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種神奇的“刀尖藥”,為何解放後卻消失了?

銀振冰


清朝的時候,民間流行起了一種神奇的刀尖藥(一種治療傷口的金瘡藥),這種藥對於刀傷有多神奇的療效呢?號稱除了砍頭治不好以外,其他刀傷一敷就好。


那麼,這麼神奇的刀尖藥,為何解放後卻突然消失了?它怎麼又和中國遠古的文字甲骨文之間又產生了有趣的聯繫?且聽飛揚為你道來。

安陽龍骨的大量供應,刀尖藥流行



原來刀尖要之所以對治療刀傷有奇效,是因為他有一味關鍵的珍稀藥材——龍骨。這種龍骨指的並不是真正的龍的骨頭,而是指埋藏地下的古代動物的骨頭。這種骨頭被挖出來後,碾磨成粉末入藥,既能止血,又能促進傷口癒合,治療刀傷是再好不過的藥材了。

清代的時候,河南安陽陸續出土了大量龍骨,聽說這種骨頭能作為藥材賣錢後,當地的農民把它們收集起來賣到藥鋪。

原本珍惜的藥材龍骨,一下子原材料供應量大了起來,刀尖藥的價格也就便宜了很多。由於清代的男子都要剃頭留辮子,頭皮刮傷是經常的事,因此,這種治療刀傷有奇效的刀尖藥迅速流行了開來。

歷史的機緣巧合誰也說不定,刀尖藥的流行,牽出了中國歷史的重大發現——商代文字甲骨文。

王懿榮的驚天發現——龍骨上原來甲骨文

王懿榮是清光緒年間的進士,他從小就熱衷收藏,對金石書畫皆頗有研究,“凡書籍字畫、三代以來之銅器印章、泉貨殘石片瓦無不珍藏而秘玩之”。他15歲隨父進京,未中進士前就已是名聞京城的金石學家(收藏學家)。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榮在藥店鶴年堂抓藥時,買到一種叫龍骨的藥材,他覺得這種藥材挺有意思,由於長期收藏的慣性,他便隨手拿起一塊龍骨把玩了起來,這一把玩可不得了了,他有了一個轟動中外學術界的巨大發現——商代文字甲骨文。



王拿起一塊龍骨,細細觀察時,突然發現,骨頭上有很多了文字似的刻痕,這刻痕組成的文字,與當下所用的文字大不相同,帶有一番象形的意味。因為在收藏學上的深厚造詣和出於一個收藏家的敏銳感覺,王懿榮覺得這種文字刻痕不是偶然。他又去藥店買下了多塊龍骨,並對龍骨的來源進行了追問,聽到龍骨的主要來源地時,王心中一驚,河南安陽!

河南安陽有一個別稱為殷,正是歷史上商王盤庚遷殷後,商朝的國都。商代滅亡之後,殷地的宮殿樓閣,成了一堆瓦礫廢墟,堆起了一個小山包,被人們稱為“殷墟”。憑這些歷史知識,王懿榮心中迅速有了一個答案——龍骨上的文字極有可能就是商代的古文字。



王懿榮的這一發現轟動了中外學術界,把漢字的歷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時代。由於這種文字寫於甲骨之上,學術界便將其命名為甲骨文,王懿榮也因此成為了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


解放後,刀尖藥的消失

解放後刀尖藥的消失,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原材料龍骨的缺乏。

解放後,政府對已確定為殷墟的河南安陽甲骨文出土的地進行了保護研究,並且對市場上的龍骨藥材進行了收集購買以保護甲骨文文物。因此,刀尖藥最關鍵的一味藥材龍骨的供應量大大減少,刀尖藥的價格自然貴了起來,一般人家用不起,自然也就不流行了。

二、中國製藥技術進步,替代品的產生。

新中國建立後,中國的科技迅速發展了起來,製藥業的發展迅速生產出了大量的治療傷口的藥品,而刀尖藥的作用也僅僅是治療刀傷而已,很快就被效果更好、價格低廉的現在藥品替代了。

飛揚說

一種治療刀傷的藥“刀尖藥”的流行,卻牽連出了震驚中外的學術發現,把漢字的歷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時代。歷史總是充滿了巧合,可是歷史的巧合又往往有著它獨特的合理性——若王懿榮沒有深厚的收藏學造詣,就算龍骨被大量挖出,也不知道這攜帶遠古的密碼、穿越了幾千年時光的甲骨文還要晚多少年被發現,還要有多少僅僅是被碾磨成粉末而塗在傷口上呢?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飛揚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認準飛揚專屬logo,點關注,不迷路


