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噢nini


扶不起的阿斗阿斗其实是对刘禅的偏见。刘禅,蜀国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蜀汉灭亡后迁居洛阳受封安乐公。人们常见的一句说辞就是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这是人们对刘禅的评价。但是刘禅就真的一无是处吗?

其实刘禅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他很善于隐藏自己,给人一种他没有威胁的表象,在继位以后把朝政大权交给诸葛,这是对诸葛的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毕竟刘备就给他的人到底有什么心思他不清楚,这样的话交出权力就保存了自身。在亡国后他没有殉国而且顺从,说出乐不思蜀,封安乐公,这都是他的处世之道,聪明之处。

其次,刘禅在位期间也是有大功绩的,在位几十年发展经济,与民生息,善于安抚人心,维系了国内关系网,为蜀汉的稳定做出努力。他娶了张飞女儿,又把自己女儿嫁给诸葛绪,这样就维系了诸葛家和张家之间的关系。

他改变了官僚制度,诸葛死后废除了丞相制度,重用费祎和蒋宛,各司其职,费祎主管军事,蒋宛主管政务,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的局面,刘禅还在蒋宛死后独掌政权十几年,这也是他能力的表现。

所以说刘禅并不是人们常说的一无是处,有好的一边也有缺陷的一边。


历史小白谈历史


诸葛亮在蜀建兴十二年(234)病逝于五丈原,蜀炎兴元年(263)蜀汉灭亡。没有了诸葛亮,刘禅为什么还能坚持当了近30年皇帝呢?

刘禅小名阿斗,字公嗣,涿郡涿县人。在位四十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现在人心中,刘禅多半是一个昏庸的形象,甚至有大量蜀汉历史人物塑像的武候祠内,都没有刘禅的塑像。

其实刘禅在当时的形象是非常勤勉的,小时候就勤奋读书, 博览载籍。诸葛亮在 《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如此看来刘禅应该并不是演义中描写的“扶不起来的阿斗”,刘禅是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政的方法的。

在刘禅登基的前十年中,现在普遍认为刘禅是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下。其实不然,刘禅17岁登基,诸葛亮辅政。这种少主重臣在历朝历代出现后结局多数不太好,而诸葛亮和刘禅却是例外。诸葛亮在辅佐刘禅的十年间,多数时间都在汉中准备北伐。在成都只待了三年多,还多数是在刘禅年少的时候。这时刘禅其实已经自己接触蜀汉的日常事务和管理了。

诸葛亮死后,刘禅对诸葛亮生前推荐的人才,除杨仪外全部重用。刘禅在治国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亲政后直接废除丞相一职。由大司马和大将军分管行政和军事,两者各有侧重,职能又有相交。这种巧妙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刘禅的智慧,这样一来权力得到了充分的制衡,不会出现一手遮天的权臣。

诸葛亮去世之初,蒋琬挑起蜀汉大梁。蒋琬死后刘禅直接“自摄国事”,亲自把控全国事务直到蜀汉灭亡。刘禅在用人方面和刘备一样颇有建树,刘禅大胆任用直言极谏之臣,例如侍中董允。正是因为刘禅敢用人,用对人,蜀汉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很快。正是这种物资的充盈,蜀汉才可以有实力支撑诸葛亮,尤其是后期姜维的数次北伐。

刘禅自知在一些方面能力不如蒋琬,费祎,姜维,刘禅就毫不犹豫的放权给他们。一个君主最主要的能力就是识人用人,刘禅在这方面完全继承了刘备的优良传统。<strong>

刘禅也有用错人的时候,这也间接的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董允,费祎相继去世后,接任者陈祗没有像董允一样打压黄皓。董厥、樊建、诸 葛瞻等人也无法制裁黄皓,这位蜀汉后期的大宦官黄皓就在这个间隙中得以窃取了权力。姜维虽然长期屯兵在外,也上书刘禅希望杀掉黄皓,但刘禅并没有采纳。黄皓在朝中结党,排挤姜维,导致姜维连成都都不敢回,最后黄皓在蜀汉灭亡后被司马昭凌迟处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扶不起的阿斗”是后人受蜀汉正统思维的影响,加上蜀汉在刘禅手中灭亡。刘禅顶着亡国之君的帽子,又搞了一出乐不思蜀,这才被人视为无耻昏庸。


邓海春


刘禅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皇帝,他在位时间很长,超过四十年,其中有近三十年是实际统治者,另外十年则可看作诸葛亮的“傀儡帝王”。

然而这个人,在史上的名声却很差,有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也有人常拿“乐不思蜀”的典故来取笑他。一个坐稳帝位四十余年的皇帝,就真得如此不堪吗?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隐情?

“扶不起的阿斗”并非虚言,刘禅确实很难扶得起

历史上对于刘禅的评价,其实是比较客观的。他这个人,确实有点扶不起。

要知道,诸葛亮可是千年一出的臣子,有这样的人尽力尽力地辅佐,蜀汉却仍然没有大的起色,这里面固然有运势之说,却也与刘禅的无能有很大的关系。

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无法尽心尽力,出发前要给刘禅上上政治课,出征途中又得时刻担心后方状况,甚至有一次,还因为后方出变故(李严事件)而不得不提前退兵。

倘若刘禅是个能干的帝王,诸葛亮又何必三番两次地写《出师表》来对其教导?倘若他能够稳定大后方,诸葛亮又怎么会在北伐时仍然无法专心?

