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拖延習慣?

七點半就好


首選,我想說一下,以下所有內容,都是我個人真實經歷和心路歷程,包括在對抗拖延症過程走過的彎路和踩過的坑,不是簡單的照搬書本和理論。理論再紮實,不能應用於實踐,那麼對讀者來說,就只是一鍋看似有營養的雞湯!筆者具有心理學、醫學、商業諮詢、編劇相關經驗,所以您能從下文中看到我從不同角度為大家分析拖延症的成因和解決方案。



01 拖延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醫學上講究治病要治根,也就是要找到病因,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找到拖延的根本原因,不但能夠幫助我們快速解決拖延症的問題,每一次的“尋根之旅”也能夠讓我們更深地認識自己。這樣積累下來,以後再遇到問題,不需要“專家”,我們自己就能夠找到問題真正的核心了。這是一種簡單的解決問題的思路。


首先,針對拖延症,我找到了20本心理學、時間管理、自我提升等相關書籍,發現雖然大家對拖延症的心理原因各執一詞,但歸根倒底都離不開兩個根本因素——心理動機不足&逃避失敗


所謂心理動機不足,就是我們本身就沒有那麼想要一樣東西。不想要,潛意識就會幫助我們找各種理由不去做。比如,你被母親逼著下班後去相親,卻“驚喜”發現你在赴約當晚被領導要求加班,於是,你就故作委屈地跟母親說是領導不好,不是你不想去。其實,這不過是你潛意識裡在給尋找合理的迴避相親的辦法,最終你也找到了而已。


逃避失敗本身有兩層含義。一層是你對自己做成功某一件事情沒有信心,所以會擔心失敗,於是,心理就產生了不做不錯的想法。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你剛進入某一領域,自身經驗體系中沒有做這件事情成功的先例。

另一層含義,是你對自己這個人沒有信心,認為自己做什麼事都不可能成功。與前者的對事情沒有信息相比,對自己沒信心屬於心理學上講的習得性無助狀態,即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它是由無數的失敗經驗所“積累”起來的結果。科學家至今沒有人能對這種複雜的心理狀態提出標準化的解決方案,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體系化了拖延症的形成原因之後,我開始分析自己的拖延原因。作為編劇,我有一段時間根本就不願意坐下來構思、寫作。仔細分析自己的心理軌跡,我發現是因為之前的一個得意之作沒有得到承認,再加上影視業寒冬,讓我對寫故事這件事能否成功,以及它是否有意義這件事產生了懷疑,接著開始懷疑我能否將所有事情做好。整個心理狀態發展下來,居然同時出現了心理動機不足和逃避失敗。



但是,稍微一追根溯源我發現,所有一切懷疑的本源還是上一次遇到的挫折,因此,不願提起筆的最根本原因還是“逃避失敗”——對事情沒有信心。



02 針對“逃避失敗”的解決方案有哪些?


在確定了自己拖延的問題來源於對事情沒有信心之後,我開尋找解決方案。對事物本身缺乏信心的主要原因在於沒有這一領域的成功經驗。這就像人們大都不願意給一個沒有成功職業經歷的大學生重要職責,但如果所有人都不給大學生機會,他們最缺乏的經驗就永遠得不到積累。這個問題在邏輯上幾乎無解。於是,我轉向書中尋求方法。


大部分書籍和雞湯文對此給出的建議就是:

想不通的時候,做就對了


《蜥蜴腦法則》一書中指出,人們的行為對思想具有反作用力。比如,買過某東西的人對它的評價要遠遠高於沒買過的人,這是因為買家需要為自己的購買行為持續不斷地尋找理由,於是他也就會發現某樣東西更多的優點。從心理學上講,這種現象被稱作“錨定效應”,也就是人們在對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購買行為“錨定”了你對一件物品的態度,所以在購買之後,也會“越來越愛”。


