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繼續臨帖對自己還會有什麼幫助?

假作真來真亦假


形成自己的風格了?什麼算自己的風格?

我的反問不是懟,是讓你清醒,不清醒,你將會在誤區及越陷越深,最終就是不能自拔!

在書法功力沒有達到爐火純青前,不要盲目地追尋自己的風格。如果一定那就,你最終結局就是對書法的認知淺薄,即便是成名的所謂大家都是如此,我說的大家不是指現代的,是指宋以後得大家。

宋以後的書法家絕大多數都犯了蘇東坡的毛病,也可以說是蘇東坡的誤導造成的,儘管蘇東坡犯的毛病不大,可是,他把整個書法給帶偏了!也就是寫自己的書法才是正確的方向。正常說寫自己的書法是絕對沒錯的,只是,錯在功力不夠就追求自我上。在蘇東坡以後得書法家還有幾個功力夠的?在我看來,也就米芾與王鐸兩個人了!或許還有,之前我不知道。

咱們回到題主的問題,形成自己的風格了還要不要臨摹?王鐸形成自己的風格了,可是,他說,一日求索,一日臨帖!如果認為自己高於王鐸了,你或許可以不臨帖,沒有的話,你最好是老老實實地臨帖!


一笑貫長天


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還要臨帖嗎?

臨帖依然需要,因為書無止境,無論是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筆意風格,還是沒有形成,都必有繼續臨古人經典。

隨著書藝的提高,對古典的書墨有著更高的理解與感悟。同時隨著年齡閱歷經歷的增長,會有不同的藝術的深度穎悟。

臨帖貫穿一生,古代文徵明八十多歲依然晨起克勤兩千字。

大凡有成就的書家都是不斷的汲取前人的優秀筆墨,來完備自己筆墨豐腴。不斷完善自己的情性表現與形質筆墨臻格。

這是大家都有的體驗,書藝再進,必有不斷的砥礪豐富自己的用筆純熟斂達。同時臨帖令人情志具有一次次盎然,對於文意與筆意有一個昇華的過程。從而觸類旁通,奇妙之想象,依然紛飛與縈繞腦際,更加創作參加新意的筆墨風采。

由此可見臨帖的重要,是為每一個書者的一生的課程。

一個道理,藝術無涯,學習也就沒有停止的理由。若要書藝再進,必須具有日日不離不棄對古典的浸染與汲取。



狂喜淡墨a


雖然有了自己的書法風格,但是風格是否有根?如果有根,可以將自己的風格延續下去,如果無根,那就必須繼續臨帖改掉書寫習慣!

第一,有根臨帖。

根就是指的是書法法則。筆者的字,如果早已經過帖學的洗禮了,而且字很取古法,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了,那麼我建議可以繼續完善自己的風格。

那麼還需要臨帖嗎?當然需要了。我們學習書法就是要取百家之長的,先臨一家把一家吃透,然後再換,一定要學習多家才能讓自己的書法越來越有高度!如果臨帖,只是臨摹一家或者兩家的話,還是遠遠不夠的,也無法吸取其他書家的精華。

另外,即使是臨過百家了,那麼如果是為了追求更好,那麼也應該繼續臨帖,因為學無止境嘛。

第二,無根臨帖。

如果自己的風格就是自創體,從來沒有臨過帖的話,那就更要臨帖了!書法的好壞不是自己說的算,而是大眾加書法專業人員說的算的。

沒有根的書法,就是傳說中的“江湖體”。這種書體都是自創的,沒有根據法帖走,而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的。這樣的書法是沒有靈魂的,沒有生命力的!

如果想讓自己的書寫習慣改變的話,那就必須要從臨帖開始學習,忘掉自己的書寫習慣,認真臨摹每一筆,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書法清新脫俗!

綜上所述,強哥認為,不管是已形成風格還是沒有形成風格,不管是有根還是無根,都需要臨帖,因為只有不斷臨帖才能讓自己的字寫的越來越好,只有臨過百家千碑方能創體,否則就會把自己的路堵死了!