时人对刘禅的评价普遍不高,甚至直言他“昏聩”

别说后人总爱拿“扶不起的阿斗”来描述刘禅,即便当时的人,对刘禅的评价也没有几个好的。比如曾出使蜀汉的东吴使者薛珝,就曾评价他是个“昏聩”之人,就算大家不知道这个词的确切含义,想必也不会觉得它是溢美之词吧。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想尽办法为刘禅找优点,结果就只勉强找到两条,一条是说他常年不改年号,一条是说他对臣下好,经常大赦。可这对于一个帝王来说,究竟算哪门子优点?从陈寿的描述就可以看出,刘禅确实是没有太多的优点,否则岂能不大书特书?

“乐不思蜀”并没有凸显刘禅的大智慧,反而显示出他的无能

许多喜欢为刘禅开脱的人,都会拿“乐不思蜀”这个典故来说事。他们认为刘禅这样做是聪明的自保之计,而不是傻。然而真是这样吗?这里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东吴的孙皓,投降后仍然桀骜不驯,甚至公然开晋帝的玩笑,仍以天子自居,结果他也没有被怎么样,还是与刘禅一般得以善终。

拿刘禅和孙皓两个身份类同的人一对比,就可以立刻看出二人的智商优劣。且不说孙皓有多少缺点,单就明事理这方面,他比刘禅可强太多了。

刘禅有必要演一出“乐不思蜀”的戏码吗?完全没必要!因为当时并没有屠杀前朝君主的习惯,非但没有,反而善待前朝君主才是惯例。比如刘协,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禅位后,便仍然可以享用天子礼仪。

刘禅之后的曹奂以及孙皓,都是同样的结果。这就说明,无论刘禅有没有“乐不思蜀”,他都不会被杀,所以他这样做,完全就是多此一举,除了表现出他贪生怕死的卑劣品性之外,并没有其他用处。

当然了,对刘禅,也不能一味地批判。他虽然确实扶不起,智商也确实不怎么高,但总得来说,还不至于像一些人所说的是傻子,真正的他,应该就是一个资质极其普通的人。

这样的人如果出生于普通家庭,辛苦劳作一辈子,或许还能安稳甚至小康地度过一生。但很不幸,他生在了帝王之家,而且还是个二代守成的帝王。以他的能力,是根本没办法胜任这个位置的,所以尽管有诸葛亮、姜维这样的能臣,蜀汉终究还是不能保,而他也终究要向曹魏投降。

从给诸葛亮立庙一事来看,蜀汉的灭亡,或许早在刘禅意料之中

事实上,刘禅在一件事上可能是看得很清的,那就是蜀汉终将灭亡,甚至是在他的手上灭亡。刘禅在位的最后几年,特意给诸葛亮立庙纪念,这可是开创了一大先例,而且是空前绝后。刘禅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对蜀汉实在太过重要,于他又有“父恩”,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因为他料到蜀汉必然被灭,想趁着自己尚在位时,把诸葛亮的地位给定下来,而且要越高越好。

总之,身为帝王,刘禅确实是一个无能之辈,甚至还很贪生怕死,毫无帝王霸气。但如果以普通人的视角去审视他,就没有多少可以挑剔的了,毕竟对于普通人,是不需要太高要求的。更何况,从他对诸葛亮的态度来看,这个人至少还是重感情,也懂得报恩的。

《三国演义》等


汗青正浩


首先,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做了近三十年的皇帝,其实跟其本身的能力没啥太大的关系,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很多人看来,诸葛亮撑起了几乎整个蜀汉,其实这个论调能说对,但也不全对,诸葛亮在厉害毕竟也不是神,无法支撑起整个蜀汉,更不可能诸葛亮一去,蜀汉就直接消散了。

蜀汉能够支撑下来,与诸葛亮虽说有不少关系,但也不能说完全对应,蜀汉能在诸葛亮死后继续留存,一来是因为当时天下三分,鼎足相立的局面已经基本固定,一时半刻无法破解;二是诸葛亮虽说身死,但余威尚存,而且蜀汉还有其他贤能在;最后也还是当时曹魏一直在窝里斗内耗不断,压根没啥功夫去理会蜀汉。

对于刘禅到底是不是真的无能,现在有很多人都持否定的观点,各种分析做得跟证明题一样,然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史书是怎么记载的呢?很可惜,当时人唯一对刘禅持正面评价的,只有诸葛亮一个人而已,评价的内容是“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诸葛亮的潜台词很明显,那就是刘禅这个人品格还是好的,至于才能嘛,昧着良心撒谎的话实在说不出口。

现在有些人为刘禅说话的理由,无非就是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做了二十九的皇帝,牢牢抓住的皇权,所谓的“乐不思蜀”其实是刘禅为了自保做出的聪明之举,呵呵,怎么不说慈禧太后祸害清朝是为了反清复明呢。今人再如何评价都只是猜测,而按照当时人的看法,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是板上钉钉的事实,那么刘禅何以在孔明死后还做了近三十年皇帝呢。

