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篆书《袁安碑》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立。1929年在河南偃师县城南辛家村发现,现藏河南博物院。碑高1.53米,宽约0.74米。篆书,共10行,满行16字,下截残损,每行各缺 1字,故现存15行字。除第8、10两行为不满行外,其他行下一字均缺(现已考出),仅存139字。字体结构宽博流畅,笔画较瘦。碑侧有明万历二十六年题字。碑中间圆形碑穿在第五、六行之间,正当碑中,为汉碑之所仅见。位置较低。由于该碑发现较晚,字口锋颖如新,书法浑厚古茂,雄朴多姿,线条纤细婉转,体态遒劲流畅,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袁安碑》是一件极为罕见的汉代篆书典型代表。

碑主袁安(?-92年),东汉大臣,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碑文记载袁安的生平,与《后汉书·袁安传》基本相同,但较简约,无赞颂铭辞。袁安少承家学,举孝廉,任阴平长、任城令,驭属下极严,吏人畏而爱之。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10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兄弟专权操纵朝政,民怨沸腾。袁安不畏权贵,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种种不法行为,为窦太后忌恨。但袁安节行素高,窦太后无法加害于他。在是否出击北匈奴的辩论中,袁安与司空任隗力主怀柔,反对劳师远涉、徼功万里,免冠上朝力争达10余次。永元四年春,袁安薨。

袁安的后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袁安子袁京、袁敞最为知名。《三国演义》中大名鼎鼎的袁绍、袁术就是袁尚的五世孙。从袁安晋位三公算起(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至绍、术败亡(公元202年)历五世120年,是东汉著名的世家大族,所谓“五世三公”就是这个意思。

费声骞评《袁安碑》:“此碑笔画瘦劲,纤而能厚,结体宽博,运笔圆匀,碑字清晰,可供学篆取法善本。”

启功先生曾评价:“字形并不写得滚圆,而把它微微加方,便增加了稳重的效果。这种写法,其实自秦代的刻石,即已透露出来,后来若干篆书的好作品,都具有这种特点。”

由此可知,为了增加稳重的艺术效果,《袁安碑》有着它“微微加方”的个性特征。如“司徒公汝南”等字,除了“公”字偏方以外,其他都以方而偏长为主,这就不仅稳重,而且又着实的有点儿峻拔了。行笔的线条,篆书崇尚“婉通”。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袁安碑》上的哪一个字的哪一笔,都显示了一种曲笔婉畅,直笔流通的美韵。值得注意的是,和以《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为代表的秦篆相比较,在用笔上,汉篆还一变秦篆的圆转整饬为微微带上些提按和方折的味儿,如碑中“汝”字“水”旁中间一笔偏于中上部分的略略提起,“授”字“扌”旁短横和“受”旁“一”的转折变方,就是很明显的几处。

然而不管是字的结体也好,用笔也好,它们终究是统一于整个书法文字造型中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微微加方”的字形加上婉转流畅的线条,显得刚健中含婀娜。而婉转流畅的线条结合“微微加方”的字形,则又于流美中略见挺朗。由于《袁安碑》在线条上做了某些提按、方折的处理,因此就其总的艺术效果来说,笔画圆润,线条流畅,骨力劲拔,柔中带刚,字体方正,结构严整,端庄雍容,稳重朴素,是汉代小篆书法的杰作,在汉代小篆中堪称第一。仅从文字的线条上说,大小篆以圆柔为主,汉篆则以平方正直为主。从美学上说,前者典雅,后者雄浑,各擅其妙。在东汉时期的篆书里面“随形赋彩”体现得最为明显,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印章,此外还有碑额、镜铭砖瓦等装饰性特强的“美术字”。

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汉代篆书《袁安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