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种神奇的“刀尖药”,为何解放后却消失了?

银振冰


清朝的时候,民间流行起了一种神奇的刀尖药(一种治疗伤口的金疮药),这种药对于刀伤有多神奇的疗效呢?号称除了砍头治不好以外,其他刀伤一敷就好。


那么,这么神奇的刀尖药,为何解放后却突然消失了?它怎么又和中国远古的文字甲骨文之间又产生了有趣的联系?且听飞扬为你道来。

安阳龙骨的大量供应,刀尖药流行



原来刀尖要之所以对治疗刀伤有奇效,是因为他有一味关键的珍稀药材——龙骨。这种龙骨指的并不是真正的龙的骨头,而是指埋藏地下的古代动物的骨头。这种骨头被挖出来后,碾磨成粉末入药,既能止血,又能促进伤口愈合,治疗刀伤是再好不过的药材了。

清代的时候,河南安阳陆续出土了大量龙骨,听说这种骨头能作为药材卖钱后,当地的农民把它们收集起来卖到药铺。

原本珍惜的药材龙骨,一下子原材料供应量大了起来,刀尖药的价格也就便宜了很多。由于清代的男子都要剃头留辫子,头皮刮伤是经常的事,因此,这种治疗刀伤有奇效的刀尖药迅速流行了开来。

历史的机缘巧合谁也说不定,刀尖药的流行,牵出了中国历史的重大发现——商代文字甲骨文。

王懿荣的惊天发现——龙骨上原来甲骨文

王懿荣是清光绪年间的进士,他从小就热衷收藏,对金石书画皆颇有研究,“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他15岁随父进京,未中进士前就已是名闻京城的金石学家(收藏学家)。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在药店鹤年堂抓药时,买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他觉得这种药材挺有意思,由于长期收藏的惯性,他便随手拿起一块龙骨把玩了起来,这一把玩可不得了了,他有了一个轰动中外学术界的巨大发现——商代文字甲骨文。



王拿起一块龙骨,细细观察时,突然发现,骨头上有很多了文字似的刻痕,这刻痕组成的文字,与当下所用的文字大不相同,带有一番象形的意味。因为在收藏学上的深厚造诣和出于一个收藏家的敏锐感觉,王懿荣觉得这种文字刻痕不是偶然。他又去药店买下了多块龙骨,并对龙骨的来源进行了追问,听到龙骨的主要来源地时,王心中一惊,河南安阳!

河南安阳有一个别称为殷,正是历史上商王盘庚迁殷后,商朝的国都。商代灭亡之后,殷地的宫殿楼阁,成了一堆瓦砾废墟,堆起了一个小山包,被人们称为“殷墟”。凭这些历史知识,王懿荣心中迅速有了一个答案——龙骨上的文字极有可能就是商代的古文字。



王懿荣的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由于这种文字写于甲骨之上,学术界便将其命名为甲骨文,王懿荣也因此成为了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


解放后,刀尖药的消失

解放后刀尖药的消失,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原材料龙骨的缺乏。

解放后,政府对已确定为殷墟的河南安阳甲骨文出土的地进行了保护研究,并且对市场上的龙骨药材进行了收集购买以保护甲骨文文物。因此,刀尖药最关键的一味药材龙骨的供应量大大减少,刀尖药的价格自然贵了起来,一般人家用不起,自然也就不流行了。

二、中国制药技术进步,替代品的产生。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科技迅速发展了起来,制药业的发展迅速生产出了大量的治疗伤口的药品,而刀尖药的作用也仅仅是治疗刀伤而已,很快就被效果更好、价格低廉的现在药品替代了。

飞扬说

一种治疗刀伤的药“刀尖药”的流行,却牵连出了震惊中外的学术发现,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历史总是充满了巧合,可是历史的巧合又往往有着它独特的合理性——若王懿荣没有深厚的收藏学造诣,就算龙骨被大量挖出,也不知道这携带远古的密码、穿越了几千年时光的甲骨文还要晚多少年被发现,还要有多少仅仅是被碾磨成粉末而涂在伤口上呢?

