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神兽西来”: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文艺创作的重要基石

汉代“神兽西来”: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文艺创作的重要基石

“闻天马,蒲陶则通大宛、安息。”

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笔,可以分为陆上与海上两种。陆上丝绸之路最早起源于西汉,在汉武帝的提倡下,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地域限制,促使文化的进一步沟通与交流。“神兽西来”的现象也正是此时产生的,从当时汉代的艺术画作和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天马和翼兽的影子。

汉代“神兽西来”: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文艺创作的重要基石

“神兽西来”出现的偶然性: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阴差阳错带来西域“天马和翼兽”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资料表明中原地区和西域之间就已有交流。之后,丝绸开始由汉代传至西域。西汉时期,对西域的定义是,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即在新疆乃至更远的疆域,统称为西域。

汉代“神兽西来”: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文艺创作的重要基石

汉代初期,西域大部分地区被匈奴占据,战乱频发,那为何汉武帝仍然要派张骞出使西域呢?

汉武帝时期,虽然中原和西域已经相通,但由于匈奴的原因,这条文化通道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伴有危险的发生。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击败匈奴成为汉武帝的主要目标。而在当时,汉武帝恰巧了解到,之前被匈奴侵犯的大月氏想要报复匈奴。于是就想趁此良机,和大月氏联手,从东西夹击匈奴,使之首尾不能相顾。

这件事需要一个精明的人居中进行调和,汉中人张骞便随即应征。建元二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原本计划着联系大月氏攻打匈奴,却没曾想到,张骞等100余人在出发西域的途中就被匈奴所擒获。

在匈奴之地待了十年之久,最终寻得机会,逃离至大宛。但当时孤立无援的大月氏已经被匈奴欺压的节节败退,张骞出使的目的也就随之落空。

张骞只能无功而返,在返回中原时又被匈奴羁押一年。虽说没有完成出使的目标,但是通过这十多年的潜心蛰伏期间,收集了关于西域的众多文化,也获得了大量的史政资料。司马光将此行称之为“凿空”。

汉代“神兽西来”: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文艺创作的重要基石

元朔三年,张骞历经艰难回到西汉故土,并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封为太中大夫。归国后的张骞,一方面将自己带回来的西域文化进行整理、编订;一方面积极上奏汉武帝希望二次出使,打通后来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也做了些别样的尝试,他曾想从罗马另辟一条通往西域的路线,可后来因无法实行而放弃。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汉武帝决定通过战争解决匈奴的问题。之后霍去病的祁连山大破匈奴,汉代取得了河西走廊一带的统治权,加强了汉代对西域的管理。

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张骞也被二次选派至乌苏。元鼎二年,张骞圆满完成与乌苏的合作,共击匈奴。当时的乌苏使者和张骞一同返回长安,乌苏使者看到大汉富足的生活心生羡慕之情,归国后乌苏便加强了与西汉的联系。

在与乌苏建立联系后,西域诸国也开始加强了和西汉的联系,丝绸之路也从此应运而生,张骞后来出使大夏,成功打通了丝路,张骞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

汉代“神兽西来”: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文艺创作的重要基石

丝绸之路的贯通,和张骞凿空西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汉与西域的经济互通,也带来了文化上的交流与深入,其中佛教的第一次传入也与丝路有关。马、狮、虎等大型的动物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认知。也正是因为如此,“天马和翼兽”等原本西汉没有的形象开始在艺术世界出现。

汉代“神兽西来”: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文艺创作的重要基石

“天马和翼兽”传入主要依托三大方向:文艺创作、民间信仰、丝绸之路

天马其实最早出现在《汉书》和《史记》中。由此可见,天马的出现和张骞出使大宛有着密不可分的文化关联。

那么天马究竟是何方神圣?它又有着怎样的形态样貌?在中原地区,保留了许多关于天马的画像。当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和字面意思一样,让马的身后长出翅膀,成为能够飞翔在天空中的天马。

