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死后吕家被灭族,武则天死后为什么武氏能够保全?

用户3831549417535


导语:吕后、武则天,可以说都是中国历史上执掌权柄的奇女子,但不同的夫妻关系、执政理念,造成了在她们死后,其身后家族不同的命运,一个被灭族,一个不但被保全且之后还曾出过皇后、宠妃。

帝后夫妻:吕后与刘邦早已离心 武则天与李治并称“二圣”

吕后名吕雉,她与刘邦关系的并不好,这点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楚汉相争时,吕后和刘邦父等曾被楚军俘虏两年多。当楚军威胁刘邦要烹杀刘父时,刘邦还笑言说,不要忘了分他一碗汤喝。对父亲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对作为妻子的吕后的。

刘邦称帝后,虽然将吕雉立为皇后,将吕雉的儿子刘盈立为太子,但他宠爱年轻貌美的戚夫人,在晚年时,更是曾有过念头,改立戚夫人之子。如果不是吕后及时采取了请“商山四皓”等措施,刘盈也不会顺利即位。这些种种,使得吕后对整个刘氏存在不满,也造就了她手腕强硬、果决狠辣的性格。

而再看武则天,她与丈夫唐高宗李治的感情,则比较融洽。在武则天还是唐太宗的才人时,二人便暗通款曲。待唐高宗继位后,将出家为尼的武则天又接回后宫,开启了武则天从昭仪到皇后的专宠之路。二人的结合过程虽然充满了香艳的色彩,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二人之间是有感情基础的。

而且,唐高宗对武则天十分信任。从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患风眩症开始,武则天由最初的帮助唐高宗看一些奏章,到最后大权在握,虽然期间发生帝后争权、唐高宗欲废后、上官仪被处死等事件,但从根本来看不存在能够导致二人决裂矛盾。

尤其是在上官仪事件之后,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与唐高宗并称“二圣”,一方面使武则天的才干逐渐显现,另一方面也使武则天在朝臣中的威望也在逐渐建立。所以当武则天称帝时,整个政府机构没有发生大的动荡,能够平稳过渡,保证了政局的稳定。

执政理念:二人均排除异己 但培养亲信策略不同

刘邦的不义凉薄、吕后的由隐忍到毒辣,是这帝后夫妻的相处之道;唐高宗的软弱,武则天的强势,是这对帝后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不同的夫妻相处之道,是吕后和武则天执政理念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吕后是艰难处境中的被迫反击,对于刘氏以及刘邦旧臣的不信任,在其子刘盈去世后,大肆分封诸吕。刘邦时曾与大臣盟约:“大臣的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当右丞相王陵提出反对时,吕后罢免了其丞相职务,使其不得不告老归家。之后,吕后重用其宠臣审食其为左丞相,陈平、周勃等刘邦旧臣虽然不服,但不得不隐忍不发。

后期,吕后逐渐有以吕氏代刘氏的想法,吕氏诸王兵权在握。尤其是在吕后临终之前,仍是下令任命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吕氏外戚集团与刘氏宗族、陈平等刘邦旧臣之间,已经矛盾白热化。除去吕氏,已是势在必行,否则将影响到汉朝的统治。最终,这场争斗以刘氏获胜,吕氏被灭族。

二、在唐高宗生前,武则天的地位已经被抬高到,等同与皇帝的地位。武则天处理政事的才干,众位朝臣有目共睹,所以当唐高宗死后,李显即位,武则天威望更盛,主持朝政,政情人和,因此即使武则天大权在握,作为儿子的皇帝李显更是不敢直捋母亲的锋芒。

在执政期间,武则天在任用酷吏周兴、来俊臣打击异己的同时,也任用提拔了娄师德、狄仁杰等许多贤臣、能臣。

可以说武则天对这些贤臣有知遇之恩。在武则天死后,对于武氏宗族没有遭到清算,应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退位。在她 临终前,主动放弃皇帝封号,与唐高宗合葬只称皇后。武则天最后的退让,也为武氏宗族换得了一线生机。

血脉传承:汉后续继承人无吕氏血脉 唐后续继承人与武氏牵绊不断

吕氏的儿子刘盈早亡,没有留下血脉。可以说汉王朝之后的继承人,与吕氏之间已经没有任何血脉传承。相反,吕后执政时,大肆诛杀刘姓王侯,刘氏与吕氏之间有着刻骨仇恨。所以,在诛杀吕氏宗族时,刘氏皇族集团毫不手软,也可见一斑。