青花瓷一般制作精美却又色泽淡雅,青铜器一样体量厚重而又造型独特,这是飞扬看到的历史,愿与你一起共赏。



认准飞扬专属logo,点关注,不迷路


历史飞扬


因为这种“刀尖药”的原材料非同小可。

刀尖药

清朝末期,男人都梳着辫子,剃头行业极为吃香。许多剃头匠都会在箱子里预备几包“刀尖药”,以防在剃头时,自己万一失手划破顾客头皮时手足无措。因为这种刀尖药的疗效非常神奇,但凡破皮刮伤,只要敷上一点刀尖药,第二天便可以好。这种刀尖药在当时各药铺都有卖,堪称“最好的金创药”。当时民间还流行有一句话“除了砍头,,一敷便好”,足见此药的神奇疗效。那么这种刀尖药是用什么配制的呢?

原来清朝末期,有一个叫李成的剃头匠,他剃头的技艺不怎么样,常有把顾客的头皮划破的现象,为此他十分懊恼。后来他听说自己老家亲戚有一种神奇的止血药。于是他回到家收集该药的秘方。原来这些药是老乡们从野外捡回来的“龙骨”,捣碎后制成粉末,敷在伤口上,便有了神奇的止血功能。自此以后李成就做起了收集这种龙骨捣碎后制成“刀尖药”,专门卖刀尖药为生了。

后来有专家偶然发现这种制作刀尖药的龙骨上面有字样,经过认真研究,断定这种龙骨非同一般,而是殷商甲骨,具有非常高的文物价值。有个叫范维卿的意识到这种甲骨的珍贵价值后,不惜变卖家产,将全城的甲骨买下,终其一生共收集了甲骨1500多片,为抢救我国历史文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放后,随着国家对甲骨的加大重视,它们都成了重要的国家级文物,被相关部门保护起来。故此在民间流行的这种神奇“刀尖药”也就逐渐绝迹了。其实这种刀尖药在当时之所以被传得如此灵验,并非它的止血效果优于其他金创药,而是在当时社会医疗药品极其匮乏的条件下,这种刀尖药似乎是性价比最高的良药了。


在无知的情况下,国家重点历史文物竟然被用来制作“刀尖药”,幸亏被有关人士及时发现,并受到了保护,不然真是可悲。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先说说这种神奇“刀尖药”的由来吧。

(珍贵的甲骨)

清末1880年左右,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在耕种翻地的时候,偶然从地里挖出几块骨头。有经验的老人一看就说了:这是龙骨,能入药。

龙骨,其实就是古代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中医很早就拿来入药,并不是什么稀罕物。

但是,这次挖出来的几块龙骨,还是有点不一样,这些牛骨头和乌龟壳子,上面还刻着一些乱七八糟的符号……没关系,不妨碍入药。

于是,在随后一次偶然的尝试中,村民发现把这种龙骨磨成粉,治疗外伤止血效果非常好。于是,给它取了个响当当的名字:刀尖药!

小屯村的农民们,在翻地的时候经常能发现这种带符号的龙骨,于是都收集了起来,拿来赚钱。比如说,安阳地区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办一次庙会。四面八方的人都赶过来,做买卖看热闹,人挤人货挨货,难得的好机会。

村民们就把龙骨磨成粉,打着刀尖药的招牌,在庙会上当特产来买。这一来二去的,刀尖药也就火了,也有药店专门来收药了。


就这么,刀尖药流行了十几年,各大药店里都有龙骨这味药卖。

(王懿荣)

1899年秋,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于是去药店抓了一副中药,其中就有龙骨。拿回来之后,王懿荣忽然发现,这龙骨上刻的似乎是文字啊!于是,他通过古董商人大量收购龙骨,并且认真研究,结果发现,龙骨上面,是商代的甲骨文。一直被当成刀尖药的龙骨,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物。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前,中药店里收龙骨,都喜欢上面没有字的。所以小屯村的农民们挖出龙骨之后,往往要费劲把字磨掉再卖。时间长了觉得麻烦,干脆把带字的全扔了,挑出不带字的去卖……

