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鑑賞的方法有哪些?

東庭雨竹


之前有人這樣問過“藝術鑑賞與欣賞有什麼區別?”雖然“鑑賞”與“欣賞”兩者之間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意思是有很大區別的,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是不需要有任何責任的,只是藝術欣賞者;而鑑賞藝術作品,是要負責任的,作為藝術鑑賞家,那麼,藝術鑑賞的方法有哪些呢?




藝術鑑賞的方法

最近在網上經常會看到有些人說“將作品放大10倍來看,辨別真假”這樣的一句話,看似很有道理,用儀器放大作品,可以看清楚作品的每個細節,但仔細想想,用“放大”的方式來辨別藝術作品真假,這簡直就是愚蠢至極的行為,將贗品放大來看,同樣可以看清楚作品的細節,



對於藝術作品的鑑賞方法,其一:通過作品的材料進行鑑賞作品的年代時間,比如,一件書法作品或一幅畫,500年前和500年後的現在,顏料紙質都有明顯的區別,千萬不要認為現在的顏料紙質會比古時候的要差勁,當然了,假貨、低等貨除外,毋庸置疑,科技的發達,現在的顏料紙質要比以前的好,


或許有人會說,現在的顏料紙張比以前好,是不是作品就比以前好呢?親,千萬別這樣誤導自己啊,我們是看紙上的字和畫,古代條件相對比較差,用的材料自然沒現在的好,但是論藝術創作的技法絕對遠勝於現在,至於什麼原因,這和藝術環境氛圍有直接關係,




那麼藝術鑑賞的方法其二是什麼呢?估計沒有其二了,因為現在的人可以藉助多做工具來讓自己的模仿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如果沒看到創作者本人承認,是讓人很難辨別真偽的,真的沒有別的辦法了嗎?估計沒了,畢竟藝術作品不像人一樣可以去做DNA鑑定,


詩夜城主


藝術鑑賞的方法,筆者以下三方面作以闡述:

1.知人論世與詩無達詁

“知人論世”作為藝術鑑賞的原則和方法,具有積極的意義。它看到了藝術作品是特定時代

的產物,是藝術家思想情感的反映,反對以主觀臆測來曲解作品,要求用客觀的態度對作品的

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給予比較公允的評價和分析。

金聖嘆認為藝木鑑賞尤其要“細心體貼”作者的用意:“讀書尚論古人,須將自己眼光直射千百年上,與當日古人捉筆一利那頃精神融成水乳,方能有得。不然,真如嚼蠟矣。”(《杜詩解)卷二解(早起》)這就是孟子說的“知人”,只有“知人”,知道藝術家的生平,特別是創作時的思想感情,才能深切體會到作品的真味。例如觀賞八大山人(朱耷)的花鳥畫,便須瞭解畫家生活的時代、身世、思想,才會懂得那些畫的深長的寓意。八大山人原是明代寧獻王朱權的九世孫,十七歲時明王朝覆滅,使他痛苦難忍,曾削髮為僧,又當過道士。滿腔悲憤無處訴說,便傾洩在他的花鳥畫上。他的花鳥畫格調冷逸,筆下的枯荷、古梅,大都瘦硬如鐵,傲岸挺勁;畫的鳥也與眾不同,不作喜躍悅鳴之狀,或昂首朝天,或聳翅挺胸,多獨足而立,“白眼向人”。這都表現出一種蔑視新王朝的統治,不予合作、倔強自立的做慢姿態;又包藏著他悲痛欲絕的心情。鄭板橋深知其人,也就深知其畫,曾在他的作品上題詩道:“國破家亡鬢總皤,一囊詩畫作頭陀。橫塗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鄭板橋因此能成為八大山人的知音。

拓寬地說,“知人論世”還要求鑑賞者對藝術家的生活、情感有較深的瞭解和體驗,才會對其作品引起共鳴。這是因為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的一定的生活經驗的結晶;如果缺乏相應的知識和經驗,即使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鑑賞能力,也很難領略它的意蘊和形式之美。黃庭堅在跋陶淵明詩卷中說:“血氣方剛時,讀此詩如嚼枯木;及綿歷世事,知決定無所用智.”年輕時讀陶詩,覺得索然無味;等年長後才深知其妙。其原因主要不在藝術修養的高下,而在有無相似的生活經歷和體驗。

