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為何一日之內連殺自己三個兒子?

貓眼觀史


這個說法未免有些誇張,按照史料記載,李隆基只是將三位皇子廢為庶人,隨後三位皇子才死於非命。當然,三位皇子雖被廢為庶人,但畢竟是龍脈之後,非得李隆基默許,也無人敢謀其性命,所謂虎毒不食子並不適合危機四伏的皇家!



事件經過

李隆基所廢三子分別是二皇子太子李瑛、五皇子鄂王李瑤、八皇子光王李琚,這三個人關係密切,換句話說就是當時的“太子黨”。在眾多皇子中,李琚與李瑤又最有學識,深得李隆基喜愛。而李瑛則是由於母親趙麗妃深受寵愛而被立為太子,李瑛上邊其實還有個哥哥名叫李琮,由於年齡上沒有優勢,且在打獵中被猴子抓傷面部,可能造成了破相,故而李隆基未立長子為儲,又因太子妃無子,論資排輩便到了李瑛身上。


(趙麗妃劇照)

李瑛之母本是市井娼妓,由於擅長歌舞才受寵愛,所以在其子立為太子以後,趙麗妃本應進位為後,但諸多大臣因出身問題反對,故而王皇后被廢以後她也未得冊封。倒是武惠妃的日益受寵,使趙麗妃的地位逐漸下降,一方面武惠妃正值年輕貌美之際,一方面又有父親恆安王武攸止的武家背景,母親鄭國夫人楊氏的楊家背景,也成為朝臣相互巴結的對象,其中就包括奸相李林甫。

(右為武惠妃劇照)

開元十四年(726年),趙麗妃病逝,李瑛更失去了依靠,武惠妃便趁機開始為自己子嗣的將來規劃,即李敏、李瑁、李琦(楊玉環本就是李瑁之妻)。惠妃的女婿楊洄時常為她蒐集太子的動向,有所把柄就密告之,惠妃也通過這些把柄向玄宗哭訴太子結黨營私,想要謀害她們母子。為此玄宗還曾一度要廢掉太子,好在張九齡勸阻才作罷,但當張九齡卸任以後,李林甫上位成功,他便在聖人面前大肆褒獎李瑁,這也贏得了惠妃的青睞,當時朝內“反武之聲”高揚,武惠妃當然也需要一個政治依靠,因此相妃二人很默契的達成統一戰線。
(李林甫劇照)


乃詔:“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同惡均罪,並廢為庶人;鏽賜死。”瑛、瑤、琚尋遇害,天下冤之,號“三庶人”。——《新唐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七》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楊洄這個投機者再次構陷“太子黨”,告發說太子與二王欲聯合外戚謀反,這個外戚指的是太子妃兄長薛鏽。惠妃抓住機會,宣稱宮中入賊人,請太子幫忙擒拿,李瑛也未多想,帶著二王披甲持刀就進入了後宮。與此同時,惠妃立即向玄宗告發太子披甲持刀入宮,意在謀反,玄宗派人察看,果真如惠妃所言,立即問李林甫如何處理。李林甫推脫不語,稱皇上家事不便多嘴,沒有為太子力爭一句,玄宗便下定決心,廢太子與二王為庶人,賜薛鏽死。

事件分析

這件事情的發生其實就是後宮鬥爭的結果,當時的政治環境比較複雜,朝內反武、反楊的政治態勢正熱,但難以撼動武家樹大根深的政治勢力。李林甫是正宗的皇家宗親後裔,晉升時還要向武家尋求政治支持,其中就包括武三思府裡出來的大宦官高力士,只不過高力士並沒有提供太大便利,所以李林甫與武惠妃的統一戰線是一個互惠互利的聯盟,武惠妃正值受寵之際向李隆基吹了不少枕邊風,李林甫能夠成為黃門侍郎多半要歸功武惠妃,為其後來成為中書令(右相)打下基礎。所以作為政治回饋或者自己培植新君,他非常想推崇武惠妃的兒子李瑁為儲君。


(李隆基劇照)