公元222年刘备崩于白帝城后没多久,在诸葛亮支持之下蜀汉与当时的东吴解梦,共同抵抗北方的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虽然当时南北之间依旧经常发生战乱,烽烟不绝,可是鼎足之势已经基本上确定下来,前后维持了40多年。蜀汉虽然弱小偏安一隅,与曹魏之间的实力相差悬殊,但因为与东吴之间的联盟,曹魏并没有十足把握南下成功。

而诸葛亮死后,蜀汉虽说失去了一大支柱,但也并非是全然失去了所有。刘禅虽说无能,但也有一点好处,那就是诸葛亮所说的“爱德下士”。当时蒋琬被提为大司马,开府治事。而蒋琬如同汉初的曹参一般萧规曹随,遵循了诸葛亮生前留下的方针,将蜀汉治理得也是不错,并且持续派遣姜维继续北伐,蒋琬之后又有费祎,蜀国还是人才济济的。

除了蜀汉这边,还有不少人才库存的持续输出,同样重要的还有外部的机遇,蜀汉直接的危险就来自北边的曹魏,虽然曹魏的实力相当强悍,可蜀汉与东吴当时的联盟还是非常牢固的,而且也没啥乱子没机会趁虚而入,更重要的是曹魏本身出了问题。诸葛亮死后不久,曹魏陷入了持续的内乱之中,尤其曹叡晚期滥用民力又托孤失策,导致朝廷一片混乱。

曹芳登基后,司马懿与曹爽开始明争暗斗,曹家与司马家之间不停地斗来斗去也使得曹魏当时没啥心思顾忌南边的蜀汉,而这种情况持续了数十年,而曹魏大局一定,司马家抓稳了在朝中的权柄后,直接出兵把江河日下的蜀汉给灭了。可以说,刘禅能在诸葛亮故后还做了二十九年皇帝,靠的是蜀汉的人才济济,整体的三足鼎立,还有对手没空搭理,跟其本身能力没太多关系


澹奕


对,没错,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真没有冤枉他,当然了,这个扶不起的阿斗有很多种解释,最合适刘禅的解释显然是:刘禅只是一个平庸的皇帝,仅此而已。

衡量一个皇帝是否平庸,显然不能以在位时间长短来衡量,蜀汉政权的开创者刘备在位仅2年,没有人不说刘备是雄才大略的英雄。就算是官二代出身的皇帝,比如曹丕,在位时间仅六年,也没有人不说曹丕是一个明君。

刘禅虽然在位29年,那只能表示刘禅的寿命长,活得好,刘禅这个人生来运气特别好,老爹刘备为他打下了一切的江山,刘禅一次差一点被曹操俘虏,另一次差一点被孙夫人拐走,但都被赵云救了回来。

刘禅17岁即位为皇帝,57岁时投降兵临城下的邓艾,算起来刘禅做了40年的皇帝,诸葛亮在位11年,刘禅是皇帝,诸葛亮去世后,留给刘禅的政治遗产一直维持到公元253年费祎的去世才结束,也就是说诸葛亮留给刘禅的政治遗产又帮刘禅这个皇帝续命了19年的政权。

算起来刘禅自主执政的时间也不过只有十年,仅仅十年时间,刘禅就开启了整个三国时期,唯一启用宦官干政的恶习,并因此导致蜀汉亡国,刘禅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又是什么呢?

东汉为什么灭亡啊?不是就因为宦官乱政,刘禅当上皇帝的前一年,东汉才正式算灭亡,刘禅也是熟读诗书的人,这一点他还不知道吗?可他的做法呢?居然信任一个宦官,就连姜维上报的魏国紧急军情,刘禅信任的宦官黄皓居然靠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如何处理,一个国家的军国大事到了这个地步,还能不灭亡吗?这样都不灭亡,天理难容啊!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呢?当然是蜀汉最高统治者刘禅造成的。如果你能翻开《三国志后主传》,仔细地读一读,你就会发现明明是刘禅的传记,通篇记载的是别人如何如何?比如下面这些记载:

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
四年春,都护李严自永安还住江州,筑大城。
九年夏六月,费祎还成都。
十三年,姜维复出西平,不克而还。

等等这样的记载,你会发现关于刘禅本人如何如何的记载极少,甚至根本没有,一本刘禅的传记记载的全部是别人的事迹,我只能说刘禅这个皇帝就是可有可无的,或者刘禅这个皇帝在位期间,啥正事也没有干,如果干了,一定会有记载的,可是并没有。

如果是一个正常的皇帝,有些作为的皇帝的,哪怕在位时间短点,但绝对是有故事发生的,毕竟这是一个国家啊,需要做决定的事太多了,可是从刘禅的传记来看,基本上看不到他做了什么正事,这样的一个皇帝,你觉得正常吗?