“詩無達詁”的意見反對了對藝術作品的評價和鑑賞定於一尊的主張和各種門戶之見,而承認鑑賞活動中的審美差異性,允許甚至提倡審美多樣性。劉勰在《文心雕龍・辯騷》說:“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豔辭,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抬其香草。”藝術作品的鑑賞價值固然要由藝術家的創作提供前提條件,但鑑賞者的鑑賞取向又要受到原先的習慣、經驗和當時的需要、情緒、態度等方面因素的制約。藝術鑑賞是一個對藝術作品進行再創造的活動,對同一作品的鑑賞,即使是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的鑑賞,也是各不相同、因人而異的。因此鑑賞者尤其是批評家不能以個人的偏好而任意貶斥不為自己所喜愛的作品,或者“阿私所好,愛而忘醜”(薛雪《一瓢詩話》)。

需要指出的是,所謂“詩無達詁”的意見,和春秋時人們賦詩根據自己的需要斷章取義沒有源淵關係;恰恰相反,它是對“賦詩顯志”的超越,它不主張在鑑賞時隨心所欲地闌釋作品,而要從作品本身去尋求其涵意。它實質上與“以意逆志”說一樣反對斷章取義,只是比“以意逆志”說更加強調鑑賞者的能動性,強調由於鑑賞者主體條件的不同,鑑賞背景的不同,鑑賞角度、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造成對作品的審美感受、審美理解、審美體驗的不同。

2.披文入情與出入之法

披文”要能“入情”,鑑賞者還必須展開想象,設身體驗,這才能使藝術形象顯於眼前,引起情感的波瀾。葉燮曾在《原詩》內篇以杜甫的《玄元皇帝廟作》詩“碧瓦初寒外”五字的鑑賞為例,指出如果不設身處地,展開想象,“必以理而實諸事以解之,雖稷下談天之辯,恐至此亦窮矣。然設身而處當時之境會,覺此五字之情景,恍如天造地設,呈於象,感於目,會於心”。清人黃子云在談到詩歌鑑賞時也說:“當於吟詠時,先揣知作者當日所處境遇,然後以我之心,求無象於窅冥惚恍之間,或得或喪,若存若亡,始也茫焉無所遇,終焉元珠垂曜,灼然畢現我目中矣。”(《野鴻詩的》)更具體地說明了要揣摩作者的心境,發揮想象,才能為作品的藝術形象所感動。明末《四照堂集・湯(應曾)琵琶傳》中有一段話記載欣賞表現楚漢之爭的古樂《十面埋伏》時的感受:“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悽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餘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這表明音樂欣賞也要通過想象來體味音樂形象,使官能的欣賞能提高到情感的欣賞。

但完整的藝術鑑賞決不能只停留在情感上。我國曆來有“出入”之說:南宋陳善《捫蝨新話》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盡讀書之法。”清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也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不僅讀書、寫詩應如此,鑑賞藝術也應如此,既要能深入到作品中去,和作品共鳴;又要能從作品中出來,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理智的鑑賞。

3.直覺妙悟與涵泳玩索

直覺妙悟,無論作為創作方法還是鑑賞方法,都往往有一種突發性,在久久不解其意時,忽然省悟,一通百通。成玉鐧在《(琴論》中說:“攻琴如參禪,歲月磨鍊,瞥然省悟,則無所不通,縱橫妙用而嘗若有餘。至於未悟,雖用力尋求,終無妙處。”王時敏在《西廬畫跋》中稱讚“石穀道甲天下”,他對於畫學能夠“取精去粗,深研入微”、“猶如神者悟到家,一了百了,所謂一超入如來地,非一知半解者所能望其塵影也”。這裡說的“攻琴”、“畫道”、“畫學”,都包括創作和鑑賞兩個方面 。