所以當李隆基得知李瑛“造反”的消息後,最為倚仗的大臣李林甫不發一言,這個態度就很明顯了,就是要置太子於死地。當時的李隆基已經52歲,他是經歷過唐中宗遭韋后及安樂公主謀殺的,因此對於宮內叛亂心有餘悸。加之年事已高,對於這種“造反”更是不可容忍,人越老越需要安穩的環境,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並不少見,如漢武帝對待太子劉據一樣,因為太子的“造反”就是現任皇帝的催命符,這種罪名是不可能饒恕的。

(李亨劇照)

其實這件事情的獲利者並非李林甫支持的壽王李瑁,而是後來被立為太子的李亨,李亨的生母也是名門楊氏,但位份卻不高,當初李亨出生前,由於太平公主的威脅,李隆基一度想讓這個孩子墮掉,以免禍及自身,楊氏生下李亨後為保住兒子,乾脆送給了李隆基正妻王氏,也就是後來的王皇后,王氏由於沒有兒子,所以待李亨視如己出,所以李亨才是最有機會成為太子的。
(賀知章劇照)


李亨兩歲時就被封為陝王,五歲時就開始遙領節度使,始開唐朝諸王遙領節度使之先例。只不過李瑛被立太子時,李亨只有四歲,否則李隆基能繞過李琮立老二,也可以繞過老二立老三。加之李亨自幼被李隆基重點培養,以當時大唐的學問擔當賀知章為其師,並以潘肅、呂向、皇甫彬等名士為侍讀。李亨成年之後擔任過河北道大元帥,抗擊契丹立下軍功,並在軍中威望頗深,如皇甫惟明、王忠嗣這些疆塞重將都與李亨友善,他在開元二年(732年)就被加封為司徒,在朝內外皆培植出自己的政治勢力,要說李瑛被廢,我覺得李亨背後的這些勢力不會沒有插手。


早在王皇后在世時,武惠妃就多次詆譭她,這在明面上是爭寵,背後則是對李亨的忌憚,武惠妃所做的努力無非就是為了自己的兒子,但王皇后將李亨視為己出,這在身份上就高出李瑁一頭。所以惠妃構陷太子李瑛,實際上也幫了李亨一個大忙,李亨上位之後,便出現了李林甫與李亨的明爭暗鬥,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說的就是這個事兒。

綜上,李隆基廢三子的事情從本質上講,是後宮為儲位進行的鬥爭,惠妃與李林甫一方成為明面上的惡人,而李亨與賀知章成為笑到最後的幕後玩家,從而也造就了後來太子與宰相之間的權力鬥爭,只能說李隆基在前期處理儲位問題上過於草率,而到了李亨為儲君時,任憑李林甫、楊國忠如何構陷,李隆基守住了底線,沒有造成二次悲劇,也成就了唐肅宗李亨拯救大唐江山的豐功偉績。

參考史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


棍哥觀史


三位皇子同日而死,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宮鬥,皇子之間爭奪皇儲之位。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個絕情寡恩的父親,他的兒子不少,除了夭折的幾個,長大成人的兒子就有二十多個,而這個問題裡提到的三個兒子分別是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

李瑛排行第二,最早被封為真定王,開元三年被立為皇太子。他的生母趙麗妃是藝人出身,相貌好,善於歌舞,李隆基登上皇位之前對她非常寵愛。

鄂王李瑤排行第五,開元二十一年四月加太子太保兼幽州都督,他的母親是皇甫德儀。

光王李琚排行第八,善於騎射,有才力,很討父皇的喜歡,兼任廣州都督。他的母親是劉才人。劉才人、皇甫德儀和趙麗妃一樣,都是李隆基做藩王時候寵愛的女人,

做了皇帝以後,後宮之中佳麗充斥,李隆基眼界大開,趙麗妃等人慢慢失寵,尤其是在武惠妃進宮之後。

武惠妃得到唐玄宗專寵,生下第十八子、壽王李瑁。武惠妃想讓自己的兒子李瑁成為皇太子,就想法陷害皇太子李瑛。

另一方面,李瑤和李琚年紀相近,關係親密。兩個人的母親被皇帝疏遠,平時在一起難免會發一發牢騷,皇太子李瑛也是一樣。

武惠妃授意她的女婿楊洄蒐羅皇太子的言論,跑到唐玄宗面前指責皇太子等人暗中結黨,要陷害她和壽王,甚至要對皇帝有所不利。

唐玄宗大怒,要廢掉皇太子李瑛,中書令張九齡堅決反對,認為李瑛沒有大錯,皇太子是國家根本,如果處置不當,會使骨肉相殘,朝野動盪,甚至江山易主。

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設計,先派人通知皇太子和李瑤、李琚,說皇宮中有奸匪潛入,讓他們前去救援。三個人披掛整齊,匆匆奔向皇宮。