我是“強哥書畫”,以上內容僅強哥一家之言,如有說的不好的地方,還請書友指正!


強哥書畫


風格本身也有拙劣、精糙、高下之分,臨帖會使個人風格更純熟、剔透、奇絕。風格不僅僅只是辨識度,更重要的是精氣神。


(一)風格說到底還是從筆法字法之中來,是有章可循的。書法的風格是由書法線條的形態來呈現的,而線條本身的剛直曲勁、正側斜欹是深不見底的大學問。不少臨摩一段時間的書友也許會對原帖有“不過爾爾”的感嘆,其實結構輪廓似乎很像了,但境味氣韻差得遠,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線條的張力還遠遠不及。所以,需要深度臨摩揣悟的東西還多得很。



(二)風格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它始終處於運動變化之中。風格才是書法者真正的標籤。文徵明暮年時翻看自已年輕時的習作,感到俗不可耐不忍直視,但在普遍人看來,似乎差別並沒有多大。書法水平上了境界,高手鬥法往往只在毫末之間,換句話說,即便是微乎其微的差別,其背後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面壁之功。顏魯公初年書覺魏晉,多見二王筆法,但後來逐漸變化求新,改“斜畫緊結”為“平畫寬結”,創立了顏體楷書。



(三)風格一樣需要不斷的豐潤與打磨。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說的學無止境,不光是廣度,更在於深度。書法藝術本身就是精益求精的事,對個人風格的豐潤打磨上不封頂。田英章雖然被書圏有些朋友嘲諷為印刷體,但其有句話我很欣賞,他說“有的人才臨了三兩年的帖子,就不再練習筆畫了,我到現在仍然是在老老實實的練習筆畫”。再說文徵明小行楷,年輕時就已具備了方圓兼具的風格,到老仍然是方圓兼具,只不過更富於變幻,筆法字法也更為純熟。因此,即便自己已融塑出個人風格,臨摩仍然是不可廢棄的。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要討論這個問題,必須弄清楚兩個前提概念。即:

一、什麼是書法的風格?怎麼才算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

什麼是書法的風格?

不必掉書袋,從歷史上的書法現象看,是否形成了個人的書法風格,要看是否滿足以下三個重要標誌:

1、代表性

代表一個時代的風尚,創造出不同於既往的書寫法則和書寫模式。

是否為一個歷史時期的,創立書法風尚的代表人物。如晉韻,唐法,宋意,明清態的代表書家。

2、排他性

在書法技法四要素中,在筆法,結構,章法,墨法中有無可替代的,突破性的貢獻者。

比如二王“增損古法,裁成新體”,改前人的章草為今草,開創了內擫和外拓書法風格;

比如顏真卿引篆入行,開創了雄渾大氣的書法風格;

比如張芝,張旭,懷素,黃庭堅辨識度極高的大草風格;

比如元趙孟頫把漢字造型美觀優雅的一面推向極致;

比如明張瑞圖,傅山對比鮮明的內擫,外拓風格;

比如明王鐸的漲墨,董其昌的淡墨;

比如清末民國時期,碑帖結合,個性特徵鮮明的不同風格的書法家群體。

等等。

凡僅僅滿足於尾隨模仿前人,或者稍有變化,歷史上同期的知名書家,為數不少。但難免被譏為“奴書”。“奴書”之誚,相比如今人們唾罵的“醜書”,不至是貶斥,直接是侮辱。

和“奴”字相關的詞彙,奴才、奴婢、奴化、奴性、奴役、奴顏婢膝等等。沒一個好詞。

對許許多多有很高書法造詣的古人,尚且如此。可見風格之難之貴。

3、傳承性

風格,風格,風行於世的高格。判斷一種書法風格的風行與否,有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向後看。也就是後世的公認度和傳承性。

如果一種寫法,不足為後世法,或者後世習學者寡鮮,說明它僅有個性或者習氣,不具備風行後世之格;

比如宋徽宗的瘦金體;比如鄭板橋的六分半書;金農的漆書。

與前人相類似的寫法,被合併同類項到這種風格的創立者名下,而被忽略,被淘汰。後世在傳承的選擇上,當然就高不就低。

比如徐浩,薛紹彭,李建中等等。

以于右任在近現代書界的地位和水平,多年心血創造的《標準草書》,到了晚年,都自認不足為範,從其傳承性來看,現在都有誰在學?