但是,很快新問題出現了——道理我都懂,但我就不是不想動。然而,大部分勵志類心靈雞湯都會想方設法論證意志力的重要性。但事實是,人人都知道早睡早起身體好,可一到冬天早上,早起就如同“上刑”般讓人難受。那些意志堅定的“鋼鐵俠”們,是不會在這裡探討拖延症問題的。我有拖延症,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我默認了自己是個意志力薄弱的人,而且短期內無法改變。


最後,我在《微習慣》一書中,發現一個適合我們這些意志力薄弱者的好辦法:意志力薄弱就少用意志力,去建立那些你不可能會失敗的微小習慣。習慣成自然了,不用意志力你依然會去行動,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


比如我不願意每天碼字上萬,因為我對完成這個任務懷有恐懼。那就定個小目標,每天碼字50。從打開電腦到寫完這50個字,不會消耗我超過5分鐘時間。再累,5分鐘都拿不出嗎?所以,每天寫字50個對我來說就是很好建立的微習慣。


當我開始習慣每天坐在電腦前寫字之後我發現——牛頓的慣性定律果然“誠不我欺”。所有行動都是有慣性的,只要我開始動筆,便很少會在50個子左右停下來。於是,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日更2000字的習慣。大概1個月後,我將日更數字變成2500。然後是3000,3500,4000……直到我可以隨心所欲每天想寫多少就寫多少為止。於是,我日更的習慣算是徹底養成了。



在克服了對碼字的倦怠和拖延之後,我還發現自己對自己也多了些信心。你想,連拖延症這種“不治之症”我都能治好,還有什麼困難我不能克服的呢?我發現,多積累幾次成功的經驗,也是克服自卑的良藥。



就這樣,我幾乎同時解決了對事不自信和對自己不自信的兩個問題。



03 克服拖延失敗怎麼辦?


前兩天我寫了一篇關於克服拖延的文章,於是有讀者問我,自己試過很多次,最後都失敗了,怎麼辦?



其實,我在整個克服拖延的過程中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比如,在找到自己拖延的真正原因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因心理動機不足而產生懈怠。於是,我總結了克服心理動機不足的兩大因素,增強外部刺激和內部刺激。

<strong>


增強內部刺激,就是要賦予一件事情更大的意義和使命感。比如,我寫劇本能夠幫助更多人認清現實、認清自己;或者,給自己增加一些壓力和動力,甚至是獎懲,比如,再不寫就沒錢交房租了。然而,越想增強,我腦子裡有一個聲音越在提醒自己:這些對你都重要嗎?


增強內部刺激失敗後,我開始尋找外部刺激——設定一個目標,然後用目標相關物件時刻提醒自己。為了提高碼字賺錢的目的,我把心心念唸的希臘美景貼在了牆上,並設定目標,2020年一定要去希臘旅行,關手機、斷網,誰也不聯繫。



然而,沒過多久,希臘的照片在我眼裡就有點矯情了。


現在來看,用增強內部、外部刺激的方式來增強碼字的心理動機都失敗了,但這並不代表用這兩種方式增強心理動機不對。事實是,我自己的問題並不在心理動機不足上。這就像我頭疼,然後大夫給我開胃藥,這不是胃藥沒有效的問題,而是藥用錯了地方。在走過這段彎路之後,我才踏入了正軌,正式開始面對自己“逃避失敗”引起的拖延症,也才有了隨後的進步。


所以,克服拖延症失敗,並不意味著你的拖延症根本就治不好。更有可能的原因在於,你選擇的方法並不適合自己。在心理專家也不一定能說清楚拖延症的成癮和有效治療方案時,瞭解克服拖延症解決方案的全貌,並允許自己利用一段時間“試錯”和“排除”就顯得十分重要。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失敗了沒有關係!只要你繼續嘗試下去,就一定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改進拖延症方法。





上面這張思維導圖,是我總結的拖延症誘因以及不同誘因的解決方案,也就是本次回答的重點。總結這張圖,一是方便大家查閱,因為解決拖延症的方法論是可以複製的。然而,由於每個人拖延症的誘因不同,所以針對你自己的解決方案還是需要你自己去尋找和試錯。


希望能夠幫到那些被拖延症折磨得喪失自信的你們!