同時,武惠妃又對唐玄宗說,皇太子和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謀反,正帶著兵器趕往皇宮。唐玄宗派人查看,果然看見三人手執兵器匆匆趕來。

在唐朝,皇子搞政變奪權的先例不少,唐玄宗自己就是政變的高手,因此大怒,也不細問,再次提出廢掉皇太子。此時,李林甫取代張九齡主持朝政,他傾向於壽王,以此討好武惠妃,所以並不反對唐玄宗的做法。

於是唐玄宗下詔:“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一同作惡,全部廢為庶人。”

開元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三位皇子被賜死在城東驛。時人感嘆三個皇子蒙冤而死,稱他們為“三庶人”。

這樣的結果大概連武惠妃自己都沒有想到,所以心存愧疚,經常在宮中看到一些靈異現象。請來術士鎮厭,又把殺死鄂王和光王的兇手射死,還為三庶人改葬,但宮中怪象依舊。

武惠妃驚懼交加,很快染病不起,同年十二月病死。


於左


唐玄宗李隆基為何一日之內連殺自己的三個兒子?(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唐玄宗還是臨淄王的時候,娶妻王氏,王氏先祖是梁朝冀州刺史王神念,父親王仁皎,是個五品五官,兄弟王守一。

此時的唐玄宗還是一個落魄的王爺,伯父李顯是皇帝,父親李旦是王爺,伯父李顯和韋皇后像防賊一樣防著李旦和李隆基父子倆。

王皇后

一心想當女皇的韋皇后毒死了自己的老公李顯,女皇沒當成,卻被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的唐隆政變給滅了,在這次政變中,將門虎女的王氏表現有有膽有識,不但讓父兄參與這件危險的事情,自己還做了大量的幕後工作,真實父親同舟共濟,共同創業呀。

李隆基當上了太子,髮妻王氏當上了太子妃,李隆基一鼓作氣擺平了姑姑太平公主,名正言順的當上了唐玄宗,王氏順理成章當上了母儀天下的皇后娘娘。

作為唐玄宗的賢內助和事業的追隨者,王皇后無疑是很優秀的,但是有一點卻是致命的,王皇后一直未能生子,這給了其他嬪妃爭權奪利的機會。


趙麗妃緊緊抓住這個機會,生下兒子李瑛,順利當上太子,但是卻被武惠妃陷害,和其他兩個兄弟一起,一天內被玄宗殺死,一個血腥的家庭悲劇!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雖然“最是無情帝王家”,但是,一天殺三個兒子,唐玄宗也是創造了歷代帝王的記錄了!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王皇后沒有兒子,也就沒有嫡長子,而玄宗的長子因為年少時打獵被野獸抓傷了臉,毀了容,順位下去就是李瑛了,母親趙麗妃正得寵,李瑛順理成章的當上了太子,如果沒什麼意外的話,就等著當皇帝了,但是,意外還是發生了。

武惠妃

年輕漂亮的武惠妃橫空出世,很快獨得玄宗寵愛,趙麗妃只好靠邊站了,這樣一來,李瑛的地位難免受到威脅,幸虧老天幫忙,武惠妃雖然得寵,還特別能生孩子,但是生一個夭折一個,一連夭折了三個,這一串打擊下來,武惠妃徹底害怕了,等到生下第四個兒子的時候,她都不敢自己帶孩子了,送給李隆基的哥哥寧王去養,雖然趙麗妃不受寵了,但是兒子李瑛的地位還是比較穩固的。

但是到了開元十二年,連續發生了幾件事:

第一件:王皇后為了生孩子,保後位,聽哥哥王守一的主意,霹靂木刻上天地文和玄宗名諱,經和尚做法後配在身上,保佑她生個兒子,結果被武惠妃得知,秘密舉報,這就是著名的“符厭事件”,玄宗大怒,王皇后廢為庶人,還搭上哥哥一條命,武惠妃加快了爭奪後位的步伐。

