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疑心重?

幸福用品零售0


曹操为什么疑心重,这个与他常年来到处征战时刻要保持警惕有密切关系。因为时常觉得有人会害他,想要置他于死地,久而久之就成了疑心病,才有了误杀他父亲结拜兄弟全家人的巨大错误,也让曾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打江山的人们离他而去。

曹操当年刺杀董卓失败后,在逃亡过程中被陈宫所擒。陈宫被他刺杀董贼之勇气及和整兵救国的豪气所感动,与之共赴大义。在途经故人吕伯奢之家的时候,伯奢好客,夜间去邻村为他们买酒吃,且嘱咐家人杀猪招待客人。曹操与陈宫一直连夜赶路人也劳累,是夜在房中休息,隐约听到房外“霍霍”的磨刀之声。曹操十分惊诧,以为伯奢一家人知道他们是逃犯深夜要谋害他们。便持刀冲出去,将所有人杀尽。

然后携陈宫匆忙出走,继续潜逃。正好碰到去买酒回来的吕伯奢,问明原由,才知道错杀好人。陈宫非常悲痛。竟不料曹操非常干脆的将吕伯奢也一刀杀了,曹操当时说是为了以绝后患。陈宫于心不忍,严词质问。曹操居然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骇人言语。此案例中,一个极度多疑,且极度自私自利、手段残忍的曹操形象赫然呈现!

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睡觉的时候“吾好梦中杀人”。曹操平时睡眠时,床头有把佩剑,以防敌人突然袭击。防敌人而小心谨慎,是合情合理的。然而,曹操不单怕敌人要谋害他,也怀疑身旁的一切人都有可能害他。有个贴身内侍在他睡觉的时候,走进他的床边帮他拉起掉在地上的被子;他竟然生起歹心,将这个内侍一刀杀了。而后装着醒来,看到内侍被杀显得既惊且哀,下令厚葬内侍。对众人说:吾好梦中杀人,吾睡时勿近我身。可见,曹操的疑心几乎到了怀疑任何人要谋害他的地步。

曹操患有头疾,每次发作时痛苦难耐。听从臣下建议后,请人将神医华佗请来为他治病。当华佗提到要割开头颅取出风涎,曹操大怒。华佗举了为关云长刮骨疗毒的例子,劝曹操不要担心不要害怕。谁知曹操竟然怀疑华佗与关羽密谋害他。于是将华佗下狱,最终,一代神医华佗就这样冤死狱中。

以上的几个例子,导致了他的疑心一次比一次严重,称之为历史上疑心最重的人,或许也不为过。


楚汉文化


倘若是其他人,特别是蜀汉队伍的人的话,如曹操般疑心重这种行为,就该说成是谨慎小心了,而曹操就只能是疑心了,历史上说曹操疑心,并不是单纯从性格方面评价的,而是试图通过散布或证实曹操的疑心,一来证明曹操坏事干得多,不是有那么一句俗话吗?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吗?以此证明曹操疑心是因为坏事做的多。二来证明曹操不得人心,天下人都想处之而后快。所以说,之所以有疑心重一说,不是曹操疑心重,而是由于立场问题,作为蜀汉对立面的酋首,揭露其真实面貌或丑化或妖魔化都是正常的,无须深入解读,个人认为不管从那个角度讲,曹操都是一个智者,也是一个非凡的成功者,不是说“成功者是不受指责的”吗?

第一,如果因为心里问题而“疑心重”,哪是身体有病,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疾病都是病,如果曹操真是是病人的话,哪不可能有如此的文韬武略。

第二,有的人大大咧咧,有的人小心谨慎,不管是大大咧咧还是小心谨慎都是性格使然,一般而言没有谁好谁坏、谁对谁错之分,但做大事、居高位之人小心谨慎,也就是说敏感一点,总是好的,不是有句俗话说,小心无大碍吗!

从曹操的文韬武略和功劳回看,曹操的疑心重是危机意识强的表现,这个疑心“疑”得好,明代李贽说“诸葛一生唯谨慎”,我说,“曹操谨慎胜诸葛!”