汉代“神兽西来”: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文艺创作的重要基石

在西汉的文艺画作中,在天马的前面往往还出现胡人的影子。有的牵着天马在走,有的身骑天马遨游,部分的图画中,还会有仙人的出现。由此,西域的元素对西汉的影响可见一斑。

这些天马的形象,大都有着短小精悍的双翼。部分天马的身上还篆刻着“天马”的字样,大汉出现的天马形象,引发了后人丰富的联想。在晋代,一些地方志专门记载着天马在祭祀时的作用。

“江原县,文井江上有常堤三十里,上有天马祠。”

——《华阳国志》

天马的出现,同时致使翼兽在汉代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天马的确不会存在,可是,通过汉代艺术创作者们的加工之后,就会在艺术世界加以体现。有翼神兽的出现,既和天马为代表的羽翼相关,同时生活原型的加入,西汉的“翼兽”文化也开始发展起来。

石虎、石狮、石人、石柱等由石头做成的装饰品上,其身后都带有着双翼。东汉的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着关于这些墓前石像的记载。

汉代“神兽西来”: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文艺创作的重要基石

通过先前的天马祠、陵前“翼兽”,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汉代人们关于鬼神的信仰开始发生了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类现象的出现呢?

首先张骞被困匈奴归汉后,给汉人带来了匈奴对马神的信仰。《史记索隐》崔浩注:“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当时的匈奴将“龙神”作为自己侍奉的神明,

而当时的“龙神”即是“马神”。也正是这一信仰,汉代开始出现了天马代表的翼兽形象。

其二,汉代对“天马”的信仰与汉武帝求仙长生的举措有关。一代帝王都想着能够长生不老,坐拥山河万里。汉武帝也不例外,之前他因为派人去蓬莱仙境求药不得,继而想到通过丝绸之路能够从西域寻求异宝。

“初,天子发书《易》,曰: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

——《史记》

这一记载,表明从汉代帝王到市井百姓,对天马的信仰开始日益增强。最后,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翼兽的记载,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像马、虎、狮等大型动物的出现,也就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承认

西汉丝绸之路的打通,将翼兽的观念再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促使大众形成对该形象的信仰。所以,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汉代才能够形成不同于西域的“神兽”文化。

汉代“神兽西来”: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文艺创作的重要基石

汉代“神兽西来”: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文艺创作的重要基石

“神兽西来”文化在继承中创新,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观念不谋而合

汉代的诸多文化中,为何从西域流传的“翼兽”却能够对后代的鬼神观产生影响呢?这或许是当时的生产能力所决定的,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原始的自然社会,所以无论是汉代还是其后的南朝等都对自然有着天然的敬畏。因而造成了南朝陵前石兽的出现。关于南朝帝王陵前石兽的来源,有着明确的制度规定。

“我便是入他冢墓内寻人”。乃徙其表阙麒麟于东岗上。麒麟及阙,形势甚巧,宋孝武帝于襄阳致之,后诸帝王陵皆模范而莫及也。

——《南史》

这段记载是对南朝刘宋陵前,石表、石麒麟的描述,显示出陵前石兽雕刻的精妙之处有目共睹。哪怕是后世恐怕都无法超越。由此可见,南朝在继承汉代“神兽”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自己的创新。

汉代“神兽西来”: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文艺创作的重要基石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无论是石兽形象的选择,还是关于石刻的造型风格,南朝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在采用石刻的排列以及石刻使用的制度上,南朝人更是重视。如大型的石刻动物:石马、石麒麟等只能够用于帝王的陵前,其他的陵墓只能放置小型的石兽。这和自古以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不谋而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汉代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贸易活动,不仅加强了中原和西域之间的经济往来。但实际效果却比设计之初有着更大的效益,例如经济的繁荣,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相互增益。

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欧,同时也从西方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而“神兽西来”是其一大产物,可以说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汉代文艺创作的重要基石,同时使得中西方文化的不断深入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对构建世界文化圈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汉书》

《史记》

《汉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