非專業幸福力研究


我以前也是一個重度拖延症患者。有時領導交代的一個簡單的報告,可以從上午拖到下午,第一段都沒寫完,不得不晚上加班到很晚。後來看了一些心理學相關的書,以及結合自己的親身實踐(比如:堅持半年完成英語流利說的打卡返款),有幾個小方法可以幫助自己改掉做事拖延的習慣。


1、1分鐘開始法:有時一件事情,越重要卻越不想做。因為有好多顧慮,太難了,不知道怎麼搞;太煩了,有很多瑣碎的事要做。總之有一堆的藉口。

後來遇到這種情況,我告訴自己,別想那麼多,別給自己那麼大壓力,就做一分鐘就好了。。。。結果,萬事開頭難,當開始做了一分鐘後,往往很多事情就會繼續往下做了。比如,一篇不想寫的報告,怎麼都提不起筆,一會刷刷朋友圈,一會看看視頻新聞。後來就告訴自己寫那麼一分鐘就好了,結果一鼓作氣就把一篇報告都寫完了。


2、獎勵法:對一件不想幹但必須乾的事情,可以在心裡跟自己簽訂一個獎勵合約。明確具體目標,什麼時候完成什麼事情,做到什麼程度。如果完成了,就獎勵自己。比如買一件小貴的衣服或包包,或者出去旅遊一趟,等等。比如,我之前一直想學一門《網絡協議課程》,由於課程技術性太強,一直看不下去。後來我在心裡跟自己說,如果這門35節的課程都聽完,就可以帶娃出去旅遊一趟。有了這個美好的期待,我是硬著頭皮把課程給學完了,結果受益匪淺,在工作中有很大用途。


3、換個事情法:有時我們鬱悶的還不僅僅是自己做事拖拉,而是拖拉的時間都用在刷朋友圈看抖音去了,啥正經事都沒幹。後來我也跟自己說,如果一件事情你真的不想做,也沒關係,那就幹別的事情去。比如不想寫要交的材料,那就改為學英語,等等。總之,不想做的事情可以換成另外一件具體的事情來做,而不是用時間殺手來消磨時間。這樣一來,要做的事情總歸是做了一些,心裡的愧疚感會減輕一點點。


小魚的樂讀時光


#拖延# #拖延症#

我是一個拖延很嚴重的人,講個我的小故事:我的車出現了問題,動不動就會熄火,但是我拖著懶得去修,結果拖到了有一次車子發動不了,被拖車直接拖去了4s店。這只是我拖延史上的一個小故事,類似的拖延還有很多很多。

我常常跟朋友說或者在朋友圈說,我是一個拖延症很嚴重的。我就這樣給自己打了一個拖延症的標籤,孰不知犯了一個“信念”上的錯誤。

看過一本李中瑩老師寫的書《重塑心靈》,裡面有一章就是關於信念的,後來又在易仁永澄老師那裡學到了有關“信念”的知識。

什麼是“信念”呢?通俗點講就是你相信什麼?信念也決定了你的行動。關於信念的問題,以後可以跟大家詳細再講。也就是說在信念上我認定了我相信了我自己就是一個拖延症嚴重的人,如果做某件事,我拖著不去做,最後我會跟我自己說,你果然就是一個拖延很嚴重的人,這相當於就是自證預言了。

劃重點:

1、對於拖延症,你首先要在信念上告訴自己,你不是拖延症患者,也不要給自己打上拖延症的標籤。

2、找到拖延症背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導致了你的拖延?這裡運用5個why來解決,也就是連續問自己5個問題,比如問你自己為什麼會拖延?答因為我不想做;你為什麼不想做?答一旦做了的話我就怕我自己做得不夠好;你為什麼一定要做很好呢?我想表現的很好展現給別人;你做的不好,對你有什麼影響嗎?答好像也沒什麼影響。連續對自己提問 ,你拖延的原因會呈現出來。

