有著嚴格的區分,兩者互不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談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向士族門閥制的嬗變

(圖四:士族人物畫)

在三國政權的動盪中,兩晉政權的交替中,門閥的權力始終處於政權的中心,巋然不動,經久不衰,到東晉時期更是達到了頂峰。士族門閥憑藉門第壟斷了仕途,位於國家權力中心的尚書、中書等職位完全把持在高門子弟手中,而寒門布衣卻只能在一些低官濁職中沉浮。不僅如此,士族與庶族之間的界線也更加嚴格,以"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作為政治準則,這等於承認了士族門閥不受法律的約束,寒門子弟的為官之路由此扼殺。

4.世族門閥走向沒落

士族門閥制度是在東晉末年開始衰微,到了南朝更是走向窮途末路。在長期的經濟關係的變化和各種社會矛盾鬥爭下,加之其自身的腐朽最終造成了這個結果。

先是依附關係的變化,動搖了門閥大家所依存的經濟關係。東晉與南朝時期,各代政權多次實行將僑居人口按現居住地登記管理的"土斷"政策,以及放免奴客等措施,使士族門閥控制的依附人口大為減少,人身依附關係的鬆弛導致了其勢力的削弱。其次是鬥爭加劇了衰落的進程。東晉南朝時期,在江南地區多次發生農民起義,矛頭直指士族。在戰爭中,有些家族合門遇禍,資產無遺。此外,士族內部也因各方面的矛盾而互相殘殺,在鬥爭中,士族的整體勢力被削弱,其衰弱的勢頭日益加深。再次,因為士族的政治、經濟權利得到法律的保護,新生的高門子弟即使不努力也能坐致公卿之位,這便養成了追求享樂、不學無術的惡習,丟掉了進取心和競爭力,一旦遇到戰亂便只能坐以待斃。

此中種種,皆已表明士族門閥的衰落已成不可挽回的趨勢,這為寒門布衣的崛起提供了契機。南朝時期,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明顯地提高,雖然這時他們所擔任的官職仍然不高,但已然掌握了不少實權。例如,寒門所擔任的中書舍人一職,原來還只是中書省的一般官吏,職責為掌理表啟章奏。但在南朝宋、齊時已經侵奪了宰輔機構長官中書令的職權。中書舍人分掌政務,往往專權用事。到劉宋孝武帝時,官吏的選授、升降與賞罰等事都會與中書舍人商議。

談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向士族門閥制的嬗變

(圖五:南朝宋時的局勢圖)

結語:曾經不可一世的士族門閥制度經歷了自漢至南朝數百年的興衰過程,終至南朝覆滅。其中九品中正的選官制度為門閥大家族的勢力膨脹提供了一個契機。在早些時候,雖然九品中正制還發揮著應有的作用,奈何弊端太多,在施行的過程中逐漸失去控制,反而為門閥的存在提供了合理的地位,並造成後世寒門布衣長期為官受阻。就其所產生的影響不得不說這是對寒門知識分子的摧殘,更是造成腐敗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為科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經驗教訓。


參考文獻:

房玄齡:《晉書》

鄭樵:《通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