徐大乎


历史上曹操的疑心病重这是出了名的。曹操是三国时期鼎鼎有名的人物。相比较于刘备他的家庭背景明显好上不少,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疑心病太重,总是觉得有人会害他,想要置他于死地,也正是他的这种疑心病才有了误杀他父亲结拜兄弟全家人的巨大错误,也让曾心心念念和他一起打江山的人们离他而去。

对于人才而言,曹操是非常的重视,但是他有一个让天下人寒心的特点,就是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就是因为这一句话,曹操在历史上误杀了多少人,相信大家应该都是知道的。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个特点,让他失去了民心,不能够受到群臣以及老百姓的爱戴与支持。

当然我们知道曹操的疑心病是有一定根源的,在历史上他也有几次被别人暗算。治病也差点被毒死,从此以后他几乎不会相信任何人,对人都保持着一颗怀疑的心,很少有勇士愿意献言献策,很多谋士都是敬而远之,明哲保身。

曹操有一次头痛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不见效,听说华佗的医术很高明,就请了华佗为他医治,华佗只是给他扎了一针头痛就立马停止了。又一次曹操头痛难忍,华佗诊断说要进行开颅手术,曹操勃然大怒,认为开颅之后人就不可能存活了。就把华佗关到牢里准备杀掉。我们想一下曹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呢?是因为曹操在之前就被一个御医毒害过。所以说他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第二次。

我们清楚的知道,曹操的疑心病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更多的是当时的环境所决定的。无论是自己背叛董卓,还是担心别人的背叛,他的疑心病来的都不无道理。


梅姑姑318


曹操多疑,确实。但我们先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了解一下缘由。小弟不才,如有谬误还望大神指正。

首先先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曹操。曹操幼时的几个好朋友,袁绍,张邈。尤其是张邈,曹操曾在自己艰难之时托孤与张,嘱咐之家人若有变可投张。但张却在曹操四面受敌的艰难时刻与吕布合谋。仅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这是多么大的伤害。

其次的事情还有很多,衣带诏的刘备,还有关二爷,曹操真的对关云长多加照顾是真心喜欢,有意招揽。奈何云长千里走单骑,满腔热情无奈感动不了云长地心;

再说张绣反叛,虽说这件事曹操得意在先,做了蠢事还不做预备。此战痛失最有可能继位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哥哥的儿子曹安民。

我想任是谁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定会行事谨慎加小心。

第二,政治斗争,多疑是必然的。政治敏感性是一定要有的,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君不见本初二子如何丢掉了性命。多疑也是全面考虑,凡事做完全准备的一种修辞。

回到问题,为什么还有人效忠他呢?曹操多疑是对自己的敌人,不足够信任的人。他多疑不是神经,不是什么事情都担心有人要害他。其实即便是有些疑虑的人,若在其掌控之下也不见得就要杀了以绝后患。刘备就是最好的例子啊,至于夏侯,曹氏一家都是共同利益体,在没有确定的证据下,曹操也不会天天胡思乱想。总之来说,曹也是一个人,一个复杂的人。多种性格并存的人,对待不同人不同态度不同方式的人。并非有被害妄想症的精神病人。


哆哆放映厅


每个人的性格,是由天生所然及后天环境影响这两方面铸就的。

关于天生这一块,受基因影响的东西我们无从分辨。

而关于后天的环境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一、曹操的出身

曹操的祖父曹腾,乃朝中宦官,虽位高权重,但因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朝廷是让宦官给搞坏的,因而,宦官的名声也是非常不好的。曹操生于这样的家庭,虽然衣食无忧,但在外估计也是受了不少白眼。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讲,他的内心就不再像在“干净”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那样,简单质朴;

二、曹操成长的环境

同时,曹操的父亲曹嵩,官居太尉,位列三公之首(虽然是买的)。因此,少不了与官场上的形形色色之人有所接触。官场就是一个大染缸,想要在官场上生存,你必须是颜色最深的那位,过于实诚是会吃大亏的。因而,在曹操的成长过程中,其成长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铸就了其多疑的性格;