反之,一種風格,能為後世廣泛傳承,從其創造的模式中,孕育出新的創造與發展因子;一種風格,其基因延續千年,脈絡不斷,才是傳統意義上的書法風格。

比如取法顏真卿後,化育出楊凝式,米芾,蘇軾,黃庭堅,王鐸等等特立迥異的新風格。

如果達到上述標準,毫無懸念,就是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

二、當前的現實,討論書法風格,還遙不可及

書法風格是如何形成的,不是本話題討論的重點。扯到這個問題上,一本大書都言之不盡。

但需要明確的一點,發現歷史上各種風格的代表書家的藝術理論,藝術思想,求學歷程,凡是風格鮮明的書法家,有誰不是在廣泛深入的學習前人的書法遺存的基礎上,同時又不唯前人鼻息是仰,亦步亦趨唯前人馬首是瞻的學而能變者。無一例外的,他們的書法風格,都是在獨立的藝術思想和見解的基礎上,歷盡艱辛,苦苦求索,半生勤奮實踐而來。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三十年的文化斷層,當前的書法傳承,處於模仿古人,還不會模仿的階段。繁榮熱鬧,只是表象。樂觀的說,模仿而得古人十之六七,已屬不易,已是高標。

例子:學習二王一系書法的,不要說通臨,通讀過幾遍《聖教序》的都寥若辰星;十卷本的叢帖之祖《淳化閣帖》,能不借助釋文,通讀原帖的,萬不挑一;沒有聽過,沒有見過的,不知凡幾;能在歷史上的書法遺存中,分辯出內擫,外拓兩大系統不同的代表作品,不同的表現手法的,寥若晨星。

真正的傳承,是在前人基礎上的創造,而不是把前人已有的東西複製一遍。大多數人連這個常識都無視;連必知必通的書法術語、概念都一知半解,何談風格。即就是複製古人,也是奢望,風格二字,真的無從談起。

對照前述,反觀現實自我,我們當前討論書法風格方面的問題,是否顯得過於奢侈,過於空洞?

這樣看來,繼續臨帖的問題就不是問題。而是臨什麼,怎麼臨的問題。

路漫漫其修遠兮!還須上下而求索!


快樂書法營


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繼續臨帖|對自己還會有什麼幫助?

書法風格的形成,從一開始選帖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發展的方向,這是潛意識的審美觀。在潛在的審美取向主導下,從確立起自己的書法風格到最後的形成,是個緩慢的過程。而風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人的書法,一生之中都在尋求改善。改善靠什麼?臨帖。臨帖,就是改善自己書法水平的最佳途徑。



中國文化講的是傳承。在書法方面尤其突出傳承。初級的臨帖,是為了學習規矩。中期的臨帖,是為了吸收養份。後期的臨帖,是進行微調。每個階段的臨帖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每一本字帖都按初級的臨摹去學規矩的話,倒真的可能成了“邯鄲學步”。


我們要清楚的一點是:書法不是大雜燴。不是簡單的把前人的書作拼合在一起。學顏真卿,就要體悟其筋強骨健,莊嚴質樸,不怒自威的氣質。學歐陽詢,則要表現出明快爽朗,勁利勁疾的清秀之態。

有人說,我就要把這兩種不同用筆,不同風格的書法融合在一起。其實我告訴你,沒有人嘗試成功。前面就已經說過。人的審美觀是潛意識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想改變固有的意識形態,很難。

我們在選擇臨帖的時候,都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字帖去臨。為什麼喜歡?就是自己的潛在意識。就象喜歡一個人,一種顏色,一種音樂,一種口味……不需要給出任何理由。喜歡甜味的人,讓他們吃又麻又辣的菜品,他們的腸胃接受不了。書法的風格也是一樣,用筆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不用擔心臨帖對已經形成的書風沒有幫助。恰恰相反,臨帖,是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書法水平必不可少的手段。