而武则天则不同,唐王朝之后的继承人仍然是武则天的儿子、孙子,而且在武则天执政期时起,李氏皇族与武氏联姻不断,譬如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就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儿武攸嗣;武则天的侄孙武延晖,娶了李显的女儿新都公主。而玄宗后宫中更有一位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可以说是”打断了骨头连着筋”,武氏家族没有得到清算,这也是一大主要原因。

总体来看,吕后与武则天有很多相同之处,二人都是强势的女子,但不同的婚姻、不同的执政理念,造就了其身后宗族不同的结局。历史能告诉我们很多。

我是已凉天,如果您觉得我的观点有趣,请点赞,不胜感激。

如果您觉得我的观点有问题,欢迎不吝指正


云间拾读


吕雉和武则天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迷恋权力,都临朝称制,独揽大权,都心狠手辣,手段残忍,并且主政期间,都有效延续了先王的政策,让国家平稳健康发展,政绩斐然,最后,两人在位时,外戚都非常强大,甚至一度危机到刘李两家的社稷传承。然而细心的人们也许会发现,当两人都驾崩后,她们的家族却面临的结局是完全不同的,吕雉死后,吕雉家族被周勃和陈平统统诛杀,而武则天死后,武氏家族都还活得好好的,甚至武三思在中宗时期还非常吃香,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吕后之所以掌权,最大的希望可能就是让自己的吕氏家族能够继续壮大,希望让所有的吕姓子孙都能够享受荣华,然而让吕后没有想到的是,在其归西之后不久,所有吕姓家族的子孙丢了小命,包括和吕姓有关的其他氏族,比如樊哙的整个家族也被灭了。可是,类似的历史也发生在武则天时代,而媚娘归西之后,武姓家族依然是当时大唐最强大的实力之一,既没有被灭族,反而有更加嚣张的趋势,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神龙政变发生之后,武则天的反应非常出人意料,她并没有过多指责唐中宗李显,也没有做出什么过激行为,而是坦然接受了既成事实。不久之后,武则天正式退位,临终前还主动要求去除皇帝身份,以皇后身份入葬唐高宗乾陵。

与其说这是武则天服软,倒不如说是在和儿子唐中宗做交易,用自己的退让换取善终和武氏家族的平安。对于唐中宗而言,晚年的武则天已经彻底放弃了武氏子弟立自己为储;神龙政变之后,武氏子弟更加再也无法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倒不如送个顺水人情给老妈,保全武氏家族的富贵。

唐中宗虽然庸,但并不昏。只有留下武氏子弟,自己将来才有和“五王”讨价还价的本钱!否则,自己只能沦为“五王”的傀儡。更何况,武氏子弟再坏,好歹也是自家表兄弟,“五王”算什么?外人!谁更靠得住?不言而喻……事实也的确如此,神龙政变之后,“五王”权势熏天,最终唐中宗正是利用武氏子弟成功搞掉了“五王”!可见,当初唐中宗留下武氏子弟还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幻中诗


武则天死后,相当女皇女主的人太多,所以,保全武氏就相当于保全女皇皇冠。

武则天是唐高宗皇后,在高宗时就被封为天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

高宗死后,武则天独霸朝政,临朝称制,把唐中宗李显变成傀儡皇帝。这样过了几年,武则天感觉不过瘾,干脆就自立为了武周皇帝。当了15年武周皇帝的武则天,经常担心被人推翻,除了采取大肆屠杀异己、高官厚禄收买提拔大臣之外,还组织大批文人学士撰写《玄览》、《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紫枢要录》等书为自己制造舆论;让高僧出书,把武则天说成是弥勒佛化身下凡;令僧人薛怀义率万人毁掉乾元殿,改建成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阔三百尺,称为“万象神宫”;又命薛怀义铸造大神像,高约四层楼高,神像的小手指可容纳数十人,又建五层楼高的大殿安放;又令人铸造铜铁天枢,武后亲题:“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天枢高达105尺,下为铁山,用铜铁二百万斤,官府不够用,就征收农民的铜铁农具;把京都洛阳改称为“神都”;还把儿子李显(皇嗣)赐姓为武;又不断改元纪年,先后改为:弘道、光宅、垂拱、永昌、天授、长寿、延载、天册万岁、证圣、万岁通天、万岁登封、神功、圣历、久视、长安等。