当然了,刘禅的一生确实发生过不少事,比如杀刘琰,刘琰是蜀汉的元老,属于那种挂高职不办正事的官员,刘琰因为怀疑自己漂亮的老婆与刘禅私通,擅自对妻子用刑法,而导致刘禅大怒,最终刘禅杀了刘琰。

这事发生时,诸葛亮还活着,正在前线作战,刘禅大概率上不敢与大臣的妻子有什么行为,但刘禅敢于杀刘琰就说明刘禅虽然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但至少还是有些自己做主的能力,杀刘琰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反应而已。

刘禅身上发生的第二件事是禁止给诸葛亮奔丧。这事刘禅做的也不算错,毕竟诸葛亮虽然是蜀汉实际的一把手和蜀汉所有官员的顶头上司,如果允许给诸葛亮奔丧,蜀汉朝廷将陷入停摆,因为按照惯例,蜀汉所有的官员,无论是京官还是地方官按理都要为诸葛亮奔丧,那政府不就是停摆了,这事刘禅做的也算是正常。

刘禅身上发生的第三件事是拜夏侯霸为车骑将军,并对夏侯霸说:当年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是在战场上战死的,并不是我的先人杀死的。同时刘禅还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因为刘禅的母亲是夏侯渊的侄女。

这事发生在刘禅身上,不仅没有显得刘禅昏庸,反而显得刘禅有些睿智,懂得人情世故与拉拢人心,略微高于一个普通人的智力水平。

刘禅身上发生的第四年事是姜维请求诛杀宦官黄皓,但刘禅不肯,说黄皓不过是一个小人,让姜维不用太在意,这事刘禅就办得不合理了,要知道东汉就是宦官乱政灭亡的,大部分的宦官都是小人,而正是这些小人,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作为熟读诗书的刘禅,允许黄皓这个宦官干预朝政,明显就是对政治不了解,看看同时代的曹丕、曹睿等皇帝,对于禁止宦官干政都写进法律了,可刘禅这个皇帝居然做着和东汉大多数皇帝一样的事:信任宦官。说刘禅等同于诸葛亮与刘备厌恶的桓灵二帝也不为过了。

好像说来说去,就只有刘禅宠信宦官和当政无所为这两件事,其实发生在刘禅身上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当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居然毫无主见,听从了投降派谯周的言论,拒绝蜀汉各地的援兵救援,而直接投降。

成都可是一座坚城啊,当年刘禅他爹刘备围攻成都几个月,才依靠马超的到来逼降了刘璋,而且人家刘璋投降还是不愿百姓生灵涂炭,可刘禅呢?放着他爹刘备耗费毕生近四十年时间打下的基业于不顾,仅仅面对邓艾三万残兵,就开城投降,不战而降,对得起他爹刘备不?

刘备47岁还在感慨人生一事无所,还在感慨脾肉之叹,刘备60岁还在执意东征,想着在生命逝去的前一刻为他的儿子夺回荆州,努力想改变蜀汉政权面临的不利局面,为了毕生的事业,付出毕生的心血,甚至生命,可刘禅呢?毫不客气地放弃存在了近40多年的蜀汉政权,为的不过不是想保住自己苟延残喘的性命而已。

别的不说,看看姜维这个外来人员,一个魏国投降过来的降将,都知道为了蜀汉的事业奉献毕生心血,甚至在皇帝投降之后,作为大将军的姜维都没有放弃复国蜀汉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到最后一刻,流尽最后一滴血,可刘禅呢?以皇帝之命,命令蜀汉各地的蜀军放下武器投降。

别的不说,就说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刘谌,在刘禅准备投降的当下,力主劝谏刘禅不要投降,刘禅不听,于是刘谌在刘备的昭烈庙先杀了自己的妻子儿子,然后挥剑自杀,这才是刘备的血脉,这才是刘备身上那种不畏艰难、百折不饶、从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可刘禅呢?

当投降后刘禅作为亡国奴来到司马昭所在的洛阳里,为了活命,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此间乐,不思蜀也!你以为刘禅是大智若愚吗?不,他是真的愚,他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如果刘禅是大智若愚的话,那么司马昭的智商就应该让人捉急了。

你觉得是司马昭智商不如刘禅呢,还是刘禅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刘备之子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物,我认为扶不起的不是他,而是蜀汉本来就缺乏争夺天下的先天条件,只能偏安一隅,被统一是迟早的事儿。

蜀汉的疆域是这样的: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也就是今天的云南全省,四川、贵州的大部分面积,陕西,甘肃的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

发现问题没?位置偏于西南,不利中原争霸。

为啥诸葛亮一直要北伐,甚至还死在了北伐的路上?正是因为他深知这一点!不出蜀,无法得天下!

当年隆中对,他的策略也是只将蜀做为暂时的据点,待天下有变就要率大军出蜀!

谁知这一进去就有点难出来了!这么长的战线,后勤补给绝对是个大问题!诸葛亮当然也想到了,非常巧妙的布下很多棋子,可是一旦这些棋子出了问题,这盘棋就不能首尾呼应,会被各自击破。

也就是说,蜀汉先天就是不足的,有缺陷的,刘备及老将老臣们也没把后天营养给补上。

阿斗怎样才算扶得起呢?一统天下吗?他们都做不到的事儿,要求阿斗做到有点太勉强了!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阿斗对他言听计从,哪怕有些小毛病,也只是些青少年问题,大的方面从来没有反对过诸葛亮,也没犯过大的错误。

如果北伐成功,他也许会勤奋理政,当个大家眼中的好皇帝。可是北伐失败了,结局早已注定,他还能怎么办?只能过一天是一天,过不下去的时候直接投降。

阿斗活了64岁,当了41年的皇帝(诸葛亮去世后还当了29年),投降曹魏后还活得好好的。这足以证明,他有着自己的人生智慧。

他最为人诟病的是“乐不思蜀”,可从另一方面解读,这不也是认清事实,接受失败吗?降都降了,何必还惺惺作态?

