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農民老了,未來農村的土地誰來種?

用戶往事大哥


你好,這個問題我不知道說的對不對,我們村的土地被我們村的合作社給承包了,每年都給租金,挺好的,老百姓可以給他們幹活,也可以進工廠,反而是選擇性多了一些,因為以前有地的時候不敢出遠門打工,在家附近幹臨時工的會多一些,現在反倒是沒有了土地的牽掛,掙的比以前多了,自由了,我覺得我們村裡的人應該還是比較滿意的吧!


王小寶的快樂生活


這一代的農民老了,未來農村的土地誰來種?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你也是很正確的,因為我就是一位農民,我年齡並不大80後才30幾歲,由於家庭貧困我小的時候就跟隨父母下地幹活,種田種地也都會,後來初中畢業去了城裡打工,直到去年又回到了農村,其實農村的田地大部分都荒有幾年了,父母一輩老去,就算還幹得動的也是做很近的一畝三分地了,那只是他們閒不住才去做的,其實種田真的不賺錢,以前還要交公糧,後來公糧不用父了政府又給每畝地補貼幾十塊錢,可是還是沒人種,再後來政府開始號召承包制度,把土地集體承包出去,讓有能力的人來種,政府也加大了對承包的補貼政策,這樣農民有了收入而田地也沒荒蕪,所以在未來也會是這樣的一個發展趨勢吧



採藥之農村小廖


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比如我自己,從農村出生,經歷上學,大學畢業了,就直接留在城市工作了。城市離農村老家有260多公里,平常回老家也不行現實。只有長點的節假日才能回老家陪陪家人!😟

老家父母年齡也已年邁,地裡的重活也幹不了多少。有時候我都在心裡心疼父母,可是父母說能幹的動,就會幹點,種點糧食,蔬菜,等我們回老家了,可以帶到城裡吃。🥺

小時候種地是家裡全家老少齊上陣,趁著時間把活幹完!每家每戶都是這樣。平常都不在家,老人在家除草🌿,打蟲,澆地。沒有怎麼機械化操作。

隨著國家徒土地就裝政策出臺,農民手裡的土地可以租出去,得意解放那些沒人種的土地,成立農村土地專業合作社。培養核心種植作物,培育特色產品,打通銷路才可以盤活流轉的土地。

對於那種平原地帶,土地廣闊,可以機械化種植,流通也快,很有發展前景。像這樣的邊角土地,到時候恐怕沒有人種,可能就荒廢了。這是我所擔心的。

謝謝,一點隨意的看法。共勉!


溪捥清風


現在農村都是老年人在種地,年輕人都在城裡打工安家了。現在國家實現城鎮一體化,農村的條件越來越好。有很多有錢人都會往農村發展,所以說以後農村的土地會很珍貴。在偏僻條件差的自然村落,土地荒廢植被恢復,旅遊產業會成為當地政府的一大經濟支柱。在土地資源有優勢的地區,就很出現像美國的農場主一樣,機械化管理土地。現在有些地區已經實現了以租帶管理的形式了,所以說未來農村的土地大有作為!





小英姐生活錄


你好,很高興看到你這個問題。

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化在我們這一代開始發生改變。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國家開始學習西方的規模化、機械化種植,但礙於當時的社會發展階段,中小企業不像現在這麼雨後春筍般的成立,就業崗位不像現在這麼多,導致農民的主要收入主要靠土地來獲得,所以小農經濟基礎很難推廣規模化、機械化種植。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中小企業逐漸成為就業的主力軍,中國的工業也獲得了極大發展,城市擴張和發展加速,使農民有更多的機會進城打工,而且得到的收入也更高,所以城市就湧入了大量“農民工”,同時也使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逐漸使農村的年輕勞動力“空心化”。

因此,國家適時推出了各種“鼓勵土地流轉”政策,特別是近十年來,土地流轉規模呈幾何式增長,利用社會資金使農村土地開始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發展,農民開始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使農村也有了自己的產業,使農業開始品牌化發展。

因此,當老一輩農民開始逐漸失去勞動能力的同時,土地已經開始在企業手裡開始運營,所以以後的土地是由企業進行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智能化和品牌化運營。


百分之一的長征


農民老了不能種地,但是老農民可以把自己的技術編寫成冊,傳給下一代,但是這個問題主要看下一代的孩子是否願意幹?如今社會很多城裡人,有新鮮感的人會來到農村做新鮮勞作實驗,但他們也有考慮不到的地方,就是不懂操作時,也會破壞原有的格局,所以……一定有辦法的![祈禱][祈禱][祈禱]


用戶5072028586112


這真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

沒人種,主要是種地不划算。無論種糧食,還是種經濟作物或水果,成本都太高。另外,咱們國家普遍認為農業是髒而辛苦的職業,年輕人讀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跳出“農門”。

我們研究一下美國和日本,就覺得在他們國家,做農民也是幸福的。一個農民可以種一大片地,地裡出產的糧食可以養活100多人。農田都是大片大片的,犁地、管理、收割、加工和銷售,都機械化和電子化,科技含量都很高。

我們國家現在也在搞土地流轉,機械化也在推廣,但進程較慢。相信不久的將來,從事農業是划算的選擇。

其實,做個現代農民,也是詩意的。大片規模種植,鬱鬱蔥蔥的菜園子,或金黃金黃的的麥地,或甜絲絲的果園,我們出沒於其中,心情想來就好。








老頑197486757


這一代農民老了,未來農村的土地誰了來種?