上图:武则天

武则天这样折腾了二十来年,到公元705年正月,秋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柬之,以及天官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卫将军敬晖、检校左羽林卫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文武大臣率领军队闯进皇宫进行平乱,把武则天平了下来,给李显恢复李姓,扶上皇位,武周朝结束,史称“唐朝复辟”。十个月后武则天病死,年八十二,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李显当上皇帝三天后,还给武则天增加封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死后,谥为:大圣则天皇后。李显还把太子宾客武三思封为司空,担任相国、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附马都尉武攸暨为司徒。

到唐隆元年,把武则天的封号改为天后;景云元年,改为大圣天后;延和元年,改为天后圣帝,不久,又改为圣后;开元四年,改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那为什么武则天没有如吕后一样被灭族呢?

其一、李显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大臣们打狗还要看主人哩,所以,没有对武氏一族穷追猛打。这与吕后以后由文帝即位不同,文帝不是吕后的亲儿子,故大臣们打击吕氏无所顾忌。

其二、李显虽然当皇帝,但是由皇后韦氏掌权,每临朝,韦后即置幔坐殿上,预闻政事。中宗还任用曾为武则天掌文书的昭容上官婉儿主持撰述诏令,以武三思为相国。韦后的爱女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子武崇训,她恃宠专横,,势倾朝野,所以,朝中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

上图:韦后

其三、韦后有极大的野心,想效法武则天当女皇,武崇训也唆使安乐公主请中宗废太子,立她为皇太女。所以,他们就不能否定武则天,有武则天的地位存在,他们就能光明正大地去争取当女皇。

其四、到了公元710年,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武则天的女儿)发动禁军攻入宫城,杀韦后、安乐公主等,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韦后之乱宣告结束。但是,太平公主的丈夫就是武则天的堂侄武攸暨(jì),太平公主的权势也是权倾朝野,所以,武氏家族依然不受影响。后来太平公主又与李隆基产生内斗。

上图:太平公主

其五、到了唐玄宗时期,励精图治,改革朝政,重用贤人,武则天遗留下来的恶习得到纠正,但是因为玄宗的宠妃是武惠妃,其姑祖母就是武则天,所以,在武惠妃的关照下,武氏族人依然平安无事。


南宫外史


中国古代历史,能够当权的女子无非也就两个,一个就是吕后一个就是武则天,但能够死后保全家族的也就只有武则天一个。为什么呢?

武则天这么一个有野心的人,她通过各种手段登上了皇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孩子,而且还把亲儿子赶下了台。但是武则天与吕后不同之处在于,别的女性哪怕是当上一个宠妃,都极力的给自己的族人争取更多机会,然后形成一个互相的支撑,不过这也成了很多朝代里的一个隐患。\r

但是武则天却不是,对于自己的娘家人,她从来没有特别优待过,一是不需要家族的支撑了,还有就是因为她不想自己家人有了太多的权力,然后对王朝生出了二心。而且在所有人都以为江山从此都会姓武的时候,她又交还到了儿子手上,其实她这么做,是给家里人扫清了敌人,才让自己的家族保全下来。

所以说武则天比吕后高明之处就在于,把事情看的特别透彻,你们觉得谁更聪明呢?




宁哥说事


你好,我是茶馆闲言,我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吕雉死后吕家被灭族,武则天死后武家却能够得到保存,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吕家后人严重威胁着朝廷重臣和刘氏皇族的生存,不死不足以令人安心;而武家的人却对当时的掌权者不具备威胁,甚至还有利用价值。

吕雉和武则天掌权的时候,都是独揽大权,心狠手辣,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重用外戚,也杀了很多人,尤其是皇族宗亲。但两人值得称道之处都在于,所有的这些血腥屠杀都只发生在帝国高层,并没有对百姓造成太多影响。因此国家运行整体平稳,老百姓仍能安居乐业。

1

吕雉死后,留下的遗诏是:“以吕产为相国,以吕禄女为皇后。”

也就是说,吕雉希望吕氏族人可以继续掌握朝政,控制刘氏皇族,而朝臣和皇子皇孙,还会继续忍受吕氏带来的白色恐怖,这怎么能行呢。

于是,朝廷重臣如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以及皇室宗亲刘泽、刘襄等一致同意,发动政变,将吕氏族人全部杀害,以绝后患。