第二件:開元十三年,武惠妃的兒子李瑁七歲了,過了危險期,迎回宮中,封為壽王。

第三件:開元十四年,太子李瑛的親媽趙麗妃死了,失去母親的庇護,又迎來一個強大得多對手,李瑛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很快,太子李瑛就迎來了第一場考驗,開元十四年,玄宗要立武惠妃為皇后,這一決定立即遭到大臣們的反對,換皇后,就要換太子,況且太子無罪,如此一來政治成本太大。有人提醒唐玄宗,武惠妃是武三思的侄女,她當上皇后,會不會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呢?嚇得玄宗一激靈,立即放棄這個想法,武惠妃的夢想破滅了,李瑛涉險度過第一關。

李瑛

武惠妃絕不死心,時刻準備下一場戰鬥

皇后當不上,武惠妃退而求其次,為兒子謀取太子位,轉眼間兒子17歲了,在姐姐的婚宴上看上了一個大美人楊玉環,玄宗做主,壽王迎娶美人,武惠妃卻又一番滋味在心頭,兒子都結婚了,自己還沒有把那個沒有孃的李瑛給扳倒,面對精明的玄宗和一群反對她的大臣,武惠妃感到勢單力薄。

事情很快有了轉機,野心家李林甫通過太監給武惠妃傳信,願助壽王登上太子位,朝廷上終於有人了。另一方面,女兒咸宜公主的駙馬楊洄來頭不小,他是中宗李顯和韋皇后的女兒長寧公主的兒子(另一位安樂公主和韋后一起被殺),楊洄表態,願幫助母親為哥哥爭個太子噹噹,如此一來,武惠妃實力大增,經過分工部署,武惠妃負責給玄宗灌迷魂湯,李林甫負責在朝堂上運作,楊洄利用公子哥的身份,緊盯太子的一舉一動,隨時舉報。

終於等到機會了,開元二十四年,太子李瑛和弟弟鄂王瑤、光王琚一起喝酒發牢騷,三個人的母親都是當年得寵,後來有了武惠妃,先後失寵,三個人都埋怨玄宗太過寵愛武惠妃。

其實,喝喝酒發個牢騷很正常,武惠妃去抓住機會,編造謠言,無限放大,在玄宗面前哭的聲嘶力竭:太子與兩個王爺結黨,要害死我們母子!陛下一定要為我們做主!

玄宗當時就怒了,結黨營私,這還得了!中國古代皇帝和太子的關係非常微妙,你想想,天天有個人在等著你死了好繼承你的江山、你的財富、你的女人,你對這個人能沒有戒心,就算是親兒子也不行。

唐玄宗

唐玄宗血往上湧,把宰相叫過來,當場就準備廢掉太子,李瑛的第二次考驗來了,比第一次還兇猛。

宰相是誰呢?剛直不阿的張九齡,對著玄宗,他是講事實擺道理,引經據典,要不說當宰相呢!就是有才,生生給唐玄宗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最後一句話“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詔”,廢太子是國家大事,宰相帶頭反對,玄宗也不敢貿然行事,一肚子火壓了下去。

武惠妃沉不住氣了,好不容易把皇上的火攻上來,讓張九齡給一盆水澆滅了,於是,她主動出擊,派心腹宦官牛貴兒去找張九齡,“有廢必有興,公為之援,宰相可長處”,話說得很明白,只要你幫忙廢掉太子,宰相這個位置給你長期保留,這是要收買的節奏呀!

武惠妃太小看張九齡的政治操守了,以為他和李林甫一樣容易收買,張九齡把牛貴兒一頓臭罵,第二天就報告了唐玄宗,唐玄宗這才清醒過來,好傢伙,差點上了武惠妃的當,她竟敢勾結宰相,插手朝廷的事兒,唐玄宗可是深深被武則天、韋皇后以及太平公主那個陰盛陽衰時代傷害過的人,就這樣,武惠妃的陰謀再次破滅,李瑛的太子之位又一次保住了。

