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的“拆解”一篇文獻?

這是 社科學術圈 推送的第1871篇文章

一般來講,好的期刊論文有較多的創意。雖然讀起來比較累,但收穫較多而深入,因此比較值得花心思去分析。一篇期刊論文,主要分成四個部分。

1.Abstract

說明這篇論文的主要貢獻、方法特色與主要內容。最慢碩士二學期必須要學會只看Abstract 和Introduction便可以判斷出這篇論文的重點和你的研究又沒有直接關聯,從而決定要不要把它讀完。假如你有能力每三十篇論文只根據摘要和簡介便能節選出其中最密切相關的五篇論文,你就比別人的效率高五倍以上。以後不管是做事或做學術研究,都比別人有能力從更廣泛的文獻中挑出最值得參考的資料。

2.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的功能是介紹問題的背景和起源,交待前人在這個題目上已經有過的主要貢獻,說清楚前人留下來的未解決問題,以及在這個背景下這篇論文想解決的問題和他的重要性。對初學的學生而言,從這裡可以瞭解以前研究的概況。通常我會建議初學的學生,對你的題目不熟時,先把跟你題目可能相關的論文收集個30~40篇,每篇都只讀Abstract和Introduction,而不要讀Main Body,只在必要時稍微參考以下後面的Illustrative example和Conclusion,直到你能回答下面這三個問題:

如何高效的“拆解”一篇文献?

(2A)在這個領域內最常被引述的方法有哪些?

(2B)這些方法可以分為哪些主要的派別?

(2C)每個角色派別的主要特色(含優缺點)是什麼?

如何高效的“拆解”一篇文献?

問題是,你怎麼去找這最初的30~40篇論文?有一種期刊論文叫做review paper, 專門在一個題目下面整理所有相關的論文,並且作簡單的回顧。你可以在搜尋Compendex時在key words中加一個review而篩選出這類論文。然後從相關的數篇review paper開始,從中根據title和Abstract找出你認為跟你研究題目較相關的30~40篇論文。

通常,只要你反覆讀過該領域內30~40篇論文的Abstract和Introduction,你就應該可以從Introduction的評論中回答(2A)和(2B)這兩個問題。尤其要記得,當你閱讀的目的是要回答(2A)和(2B)這兩個問題時,你一定要先挑那些Introdution寫的比較有觀念的論文念(很多論文的Introduction寫得像流水帳,沒有觀念,這種論文剛開始時不要去讀它)。假如你讀過30~40篇論文的Abstract和Introdution之後,還是回答不了(2C),先做下述工作。

你先根據(2A)的答案,把這領域內最常被引用的論文找齊,再把它們根據(2B)答案分成派別,每個派別按日期先後次序排好。然後,你每次只重新讀一派別的Abstract和Introduction,照日期先後讀,讀的時候只企圖回答這一個問題:這一派的倡議與主要訴求是什麼?這樣,你逐派逐派地把每一派的Abstract和Introduction給讀完,總結出這一派主要的訴求、方法特色和優點(每一篇論文都回說出自己的優點,仔細閱讀就不會漏掉)。

其次,你再把這些論文拿出來,但是隻讀Introduction,認真回答下述問題:每篇論文對其它派別有什麼批評?然後你把讀到的重點逐一記錄到各派別的缺點欄內。

通過以上程序,你就應該可以掌握到(2A)、(2B)和(2C)三個問題的答案。這時,你對該領域內主要方法、文獻之間的關係算是相當熟稔了,但是你還是隻仔細讀完Abstract和Introdution而已,內文則只是泛泛讀過。

這時候,你已經掌握到這個領域主要的論文,你可以用這些論文測試看看你用來搜尋著領域論文的keywords到底掐不恰當,並且用修正過的keywords在搜尋一次論文,把這領域的主要文獻補齊,也把原來30~40篇論文中後來發現關係較遠的論文給篩選掉,只保留大概20篇左右確定跟你關係較近的文章。如果有把握,可以甚至刪除一兩個你不想用的派別(要有充分的理由),只保留兩、三個派別(也要有充分的理由)繼續做完以下的工作。