歷史飛揚


因為這種“刀尖藥”的原材料非同小可。

刀尖藥

清朝末期,男人都梳著辮子,剃頭行業極為吃香。許多剃頭匠都會在箱子裡預備幾包“刀尖藥”,以防在剃頭時,自己萬一失手劃破顧客頭皮時手足無措。因為這種刀尖藥的療效非常神奇,但凡破皮刮傷,只要敷上一點刀尖藥,第二天便可以好。這種刀尖藥在當時各藥鋪都有賣,堪稱“最好的金創藥”。當時民間還流行有一句話“除了砍頭,,一敷便好”,足見此藥的神奇療效。那麼這種刀尖藥是用什麼配製的呢?

原來清朝末期,有一個叫李成的剃頭匠,他剃頭的技藝不怎麼樣,常有把顧客的頭皮劃破的現象,為此他十分懊惱。後來他聽說自己老家親戚有一種神奇的止血藥。於是他回到家收集該藥的秘方。原來這些藥是老鄉們從野外撿回來的“龍骨”,搗碎後製成粉末,敷在傷口上,便有了神奇的止血功能。自此以後李成就做起了收集這種龍骨搗碎後製成“刀尖藥”,專門賣刀尖藥為生了。

後來有專家偶然發現這種製作刀尖藥的龍骨上面有字樣,經過認真研究,斷定這種龍骨非同一般,而是殷商甲骨,具有非常高的文物價值。有個叫範維卿的意識到這種甲骨的珍貴价值後,不惜變賣家產,將全城的甲骨買下,終其一生共收集了甲骨1500多片,為搶救我國曆史文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解放後,隨著國家對甲骨的加大重視,它們都成了重要的國家級文物,被相關部門保護起來。故此在民間流行的這種神奇“刀尖藥”也就逐漸絕跡了。其實這種刀尖藥在當時之所以被傳得如此靈驗,並非它的止血效果優於其他金創藥,而是在當時社會醫療藥品極其匱乏的條件下,這種刀尖藥似乎是性價比最高的良藥了。


在無知的情況下,國家重點歷史文物竟然被用來製作“刀尖藥”,幸虧被有關人士及時發現,並受到了保護,不然真是可悲。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先說說這種神奇“刀尖藥”的由來吧。

(珍貴的甲骨)

清末1880年左右,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村民,在耕種翻地的時候,偶然從地裡挖出幾塊骨頭。有經驗的老人一看就說了:這是龍骨,能入藥。

龍骨,其實就是古代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中醫很早就拿來入藥,並不是什麼稀罕物。

但是,這次挖出來的幾塊龍骨,還是有點不一樣,這些牛骨頭和烏龜殼子,上面還刻著一些亂七八糟的符號……沒關係,不妨礙入藥。

於是,在隨後一次偶然的嘗試中,村民發現把這種龍骨磨成粉,治療外傷止血效果非常好。於是,給它取了個響噹噹的名字:刀尖藥!

小屯村的農民們,在翻地的時候經常能發現這種帶符號的龍骨,於是都收集了起來,拿來賺錢。比如說,安陽地區每年春秋兩季,都要辦一次廟會。四面八方的人都趕過來,做買賣看熱鬧,人擠人貨挨貨,難得的好機會。

村民們就把龍骨磨成粉,打著刀尖藥的招牌,在廟會上當特產來買。這一來二去的,刀尖藥也就火了,也有藥店專門來收藥了。


就這麼,刀尖藥流行了十幾年,各大藥店裡都有龍骨這味藥賣。

(王懿榮)

1899年秋,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得了瘧疾,於是去藥店抓了一副中藥,其中就有龍骨。拿回來之後,王懿榮忽然發現,這龍骨上刻的似乎是文字啊!於是,他通過古董商人大量收購龍骨,並且認真研究,結果發現,龍骨上面,是商代的甲骨文。一直被當成刀尖藥的龍骨,其實是非常有價值的文物。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之前,中藥店裡收龍骨,都喜歡上面沒有字的。所以小屯村的農民們挖出龍骨之後,往往要費勁把字磨掉再賣。時間長了覺得麻煩,乾脆把帶字的全扔了,挑出不帶字的去賣……