诚然,他不是唐太宗汉武帝那样的雄主,负担不起乱世,但当普通皇帝的才能他还是有的,只是没有机会。

而他那种随遇而安的态度,非常的识时务。可以说他才能不突出,却不能说他傻。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我是方圆,文史专栏作者,欢迎关注我;

我们很多人对刘备的儿子刘禅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好,认为他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昏庸无能,只会贪图享乐,不思国政。后来蜀国被晋国灭掉之后,他还被司马昭封了个“安乐公”,极大的讽刺了刘禅的昏庸无能。有时候我们还会将刘禅的蠢笨归结为是刘备将他摔傻的。当然了,这些都是小说和一些野史上的说法,真实历史上的刘禅并不是这样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反而还是个“仁敏”“爱德”的“明主”。

在《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中写道,刘禅在位期间,能够任用贤能之才,偏安川蜀之地,保全了蜀汉的基业,也是卓有作为的君主。此外,在陈寿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对刘禅的描写则更多为积极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位被我们误会的帝王,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刘禅——剧照

刘禅,字公嗣,涿郡涿县人,生于207年,刘备的长子,史称蜀后主。刘备在自立为汉中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他也被封为皇太子。章武三年四月,刘备征讨东吴失利,随即病死于白帝城。同年五月,十七岁的刘禅即位,史称“蜀后主”。刘禅自公元221年即位,一直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在为时间长达四十一年之久。晋泰始七年,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五岁。

我们知道,诸葛亮和刘备号称是鱼水关系,但是历朝历代地君臣之间都没有绝对的信任关系,刘备与诸葛亮也一样。刘备心里明白,诸葛亮的确是位济世安邦的人才,但是他也害怕诸葛亮窥觊蜀汉政权,于是便在临终前用言语进行试探,即“如犬子不成器,先生可取而代之”。同时,刘备也告诫刘禅要待诸葛亮如自己的父亲一样。

对于外人来说,刘备对诸葛亮已经是好到了极点,这样的君臣关系也是融洽得不得了。同时很多人都认为,在刘禅即位之后,诸葛亮会将他的权力架空,自己将其取而代之。

刘禅和诸葛亮——剧照

但是,刘禅比起刘备来要高明得多,他深知诸葛亮是治理国家的人才,年轻继位后的刘禅坚决要执行遗嘱,即将所有蜀国的军国大事都交给诸葛亮管理。这在陈寿的《《三国志·后主传》中既有明确的记载:“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诸葛亮去世之后,李邈上书指责诸葛亮“身仗强兵”,这使得刘禅大怒,随即将其处死。尽管刘禅知道李邈所言有理,但是刘禅却能明白是非曲直,不因他人妄言而盲目决断。

刘禅——剧照

刘禅在位期间,任用贤能,与民休息、制衡大臣,使得蜀汉基业得以延续和稳定发展。

在军事上,刘禅的策略是先立足于巴蜀之地,注重防守后再图北进。当时,诸葛亮曾提出要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西取益州,积蓄力量,伺机统一。当然,虽然诸葛亮的想法很好,但同样得需要得到刘禅的批准才能实施,显然,刘禅是答应的,因为在他心底并不满足偏安与巴蜀之地,也素有统一之志向。诸葛亮在北伐期间,刘禅则治理后方,保证了大后方的稳定,同时还给他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当然了,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虽然也想统一中原,但是相比于诸葛亮来说,他显得更为理智。诸葛亮急于北伐时,他就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 北征,恐劳神思。”后来司马懿征讨辽东的公孙渊时,刘禅又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贸然前进攻魏,他说:“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在政治上,刘禅政治手腕独到,亲自掌握朝政。这一点从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度一事中就能看出来。

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度,将权力收回到了自己手中,同时封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军事。封任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行政,把相权一分为二,相互制衡。到后来蒋琬去世之后,刘禅便治理国政,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局面。

此外,因为连年北伐的原因,致使国库亏空,所以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即废除了“北伐曹魏”的国策。 通过史料我们发现,在刘禅掌权时期的蜀国,其经济发展得很快,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大好局面。根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蜀亡之时,国库至少尚存“米四十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绣彩捐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所以,综上所述,刘禅并非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相反,他却是一位比刘备还要精明的君王。

诸葛亮——剧照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说刘禅是一位明君,那么为何在蜀国灭亡之后,他却不想回到蜀国,而落得个“乐不思蜀”的千古“丑名”呢?其实这背后也有刘禅的一些无奈。篇幅有限,作者将在下文说到,看看刘禅到底有多无奈。可以关注作者,以便及时阅读。

参考史料:

  1. 《三国志·后主传》

  2. 《三国志注》

  3. 《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


方圆文史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让刘禅背上了“傻瓜”的骂名,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愚蠢”的皇帝,却被人误会了太久,诸葛亮死后,蜀汉便亡了,这是大家心中一致的印象,据我所知,在诸葛亮死后,又过了29年,而“傻瓜”刘禅当了29年皇帝,他真的是傻子吗?