总之,王懿荣的发现,让这种龙骨瞬间成了香饽饽,很多人都专门来收购。


身价倍增的龙骨,还做什么刀尖药,浪费啊……于是,这种神奇的“甲骨刀尖药”慢慢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殷墟)

就在王懿荣努力搜集甲骨的时候,八国联军打进了京城。异常悲愤的他投井自杀,时年55岁。王懿荣死后,著名小说家刘鹗买走了他的所有收藏,并且又通过古董商人等方式,搜集了总计5000多片甲骨,与1903年印刷了《铁云藏龟》——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

清末民国时间,时局动荡,战乱不休,但是这些珍贵的文物一直有人守护。直到解放以后,作为重要文物的甲骨,更加有了法律的保护。这种情况下,还有谁会拿来做刀尖药?

而河南安阳小屯村,正是现在赫赫有名的殷墟所在地。自发掘至今,这里已经出土了有字甲骨约15万片,为中国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七追风


我国中医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清朝流行一种神奇的“刀尖药”,这种药用来止血有特效,然而到了解放后,药店里不见“刀尖药”的踪迹了,这是为什么呢?

何谓“刀尖药”?

“刀尖药”是由龙骨研成粉末而成的。

“龙骨”在清朝时是一味药材。其实不是龙的骨头,而是大象或者犀牛这些古代珍贵动物的骨头化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比如山东,河北、甘肃和青海等地区。

这是一种很珍贵的东西,挖出龙骨以后,放在空气中极易破碎,由此很容易研制成粉末。



发现龙骨有止血功效的是清末一个老农民。

清光绪六年(1880年),安阳附近的老王头在一片闲散地里翻耕土地,突然翻出了几根大骨头,清去泥土,发现骨头上刻着字。

老王头很好奇,于是就把这些骨头装在布袋里拿回了家。

他的邻居是一个老夫子,他拿着这些骨头让老先生辨认一下上面的字。

当老王头拿出这些骨头后,老先生马上认出这是大象、犀牛等之类的骨头化石,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

老先生说这是“龙骨”,医书上记载这是一味中药材,有止血的功能。老夫子说:“药店里回收这些东西,你不妨卖给他们换点零用钱”。



老王头一听喜出望外,想不到自己误打误着能挣点外快。于是老王头把骨头卖给了药店,药店研制成粉末,起了一个很商业化的名字——“刀尖药”。

据说这种药对止血很有特效,把粉末撒在伤口上,止血、收敛有特效,堪称神奇的“云南白药”。

老王头尝到了甜头。更加卖力的翻耕土地,还别说,陆陆续续又挖出了一些龙骨。

老王头有钱了,人们也知道了他这种赚钱方法,于是纷纷效仿在地里寻找龙骨,逐渐在安阳地区形成了买卖龙骨的市场。

转眼19年过去了,到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一个人的出现垄断了龙骨市场,所有的龙骨都到了他的手中。



这个人为什么要垄断龙骨市场?他是谁?

这个人就是清朝的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教育部长)王懿荣。

原来这一年他得了“伤风感冒”,由于平时他通晓一些医术,于是自己就去北京乐仁堂去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

王懿荣(1845~1900年),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福山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赏家和书法家,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光绪六年进士,三次荣任国子监祭酒。

顺带说一下,龙骨是一种多用途的中药,它不仅只有止血的功效,与其他药材配伍具有多重功效。




王懿荣买回了一根龙骨,突然发现龙骨上有文字,由于他是鉴赏家和收藏家,很快辨认出这些文字就是甲骨文。

他马上联想到安阳市是殷墟遗址(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地下肯定埋藏着许多古物,这也是为什么老王头和安阳地区的人们能够从地里翻出龙骨的原因。