三、曹操的仕途生涯

曹操因受有祖父及其父亲的影响,成年后即步入仕途,最早当的官职是“洛阳北部尉”,也就是当时首都地区的一个副县级的公安局局长。却因为棒打蹇硕的叔叔蹇图这一事件,而被宦官找了个机会明升暗降地给调走。而后几年,正是因为各种官场上尔虞我诈的手段,使其才华始终得不到真正的施展。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自然也渐渐地认识到官场的生存法则,不能轻易相信每一个人的每一句话。

四、军事生涯

曹操真正为人所熟知的事件是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在陈留这个地方“散家财,合义兵”,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而后的一生都在南征北战中度过,且其一生多是亲临前线。兵者,诡道也。在作战过程中,少不了各种猜测与怀疑。

五、受演义影响

百姓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定位,多受文学作品的影响。而三国人物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多受《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影响。《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曹操乃“篡汉之贼”,因此,其形象相对是贬低的。就以多疑来说,如果曹操与刘备的名字对调,那么,曹操的多疑就叫做“足智多谋”。

以上,是我认为的曹操疑心重的几点原因,欢迎补充。


三国史话曾得不错


曹老板也不是一开始就相信黄盖的。

在小说里,如果仅仅黄盖被打,那么曹操十之八九还是不会相信的,所以阚泽一过去,曹操就说这是诈降。

这要不是阚泽,换做一般人基本就要被砍了,老黄也要白打了。

结果没想到曹老板被阚泽一顿反讽,外加收到情报。

到了这一步,老黄的确被打的死去活来,这是其一,来的阚泽不怕死这是其二。

这在曹老板心理,显得特别真诚,诈降可以有,这样子的诈降是曹老板想不到的。

外加黄盖被打合情合理,曹老板自然也知道周瑜和东吴将领的关系,他们闹矛盾是很正常的。

当然,苦肉计也是有很多破绽的,只是曹老板一旦相信别人不会诈降,那么就很容易忽略和自我欺骗了。

对于生性多疑的人,来真的反而容易让他相信,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换位思考,自己如果诈降,是怎么也不会这么做的。

另外一点就是,在小说里,曹操不觉得黄盖诈降有什么用,他也想不到后面会被火烤。

说白了,对方用上了组合拳。

不管是连环还是诈降还是其他,总之这些计策分开都没啥大不了的。

换我们如果不知道结果,你就算看出黄盖诈降又如何?

本身曹老板就喜欢有人来投降,你诈降,我不让你带兵不就是了。

你能翻出什么浪花呢?

再后来的火攻也是,有人提醒曹老板小心火攻,曹老板却认为风不会变,更忽略了连锁船。

这就是人的局限性,曹老板因为连锁船解决了士兵的水土不服问题,欣喜之下总是想到它的优点,却忽略了它的隐患。

或者说隐患可能性越小,越容易被忽略。


周周周树人


三国乱世,人人自危,连皇帝都能被胁持,颠沛流离,竟然差点被饿死,死里逃生逃回洛阳,惶惶如丧家之犬。普通老百姓的境遇只会更惨,谁知道哪一天就会死去,病死、饿死、冻死、被人杀死。乱世之中人当然本能的就会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性命尤关,不得不防。作为身处高位的曹操更应小心谨慎,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实,说曹操疑心重是刻意的丑化曹操。曹操的形象在正史《三国志》里边还是相对比较正面的:“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另外,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道:“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其实在宋及以前曹操在民间的形象也没那么负面。大家知道我国文学的发展: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传统说书人可能是为了戏剧冲突的需要,对曹操形象进行了脸谱的创作,戏剧必然要有冲突,有好人刘备,就得有恶人曹操,一正一邪,故事才有吸引力嘛,说书人才好营生。《三国演义》作为最终稳定下来的版本,成为四大名著之一,更是深入人心,大大地强化了曹操的负面形象。

客观的说曹操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年轻时也是热血爱国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董卓,虽然失败了,但是也为自己赢得了很高的声望。曹操政治智慧极高,在大家都把汉献帝当作烫手山芋时,只有他们主动恭迎,然后才有挟天子号令天下。另外,曹操手下汇聚了当时天下最好,最多的人才,说明他具备广阔的胸襟,疑心重这么一说应该有《三国演义》作者刻意引导读者及夸张放大之嫌。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个说法我觉得应该改为:“宁教雄主疑心重,休教百姓胆战心惊”,你觉得呢?