首先這一代農民為什麼還在種地,雖然農村現在都是小孩,老人,婦女,現在的農業勞動年齡平均值已經在四五十歲之間,甚至現在都是五十多歲以上的人來種地,但現在的農村也不像我們想的那樣,到處都是荒地,原因大概就以下幾點。

1、我們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土地是我們的命根子,在觀念上土地是不能丟的。

2、現在留在農村種地的不單純是為了所種的糧食蔬菜全部能賣多少錢,大多數只是賣一部分補貼家用,剩下的一部分用來飼養家禽養豬之類的,這樣動物的糞便又可以成為有機肥,形成綠色循環。

3、還有很多是出於無奈,在土地裡摸爬滾打了一輩子,現在已接近老年,沒有其他的技術,除了種地還能做什麼呢?

4、現在政府對農村做出了很大的優惠政策,除了種地的收入外還可以得到相應的補助,農產品在滯銷的時候政府還會給你出相應對策,幫你找銷路,規模性的種植政府還可以給一定的優惠。

其次重點的是未來農村的土地誰來種,為什麼現在年輕人不願意在農村種地。

1、有些年輕人在城市裡有更好的發展,從畢業出來我們都選擇了在大城市發展經過幾年的打拼,已經有一片自己的小小天地,有的已經在大城市買房成家,是不會打算回農村了的。

2、現在到農村種地投入多回報少,機械農藥化肥人工等本錢大,如果沒形成有規模,沒有好的銷路,是沒有多少回報的,這個是很多農民朋友苦不堪言的一個事情。

3、現在漂在城市的年輕人中很流行一句話:“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或許是很多年輕人的真實寫照,在外面工作並不是很順利,想回農村去種地,雖然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但對於種地根本沒有技術,所以根本不敢回去種地。

基於這種現狀未來農村的發展肯定不能因循守舊,這樣只能導致種地的人越來越少,應該因地制宜種植模式做一定的調整,形成一定的規模,儘量利用機械化種植科學管理,形成產銷網絡,當在家種地比出外務工更有前景時,誰還願意出去呢?

1、種植模式規模化調整:一個村裡面,只需要一個老闆,把所有土地都承包了,全村的人給他幹活,他發工資,賺錢了是他的,這就是未來的趨勢,當然這需要時間去實現,更需要資金技術政策的支持。

2、機械化科學管理:打破以前那種靠天收的觀念,種經濟價值比較高的農作物藥材之類的也可以,既然種就種好,捨不得投入沒有機械化介入不用科學的管理方法,是形不成大規模沒有有好的收益的。

3、利用網絡:沒有網絡就沒有信息,利用網絡才能學到更專業的技術找到更好的銷路,前期一切的準備就是為了更好的收穫 ,付出了肯定會有回報的。

總之現在農村的發展前景還是廣闊的,只要肯付出肯努力,依靠國家的政策,相信以後的農村會越來越好。





曉滿


我就在農村,還是山區。目前的現狀就是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並在外買房安家,很少(應該說沒有)在家種地的了。還種地的也就是六十歲以上還能幹的動,種一輩子地了,捨不得把地慌了,還在種點。就連四五十歲的寧願打點零工也不願意種地。因為種地真的不掙錢,一年到頭還不算人工,光種子,化肥等夠本就不錯了。隨便出去幹幾天就比種地掙的多。

等這代農民幹不動了還真沒有種地的了。我想以後種地的只能是大規模的承包了。當然還得是平原地方,地多可以形成規模,至於我們這農村地本來就少還分散,搞不成規模,只能退耕還林搞綠化了。

中國畢竟是個人口大國,糧食生產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都靠進口的話,將來被人卡住脖子就麻煩了。種地肯定還會有人種,不然枉費了袁老一生心血了,但肯定是現代化種地了!




李白會自己洗衣服嗎


那種平原,可以實行機械化種植,在中國很多山區是不具備這個條件的,等現在50歲以上的這一代農民不能種地了,下一代在山區種地的,我們估計最多5%的人了,到那個時候全民買糧食吃飯。要是遇到個什麼像蝗災一樣的年份,中國的糧食能不能度過安全期都很難說了。所以,國家應該還是要重視農業生產發展的,提高種糧人的收入,讓人們不再嫌棄種糧這個職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