舉個小例子,我參加了小貓倩倩的寫作訓練,每天有作業需要完成。有一天我有了拖延的情緒,不想做作業,拖到截止日晚上九點多的時候才完成那個作業。

我就問自己,你為什麼不想做作業呢?我想做的好一點,點贊人數多一點。這個對你來說重要嗎?如果點贊人數多,得到分數高,可以進入小貓倩倩的寫作團隊。你加入寫作營的目的和目標就是這個?我不是啊,我的目標是提高我寫作的邏輯能力,因為我目前寫作能力就缺這個,我的最大目標就是提高這個。哦,我明白了,我原來犯了完美主義的毛病,導致我拖延不想做。

很多時候我們會有犯完美主義的毛病,導致一直在憋大招。憋大招的後果是沒有事情做成,導致內心焦慮,不斷內耗。

我們的能力是慢慢提高的,從鍛鍊中提高,你要拋棄完美主義的毛病,先行動再完善。

總結下,不要給自己貼上拖延症患者標籤,運用5個why追問自己,找到拖延原因,然後想辦法解決它,自己解決不了的,可以通過“人事網書”,尋求外部的幫助。


林若拉


每當我們下決心完成一件事情之時,總會情不自禁地冒出這樣的想法:

再刷十分鐘微博,就去睡覺;
看完這個視頻再去洗澡;
再睡10分鐘,絕對起床。

朋友小唯因為一次賴床的經歷,丟掉了月薪3萬的工作。

公司第二天要和客戶開會,前天晚上小唯整理資料到很晚才回家。到家後跟朋友打了一盤遊戲就睡下了。

第二天,小唯晚了半個小時起床,導致差2分鐘沒趕上小區到公司的班車。打車等了20多分鐘,又堵車半個多小時。當小唯終於拿著資料到公司時,已經比約定的時間晚了2個小時。

因為小唯的失職,客戶被同行搶走,公司損失了幾百萬的收益,小唯也被炒魷魚了。

拖延,一直以來都被我們當做是影響學習和工作的頭號敵人,然而我們卻並不真正瞭解它。

今天,金館長給大家推薦的書是——《拖延心理學》。

拖延那點兒事

擅長研究人的簡·博克和萊諾拉·袁用二十五年的時間,將“拖延”這個聽起來有些空洞的詞彙,剖開、解析又重組成為這本經典的暢銷書。

為什麼會拖延?我們怎樣一步一步淪陷拖延的沼澤?又如何能夠改善或者徹底拯救被拖得筋疲力盡的自己?

這些很多年過去人們依然關注的問題,作者都用最詳盡的語言、最真實的事例給出了最準確的答案。

也許你不會承認,你已經無數次被“拖延”壓得喘不過氣來。

“這一次我想早點開始。”在一開始,拖延者往往自信滿滿。
“我得馬上開始。”早點開始的時機已經失去,你開始焦慮,壓力也逐漸加重。
“我不開始會怎麼樣?”時間又過去了,你還是沒有著手做事。
“我還有時間,做還是不做,我永遠不會再拖延。”就這樣拖延的怪圈在不斷的循環往復。