安度余生

刘禅的蜀汉被灭了之后,刘禅被俘虏了,他没有像那些历史上的英雄一样,与国共存亡,他在生死之际,选择了投降,是刘禅懦弱吗?是刘禅贪生怕死吗?还是说刘禅看透了局势,即使他杀了邓艾,也只会引来更多的魏兵,蜀汉国运不久,而选择顺势而为呢?不好说。

到了曹魏之后,刘禅温顺的像一只小猫,面对死亡的威胁,刘禅说出了那句“此间乐,不思蜀”保住了性命,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这句话不仅为他自己保住了性命,而且还保住了富贵,最终他活的甚至比魏国很多高官甚至皇帝都舒服,这真的是傻子吗?或许只是选择不同呢?你选择以死明志,刘禅选择快乐终生,或许这也没错。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载: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帮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却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却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看看这些记载,你可能会笑刘禅有趣,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这么大心脏的亡国君恐怕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形容刘禅在亡国后的生活,只有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安度余生”。司马昭死了他都没死,活的比谁都舒服。

你可能会说,刘禅贪生怕死而已,运气好才活了下半生,那刘禅前半生,有啥优点呢?其实刘禅的前半生也是可圈可点的,虽然刘禅不是那种能力超然的帝王,但是刘禅其实也很聪明,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投降之前的刘禅。

当皇帝那些年的刘禅

刘禅即位皇帝,不是刘备没得选,刘封虽然处死,但是刘备还有三子,刘禅、刘永、刘理。刘备是有的选择的,只是刘禅是最好的选择,刘禅的帝位不是捡来的。

刘禅当皇帝的时候,他难不难?刘备死了,诸葛亮大权在握,好在诸葛亮是一个忠臣,如果诸葛亮是董卓、曹操之辈,刘禅和汉献帝有啥区别呢?

虽然诸葛亮不会欺负他,但是刘禅还是没有实权,他内心难受不?换了你做皇帝,你难受不?你甘心不?肯定不甘心,其实刘禅也不甘心,但是刘禅聪明。

刘禅谨记他父亲刘备的遗命,“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处处尊重诸葛亮,说是“以父事之”也不为过。面对诸葛亮和李严,刘禅自认没有这个本事搞过他们,所以刘禅将大权放给了诸葛亮,又放任李严去牵制诸葛亮,而他呢?当然是装傻,好像啥都不懂一样,做一个老好人。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问,偶尔做一些糊涂事,会被诸葛亮责备一番。刘禅心里明白,蜀汉交给诸葛亮没事,是好事,他了解诸葛亮的本事,也清楚自己的实力,直到把诸葛亮给累死了。

诸葛亮死后,刘禅曾经派人查了诸葛亮财产,结果诸葛亮的财产只够一家人生活,并无多余钱粮。

群臣都主张为诸葛亮立庙,刘禅当然不乐意,这个态度是他真实的态度,也是他的小性子。在大臣们多番劝说之下,刘禅还是同意了,这是因为刘禅有大局观,知道以大局为重,不会因为自己的私欲而坏了社稷。

诸葛亮死后,刘禅停止了北伐,让蜀国百姓过上好日子。同时又发挥了他的政治才能,妥善任命了大臣,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将军政分离,在蒋琬死后,刘禅将大权揽回手中,这样的刘禅,在诸葛亮的光环下没人注意罢了,总不至于被称为“傻子”。

“扶不起的阿斗”,这完全是在错误的形容,从来也没人扶过阿斗不是吗?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欢迎大家关注我,顺手点个赞支持哟~


野史日记


刘禅,刘阿斗,提到这个名字恐怕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那句“扶不起的刘阿斗”,的确,就连同一时期的司马昭都曾评价他是“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当然我们都知道,历史一向都是胜利者书写的,那么向来被视为反面教材的刘禅,真的就如传闻那般“烂泥扶不上墙”?<strong>


个人观点则是,刘禅虽然说不是一个中兴之主,也没有王霸之才,但其实他作为一个守成之主倒也算足够,而对于刘禅此人的才能,其实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般不堪,诸葛亮就曾经如此评价刘禅,说他是“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对于诸葛亮来说,他应该是没有必要罔顾事实的去夸赞刘禅的吧,所以可以证明,刘禅非庸人,只能算中人或者中人偏上的资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来阐述,论证说明这一点。


刘禅的个人教育经历

首先我们得要同意的一点就是,抛开先天的天资不说,后天良好的教育程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人们常说“朽木不可雕也”,但哪有天生的朽木,即便是朽木,那也不是不可雕,而是雕刻者用的方法不对而已,这里我想起来前段时间热播的《银河补习班》,里面的主人公就是以自身的经历来表明这一点的,另外发明大王爱迪生等等还有很多。

刘禅作为蜀汉的唯一继承人,自小刘备对于他的教育问题就未敢松懈,一直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籍,并且还让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而让诸葛亮抄书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明显吗?还不就是想让诸葛亮在抄书的同时写下自己的观感和心得体会,同时给刘禅提供详尽的咨询罢了,而如此一来,对于诸葛亮来说,于公,刘禅是主公之子,于私也算得上自己的半个弟子,还能不尽心尽力的教导刘禅吗?而且刘禅还拜了尹籍为师学习左传,此外刘备还让刘禅学武,所以刘禅其实倒也可以说得上是文武双全的一个人了。