總之,王懿榮的發現,讓這種龍骨瞬間成了香餑餑,很多人都專門來收購。


身價倍增的龍骨,還做什麼刀尖藥,浪費啊……於是,這種神奇的“甲骨刀尖藥”慢慢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殷墟)

就在王懿榮努力蒐集甲骨的時候,八國聯軍打進了京城。異常悲憤的他投井自殺,時年55歲。王懿榮死後,著名小說家劉鶚買走了他的所有收藏,並且又通過古董商人等方式,蒐集了總計5000多片甲骨,與1903年印刷了《鐵雲藏龜》——我國第一部甲骨文著作。

清末民國時間,時局動盪,戰亂不休,但是這些珍貴的文物一直有人守護。直到解放以後,作為重要文物的甲骨,更加有了法律的保護。這種情況下,還有誰會拿來做刀尖藥?

而河南安陽小屯村,正是現在赫赫有名的殷墟所在地。自發掘至今,這裡已經出土了有字甲骨約15萬片,為中國的歷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七追風


我國中醫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清朝流行一種神奇的“刀尖藥”,這種藥用來止血有特效,然而到了解放後,藥店裡不見“刀尖藥”的蹤跡了,這是為什麼呢?

何謂“刀尖藥”?

“刀尖藥”是由龍骨研成粉末而成的。

“龍骨”在清朝時是一味藥材。其實不是龍的骨頭,而是大象或者犀牛這些古代珍貴動物的骨頭化石,主要分佈在我國的北方地區,比如山東,河北、甘肅和青海等地區。

這是一種很珍貴的東西,挖出龍骨以後,放在空氣中極易破碎,由此很容易研製成粉末。



發現龍骨有止血功效的是清末一個老農民。

清光緒六年(1880年),安陽附近的老王頭在一片閒散地裡翻耕土地,突然翻出了幾根大骨頭,清去泥土,發現骨頭上刻著字。

老王頭很好奇,於是就把這些骨頭裝在布袋裡拿回了家。

他的鄰居是一個老夫子,他拿著這些骨頭讓老先生辨認一下上面的字。

當老王頭拿出這些骨頭後,老先生馬上認出這是大象、犀牛等之類的骨頭化石,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

老先生說這是“龍骨”,醫書上記載這是一味中藥材,有止血的功能。老夫子說:“藥店裡回收這些東西,你不妨賣給他們換點零用錢”。



老王頭一聽喜出望外,想不到自己誤打誤著能掙點外快。於是老王頭把骨頭賣給了藥店,藥店研製成粉末,起了一個很商業化的名字——“刀尖藥”。

據說這種藥對止血很有特效,把粉末撒在傷口上,止血、收斂有特效,堪稱神奇的“雲南白藥”。

老王頭嚐到了甜頭。更加賣力的翻耕土地,還別說,陸陸續續又挖出了一些龍骨。

老王頭有錢了,人們也知道了他這種賺錢方法,於是紛紛效仿在地裡尋找龍骨,逐漸在安陽地區形成了買賣龍骨的市場。

轉眼19年過去了,到了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一個人的出現壟斷了龍骨市場,所有的龍骨都到了他的手中。



這個人為什麼要壟斷龍骨市場?他是誰?

這個人就是清朝的國子監祭酒(相當於教育部長)王懿榮。

原來這一年他得了“傷風感冒”,由於平時他通曉一些醫術,於是自己就去北京樂仁堂去買一種叫龍骨的藥材。

王懿榮(1845~1900年),山東省福山縣(今煙臺福山區)古現村人。中國近代金石學家,鑑賞家和書法家,發現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光緒六年進士,三次榮任國子監祭酒。

順帶說一下,龍骨是一種多用途的中藥,它不僅只有止血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具有多重功效。