然後你應該利用(2C)的答案,在進一步回答一個問題(2D):這個領域內大家認為重要的關鍵問題有哪些?有哪些特性是大家重視的優點?有哪些特性是大家在意的確點?這些優點於缺點通常在哪些應用場合會比較被重視?在哪些應用場合時比較不會被重視?然後,你就可以整理出這個領域(研究題目)主要的應用場合,以及這些應用場合上該注意的事項。

最後在你真正開始念論文的main body之前,你應該要先根據(2A)和(2C)的答案,把各派別內的論文整理在同一個檔案夾內,並找時間先後次序排好。然後依照這些派別與你的研究方向的關係遠近,一個派別一個派別地逐一把各個派別一次唸完一派的main body。

3.Main body

在你第一次由系統地年某一派別的論文main body時,你需要懂:

(3A)這篇論文的主要假設是什麼(在什麼條件下它是有效的),並且評估一下這些假設在現實條件下有多容易(多難)成立。越難成立的假設,越不好用,參考價值也越低。

(3B)在這些假設下,這篇論文主要有什麼好處。

(3C)這些好處主要表現在那些公式的哪些項目的簡化上。

至於整篇論文詳細的推導過程,你不需要看懂。除了三、五個關鍵的公式(最後在應用上要使用的公式,你可以從這裡評估出這個方法使用上的方便程度或計算效率,以及在非理想情境下這些公式使用起來的可靠度或穩定性)之外,其它公式都看不懂也沒關係,公式之間的恆等推導過程可以完全略過去。假如你要看公式,重點是看公式推導過程中引入的假設條件,而不是恆等式的轉換。

但是,在你開始根據前述問題年論文之前,你應該先把這派別所有的論文都拿出來,逐篇粗略地瀏覽過去(不要勉強自己每篇獲每行都弄到懂,而是輕鬆地讀,能懂就懂,不懂就不懂),從中挑出容易念懂的papers,以及經常被引述的論文。然後把這些論文照時間順序先後依次唸完。記得:你念的時候回答(3A)、(3B)、(3C)三個問題就好,不要念的太細。

這樣唸完以後,你應該把這一派別的主要發展過程,主要假設,主要理論依據以及主要的成果做一個完整的整理。其次你還要根據(2D)的答案以及這一派別的主要假設,進一步回答下一個問題:(3D)這一派別主要的缺點有哪些。

最後根據(3A)、(3B)、(3C)的答案綜合整理出:這一派最適合什麼時候使用,最不適合什麼場合使用。

記住:回答完這些問題時,你還是不應該知道恆等式是怎麼推導出來的!

當你是生手的時候,你要評估一個方法的優缺點時,往往必須要參考它的Examples。但是,要記得:老練的論文寫作高手會故意只present成功的案例二遮掩失敗的案例。所以,simulation example and/or experiment很棒不一定表示這方法真的很好。你必須要回到這個方法的基本假設上去,以及他在應用時所使用的主要方法(resultant equations)去,憑自己的思考能力,並且參考(2C)和(2D)的答案,自己問問看,預測一下這個方法應該會用在哪些條件下(應用場合)表現優異,又會在哪些條件下(應用場合)出狀況?根據猜測在檢驗一次simulation examples and/or experiments,看它的長處與短處是不是確實在這些examples中充分被檢驗,且充分表現出來。

那麼,你什麼時候才需要弄懂一篇論文所有的恆等式推導過程,或者把整篇論文仔細讀完?Never!你只需要把確定會用到的部分給完全搞懂就好,不確定會不會用到的部分,只需要瞭解它的主要點子就夠了。

碩士生和大學生最主要的差別:大學生讀什麼都必須要從頭讀到尾都懂,碩士生只需要懂他用得著的部分就好了!大學生因為面對的知識是有固定的範圍,所以他那樣念。碩士生面對的知識是沒有範圍,因此他只需要懂他所需要的細膩度就夠了。碩士生必須學會選擇性的閱讀,而且必須鍛煉出他選擇是的準確度以及選擇的速度,不要浪費時間在學用不著的細節知識!多吸收“點子”比較重要,而不是細部的知識。

本文原作者為中國臺灣國立清華大學動機所教授彭明輝,內容刊載其所著的《研究生手冊》

如何高效的“拆解”一篇文献?

社科學術圈

45萬+社科學者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