面对如此整容强大的师资,和丰富的资源,且都是当世大牛,如果真的刘禅还是一个扶不起的对象的话,那诸葛亮也不会说他“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毕竟在这种条件下,即便不说刘禅多么的优秀,至少比起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要超越不少的。

刘禅的政治经历

由于刘备的突然兵败战死,导致刘备其实并没有来得及为刘禅铺好继承之路,很多事情也没来得及为刘禅做准备,只好安排自己最亲近的人辅助刘禅,又怕刘禅无法服众,掌控不了局势,加之此刻蜀国元气大伤之下,基业不稳,便全权委托诸葛亮安定局面,稳固局势,所以说在诸葛亮存在的时候,刘禅是没有什么发言权和政治权力的,史料记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人们对刘禅庸主,无能的印象其实很大程度来自于此,毕竟诸葛亮的光芒太强大的,掩盖了所有人的光彩。

其实对于刘禅来说,他是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想法的,比方说他不主张北伐,认为劳民伤财,认为应该休养生息,这其实也是为什么我说他更适合做一个守成之主的原因了。这其实算不上什么对或错,北伐与否其实都有其道理所在,不过当讨论进行北伐的时候,刘禅便坚定的支持起北伐,这也是一种决绝和魄力,毕竟想法可以不同,但确定好执行的时候,便要坚定不移。

还有,可能有些人会说,刘禅其实在北伐途中也给诸葛亮制造过不可弥补的麻烦,还有他宠信宦官等等,毕竟刘禅作为一个君主,他也有君主的通病,害怕底下人权力太大,害怕底下人不高党派,太过于团结,所以他也需要做一些事情来稳固自己的威信,即便是曹操这样的雄主,面对刘禅的这种情况,即便嘴上说着信任,心里能不忐忑吗?这点其实也恰巧表明了,刘禅的非雄主之资,毕竟刘禅他就不是一个力挽狂澜的霸主,只不过人们可能对他期望太高,他达不到,反差太大之下他就被沦为扶不起的一个角色。


刘禅的个人选择表现

人们对刘禅的扶不上的阿斗的最为直接的评价,可能就是来源于两处,一就是在有一定反抗实力的情况下,开城投降,葬送了父辈的大好基业。二,在被软禁期间的那句“此间乐,不思蜀也”的回话。

而对于这两点,让他背负多年的这个评价,确实是有些过了,毕竟前面说过了,刘禅的政治方向和想法是休养生息,以民为主,是有很大的仁德之像的,面对敌军的围城,虽然说还有一定的反抗余力,但也有限,而战争之中百姓何辜,与其苟延残喘一时,徒添伤亡,倒不如以一己之力背负骂名,换来蜀地的和平。

而说“此间乐,不思蜀也”其实不也是体现刘禅非庸人的一种表现吗?难道非说,故国已逝,心无安处,异国他乡,索然无味?如果真这样说,反而就是一个庸人,毕竟无法改变,徒劳的挣扎反倒是还会害死更多的,忠诚于自己的人,毕竟曾经坐拥巴蜀都不能有所大作为,何况如今乎?

所以说,对于刘禅来说,他虽算不得一个中兴霸主,但作为一个守成之主倒也是合格的,毕竟他的性格就是一种仁主的性格,如果把他放到和平统一的时代,未尝不可开创一世如“文景之治”一般的盛世,当然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半点假设。


历史微探索


现在网络上有一种习惯,就是热衷于给历史人物平反、洗白。于是“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也被拿来说事。洗白的主要结论有:如果刘禅没有能耐,怎么能在位42年而没出大乱子?如果刘禅没有眼光,怎么知道重用“相父”诸葛亮后,又重用蒋琬、费袆等人?

洗白人士最津津乐道的是阿斗“此间乐,不思蜀”的故事,认为表现了这位安乐县公的智慧,尤其与后世不知道装傻、喜欢秀墨水的南唐后主李煜比起来,阿斗就是神,自己保住命多享了8年的福,生前“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死后的子孙在晋朝担任都尉的有3个、封侯的多达50余人……多牛啊!

唉!千年历史中基本没有一句正面评价的阿斗,不知道怎么就那么多人热衷于洗白?难道是为了搏一搏眼球?