王懿榮買回了一根龍骨,突然發現龍骨上有文字,由於他是鑑賞家和收藏家,很快辨認出這些文字就是甲骨文。

他馬上聯想到安陽市是殷墟遺址(商朝後期都城遺址),地下肯定埋藏著許多古物,這也是為什麼老王頭和安陽地區的人們能夠從地裡翻出龍骨的原因。

王懿榮馬上向朝廷做了彙報,與此同時他讓好朋友到安陽龍骨市場收購,他把自己多年的積蓄用來收購龍骨,並且高於藥店的價格大量收購帶文字的龍骨。

王懿榮搶救性的收購保護龍骨(甲骨文),山東、河北以及北方一些地區的龍骨,都集中到了他的手上,藥店失去了龍骨的來源。



前面我們也說了,龍骨是一種罕見而珍貴的東西,在沒發現甲骨文之前,只是當做廉價的一味中藥來對待。當王懿榮發現了甲骨文的秘密以後,龍骨的身價百倍上升。

藥店能止血的中藥材很多,由於龍骨價格飆升,藥店於是就棄用了龍骨用其他藥材代替,商業性很強的“刀尖藥”就此消失。

解放後,國家投入巨資加大了甲骨文的研究,龍骨更不可能被當廉價的藥材入藥,“刀尖藥”的消失符合市場規律。

在成本過高,沒有利潤的情況下,藥店裡的人也不傻,無利可圖他就不生產“刀尖藥”了,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


秉燭讀春秋


從“刀尖藥”的名字應該就能猜得出來,這種藥是治療刀傷的,跟金瘡藥的功效一樣,但是要比金瘡藥便宜的多。它是民間流傳出來的一種藥,物美價廉,還傳的很神,說是“除了砍頭,一敷便好”。這樣一種要效好價格又低廉的藥怎麼就消失了呢?在知道這個原因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這個藥的來歷。


  • 坊間傳言,“刀尖藥”的發明者是一個剃頭匠,名叫李成。清軍入關之後要求漢人也都剃頭梳辮子,當時的剃頭行業很火爆,李成是眾多剃頭匠中的一員,但是他的剃頭技術卻並不怎麼好,剃刀經常劃破客人的頭。為了減少客人的不滿,李成就鑽研發明瞭這種止血藥,剃頭的時候時刻備在身邊。

  • 這種神奇的止血藥是李成家鄉的一種藥,它的材料非常特殊,是人們從野外撿回來的“龍骨”做成的,所謂“龍骨”就是上古野獸和動物的屍骨,撿回來之後搗碎製成粉末,敷在傷口上,傷口就會很快的癒合。村民們最初是無意之間發現“龍骨”有止血功效,後來發現這是一種生計,便起名為“刀尖藥”,賣給藥店。因為“龍骨”都是從野外撿來的,不需要成本,只廢一些人力,所以“刀尖藥”的價格很低廉。

“刀尖藥”價格低廉是因為它的原材料,後來被禁用消失也是因為它的原材料。

  • 上文提到“刀尖藥”的原材料是上古動物的屍骨,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了這些屍骨具有的文化價值,開始重視起來。一次巧合,對金石有所研究的王懿榮因生病購買到了一塊“龍骨”,敏銳的他很快發現了這塊“龍骨”的不同,他發現上面有一些奇怪的字,喜出望外的他立馬開始研究起來,還花了重金向民間購買這種帶文字的“龍骨”。最後,王懿榮傾家蕩產收集了5000多塊“龍骨”,也沒有研究出什麼名堂,直到他死後,劉鄂繼承了他的遺志一直在研究,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在1903年印刷了我國第一本甲骨文著作《鐵雲藏龜》。

  • “刀尖藥”雖然價格低,但是原料也不是那麼好得的,再加上王懿榮的收集,民間的“龍骨”已經不多了。在進一步開大了“龍骨”的價值之後,已經到了民國時期,國家已經很在意這些文化遺產了,解放之後“刀尖藥”已經不在市面上出現,民間發現的“龍骨”也都上交了國家。再加上國家制藥技術不斷進步,還引進了西方的藥品,也不再需要“刀尖藥”,它的消失是很正常的。

小姐姐講史


清朝時期有一種神奇的藥叫作“刀尖藥”,據說他有神奇的療效,人們出血的時候敷一敷接著就好了。他的另一個名字就是金創藥,藥效那麼好,卻為何在解放後,這種藥便平白無故的消失了呢,其實裡面還隱藏著一個秘密!!!!也還秘密配方國家進行了管控


用戶3979863229209319


主要就是刀尖藥的原料非同小可。

刀尖藥,金瘡藥中的一種。十九世紀末,河南安陽小屯村附近的農民在田野耕作時,偶然間發現了一些黑舊龜甲片,有幾個大膽的農民就將其拿回家。後來經村裡的老夫子鑑定,說這是龍骨,即大象、犀牛之類的骨頭化石,醫書記載,這是一昧珍貴的中藥。