子衿書法


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臨帖還會對自己有什麼幫助?這個幫助當然大了。我很贊成上面抱庸老師說的,這個風格雖然形成了,但這種風格還有好壞、優劣之分,“醜書”、“射書”、“亂書”也是一種風格,但卻被人嗤之以鼻。

一個人的書法風格,就像一件藝術品一樣,需要不斷地打磨,而這個打磨的過程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我們來看看趙孟頫的書法形成過程吧,這樣舉例來說可能更好理解。

上面一張圖是趙孟頫二十八歲時所書的《杜甫秋興八首》,而下面一張圖是趙孟頫四十年之後又作的題跋:

“此詩是吾四十年前所書,今人觀之未必以為吾書也。子昂重題。”

趙孟頫說這幅作品是他四十年前所書,如果現在人看了,不一定會相信是我寫的。說明趙孟頫的書法風格一直在不斷地自我變革。趙孟頫四十五歲之前是一種風格,四十五歲至六十歲是一個時期,六十歲之後又是一個時期。

前期趙孟頫是以宋高宗趙構及鍾繇、智永《千字文》為根基,中期又進一步深入學習二王及李北海的行書,開始形成比較成熟的書法風格。晚年則是取法柳公權和魏碑的一些筆法,形成了碑版楷書的代表作《膽巴碑》。

趙孟頫這麼大的一個書法家,一生都在臨帖不斷,不斷地自我修正自己的書法風格,我們一般人還是老老實實地繼續臨帖吧。

同樣的問題顏真卿也是這樣,顏真卿著名的作品《多寶塔碑》就是他四十多歲時所書,然後跟他晚年的《勤禮碑》來比較的話,很難相信是一個人寫的。可見一個書法家的書法風格在人生的歷史長河中,是多變的,不是說一旦形成就不再變化了。

當書法風格有一定形成之後,還需要繼續臨摹古人的經典作品。隨著自己的眼界的提高,你會對書法風格的要求也會提高。但這個時候的臨摹跟一開始學習書法時候的實臨是有些不同的。

啟功先生的臨帖觀對我們的啟示

啟功先生早期的臨帖也有實臨的階段,但是後期臨帖的時候就逐漸放棄了實臨階段對筆畫要求形似的追求,進一步開始關注碑帖當中的用筆,既筆勢的問題。用筆勢貫通於點畫之間,但有不完全被古人點畫的心態所囿,追求一種自然書寫的狀態。

啟功先生的書法受董其昌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這種影響體現在臨帖上就是有著與董其昌相似的臨帖觀。我們去看董其昌存世的一些臨作,如《淳化閣帖》、《臨宋四家》等,與原作的相似程度都不高,但是董其昌的這些臨作在用筆和體勢上都帶有濃重的個人風格。

董其昌《臨蘇軾書》

董其昌在他的《畫禪室隨筆》中曾道出他的臨帖觀:

“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莊子所謂‘目擊而道存’者也。”

因此啟功先生和董其昌都是在有了自己的一定書風之後,再臨摹古帖的時候,就加上了自己對古帖的理解進行練習,取古帖中能為自己所用的東西,融入到自身風格中去,而放棄了對古帖筆畫外在形態的追求。

啟功《臨玄秘塔碑》

劉熙載在《書概》中說:

“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別。入他神者,我化為古者,入我神者,我化為古也。”

當有了一定的書法風格後,從古帖的精華中有選擇地吸取營養,化為自己風格的一部分,然後再用自己的風格對古人的東西進行改造和吸收,為我所用。啟功先生後期的這種臨帖思路,值得題主借鑑。