1、刘禅“暗弱”的意思是什么

司马昭在发兵攻打蜀国前曾有一番言论,其中有专门评价刘禅的几句话:“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意思是说刘禅暗弱,加上边城被我们占领,蜀国境内的男女老少已很惊恐,灭亡之日已能计算出来了。

相信司马昭对刘禅的评价,要远比现在网络上洗白阿斗的人更权威。这里需要解释“暗弱”的意思,是指懦弱、胆小、不明事理、不懂事。现代语言形容就是“不仅是胆小鬼,还有点儿脑残和二百五”,估计智商检测应在80这个正常值的临界点上下。

刘禅暗弱到何种地步呢?举个小例子:当魏军在钟会带领下准备攻打蜀国时,姜维给阿斗上了一封信,报告钟会在关中的举动,建议派将军张翼、廖化分兵守卫阳安关口和阴平。作为诸葛亮生前最为信任的大将军,姜维的上书理应得到刘禅的重视。

但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占卜一番后认为魏军不会打过来,让刘禅把这件事压下来,根本没拿到朝堂上讨论,以至于满朝文武没人知道有这么一封上书。军国大事不听久经沙场将军的话,却听信宦官的满嘴跑火车,阿斗智商下线在何处应能算出来了。

2、刘禅投降贪图什么

刘禅投降魏国图什么?说到底是舍不得享受了大半生的富贵。邓艾偷袭阴平后,成都虽然危险,但魏兵孤军深入,只要坚定守城信念,魏军很容易被打退。而此时刘禅召集大臣讨论的是如何逃跑,有人建议投奔吴国,有人建议进入南中七郡。

此时投降派谯周站出来,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这些话正中阿斗的下怀,核心意思就是与其投降吴国,不如投降魏国,魏国是大国,早晚会灭掉吴国。既然要称臣,就来个直接的,省得未来投降两次。

注意,谯周下面的话才真正打动阿斗:“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如果你投降了,魏国不分封土地让你享福,我会跑到魏都洛阳,给它们讲讲自古以来的大道理。什么大道理?就是要给投降君主继续享福的待遇呗。

谯周又分析不能投奔南中七郡后,阿斗就派人捧着御玺向邓艾投降了。蜀国灭亡之际,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张飞的孙子张遵、赵云的次子赵广全部战死,阿斗的儿子刘谌在刘备庙前痛哭后,先杀掉妻子、儿子又自杀殉国。

邓艾进入蜀国后,阿斗把宫女分赏给魏军,一位李昭仪宁死不从,自杀殉国。后世评价这段历史,认为刘禅的所作所为不仅愧对蜀汉的将士,也“愧于妇人矣 ”。

3、刘禅历史上的评价始终很低

阿斗之所以被认为“扶不起来”,原因很简单:前有旷世名相诸葛亮的辅佐,后有蒋琬、费袆、姜维的辅助,蜀汉之地天府之国,沃野千里,而且山川险峻,易守难攻。虽然文臣武将比曹魏有差距,但不至于到了邓艾兵行用险,瞬间就被灭国的地步。

反过来说,邓艾之所以敢出奇兵,就是吃准了刘禅的弱智与无能。因此,历史上对于刘禅的评价始终很低。司马昭在阿斗说出“乐不思蜀”后,感叹到:“难以想象一个人可以没心没肺到如此程度!即使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保证蜀汉长久,何况是姜维呢?”

古人多认为,作为一国之主的刘禅面临危局,理应全力抵抗邓艾的2万疲惫之师,甚至完全可以投奔南中七郡,毕竟诸葛亮经营多年,在部落族群中尚有一定威望,然后等待姜维率兵救援。但刘禅被吓破胆,成都未经一战就举手投降,气节何在?

一些网友认为,刘禅投降曹魏装傻保全性命,这是最高智慧。如果这个论断正确,那么自古以来杀身成仁、以身殉国的节烈之士才是真傻吗?来看看写书的罗贯中是如何评价的:“祈哀请命拜征尘,盖为当时宠乱臣。五十四州王霸业,等闲抛弃属他人。”

4、英雄刘备为啥有个熊包儿子

后世还热衷于讨论一个事情,就是被曹操认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而”的刘备一世英名,为啥儿子那么熊包?不仅一点儿没继承父亲“三英战品布”的武风,连父亲打不过就跑、无论如何不投降的本事也没有。

也许是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成书于三国的《魏略》记载,刘备驻守小沛时,曹操大军突然杀来,刘备抛弃家小逃到荆州。当时刘禅才几岁,跟随乱兵流落到汉中,被人贩卖。建安十六年关中兵乱,扶风人刘括逃入汉中避难,收刘禅为养子,并让他娶妻生子。

刘禅当初与刘备走失时,记得父亲叫刘玄德。后来刘禅有个姓简的邻居,投奔到益州在刘备军中任职,就把这个事情给刘备说了。刘备让他到汉中找刘禅,经过验证确实是刘备的儿子。简将军就告诉了张鲁,张鲁派人送刘禅到益州,后来被立为蜀汉太子。

《魏略》是曹魏文人私撰的,就是没经过当朝授权。因此很多说法不被写《三国志》的陈寿所采信,认为可信度不高。不过,刘备几岁的儿子走失,后被告之远在四川的一个男人是他儿子,后来被立为太子。这个事感觉总有些不太靠谱。

尽管有人据《三国演义》解释刘禅之所以太熊包,甚至有点儿傻,是因为赵云百万曹营中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刘备把阿斗丢到地上大叫:“为了你这个小子,险些害死我的大将。”这一摔可能把脑子摔傻了。

但是看过《魏略》的记载,我们更愿意相信,刘禅脑子不好使的原因,也许是几岁时经过那次颠沛流离,受到惊吓,加上教育没有跟上才导致的。或许也有这个傻小子,根本就不是刘备的亲儿子,毕竟流散这么多年,说不定是被人顶包了而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