王懿荣马上向朝廷做了汇报,与此同时他让好朋友到安阳龙骨市场收购,他把自己多年的积蓄用来收购龙骨,并且高于药店的价格大量收购带文字的龙骨。

王懿荣抢救性的收购保护龙骨(甲骨文),山东、河北以及北方一些地区的龙骨,都集中到了他的手上,药店失去了龙骨的来源。



前面我们也说了,龙骨是一种罕见而珍贵的东西,在没发现甲骨文之前,只是当做廉价的一味中药来对待。当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的秘密以后,龙骨的身价百倍上升。

药店能止血的中药材很多,由于龙骨价格飙升,药店于是就弃用了龙骨用其他药材代替,商业性很强的“刀尖药”就此消失。

解放后,国家投入巨资加大了甲骨文的研究,龙骨更不可能被当廉价的药材入药,“刀尖药”的消失符合市场规律。

在成本过高,没有利润的情况下,药店里的人也不傻,无利可图他就不生产“刀尖药”了,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


秉烛读春秋


从“刀尖药”的名字应该就能猜得出来,这种药是治疗刀伤的,跟金疮药的功效一样,但是要比金疮药便宜的多。它是民间流传出来的一种药,物美价廉,还传的很神,说是“除了砍头,一敷便好”。这样一种要效好价格又低廉的药怎么就消失了呢?在知道这个原因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这个药的来历。


  • 坊间传言,“刀尖药”的发明者是一个剃头匠,名叫李成。清军入关之后要求汉人也都剃头梳辫子,当时的剃头行业很火爆,李成是众多剃头匠中的一员,但是他的剃头技术却并不怎么好,剃刀经常划破客人的头。为了减少客人的不满,李成就钻研发明了这种止血药,剃头的时候时刻备在身边。

  • 这种神奇的止血药是李成家乡的一种药,它的材料非常特殊,是人们从野外捡回来的“龙骨”做成的,所谓“龙骨”就是上古野兽和动物的尸骨,捡回来之后捣碎制成粉末,敷在伤口上,伤口就会很快的愈合。村民们最初是无意之间发现“龙骨”有止血功效,后来发现这是一种生计,便起名为“刀尖药”,卖给药店。因为“龙骨”都是从野外捡来的,不需要成本,只废一些人力,所以“刀尖药”的价格很低廉。

“刀尖药”价格低廉是因为它的原材料,后来被禁用消失也是因为它的原材料。

  • 上文提到“刀尖药”的原材料是上古动物的尸骨,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这些尸骨具有的文化价值,开始重视起来。一次巧合,对金石有所研究的王懿荣因生病购买到了一块“龙骨”,敏锐的他很快发现了这块“龙骨”的不同,他发现上面有一些奇怪的字,喜出望外的他立马开始研究起来,还花了重金向民间购买这种带文字的“龙骨”。最后,王懿荣倾家荡产收集了5000多块“龙骨”,也没有研究出什么名堂,直到他死后,刘鄂继承了他的遗志一直在研究,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在1903年印刷了我国第一本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

  • “刀尖药”虽然价格低,但是原料也不是那么好得的,再加上王懿荣的收集,民间的“龙骨”已经不多了。在进一步开大了“龙骨”的价值之后,已经到了民国时期,国家已经很在意这些文化遗产了,解放之后“刀尖药”已经不在市面上出现,民间发现的“龙骨”也都上交了国家。再加上国家制药技术不断进步,还引进了西方的药品,也不再需要“刀尖药”,它的消失是很正常的。

小姐姐讲史


清朝时期有一种神奇的药叫作“刀尖药”,据说他有神奇的疗效,人们出血的时候敷一敷接着就好了。他的另一个名字就是金创药,药效那么好,却为何在解放后,这种药便平白无故的消失了呢,其实里面还隐藏着一个秘密!!!!也还秘密配方国家进行了管控


用户3979863229209319


主要就是刀尖药的原料非同小可。

刀尖药,金疮药中的一种。十九世纪末,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的农民在田野耕作时,偶然间发现了一些黑旧龟甲片,有几个大胆的农民就将其拿回家。后来经村里的老夫子鉴定,说这是龙骨,即大象、犀牛之类的骨头化石,医书记载,这是一昧珍贵的中药。