我們很“享受”拖延

簡·博克在《拖延心理學》裡提及了產生拖延的根源,總結起來大致有三類:生物因素、社會因素、情緒因素。

我們大腦前額的某部分,相對比較小,或都不夠活躍時,就會減弱抵制衝動的能力,從而使我們更加偏好於眼前滿足,而忽視長期利益。

因為尋求認同和歸屬感,我們也很容易“主動”地被所處環境同化。當你身邊的人在睡懶覺或玩遊戲時,你也很容易跟著做相同的事。

大多數拖延的背後,都會伴隨著強烈的自責和自我批判,但是比起看清真實的自我,所帶來的脆弱和自我批判的煎熬,或許更能被承受得起。

理查德·比瑞博士通過觀察,發現人們在害怕失敗、害怕成功、害怕被控制時,就會選擇拖延來逃避現實。

我們都一直堅信,無論是何種方式的成功,似乎都應該帶來一種滿足感。我從來沒有想過,和“成功”組成的詞組中,還可以有一個叫“恐懼成功”。

小白剛上大學時,主修的是漢語言文學,在參加一次心理學公開課後,她愛上了心理學。

每週都要上交一篇800字的論文,而她追求完美,每次要寫上滿滿十頁,所以她常常來不及上交。

為了期末論文,她做了太多的研究工作,最終也只能在這個她喜歡的課程中得到一個“未完成”。

最後教授惋惜得說道,“我認為你在害怕成功”。這時,小白才知道自己對成功的焦慮被拖延所證實。

真正的贏家如何管理時間

時間是拖延者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之一,他們在與時間的周旋中,漸漸對時間產生了一種不現實的看法——希望發現比客觀存在的時間更多的時間,就像時間可以被無限拉伸一樣。

但時間是固定的、有限的、也是可以衡量的。轉變對時間一廂情願的態度,是改變拖延現象的第一步。

人們會低估所需要的時間,例如“我在一晚上就能看完《戰爭與和平》”;或者高估所需要的時間,例如“打掃房間很費時間,我現在沒辦法做這個”。

想要擺脫拖延,必須加強對時間判斷的練習,這是改變拖延現象的第二步。試著將你對完成時間的預測與實際使用的時間作對比。

阿蘭·卡凱因曾在《如何掌控你的時間與生活》中,提出了一個“瑞士奶酪”的時間管理方法,他建議在一個比較大的任務中使用“見縫插針”的方法,利用零碎時間,而不是消極地等待整塊時間段的出現。

改變拖延的第三步,預防意外的干擾。在你認真準備一份資料時,很容易被一個突然到訪的客人或者一通電話干擾。

如果你提前知道任何事情都會有意外情況發生,你就站在了一個有利的位置,隨時準備跨越障礙,而不會被困其中,更不會手足無措,把所有壞的結果都怪罪在運氣身上了。

拖延,存在的目的是保護我們避免過度疲憊。只有和它和平共處,才有可能幫助我們提高效率。

金館長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是希望大家能閱讀中,收穫到一把通向拖延背後真相的鑰匙。

與其和拖延對著幹,不如抱著更輕鬆的姿態,照顧好自己的內心,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人人貸財富


一直以來,我的拖延症都非常嚴重,每個月都給自己立一堆flag,結果一件都沒能堅持下來。總是不到最後一刻,絕不去做,總是在睡覺前發現,一天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自己什麼也沒幹。

因為拖延,我不但感到焦慮,還有一種浪費時間的罪惡感。

這也讓我意識到,拖延就像洪水一樣,他會在你不知不覺中消耗你,讓你陷入焦慮中,慢慢將你吞噬。之後我就問朋友拖延症怎麼辦,卻發現他們和我一樣都有拖延症,有的甚至比我還嚴重。

這段時間和朋友互相監督,拖延症才好了一些。那麼,人為什麼會拖延,怎麼去克服呢?


人為什麼會拖延?

1.過於理想化時間。

拖延者經常會用自己的期望思維來看待問題,將時間看作一個晉升的對手,而非客觀看待時間。

比如: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1個小時裡完成這項任務。但對我而言,是一件不輕鬆的事情,我需要查閱很多資料,還要做分析,即使我很專注做這件事,但還是超出了預期的時間。

很明顯,在這件事裡,我沒有衡量自己的能力,對時間的要求也過於理想化,過於看重時間反而加劇了我的焦慮,導致任務沒有按時完成。


2.過於追求完美。

造成拖延的另一個禍端就是——過於追求完美,很多人都對自己要求太高,希望什麼都發揮極致,做到最好。這就容易導致,我們在思考和做事的絕對化。

拖延者經常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我一定要做好,如果做不好,那就根本不值得做;如果這次做好,以後每次都能做好;別人做不了,我一定能做。

拖延者害怕自己做不好,做得不夠完美,當你開始害怕,就已經做不好了。


怎麼克服拖延問題?