当时,除了吕雉外孙张偃被废掉鲁王外,其余如赵王吕禄、樊哙老婆吕须、燕王吕通等吕氏族人全部被杀。

为了防止被秋后算账,吕雉拥立的现任皇帝刘弘被众人废掉,连带吕雉的另外几个孙子一同被人斩杀。

如此可见,汉朝君臣深受吕雉迫害,更是想彻底断绝吕后的势力。因此,不光是吕氏族人,凡是被认为可能和吕雉有关的人,几乎均被斩杀。

2

武则天死之前,皇权其实已经回归李唐宗室。

而武则天死之后,在诏书中要求“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乾陵;并将王皇后、萧淑妃、褚遂良、韩瑷、柳奭的亲族子孙全部赦免。”

就在武则天下台后不久,曾有人告诫拥立李唐宗室复位的张柬之等人:“二张虽已除,可吕产、吕禄(吕后族人,此处借指武三思一党)还在,斩草不除根,终当复生!”

可张柬之等人不以为然:“大局已定,他们不过是砧板上的肉,还能有何作为?况且,血已经流得够多了,该适可而止了。”

也就是说,武则天已经重新做起了唐高宗媳妇,并对之前的所作所为表达了忏悔。更重要的是,皇权业已回归李唐宗室,武氏族人已经不成威胁,自然也就没有将武氏斩草除根的必要。

之后,随着唐中宗李显和功臣集团矛盾日益尖锐,唐中宗甚至再次起用漏网之鱼武三思,用以对抗张柬之等功臣集团。

所以,吕后的族人必须死,是因为吕氏族人严重威胁着其他人的生存;而武则天的族人得已保全,关键就在于李唐皇族已经成为彻底掌握朝政大权,而武氏族人则成为砧板上的肉,被人任意拿捏,自然死与不死,也就没有太大区别了。

这就是我的回答,如果大家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一起评论出来,共同讨论。


茶馆闲言


“得人心者得天下”,吕后背离了人心,导致了吕氏的覆灭,武则天顺应了人心,武氏则得以保全!

吕后死后:吕氏为何迎来的是覆灭?

吕后死后,吕氏很快的便迎来了覆灭,吕氏一族被诛杀殆尽,吕氏因何遭此厄运?

虽然在刘邦死后吕后是实际掌权者,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当时的人心却仍是向刘的,这点从太尉周勃拿着将令进入北军说道:

“拥护吕氏的袒露右臂,拥护刘氏的袒露左臂。”

军队中士兵全部袒露左臂便可看出,人心向刘。

而吕后的做法是拼命的提升吕氏的的地位,如大封吕性王,等,在吕后临死时还将南北二军的指挥权全部交给吕氏中人,维护吕氏的统治,吕后背离了人心。

天下人心向刘而不向吕,吕氏只有一族孤军奋战,而刘氏却有百族拥护,所以最后的结果注定了是吕氏失败,刘氏胜利。

武则天死后:武氏为何得以保全?

武则天死后,武氏似乎没有什么波动,而后期更是继续执掌大权,如武三思仍然逍遥快活,甚至把发动神龙政变的大臣们相继迫害,这又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武则天顺应了人心,人心向李不向武!

武则天早期也想过,要将自己的大周王朝传承下去,她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提拔武氏中人,大杀反对武氏的大臣,但是她杀了一批还有一批,杀之不尽,武则天最后终于认命了,人心向李不向武,倘若自己倒行逆施,不仅不利自己的大周王朝,反而会害了武氏。

武则天看到了此点,最后决定归政于李氏,立自己的儿子李显为太子。武则天为了保全武氏,还采用了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通婚。

武则天让武家子弟娶李家姑娘,又让李家子弟娶武家姑娘,这样一来武家有李,李家有武,李武两家不可分割,逐渐的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

武则天死后,武家果然得以保全,这也可以看出武则天的英明。

时刻录品历史

吕后背离了人心,想要继续让吕氏执掌大权,而吕氏的力量明显不能与天下人抗衡,最后吕后族灭。

武则天顺应了人心,归政于李氏,并且采取一系列手段,亲近李武两家,最后武氏才得以保全。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在吕后去世时,大汉功臣集团最初并没有想要对吕氏赶尽杀绝,他们是希望吕氏能够主动放弃部分权力,双方恢复到吕后执政前的平衡格局,这样皇族、功臣和外戚三者继续相互制衡,这显然对功臣集团更有利。