武惠妃釜底抽薪,太子李瑛最終喪命

雖然保住了太子之位,李瑛在玄宗心目中卻是逐漸被邊緣化了,最要命的是,開元二十四年底,張九齡被罷相了,李林甫當上了宰相,太子李瑛的第三次考驗又來了。

張九齡剛走第二天,唐玄宗就召集大臣商議廢掉太子的事兒,為什麼玄宗又出么蛾子呢?原來,太子李瑛又出事兒了,頭天夜裡,武惠妃派人向太子和兩個王子假傳聖旨,宮內有盜賊,請太子立即帶兵護駕,事情緊急,太子三兄弟難辨真假,護駕要緊,太子李瑛、王子李瑤、李琚帶著自己的衛隊就入宮了,進宮後,武惠妃突然大呼“太子謀反!”,玄宗本身就是政變的行家,立即下令逮捕三個兒子。

第二天,玄宗在朝中提出廢除太子,大臣們有些猶豫,但是剛剛當上宰相的李林甫卻說了一句要命的話“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立即提醒了玄宗,這句話非常厲害,是有來歷的,想當年唐高宗李治要立武則天為皇后,長孫無忌等人極力反對,李勣就說了這句話,高宗立即定下了決心。八十年後,唐玄宗聽了這句話後,立即豁然開朗,讓誰接老子的班是我的家事兒,憑什麼問你們呢?

家父處置,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立即廢為庶人,十五天後,兄弟三人被賜死在長安城東的驛站裡,一天之內殺了三個兒子,唐玄宗可真夠狠的。

三兄弟毫無過錯,李瑛還當了二十多年太子,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死了,“最是無情帝王家”這句話可真的不假!

壽王李瑁

李瑛是死了,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依然沒有當上太子,不但沒有當上太子,老婆楊玉環也被老爹李隆基給搶走了,戴了天下第一綠帽子,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武惠妃害死太子三人,心裡有鬼,從此再也不能安寧,多次說看到了他們的鬼魂向她索命,從此一病不起,讓巫師做法,給太子三兄弟改葬,甚至是用處死的人為他們陪葬,各種辦法都用盡了,也無濟於事,最終自己把自己嚇死了,年僅38歲,可見,虧心事做不得呀!

失去母親庇護的壽王李瑁不僅沒有搶到太子,老婆也混丟了,真夠窩囊的!

這就是報應吧!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一生卻犯了三個錯誤:沉迷女色、重用李林甫、父子反目。

1、武惠妃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可唐玄宗一日之內,卻連殺自己三個兒子!

究竟是怎樣的深仇大恨,才能讓一位父親把太子在內,三位自己最喜愛的兒子全部殺掉呢?

這件事情,咱們就要從唐玄宗執政中期,一位堪比楊貴妃的絕代佳人——武惠妃談起了。

咱們都知道唐玄宗寵愛起妃子來,堪稱絕世暖男。

太子李瑛和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位都曾是子憑母貴獲得唐玄宗喜愛的。

比如太子李瑛,他的母親便是唐玄宗還未登基前,喜愛的一位歌姬。

不過,就如同李白詩中所說的那樣: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2、陷害

再美的容顏總有老去的一天,這就是古代妃子們的不幸。

當李瑛的母親趙姬老去後,武惠妃便成了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這種情況下,太子李瑛在武惠妃眼中便怎麼看怎麼不順眼了。

《新唐書》:時武惠妃寵傾後宮,子壽王、盛王尤愛。林甫因中人白妃,願護壽王為萬歲計,妃德之。

就如同公司傳承一樣,武惠妃自然想著唐玄宗這位老闆能夠把公司給自己的兒子李瑁,至於太子李瑛吧,就成了武惠妃一夥的眼中刺。

後來權傾朝野的李林甫,便是在這種情況下站了出來,他給武惠妃設計了一套除掉太子李瑛等人的莫須有之罪——謀反。

但李瑛等人自然是不會輕易順遂李林甫的願,因而整件事情在操作上,肯定要好好想一下。

武惠妃先是假裝宮中有刺客,然後派人去請太子李瑛和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帶兵入宮捉拿刺客。

3、計中計

這邊出了名的大孝子李瑛,自然是趕忙喊人就往宮裡走去,可他不知道的是,這宮中正有一張血盆大口在等著他!

