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珍式《乾元重寶背二》銅錢展賞

孤品之說舊黃曆 存世非止一二枚


唐代珍式《乾元重寶背二》銅錢展賞

元重寶,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始鑄,御史中丞奏請鑄行“乾元重寶”,以乾元重寶一枚當開元通寶十枚。其錢文隸書,直讀,書法精妙,有光背及背下俯月、朱雀、穿上或穿下祥雲或星文等。乾元二年又鑄重輪錢。後因通貨膨脹,至唐肅宗死後,代宗繼位,便令停鑄大錢,獨行開元通寶小錢。

在唐乾元重寶錢系列中,其中有一式為“乾元重寶背二”錢,極為罕少(愚博客早在2011年11月曾經展賞過一枚傳世品)。該錢根據華光普編著《中國古錢大集》批註曰:“乾元重寶當二在歷史上僅行用三天即行停鑄......。乾元背二孤品,早年為四川藏家黃若之先生所藏,近年幾經易主最終為湖南藏家辛子先生所獲,有見近年有假品拋售或刊載。”

顯而易見,其孤品之說,沒有根據,也僅僅是某些或某幾位泉家有限眼界所做出的主觀臆斷,對此愚亦早有反覆的批駁文論,此不再複述。儘管似乎有史而言,乾元重寶背二錢開鑄三天即行息爐,然這開爐一鑄必定是一批,而一批則絕非是幾枚十數枚,更非僅鑄一二枚,而至少成百上千枚,稍有泉識者便不難明白。因此,該背二錢,我們雖然不能知道其初始鑄量,然其有一個數量則是再肯定不過的了。由此,即使當時鑄量不大,然亦必然導致其最終有部分散落民間,並通過各種形式遺存了一些下來。無非,其遺存量很有限發現不易,後世泉家獲得年代時間不一,數量不一而已。

餘不多言,基於此,時至今日,特再將愚帳中所藏另一枚,且與早前完全不同鏽相的乾元重寶背二錢擇出,拍照亮相,發於博客公展鑑賞,通過三相一材的辨識,以分騾馬,再證前言。

首識書相。一眼可見,本品面文“乾元重寶”二字,唐隸書書體,直讀,“元”字左挑。其字書寫中規中矩,筆劃清晰橫直豎立,文字大小適中,佈局協調規矩,整體書相凸顯端莊,風格典型,無異無邪。續觀其背,穿右中間有兩橫,是為“二”字,而值得注意的是,該“二”字位置偏上,仔細辨識,乃為該枚錢背向下移範所致矣。故而無需細表,品文識書,本品書相官爐出品,無需疑問,正點開門。

次觀鑄相。不難看出,本品整體鑄制規整,直徑為23.6毫米,重約3.66克,厚薄適中,類小平形制(因背紀值而當二用)。其主線顯示,方正圓矩,平整地章,穿輪乾乾淨淨。續觀字廓,清晰而深竣挺拔,鼓凸自然而有度。其背可見向左下方移範,致使背廓寬窄不一,“二”字上移,此更顯自然矣。因此,無需贅述,本品乾淨而自然之鑄相,官爐出品不疑,其門可開矣。

再察鏽相。展目本品,基本為生坑鏽相,然出土已經有時,亦然稍見熟相。其鏽裹縛錢體,分佈十分自然,皮殼疊嶂,鮮明耄耋,皮殼鏽質更是堅硬而不糟。薄鏽之處,可見包漿凝重濃烈,熟老無比,潤澤有光。再識材質,乃為青銅質地,銅色熟舊之感凸顯。由此自然天成之鏽相可見,其門不叩自開,無需囉嗦。

綜上所述,一番鑑賞,幾度審視,本品“乾元重寶背二”錢,三相一材,無異無邪,開門見山,實乃難得好錢矣。由此可見,舊說此背二錢為“孤品”,實乃井蛙之錯誤,不可置信矣。然,儘管該錢非孤品僅見,然以愚之眼界耳域而言,所出所見至今也是稀罕。當然,我們不能否定,該錢流市確有偽品,然,有泉識者辨偽識真,並不存在多大困難,故,儘管魚龍混雜,然並不可怕矣。


唐代珍式《乾元重寶背二》銅錢展賞


唐代珍式《乾元重寶背二》銅錢展賞


唐代珍式《乾元重寶背二》銅錢展賞


唐代珍式《乾元重寶背二》銅錢展賞


唐代珍式《乾元重寶背二》銅錢展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