翰墨今香


這個問題用範笑歌老師作為例子最能說明問題,範笑歌被稱為百體書王,其中一半的書風是獨創,並且每種書風都有深度和質量,應該說是書法史上獨創書風最多的書法家。

範笑歌老師有了這麼多獨創書風,是否還重視臨帖呢,從他在網上的話來看是肯定的。但與別人臨帖不同,範老師已經採用“心臨”的手法了。心臨是範笑歌老師自創的詞彙,也是他獨有的特點,就是讀帖後寫出原帖風格,這與背臨還不同。

很多人都知道範老師心臨的軼事,一個朋友送來一本陌生字帖,範老師看過字帖一段時間就可寫出這種風格。

個人覺得心臨對書法學習更有好處,不會拘泥原帖,而且發揮自己頭腦的能動性。有人說心臨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這也是事實,但只要多鍛鍊,一定能掌握一些心得。這種臨帖方法個人覺得可以推廣,成為臨帖的升級版,對於已經有一定成績的書法家也有積極的作用。

心臨不僅是一種學習書法的方法,也是一種智力鍛鍊,也是一種修行。











阿肯之花


怎樣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

以某種法帖的用筆.結構、章法特徵為基調,線條語言統一。不斷融合其他法帖的長處和自己所需的風格因子,強調主體價值,強調個性,意臨時還要注重體驗範本神采,捕捉靈感,自由發揮,有所取捨。

比如我們以顏體行書風格為主去意臨王羲之《聖教序》,對原帖必有所改動,用顏真卿行書厚重點畫,結體改為開張寬博,增加澀意,增加篆籀筆意。在二帖之間形成新面貌。

己經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繼續臨帖對自已還會有什麼幫助?

書法名帖名碑像是一座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藝無止境,只有不斷的臨帖,才能提高功力,提高豐厚風格內涵。不至於書藝停止不前,"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下圖是筆者以顏體行書意臨的王羲之《聖教序》單字,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神韻軒書法


從提問者的問題中可以看出一件事情:就是到目前為止,提問者所臨寫過的碑帖數量應該不是很多。從中國有文字以來,一直到現在,歷經將近4000多年,真正那些創造出自己的書法風格並且能夠流傳下來的人,可謂萬中無一。



書法要形成自己的風格,按照傳統的書法學習方式來講,除了遍臨古代碑帖之外,還需要結合自身的情趣以及結合時代的審美特點,才能在這個時代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書法風格來,並且能夠流傳下去。

書法風格

所謂書法的風格,就是具有某一共同特色或獨具某一風格並且自成系統的人所書寫的字也稱為“書體”。

同樣的一種字體,不同的人在書寫時就會因人而異。這一種因人而異是很正常的,因為個體的成長過程中,其所處的成長環境不同,接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人生閱歷不同所造成的。

但是,若是將這一種書寫的與眾不同當做個人的一種風格,而言之灼灼地說我已經達到了具有自己風格的書寫,那就言過其實了。



書法風格的養成

我們可以看一下中國書法史中那些自成一體的書家,他們的一些學習書法經歷對我們現代人的創新書法是具有很現實的指導意義。

書聖王羲之從小拜師衛夫人學習書法,長大後遊覽名山大川看到前人的碑刻才發出感嘆:徒費歲月爾!此後便遍臨諸家,進行融會貫通,才自成一體。

天下第二行書的中唐顏真卿,筆法傳承自“二王”但是他的書體融入了篆籀筆意,結合了自身的性情,獨創一格,才能在書法史中流傳至今。使後來者或明或暗,或多或少而受其影響。



諸如此類的例子可謂舉不勝舉,每一位自成一體的書家莫不是遍覽諸碑帖,取長補短、融會貫通而成。

另外,在書法中有句話叫做“人書俱老”,我們在歷史中也看到了44歲的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和他76歲的《勤禮碑》風格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



因此

即便有些天賦絕佳的學書者,在年紀比較小的時候創建了屬於自己風格的書體,但是還是必須進一步對古人的學習加和繼承,進行不斷的完善、豐富自己的書體。

~~~~~~~~~~~~~~~~~~~~~~~~~~~~~~~~

我是書法有云,一個書法愛好者,從事軟、硬筆書法基礎教學,偶爾有點瘋,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