據醫書上描述,龍骨有止血之功能。

在夫子的建議下,村民將從田野所得到的龍骨研磨成粉狀,並將其賣給藥店,藥店為其取了一個很商業化的名字——刀尖藥。

村民嚐到甜頭,於是,他們就更加積極地在田野裡挖龍骨,其他村民也紛紛效仿。

一時間,在安陽地區,就逐漸形成了龍骨買賣市場,有的村民將龍骨研磨成粉狀,作為刀尖藥出售給藥店,有的村民則直接將整片龍骨出售給中藥房作為龍骨的配方。刀尖藥也慢慢出現於北京的各大藥鋪中售賣。


時間來到1899年的某一天,國子監祭酒兼義和團總團練王懿榮患病,想到北京的藥店裡抓一昧龍骨,恰逢老朋友《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鷚前來探訪,當兩人看到藥劑中的龍骨後,一時間竟有些吃驚,因為龍骨上面刻著一種古老的文字,劉、王二人對古文字素有研究,於是就遍訪北京各大藥店,最後兩人得知此物來自於河南安陽。

安陽市乃是殷墟遺址,地底下肯定埋藏著許多的文物,王懿榮顯然也知道這點,於是馬上就向朝廷彙報,並讓他的好友劉鷚帶著他的積蓄前往安陽收購龍骨,同時讓劉鷚以高於藥店的價格大量收購帶有文字的龍骨。


不久後,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方的龍骨大部分都在王懿榮手裡,藥店也因此失去龍骨的來源,以龍骨為原材料的刀尖藥自然也就隨之消失。而所謂的龍骨,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甲骨文,當龍骨的秘密未揭開,龍骨只是一昧較為珍貴的中藥材;當王懿榮發現龍骨的秘密後,龍骨的價格大幅上漲。

龍骨能止血,卻不是唯一能止血的藥材,龍骨價格上漲後,為了節約成本,藥店就直接棄用龍骨而採用其他藥材,在此情況下,以龍骨為原材料的刀尖藥自然就被淘汰。


所謂的刀尖藥,其實就是一種止血藥。

建國後,療效更顯著且價格更便宜的新式止血藥不斷湧現,而且國家投入巨資研究甲骨文,這種情況下,自然不可能將珍貴的甲骨文製作成療效不如新式止血藥的刀尖藥。


順便說一下,王懿榮和劉鷚兩人偶然間在藥店所發現的甲骨文,其實是殷商晚期(公元前14至11世紀)王室占卜時的記錄。

而河南安陽小屯村,正是《史記·殷本紀》中記載的“自盤庚徒殷,直至最後滅止,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徒都”的晚商都城。


金兔歷史


刀尖藥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還是個很稀奇的名字。


滿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帝國,也是最接近現代文明的帝國。然而滿清的科技水平卻跟不上世界發展的步伐,就拿醫學來說,滿清不知道抗菌,對於創傷的處理還是很粗糙的灑上藥粉了事。

而刀尖藥其實就是藥粉的一種,專治創傷且效果奇好。


據說刀尖藥是清末剃頭匠們的發明,由於那時候的清朝髮型頭部有半邊是光頭,因此剃頭匠在工作的時候很容易就弄傷了客人的頭皮,這時候他們就會用刀尖藥來處理,效果很好因此很受歡迎,各大藥房均有銷售。



刀尖藥的消失又是另一個故事。

刀尖藥的配方很奇怪,其中一味藥就叫龍骨。所謂龍骨,其實就出土的是龜甲和獸甲。這東西出土本就不多,而且後來考古學家發現其上載有商朝甲骨文,是重要的文物。此後大量文物販子重金求購,藥房很難再收到龍骨了,刀尖藥自然就越來越小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提到“刀尖藥”,大家可能有點陌生;但一提到金創藥,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吧。其實,刀尖藥就是金創藥的俗稱,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

五千年的華夏史,也是五千年的戰爭史。有戰爭,就會有受傷。刀尖藥,就成了生活的必備品。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刀尖藥在不斷髮展,不斷創新,不斷演變。現如今,在不少地方,還有延用祖傳的刀尖藥習慣。據傳,在清朝有種非常神奇的刀尖藥,療效非常好,不管是藥鋪,還是走街串巷的遊醫都在用,為何到了解放後就消失了?