但是,你们吕氏手上握有这么大的权力,但你们的能力、资历和威信却都无法让众人心悦诚服。在这种背景下,你们自己恐怕也会睡不着觉?换句话说,吕氏集团害怕功臣集团会因为不服而对自己突然发难,同样功臣集团也害怕吕氏会因为害怕而对自己发动突袭。

吕氏集团占据了大汉的大部分权力,但实力却弱于功臣集团,这样长此以往,他们肯定守不住手上的这些权力。加上当时的汉少帝还很年幼,根本无力来调节双方的矛盾,更无法安抚大家心中那颗惴惴不安的心。

这个时候,以刘章为首的皇族实力又在旁边煽风点火,一副要把吕氏集团赶尽杀绝的架势,在这种背景下,吕氏自然不敢轻易投降

既然吕氏不愿意主动交出兵权,同时吕氏集团内部恰好又因为是否要交出兵权而发生分裂,功臣集团就只好抓住机会先下手为强,否则他们实在没有安全感。在这种背景下,以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和以刘章为首的皇族成员迅速达成联盟,一举将吕氏家族连根拔起。

至于武则天,他死后武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得到保全,是因为后来的唐中宗李显需要利用武氏集团来制约李氏皇族。

当时,大唐帝国最有权势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集团;一个是以李旦(唐玄宗的老爸)为代表的李氏集团;三是以太平公主为代表的李、武混合体集团。

如果,李显一上来,就对武氏家族赶尽杀绝,那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集团肯定就此覆灭,同时以太平公主为代表的李、武混合体集团也会受到重创,接下来以李旦和李隆基为核心的李氏集团自然就变成一家独大。

事实上,也正因为这层原因,在神龙政变发生后,很多人都要求将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集团清理掉,但李显却并不理会,反而和武三思走得是越来越近,最后更是把这些要求干掉武三思的人给赶出了长安。

只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就会知道,武氏家族为什么能够得到保全。事实上,对唐中宗李显而言,威胁最大的人,绝不是武三思,而是自己如虎如狼的弟弟和侄子。在这种背景下,李显想维持自己的地位,就只能小心地构建武三思、李旦、太平公主三股力量的平衡。

但可惜的是,后来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贸然出手,把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家族打残。于是唐中宗李显很快出局,其弟弟李旦继位,即唐睿宗。接下来,就变成以李隆基为代表的李氏集团和以太平公主为代表的李、武混合集团相互制约,结果又经过一番火并,太平公主被砍掉,于是李旦也被迫出局,李隆基上位。

武则天和吕氏背景不同,武则天时代权力集团相互制约,吕氏时代是两个集团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斗争,因此,结局截然不一。



行云流水7878787878


从表明上看,吕后死后吕家被清算,是因为吕后的儿子惠帝去世太早,他的孙子太过年幼,压不住场,且不被宗室和功勋集团承认,所以双方联手将吕氏集团清理出局;但武则天却不同,后来继承皇位的是他的亲儿子,所以就没有武氏集团进行大规模清算。

但其实呢,这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双方所面临的局势不同。

在吕后去世时,功臣集团最初并没有想要对吕氏赶尽杀绝,他们是希望吕氏能够主动放弃部分权力,双方恢复到吕后执政前的平衡格局,这样皇族、功臣和外戚三者继续相互制衡,这显然对功臣集团更有利。

比如,功臣集团就曾通过郦商的儿子郦寄(和吕禄是好朋友)来劝说吕禄,总而言之,你们吕氏家族,一方面在地方裂土封王,一方面又掌握中央政府的最高政权,同时还手握戍卫帝国都城的南军和北军,这权力大得让其他人都睡不着觉。

问题是,你们吕氏手上握有这么大的权力,但你们的能力、资历和威信却都无法让众人心悦诚服。在这种背景下,你们自己恐怕也会睡不着觉?换句话说,吕氏集团害怕功臣集团会因为不服而对自己突然发难,同样功臣集团也害怕吕氏会因为害怕而对自己发动突袭。

关键是,当时都城的南军和北军都在吕氏手中。这就好比,吕氏集团虽然整体实力弱于功臣集团,问题是,他们手里却握有一把随时要人性命的冲锋枪。在这种背景下,功臣集团还有安全感可言吗?