很多有拖延症的人都是這樣:一開始已經下定決心戒掉拖延並全心全意投入,馬上去跑步,馬上去看書,但是沒堅持幾天就放棄了。

短期想戒掉拖延是不現實的,這是一個長期的戰役,只要堅持,才會贏得勝利。那麼,拖延症的我們,該怎麼做呢?

1.記錄你的拖延習慣。

在一張紙上記錄下你的拖延習慣,找出原因,做好總結,再合理控制。比如說,今天要練書法1小時,但是沒有完成,那就需要分析為什麼沒有做的原因。


2.細化目標。

細分目標,將大的目標細分為一個個小目標。比如:每天要練琴3個小時,可以把這個目標放在一個固定時段,早上8:00-9:00,下午4:00-5:00,晚上20:00-21:00這三個時段都用來練琴。

3.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

利用好碎片化時間可以解決很多小事,節省很多時間去做更重要的事。比如:每天上班坐公交的時候可以背單詞,下午茶的時間可以練練魔方,等餐的時候可以做高數題。

克服拖延的辦法好多,重要的是要去做,如果你不開始實施,那麼永遠改變不了。希望你能早日戰勝拖延,做自己的主人。


長歌姑娘


拖延症是現在年輕人的共有病症,小編小時候在學校的時候有過這樣的經歷,需要交一項作業,但是我不想寫。我就去看電視劇,看著看著我就看一下時間,剛開始心裡還有點糾結,想著過一會去寫吧。後來,徹底放棄了,等到最後一天再著急忙慌地寫。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拖延症,因為你的潛意識裡覺得這件事情你一定能在最後期限完成,所以你就會一拖再拖,把事情都拖在最後一天完成,然後焦頭爛額,就一直抱怨怎麼那麼多事。其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只是沒有合理安排而已。

想要馬上改掉確實並不容易。你之所以每次都會把工作拖到最後期限才下手去做,其實是因為在內心深處你隱約地知道自己是可以在最後一刻完成任務的。

我們要怎樣改變這種拖延的感覺呢?

1、直接行動

當想到這件事的時候就馬上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完成這項工作。一旦開始,事情就會容易得多。

2、設置節點

除了外部設置的deadline,你可以給自己再設置一個deadline。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告訴自己必須在這個時間節點內完成,這就是真正的deadline。有5天的時間完成,你就給自己設置3天,逼自己一把。

3、進行計劃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輕重緩急,你可以把每天、每個星期、每個月需要做的事情排一個序,先完成重要的事情,再完後那些小事,不必要做的事就儘量少做了。

4、掌握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正確、高效的方法比勤懇重要得多,這樣會節省很多時間,你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平常在工作和學習中多總結方式方法,並在工作中實踐,逐步改善方法。

5、經常運動

經常做運動一是對身體好,二是可以使你興奮,三是可以培養意志力,鍛鍊本身就是一個堅持的過程。意志力強的人可以更大限度地拒絕誘惑,去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小八鴿


我曾經就是一個拖延症病患者,但是找到一些小技巧後,有了一些變化。我在一年中學習了500多節線上課程。晚上打卡記錄有600多天。下班後健身,3個月體重下降16斤。早晨寫作100多天。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明明說了年初要健身,結果到現在都還沒有行動;

明明自己很焦慮,卻不停地刷朋友圈;

明明知道應該動手做領導急著要的PPT,卻遲遲沒有動筆。

明明知道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卻覺得很煩,情緒很低,不想做。

自己比誰都清楚,拖延不好,卻一直認真地把“拖延”這件,做到了底。

那拖延是我們懶嗎?