据医书上描述,龙骨有止血之功能。

在夫子的建议下,村民将从田野所得到的龙骨研磨成粉状,并将其卖给药店,药店为其取了一个很商业化的名字——刀尖药。

村民尝到甜头,于是,他们就更加积极地在田野里挖龙骨,其他村民也纷纷效仿。

一时间,在安阳地区,就逐渐形成了龙骨买卖市场,有的村民将龙骨研磨成粉状,作为刀尖药出售给药店,有的村民则直接将整片龙骨出售给中药房作为龙骨的配方。刀尖药也慢慢出现于北京的各大药铺中售卖。


时间来到1899年的某一天,国子监祭酒兼义和团总团练王懿荣患病,想到北京的药店里抓一昧龙骨,恰逢老朋友《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鹨前来探访,当两人看到药剂中的龙骨后,一时间竟有些吃惊,因为龙骨上面刻着一种古老的文字,刘、王二人对古文字素有研究,于是就遍访北京各大药店,最后两人得知此物来自于河南安阳。

安阳市乃是殷墟遗址,地底下肯定埋藏着许多的文物,王懿荣显然也知道这点,于是马上就向朝廷汇报,并让他的好友刘鹨带着他的积蓄前往安阳收购龙骨,同时让刘鹨以高于药店的价格大量收购带有文字的龙骨。


不久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方的龙骨大部分都在王懿荣手里,药店也因此失去龙骨的来源,以龙骨为原材料的刀尖药自然也就随之消失。而所谓的龙骨,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当龙骨的秘密未揭开,龙骨只是一昧较为珍贵的中药材;当王懿荣发现龙骨的秘密后,龙骨的价格大幅上涨。

龙骨能止血,却不是唯一能止血的药材,龙骨价格上涨后,为了节约成本,药店就直接弃用龙骨而采用其他药材,在此情况下,以龙骨为原材料的刀尖药自然就被淘汰。


所谓的刀尖药,其实就是一种止血药。

建国后,疗效更显著且价格更便宜的新式止血药不断涌现,而且国家投入巨资研究甲骨文,这种情况下,自然不可能将珍贵的甲骨文制作成疗效不如新式止血药的刀尖药。


顺便说一下,王懿荣和刘鹨两人偶然间在药店所发现的甲骨文,其实是殷商晚期(公元前14至11世纪)王室占卜时的记录。

而河南安阳小屯村,正是《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的“自盘庚徒殷,直至最后灭止,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徒都”的晚商都城。


金兔历史


刀尖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还是个很稀奇的名字。


满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帝国,也是最接近现代文明的帝国。然而满清的科技水平却跟不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就拿医学来说,满清不知道抗菌,对于创伤的处理还是很粗糙的洒上药粉了事。

而刀尖药其实就是药粉的一种,专治创伤且效果奇好。


据说刀尖药是清末剃头匠们的发明,由于那时候的清朝发型头部有半边是光头,因此剃头匠在工作的时候很容易就弄伤了客人的头皮,这时候他们就会用刀尖药来处理,效果很好因此很受欢迎,各大药房均有销售。



刀尖药的消失又是另一个故事。

刀尖药的配方很奇怪,其中一味药就叫龙骨。所谓龙骨,其实就出土的是龟甲和兽甲。这东西出土本就不多,而且后来考古学家发现其上载有商朝甲骨文,是重要的文物。此后大量文物贩子重金求购,药房很难再收到龙骨了,刀尖药自然就越来越小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提到“刀尖药”,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但一提到金创药,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吧。其实,刀尖药就是金创药的俗称,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

五千年的华夏史,也是五千年的战争史。有战争,就会有受伤。刀尖药,就成了生活的必备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刀尖药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演变。现如今,在不少地方,还有延用祖传的刀尖药习惯。据传,在清朝有种非常神奇的刀尖药,疗效非常好,不管是药铺,还是走街串巷的游医都在用,为何到了解放后就消失了?

