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学教授曾说:“有些学者,整天泡在学术会上,怎么有时间做学问?”,你怎么看?

凡大先生


大学教授整天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自己的科学论文,让科技大佬认定自己的学术价值,在为了拉人脉,取得院士资格就进了一步,级别,待遇也提升了一步。


紫晓天宜


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位教授所攻击的到底是哪一部分人呢?

是那部分功成名就者、是那些院长、长江学者、知名教授等,绝大部分时候,是他们整天泡在学术会上。

国内的学术会议,但凡是个会议,一定要请几个业界有名的教授来坐镇,有时候根本不考虑这个教授的研究和会议的主题相关不相关。请他们来,会议就会有人来捧场,一定会有他的粉丝。随便讲一讲已经老掉牙的东西也无所谓,若是讲点最新的研究,当然更好,实际情况是,谁在乎你讲啥呢?人家看的是你的头衔……

出于面子,这些院长、长江学者、知名学者,也很难拒绝。因为下次若是自己要举办个会议,不也要是求人来吗?大家深谙此道,所以互相请来请去,一团和气很正常了。

对了,天天泡在会议上的人,是不用交会务费的,来回交通住宿都是报销的。他们本身就是吸引参会者交会务费的引子,由他们在,就会有他们的学生,他们的粉丝,以及求他们的人来。

至于有没有时间做学问,反正都是教授、长江、知名教授了,谁还在乎你有没有时间做学问呢……


半岛外语


人之差异,天生已定。幼儿时期,有儿童坐姿难定,总在活动,而有些爱打盹,肯瞌睡,显示精力有别。上学时期,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爱做桌下活动,但所讲内容,一听即会,记忆超群,且举一反三,擅长应用,而另外更多学生,课堂认真之极,听,记,练无一不达,可就是考试难及,实乃智商有别。工作后,有人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但实绩难以服人,而另一帮人,思维灵活,左右逢源,成效显著。像武汉大学副校长舒红兵,悟得生活真谛,以爱情滋润繁心,工作休闲,应对从容,不仅绩效突出,荣选院士之誉,且四登婚姻殿堂,直达理想之巅,无愧人生赢家。因此,人之异别,情理之中。


7号四分卫


在地质学界,有些人开口“大陆漂移”,闭口“板块运动”,根本不会做“学问”!

事实上,小行星撞击是地质变化的动力;但是“陨落地质学理论”创新会影响“渐变论”的“学术”利益!“灾变论”是吴福元、金振民、朱日祥等人不愿接受的!

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些院士们整天开会,打击创新人才!




金童希瑞


国家真的应该治理此类现象了!许多学术会议究竟有多少意义,只有参加者心知肚明,莫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变相的腐败,花的还是纳税人的钱。


金玉年轻


首先中国院士分为两院,中科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属于学术理论派,例如高院士,后者工程院士属于实战派,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袁隆平院士,钟南山院士,李兰娟,施一公等。


交得保


这个教授说的在理,但是也触动到了那些人的痛处,那些人会给自己的行为找洗白的理由的,毕竟所谓的天天搞学术交流是有非常多的利益油水的,就算现在被捅破也会想尽办法来找借口,比如说把学术交流说成相互之间传授经验,把自己的经验传播出去成全其他人,自己没有成果没关系,自己可以帮助别人获得成果,绝对有这样的理由来开脱自己的虚伪。

实干的人不喜欢耍嘴炮,一些人其实没有什么科研成果,但是就是挂着一些名头整天到处弄虚作假,现在就是这样的人太多了才变成了科研的绊脚石,为什么国外发达国家的科学方面的水平高,原因就是因为别人把时间用在了实干科研上面了,别人的评奖基础是要有拿的出手的成果,我们不一样我们是关系到位然后纸上谈兵就可以了,差别特别的明显。

这个教授说到了现在国内一些职业的病根和痛点,他接触这方面的人多深深地了解这些人的内心真实想法和行为,所以把这些问题看得一清二楚,其实就是他口中说的这些人耽误了科学的发展,而且还占有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使得真正实干的人没有资源可用,而这些人又不干事实,形成了需要的人得不到,不干活的人占有了资源的局面。

为什么说每一年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搞科学研究,但是真正有一些成果的并不多,而且这些东西被真正用在科研上面的其实也不多,很多都被一些光吃不干活的人占有了大量的资源,这真的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因为光吃不干活的人太多了,而且把自己的行为美化成为所谓的学术交流,真是把中国的文字运用得炉火纯青。

别人是实干兴邦,我们是嘴炮赢天下,走的道路和别人相差太多,对于这种现象其实在各行各业中都存在,并不只是在这方面,各种各样的调研指导学习,其实性质不都是一样的吗,这些都只是为了有合理的理由做一些不能张扬的见不得人的事情而已,不只是我们知道,其实上面的人也知道这种情况很普遍,但是想要一次性改变这种现象改变不可能,毕竟已经根深蒂固。


无法超越的足迹


现在的学者很浮躁。参加会议的目的主要是1有厂家赞助,在会议上发言有费用,2多露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名声,浑一个脸熟,3可以结交朋友,便于拉选票,4你不露脸,别人会抢了你的位置。所以是势利让专家疲于奔命,不完全是个人的错,需要我们的机制鼓励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如李兰娟钟南山院士


医博汪健康彭文鸿


数十年来,多数的什么学术研讨会会议程序:开大会,请权威人士宣讲一通,选部分比较好的专题论文宣讲宣讲,分组讨论一下,会务专家们评选出比较好的文章获奖,大会园满成功!接下来会安排到当地或周边的著名景点放松一下,大会圆满成功!


马文林3


其实这问题是两说着,学术会议能让人开拓眼界交流经验各取所长互相进步,是一种很好的事情!不过这和社会上的所有事情都一样,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目的变了味则形式和结果必然变了!学术会也是一样,没有个管理不行,学术会变成旅游聚餐会,变成交友会,变成结党营私舞弊会等都有可能!其实学术会是个古老的形式,现在已经不是那么先进必要了!现在媒体和互联网这么发达,完全可以在杂誌报刊加上互联网交流学术,坐在电脑前一切都解决了,即简单又省时省力避免学术会的奔马劳顿,坐车住店不只费钱,即累又不方便!这样费力不讨好劳民伤财的事如果趋之若鹜那就有点匪夷所思了!很可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没有重大的问题学术会还是越少越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