讀《拖延心理學》後,發現拖延不是時間管理問題,而是是一種心理。要解決“拖延”問題最好的辦法,不是設立嚴格的獎懲,而是瞭解拖延症形成的原因,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要解決拖延症,得知道形成的原因,裡面介紹了拖延症形成的4個原因:

1.對成功的信心不足

事情如果不那麼容易完成,害怕做了之後陷入麻煩,所以安慰自己,“先放一放吧,回頭再說”。或者事情有兩個解決方案,不知道怎麼選,最後用拖延代替了選擇。

2.討厭被委派的任務

我們習慣掌控自己的工作。當領導分配了自己不想做,或者覺得做的意義不大的事情時,就產生了牴觸情況,同時拖延症也就產生了。

3.注意力分散和容易衝動

一部手機就足夠分散我們所有注意力,聲音一響,停下來看看誰發的信息,再花一分鐘回覆。

突然有點累,休息一會兒再做,拿起手機刷一會兒朋友圈,回頭一看,半小時沒了。

4.目標和酬勞太遙遠,感覺不要意義。

至於解決拖延症的辦法,我試過四個不錯的辦法:

1.學會判斷時間

有時候覺得完成這個事情的時間很充足,索性就慢慢地做,認為最後一定能夠力挽狂瀾地完成。所以該拖延的拖延,事後就不了了之。即便倉促完成了,還是很沮喪。發誓下次不再這樣,後來發現還是在拖延的怪圈中掙扎。

所以提前行動,現在就做,並且不要追求完美,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萬事開頭難,不要想著一下把事情做完。我會列出任務清單,把要做的事情,切分成小目標,小到能夠輕鬆地完成。

2.學會接受和拒絕。

對於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拖著也解決不了問題,要學會接受現狀,再想改變的辦法。

如果真的不想做一件事情,適時可以選擇拒絕,保護自己的時間。當然最好的辦法,是在拒絕的時候,給別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向。

3.運動

運動可以讓大腦煥然一身。我下班累的時候,不是回家躺著,而是去健身。回來之後發現一身清爽,頭腦清晰。回到家,就能能夠去處理那些複雜的事情。





樹子漂流記


我想考韓語證已經是3年前的事了,去年終於買了視頻學習,現在會說“你好”、“謝謝”、“對不起”、“歡迎光臨”、“這件衣服多少錢”……等一些簡單的話,當然,證書的事,要再緩一緩了。除了學韓語,我還定了學習手機攝影的計劃,今年已過半,可攝影這事……也被打臉了。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年的拖著沒有結果呢?沒毅力、沒動力、沒耐心……我想到了這些所有造成我半途而廢的詞卻依然沒能改善我的行為,直到我最近看了一本書——日本的古川武士所著的《如何戒掉壞習慣》,在書中找到了改不掉拖延症的原因和改掉它的方法。


俗話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方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拖延症改不掉的原因是什麼呢?


古川武士在《如何戒掉壞習慣》中指出,壞習慣戒不掉的原因有三:1、習慣引力法則 2、意識與無意識的平衡 3、慾望與理性的鬥爭。


習慣引力法則,人類的大腦由於生存本能,會抵抗變化,維持現狀。對於大腦來說,新的行為不存在好習慣和壞習慣之分,只要是變化就要竭盡所能地阻止其發生。因此,當我們去採取行動戒掉壞習慣時,會受到來自大腦的抗議,進而被否定而不得實現。



意識與無意識的平衡,人類的大腦中存在著能意識到的部分和無意識的部分,無意識是個體不曾覺察到的心理活動和過程,它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拒絕變化,保護我們的安全和安心。


慾望與理性的鬥爭,當我們下定決心要戒掉拖延症、要減肥、要戒手機癮的時候,動力滿滿鬥志昂揚,可是為什麼“三分鐘”後熱度就散了呢?因為戒掉壞習慣的最初幾周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我們需要用理性與強烈的慾望做鬥爭並贏得勝利,但很多人往往敗在對壞習慣的慾望中。


明白了拖延症等壞習慣戒不掉的原因,那該採取哪些措施來戒掉他們呢?