一切是显然的,吕氏集团占据了帝国的绝大部分权力,但实力却弱于功臣集团,这样长此以往,他们肯定守不住手上的这些权力。恰好,他们现在手上握有一把随时要人性命的冲锋枪,换做你是吕氏成员,你会怎么做?同样,换做你是功臣集团之一,你心里会有何感想?

更要命的是,因为当时的汉少帝还很年幼,根本无力来调节双方的矛盾,更无法安抚大家心中那颗惴惴不安的心。

这个时候,以刘章为首的皇族实力又在旁边煽风点火,一副要把吕氏集团赶尽杀绝的架势,在这种背景下,吕氏自然不敢轻易交出手中的冲锋枪(南军和北军)。

既然吕氏不愿意主动交出兵权,同时吕氏集团内部恰好又因为是否要交出兵权而发生分裂,功臣集团就只好抓住机会先下手为强,否则他们实在没有安全感。在这种背景下,以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和以刘章为首的皇族成员迅速达成联盟,一举将吕氏家族连根拔起。

至于武则天,他死后武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得到保全,是因为后来的唐中宗李显需要利用武氏集团来制约李氏皇族。

当时,大唐帝国最有权势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集团;一个是以李旦(唐玄宗的老爸)为代表的李氏集团;三是以太平公主为代表的李、武混合体集团。

对于唐中宗李显来说,因为他当皇帝不到两个月,就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随后他被赶出长安,先后软禁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房县十四年,期间只有妃子韦氏陪伴。换句话说,李显一早就被赶出了权力核心,而且一直过着被软禁的生活,这也就造成李显的私人班底非常弱小,没有什么太强大的嫡系力量。

事实上,这也是后来武则天再次立他为太子的原因,因为李显的嫡系力量太弱小,自然就缺乏抢班夺权的实力。

同样,对于李显来说,因为他的嫡系力量太弱小,所以他当皇帝后,只能精心维持武则天时代的权力格局,也就是上面三股势力相互制约,这样才能保证他不受任何一方威胁。

如果,李显一上来,就对武氏家族赶尽杀绝,那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集团肯定就此覆灭,同时以太平公主为代表的李、武混合体集团也会受到重创,接下来以李旦和李隆基为核心的李氏集团自然就变成一家独大。

这个时候,如果李旦和李隆基用武力逼迫李显退位,李显靠什么来对抗呢?

事实上,也正因为这层原因,在神龙政变发生后,很多人都要求将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集团清理掉,但李显却并不理会,反而和武三思走得是越来越近,最后更是把这些要求干掉武三思的人给赶出了长安。

只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就会知道,武氏家族为什么能够得到保全。事实上,对唐中宗李显而言,威胁最大的人,绝不是武三思,而是自己如虎如狼的弟弟和侄子。在这种背景下,李显想维持自己的地位,就只能小心地构建武三思、李旦、太平公主三股力量的平衡。

但可惜的是,后来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贸然出手,把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家族打残。于是唐中宗李显很快出局,其弟弟李旦继位,即唐睿宗。接下来,就变成以李隆基为代表的李氏集团和以太平公主为代表的李、武混合集团相互制约,结果又经过一番火并,太平公主被砍掉,于是李旦也被迫出局,李隆基上位。


福子说历史


导读:


在中国古代,有两个女人的名字是必须要提到的,那就是吕雉和武则天,这两个女人都掌握大权统治天下,其中武则天更是称帝,成为我国第一个正统女皇帝,但是这两个权倾朝野的统治者,死后的结局却截然不同,吕氏家族被灭,而武则天被供奉与高堂之上,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我觉得这个主要是因为她们去世后的继承人的问题,首先是吕雉,她死后被灭族,原因有二。

其一是刘邦死后,吕雉的儿子继位了,一个少年一个女人,远远比不上朝廷上一些有威望的大臣,吕雉明白现在这种情况根本没办法稳固汉朝的江山。

于是她做了两个决定,首先从幕后转向幕前,开始参与朝廷大事稳定政治局面,第二个决定,大封吕姓王。要想保住江山,实力是最为重要的,她要给他自己儿子一个坚强的后盾,因此她一步步铲除爪牙,权倾朝野,养了很多心腹,这一举动也是无奈之举。

朝中大臣听到这个消息,心想“那往后江山岂不是要变成姓吕的天下?”肯定会有些不服气的,但也默默放在心中,毕竟枪打出头鸟,在吕雉干预朝政的这些年来,朝中大臣是整天盼着吕雉早点死。