字匠甲


三国中曹操奸诈毒辣让人憎恨,他的求贤之心让人感动,无论在《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鲜活的人,有恶有善!曹操的谋臣荀彧曾说:“丞相时时刻刻都防着他的部下杀他,丞相的部下时时刻刻都提防着丞相杀他们!”究竟曹操的疑心病有多重?

事件一“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年轻时的曹操有一个报国之心,想刺杀董卓为国除害未果,董卓四处追杀,曹操一度被捕身陷绝境,幸亏陈宫搭救脱险。曹操与陈宫一同逃亡,饥渴难耐,逃到曹操父亲挚友吕伯奢家,受到热情接待,一家磨刀霍霍杀猪给曹操接风,多疑的曹操却怀疑吕伯奢一家要谋害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将吕伯奢一家男女老少全部残杀。在逃亡路上,曹操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为了灭口,又杀害吕伯奢。陈宫大声责怪!曹操言;“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事件二:梦中杀人

曹操想起自己年轻时,谋杀董卓的事件,想起自己杀过这么多人,肯定仇家甚多,特别会有一个像他一样的人来刺杀他!于是一天,他对侍从们说:“吾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汝等切勿近前。”此等怪事仆人将信将疑!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装作受冻而不知的酣睡状态。一侍从拾被欲盖,曹操突然跃起拔剑杀之,曹操杀人之后,一言不发,重新躺倒,呼呼大睡起来。半晌醒来,惊讶道:“谁人杀我近侍?”其他近侍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自从此事后,曹操每夜安然入睡。

事件三:谋杀周不疑

荆州刺史刘表有一个外甥叫周不疑,从小就聪明敏捷通晓古今达于世事,周不疑得到曹操的赏识并且和曹冲多有交往,当时周不疑的聪明才智和曹冲不相上下,但曹冲在认识周不疑以后没有多久得了重病夭折了,曹冲的死对于曹操的打击非常沉重,《三国志》记载:“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曹丕当时曾经给曹操说宽慰的话劝解曹操,曹操却伤心地说:“这是我的不幸,不过却是你的大幸啊!”弄的曹丕哭笑不得、尴尬不已。现在曹冲死了,曹操是绝对不会留下周不疑这个聪明绝顶的天下奇才的,况且连自己的女婿都不愿意当,那他周不疑想干什么的呢?因此曹操下定决心要除掉周不疑,曹丕知道后连忙劝谏,可是曹操却冷笑着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来:“此人根本就不是你曹丕所能驾驭的了的。”可见周不疑的才能有多高、威胁究竟有多大了。可曹操,又找不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杀周不疑,无奈只好派遣了一个刺客杀死了周不疑,可惜一个绝世少年,死于曹操疑心病!

事件四:疑杀医者华佗

曹操常患头风病,请了很多医生治疗,都不见效。听说华佗医术高明,就请他医治。华佗只给他扎了一针,头痛立止。一日曹操头痛难忍,华佗诊断之后说:“丞相的病已经很严重,不是针灸可以奏效的了。我想还是给你服麻沸散,然后剖开头颅,施行手术,这才能除去病根。”曹操一听,勃然大怒,指着华佗厉声斥道:“头剖开了,人还能活吗?”他以为华佗要谋害他,就把华佗关到牢里去准备杀掉。曹操的一位谋士请求说:“佗方术施工,人命所悬,宜加全宥”。曹操不听,说:“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邪?其实,在曹操杀华佗之前,已经有御医吉平毒害过曹操,因此曹操怎能让此事有第二次发生?