“悟”的突發性實際上是在改孜以求、“歲月磨練”的功夫上取得的,是在不知不覺的漸變

基礎上的突變,正如呂本中所說:“悟入必自工夫中來,非僥倖可得也”(《童蒙詩訓》)“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間耳。”(《(與曾吉甫論詩第一帖》)

就鑑賞而言,這個“工夫”,便是“涵泳玩索”的工夫;“直覺妙悟”在一定意義上說,是“涵泳玩索”的結果。

“涵泳玩索”指的是對鑑賞對象的反覆切磋、深入體會,出自《朱子語類·性理),朱熹說:“此語或中或否,皆出臆度,要之未可遽論,且涵泳玩索,久之當自有見。”晚清的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談到詞的鑑賞,也是強調要“涵詠(泳)玩索”:“讀詞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構於吾想望中。然後思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詠玩索之。吾性靈與相浹而俱化,乃真實為吾有而外物不能奪。”“涵泳玩索”要求人們在進行藝術鑑賞時不能淺嘗輒止,而必須全身心投入,反覆吟誦、把玩、體味,充分展開想象和情感活動,甚至達到如如痴如醉、忘情神遊的地步。劉勰提出“玩繹方美”(《文心雕龍・知音),蘇軾主張“反覆玩味”(《東坡題·書王過峽中詩刻後),宋盛、況周頤又說“涵泳玩索”,這個“玩”字很能體現藝術鑑賞的超功利性和樂此不疲的特點。所謂“久之當自有見”,即指“悟”是在“涵泳玩索中出現。

我是東庭雨竹,歡迎互相關注,共求進步❤❤❤👍👍👍🌴🌴🌴











東庭雨竹


藝術鑑賞的方法,是沒有一套具體程式的。許多今天看來是非常重要的藝術品,或者藝術家,當年或許是無人問津的。

如果藝術非要固定一種鑑賞範式,藝術就不是藝術了,而成為了手工業產品。因為,只有手工業產品才有一套標準化的檢驗範式。

以上是一個前提。

那麼,下面就說說藝術鑑賞能力這件事情吧,或許比鑑賞方法,更接近於藝術。

藝術鑑賞能力,是一個人感性認知能力的綜合體現。而感性是體,認知是用。

也許有一個小孩子,什麼藝術都沒學過,卻發自內心地被某一副畫感動了,這當然存在,許多大藝術家,正是因為小時候被某一張畫感動了,覺得自己一定有模仿它的衝動,才開始了他們的藝術人生的。這就是感性。

而認知,就是培養出來的了。

我們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建構起了我們的情感範式與塑造情感的語言氛圍,我們通過音樂,培養起了自己對抒情的基本認知和共鳴。我們通過觀看藝術展,建立起了對色彩與造型的心靈震撼體驗。

這些最終讓我們擁有了完整的藝術鑑賞能力,隨著我們見過聽過的作品越來越多,這個能力也將不斷髮展和提高。然後我們通過藝術史的學習,將其系統化和理性化,最終,我們得以深入辨認在我們眼前的一件新的藝術品,是否真誠,是否具有價值。

這時候,我們便可以說,我們獲得了藝術鑑賞的方法了:它並不是具體的,某種公式般的存在,它是一種文學能力和文化能力的綜合體現。


子賀隨身講


主要靠眼力!


合璽藝術彩繪工程001


藝術鑑賞。

通常來講,它分各個門類。

是指繪畫?還是音樂?還是工藝品?還是其他藝術門類?

不過總得來說,首先是藝術給人帶來的愉悅感,每個人的體會是不同的,或多或少。

理性的對待感性的感知,是一個感性和想象的過程。

更客觀的說,它的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共通性、美學意義的積極主導、鑑賞過程對自身的共鳴。


865076388薄影


藝術的範疇太大,看你所指的是什麼樣的藝術表達方式?!每種藝術都有不同的鑑賞方式!如演唱會、歌劇、話劇、音樂會用耳去聽,用心去體會!繪畫、攝影的藝術是用眼看,用腦去思考,去體會作者對繪畫、攝影當時的心情和作者的想表達什麼、思維和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