古川武士在《如何戒掉壞習慣》中給出了戒掉拖延症的具體的步驟和方法:


將目標進行分解和分步。目標分解是目標管理的方法之一,它是將要完成的目標分解成一塊兒一塊兒的,然後給出具體實施的方法,各個擊破。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拖延,往往是因為目標有一定的挑戰性或者單純因為我們懶。因此,將目標分解之後,會大大減輕我們去做的痛苦,也會更容易上手。舉例來說,我定下了一年看24本書的目標,平均每本書400頁的話,分解後就是:每月2本,每天大概27頁。這27頁,在坐地鐵、午休、晚上睡覺前等這任何一個休息間隙就完全可以無壓力看完。


分步:分步具體實現方式就是給目標的實現設定時間和降低目標難度。<strong>設定時間就是以時間為目標,在過程中努力,進而實現目標。依然以一年看24本書舉例,分解後,在每天讀27頁書的前提下,假設需要15分鐘,就可以設置地鐵5分鐘,午休5分鐘,晚上睡覺前5分鐘這樣的時間分配,這樣做起來就非常容易了。而降低目標難度,以我想考韓語證來舉例,考證需要對韓語會聽、會說、會讀、會寫,對於我一個只是韓語小白來說,自然難度不小,所以我把目標暫時調整成了會讀、會聽,所以現在已經基本能聽懂並表達一些日常用語了。


現在開始,分解目標,分步達成,試著去改善並戒掉壞習慣吧。


拾捌


拖延的壞處不僅僅是毀掉某一件事,它會腐蝕你的內心,讓你充滿挫敗感,甚至對人生失去興趣。現在我還在一直和拖延作鬥爭,一但有什麼任務或事情,不去過多的想,立刻就開始行動,不給拖延滋生的機會,雖然偶爾還是會妥協,讓自己慚愧不已,但只要開始行動,一切都會變好。





每天都要思考吃什麼


我小時候有個非常不健康的壞習慣——聞被子 ,而且乾淨的剛曬過的被子不可以,必須要是蓋了很久,有著鹹香的“人味兒”的髒被子,因為用久了還有點黑乎乎的。

抱歉,有點倒胃口。但是我還是嬰兒時期我外婆就是把被子蓋住我下半張臉這麼睡了幾百個日夜長大的,這個味道已經深入到了我的生命裡,幾乎就是我的第一本能了。我爸媽也很著急想讓我改掉這個習慣,曾經狠心拿掉,結果就是我愣是睜著眼睛到凌晨兩點還睡不著,四五歲的娃娃,經不起這樣的折騰,於是他們只能作罷。

後來長大了一點我自己決定下決心戒掉它,把毛巾被踢到腳底那一頭,看一晚上的書逼迫自己睡著。結果你猜怎麼著,在夢裡,我終於又聞到了那讓我夜不能寐,魂牽夢繞的誘人的香味,實在太幸福了!睜眼一看,我居然整個人旋轉了180度,夢裡爬向了我的小被子……

這個壞習慣 一直伴隨了我二十多年,直到唸了大學,行李箱裡都得有這床嬰兒時期就蓋著的毛巾被,邊角都磨壞了。意志力如此不堅定的我,以為這輩子都戒不掉了。

誰知道有一天,我突然就扔掉了它。因為有一天輔導員待著班委來檢查宿舍衛生的時候,盯著我的毛巾被破損的邊緣嘻嘻哈哈嘲笑了一頓,讓我花點錢去買床新的吧。當時宿舍裡圍滿了人,我覺得很委屈也很窘迫,點點頭,突然就再也不愛它了。說扔掉就扔掉了,心裡的一顆結就解開了。

我想,也許也是長大了,太累了,終於可以枕著枕頭就睡著了,那些支撐我入眠的心理暗示,被更強大的壓力取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