事件五:错杀蔡瑁张允

赤壁之战时,曹操派蒋干去说服周瑜归降,夜里盗取周瑜写给蔡瑁的密信,蒋干急于建功把书信交于曹操,曹操大怒疑心蔡瑁张允要谋害与他,将两人斩首,曹操一向是用人不疑,但威胁到自己身家性命,就有待商榷了!曹操杀蔡瑁原因一周瑜假证据做真了,而蔡瑁张允一介武夫不善于辩驳;原因二蔡瑁张允一向作风不好,在曹操眼中二人皆为贪图小利的小人,曹操觉得既能出卖刘琮献出徐州,也自然能为了名利而出卖他,所以将二人斩了!

曹操曾被许邵这样的评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曹操疑心病很重,但疑心病也让他最后安然的病死在床榻上,假设他相信上面事件种种,保不准我们现在的历史有可能重写,三国乱世人心善变,而世间最难察觉的是人心变化,也许曹操的奸诈毒辣,是一种出于无奈的自保,作为统治者他选择了用恐惧吓唬别人来保劝自己!另一面的曹操死后,没有选择让妻妾殉葬,活捉关羽,困赵云后也没有杀他们,才成全了关羽的忠义,赵云的勇猛!《三国演义》中曹操曾说:“世人昨日看错了我曹操,今日又看错了。也许 明天还会看错,可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我。


陶政聪


这是高位者的通病。设身处地的想一下,把你放在同样的位子上,你在拥有权力的同时,却被人觊觎着,在血与火的环境中,你不知道是否能看见明天的太阳,是否能够再见到你的家人,是否能够安然的度过又一个夜晚,从你身居上位的那一刻其,你的生命,你的家人命运,都与你紧紧相连,稍有不慎,换来的只能是血样的悔恨,为了保证你自己的利益也为了保护好你拥有的一切,你能不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吗,在放权下属的时候你还能那么的安然吗?


哎哟我派58


引言:

说曹操完全没有疑心非常的不现实、说曹操疑心也是分时候的。上至帝王下至百姓,谁还没怀疑过谁。合理的怀疑及堤防是智谋,过分的猜疑则是一种愚蠢了,而曹操的疑心只是形势所迫。

曹操的的疑心

曹操的疑心主要体现在兵权上。曹操占据的领土很大,曹操为了减少自己管内反叛的情况,将大部分的隘口、主要郡城都交付于自己的族亲曹氏、夏侯氏的手中,而且都配备了大量的兵力。但我却认为这是曹操的智慧,这样的安排不仅能够确保曹操的权利,还能有效的应变各种突发情况。

曹操不将大权外放给非族亲的武将,这一举动可以视为疑心。那么为什么呢?因为曹操非族亲的武将、谋士大半以上都是南征北战中招降的,并非一出山就投奔曹操而来的。那么这些人心里是怎么想的、隐忍着什么计划都是他人不能够知道的,所以曹操必须要有些堤防。不然真要是有居心叵测的人时常在左右,发生意外的几率非常高。所以曹操的疑心是合理的,并非小说中说的“宁可我负天下人,莫要天下人负我”。

曹操用人不疑

在正史中曹操知人善用,根据不同的才能分配不同的职位,让每个人的才能都能得到发挥。如果曹操疑心重重又怎么会有曹魏后来的规模,说曹操没有疑心是有佐证的。

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摘自《三国志•武帝纪》

如果曹操疑心重猜疑许攸的话,那么官渡之战胜负难料。正是曹操用人不疑的性格,让曹操在官渡取得了胜利。那么我们就此事而论,大敌当前敌军参谋前来投诚,而且是在曹操处于劣势的时候,那么任谁都会怀疑但是曹操却亲自率军前往。这足以说明曹操用人不疑的性格和非比寻常的智谋。


总结:怀疑是人的本性之一,我们对一些有违常理的事尚且怀疑,更何况作为一方霸主的曹操。作为君主曹操合理的怀疑是正常现象,疑心过重对于曹操及曹操的势力都是一种灾难。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