这与做刀尖药的一种神奇药材龙骨有关。

爱冒泡的剃头匠

清朝人爱留长辫子,喜欢把额头刮得光光的。有个叫李成的剃头匠,手艺不怎么好,时不时把人额头刮伤。头皮上,血管多,割了口子鲜血就直往外涌,场面极为惨烈;涂了刀尖药,止血效果也不尽理想,整的他是非常难堪,因手艺差还成为业内的笑柄。



无心插柳的意外收获

按说,祖师爷不赏饭吃,不是剃头的料,咱换行吧,可李成不。听说过老家有种神奇的止血药,于是他就回去找,皇天不负有心人,还真让他找着了,在原有尖刀药配方的基础上,加入了一种叫龙骨的药后,效果就出奇的好。



得此神药后,李成重返剃头界。有如此神药在手,李成剃起头来从容了不少。虽说剃伤人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但比起以前少了很多,加之涂上尖刀药后,药效神奇,客人也就不多说什么。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李成的手艺没火,倒是尖刀药火了。登门求药的人是络绎不绝,李成索性专门卖起了尖刀药。

那龙骨为何物,从何而来呢?



李成老家的村民,偶尔在周边山上会捡到些骨头,因年代久远,且形态怪异,因不知其来历,当地人俗称为龙骨。

龙骨即为甲骨

新中国成立后,有金石专家发现龙骨上有文字样的东西,证明其为古代记录文字的载体,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甲骨文,为非常珍贵的文物,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

甲骨也就是古代大型哺乳动物的骨头和龟类的壳,因相隔数千年,物种在不断进化,骨头和现代的有些不一样,有些甚至灭种消失了,寻不到与之相对应的物种,所以老百姓俗称其为龙骨。

甲骨经历风吹日晒、冰霜雨雪,四季轮换,取天地日月之精华,入药后铸就了其神奇功效。

少了龙骨这副药材的尖刀药,就没了昔日的神奇。

你身边有人存有清朝的尖刀药吗?


波波戏说历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关于“刀尖药”的说法,来自于清朝光绪年间。

据《甲骨年表》记载,光绪年间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农田里,经常会有农民挖到一些动物的骨头,开始大家也不知道是什么,但药店会收,称这种东西为龙骨。

当时这种龙骨的出售也是有分的,有些是整块骨头出售,就叫“龙骨”;有些则是将骨头研磨成粉末出售,称之为“刀尖药”。

从记载上我们可以看到,刀尖药并不是一种成品药,而是作为配药的名称,换句话说,刀尖药就是龙骨。

刀尖药为何在历史上消失?

关于刀尖药消失的说法,大家普遍认为是出于对甲骨文的保护,因此龙骨就变得珍贵和稀少了。

这一说法在《甲骨年表》也有记载,说是金石学家王懿容生病了,他的好朋友刘鄂,也就是《老残游记》的作者,从达仁堂买了药去看望他。当刘鄂看到药店的伙计在捣龙骨的时候,发现龙骨上面有奇怪的文字,他就把这一现象告诉了王懿容。王懿容对古物文字有研究,听到这个事后很惊讶。他病好后就前往药店,把所有字迹清晰的龙骨都买了下来。

从王懿容发现甲骨文开始,龙骨就越来越珍贵和稀少,因此“尖刀药”消失了。对于这个说法,我觉得这个说服力不强。

甲骨文大多数是刻在龟壳上面的,龙骨的选材并非只有龟壳一种,只要是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都可以称为龙骨,用于入药。如今药材市场上仍然有龙骨出售,如下图:

而且根据古代医药书籍记载,牡蛎也具有龙骨类似的效果。我们用现代知识可以分析出,龙骨和牡蛎的共同点都是含有大量的碳酸钙,都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所以就算龙骨变得稀少,但牡蛎是很容易获取的。如果用龙骨可以制作出神奇的药物,那么用牡蛎也是一样可以。

因此我认为,刀尖药其实还是有的,那就是龙骨的粉末,或者牡蛎粉都可以称为“刀尖药”,只是现在大家都不这样叫罢了。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