這與做刀尖藥的一種神奇藥材龍骨有關。

愛冒泡的剃頭匠

清朝人愛留長辮子,喜歡把額頭颳得光光的。有個叫李成的剃頭匠,手藝不怎麼好,時不時把人額頭刮傷。頭皮上,血管多,割了口子鮮血就直往外湧,場面極為慘烈;塗了刀尖藥,止血效果也不盡理想,整的他是非常難堪,因手藝差還成為業內的笑柄。



無心插柳的意外收穫

按說,祖師爺不賞飯吃,不是剃頭的料,咱換行吧,可李成不。聽說過老家有種神奇的止血藥,於是他就回去找,皇天不負有心人,還真讓他找著了,在原有尖刀藥配方的基礎上,加入了一種叫龍骨的藥後,效果就出奇的好。



得此神藥後,李成重返剃頭界。有如此神藥在手,李成剃起頭來從容了不少。雖說剃傷人的事情還是時有發生,但比起以前少了很多,加之塗上尖刀藥後,藥效神奇,客人也就不多說什麼。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李成的手藝沒火,倒是尖刀藥火了。登門求藥的人是絡繹不絕,李成索性專門賣起了尖刀藥。

那龍骨為何物,從何而來呢?



李成老家的村民,偶爾在周邊山上會撿到些骨頭,因年代久遠,且形態怪異,因不知其來歷,當地人俗稱為龍骨。

龍骨即為甲骨

新中國成立後,有金石專家發現龍骨上有文字樣的東西,證明其為古代記錄文字的載體,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甲骨文,為非常珍貴的文物,進行了搶救性的保護。

甲骨也就是古代大型哺乳動物的骨頭和龜類的殼,因相隔數千年,物種在不斷進化,骨頭和現代的有些不一樣,有些甚至滅種消失了,尋不到與之相對應的物種,所以老百姓俗稱其為龍骨。

甲骨經歷風吹日曬、冰霜雨雪,四季輪換,取天地日月之精華,入藥後鑄就了其神奇功效。

少了龍骨這副藥材的尖刀藥,就沒了昔日的神奇。

你身邊有人存有清朝的尖刀藥嗎?


波波戲說歷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關於“刀尖藥”的說法,來自於清朝光緒年間。

據《甲骨年表》記載,光緒年間河南安陽縣的小屯村農田裡,經常會有農民挖到一些動物的骨頭,開始大家也不知道是什麼,但藥店會收,稱這種東西為龍骨。

當時這種龍骨的出售也是有分的,有些是整塊骨頭出售,就叫“龍骨”;有些則是將骨頭研磨成粉末出售,稱之為“刀尖藥”。

從記載上我們可以看到,刀尖藥並不是一種成品藥,而是作為配藥的名稱,換句話說,刀尖藥就是龍骨。

刀尖藥為何在歷史上消失?

關於刀尖藥消失的說法,大家普遍認為是出於對甲骨文的保護,因此龍骨就變得珍貴和稀少了。

這一說法在《甲骨年表》也有記載,說是金石學家王懿容生病了,他的好朋友劉鄂,也就是《老殘遊記》的作者,從達仁堂買了藥去看望他。當劉鄂看到藥店的夥計在搗龍骨的時候,發現龍骨上面有奇怪的文字,他就把這一現象告訴了王懿容。王懿容對古物文字有研究,聽到這個事後很驚訝。他病好後就前往藥店,把所有字跡清晰的龍骨都買了下來。

從王懿容發現甲骨文開始,龍骨就越來越珍貴和稀少,因此“尖刀藥”消失了。對於這個說法,我覺得這個說服力不強。

甲骨文大多數是刻在龜殼上面的,龍骨的選材並非只有龜殼一種,只要是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都可以稱為龍骨,用於入藥。如今藥材市場上仍然有龍骨出售,如下圖:

而且根據古代醫藥書籍記載,牡蠣也具有龍骨類似的效果。我們用現代知識可以分析出,龍骨和牡蠣的共同點都是含有大量的碳酸鈣,都具有收斂固澀的功效,所以就算龍骨變得稀少,但牡蠣是很容易獲取的。如果用龍骨可以製作出神奇的藥物,那麼用牡蠣也是一樣可以。

因此我認為,刀尖藥其實還是有的,那就是龍骨的粉末,或者牡蠣粉都可以稱為“刀尖藥”,只是現在大家都不這樣叫罷了。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