其二暴虐也是其中一点原因,刘邦死后,最受罪的肯定就是刘邦最喜欢的戚夫人了,刘邦活着的时候戚夫人曾经怂恿刘邦把太子刘盈废除(吕雉之子),立自己的孩子做太子,在刘邦死后吕雉先是让戚夫人做苦力,后来发明了一种刑罚,做成人彘,让戚夫人死的没有任何尊严,十分残忍。

她死之前处心积虑的将全国军队一分为二,安排吕氏族人一个把控南军,一个控制北军,为了吕氏长久地统治下去,不想死了后吕氏就失势了,所以吕氏一家被灭族也就是情理之中了。况且吕雉相比武则天,只是懂权谋,不懂治国。

武则天不一样,她与吕雉最大的区别在于在继承人上她选择了还政于唐,也就是由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在狄仁杰等人的劝说之下,武则天决定把江山还给李家,就立李显为太子。同时武则天为了让族人避免被清洗的命运,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第一个举措,就是让武家子弟大量迎娶李唐皇室的女儿,同时让李家子弟,大量迎娶武家的女儿。李武两家大规模联姻之后,就成了亲家,关系自然就缓和了许多。举个例子,日后的武皇后,就是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氏,从小到大就和表哥李隆基玩得来。李隆基登基称帝之后,就立小表妹为惠妃。

第二大举措,就是放弃酷吏,广树恩德。武则天早年曾经重用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酷吏,对李唐皇室和李唐忠臣展开大清洗。武则天晚年的时候,则是转为对大臣树恩了。

第三大举措,就是去帝号。武则天临死之前,留下了遗诏,特别交代李显:“我死之后,去掉皇帝称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

武则天这一步,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武则天不放弃帝号,李家的皇帝就会如鲠在喉。如果武则天不放弃帝号,李唐皇室的忠臣就会源源不断的上书,要求废掉武则天的帝号。如此一来,武氏家族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武则天放弃帝号,改称皇后,这就是向天下臣民们表明:“我是李家的媳妇,我当皇帝,不过是替李家暂时保管江山而已。”

第四大举措,就是要求与唐高宗李治合葬。武则天这么做,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以武家媳妇的身份示人。第二个目的,就是防备有人掘她的坟墓。

武则天早年的时候,特别喜欢刨人祖坟。李震等人的坟墓,就是让武则天刨了。武则天和李治合葬,别人要刨她的坟墓,就必须连李治的坟墓一起刨了。只要唐朝的江山还在,就没人敢刨李治的陵墓,武则天就不怕别人敢刨她的坟。

总结: 吕雉和武则天两者死后家族不同的结局,其实在她们掌权时已经注定了,吕后的残暴,还杀了刘氏皇族,她想让刘家的江山姓吕,这些早就引发了刘氏皇族不满,她没有让一个国家变好,而是变坏了,大家都是惧怕她,而不是真心真意的恭敬她。所以等她死后,刘氏皇族必然不会放过吕氏家族。而武则天做事非常狠,但是她是有功的人,除了有男宠这件事抹黑了她,其他的都还好,她一心为了江山社稷,她也为李家的江山奋斗过,让李家的江山变得强大,所以,李家后人还是认可她。


流金歳月


总结一下,吕后和武则天所面对的局势不同,继承人也是问题

先说吕后,汉初时期,汉朝主要有三方势力,皇族、功臣、外戚三者相互制衡,按照能力、资历、功劳、威信而言,功臣集团是最有势力的。

现实却不是功臣集团把握权力。吕后家族一方面裂土封王,一方面把控中央政府最高政权,同时,戌卫帝国都城的南军和北军也听令旗下,一句话,权力大的让人睡不着觉。

更要命的是,吕后的儿子惠帝去世太早,孙子又年幼,没有后续镇压群臣的皇室血脉。最后的结局,只能被双方连手清理出局。

再说武则天,面对的三方势力有,武三思为首武氏集团,李旦为首李氏集团,太平公主为首的武,李混合集团。三者相互制衡。

武则天后来的太子,李显是一个关键人物,早年一直过软禁一样的生活,所以班底力量小,缺乏抢班夺权的实力,由于力量小只能维持武则天所营造的政治局面,小心维持三方势力。

如果他选择杀干净武氏,那么武三思的武氏集团,太平公主的武,李呼和集团都会受到打击,那么李氏家族就会夺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