刺客之事自然武惠妃自導自演,目的嘛當然是引李瑛等人上鉤,至於為何要這樣做,原因很簡單,武惠妃演這出戏,只是為了讓唐玄宗看。

當李瑛上鉤之後,武惠妃便裝做非常驚慌的樣子,告訴唐玄宗,太子謀反了,正帶著士兵往皇宮來了。

唐玄宗一開始自然不信,畢竟他兒子是出了名的大孝子,怎麼可能做出這種事情?

但武惠妃早有準備,她知道直接說這種話,是沒法讓唐玄宗相信的,因而,她又讓唐玄宗自己派人去看太子是否帶人入宮了。

結果自然不言而喻,早已有所準備的她,讓唐玄宗的使者看到了這出她導演的戲。震怒之下的唐玄宗,便將審訊三人的事情,交給了當時如日中天的李林甫來辦理,可李林甫就是整齣戲的編劇啊!太子等人這就好比,受了奇冤,而審訊他們的人,正是陷害他們的人。

這也就是唐玄宗一日殺三子,事件的始末了。

《新唐書卷九十五》:歲中,惠妃數見庶人為祟,因大病。夜召巫祈之,請改葬,且射行刑者瘞之,訖不解。妃死,崇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件事情後不久,武惠妃便認為李瑛鬼魂回來復仇,因病嚇死了。至於李林甫等人想要扶持的壽王李瑁,也因為李瑁妻子楊玉環被唐玄宗看上,唐玄宗也不可能做出在搶了兒子老婆的情況下,還把他立為太子,來跟自己作對的事情。

這出陰謀,唯一的受益者,大概就是一臉懵逼的唐肅宗李亨了。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新唐書》《舊唐書》


腦洞趣味歷史






有人說“虎毒不食子”,這句話不應該用在帝王家。歷史上哪朝哪代不是為了皇權而犧牲親情,親情在爭權奪利面前不堪一擊。

李隆基有20多個兒子,相互間爭奪太子之位也相當激烈。

因為皇帝和太子之間關係很微妙,太子既是皇帝的繼承人,皇帝又擔心皇權被太子提早掌握,對太子總是防備,這就給了有些人窺視太子之位的機會。

漢武帝算是一代明君了,還聽信巫蠱之禍,逼迫太子造反,最終皇后衛子夫自盡,太子劉據被殺,後來漢武帝建思子宮思念劉據。

可以看出來漢武帝並不是不喜歡太子,但是與權力相比,親情變得微不足道了。

01

皇帝接班人尊制立長立嫡,與皇帝心中子憑母貴之間的衝突,是造成太子之位爭奪的誘因之一。

李隆基登基後,太子李瑛的母妃漸漸就靠邊站了, 開始寵愛武惠妃,並生下了壽王李瑁,武惠妃想讓自己的兒子成為太子。



武惠妃是誰?武則天那個武家人,可能武則天曾經的榮耀吧,使得她也窺視巔峰權利。

她想方設法陷害太子李瑛,經常在李隆基面前編排太子的不是,幸得朝中大臣們力保,太子才一次次脫險。

後來太子李瑛的母親去世了,太子更是失去了支撐,使得武惠妃有機會把太子及與其走得近的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太子妃的哥哥薛鏽一起誣告密謀篡位,李隆基聽了後大怒,想將太子李瑛廢黜,結果又被大臣勸阻。

皇太子是國家之根本,如果處置不當可能引起國家動盪,唐玄宗李隆基不是不知道,怎奈他就是寵愛武惠妃,愛屋及烏,進而喜愛她生的兒子。





02

武惠妃和女婿楊洄勾結李林甫,設計陷害太子李瑛謀反,得逞,太子被貶被殺,可惜歷史也和他們開了個玩笑。

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和女婿楊洄謀劃陷害太子李瑛及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當時李林甫只是個黃門郎,想借武惠妃上位,也參與謀劃。

先派人通知太子李瑛和李瑤、李琚,說宮中有奸匪潛入,前去救援。 李瑛3人上當,披掛整齊急急奔向皇宮。



唐玄宗親眼看到3人披盔戴甲攜帶武器入宮,信以為真謀反,便把李瑛、李瑤、李琚廢為庶人,薛鏽賜死,很快又把3個兒子殺了。

3人死後,武惠妃在宮中經常看到靈異現象,請來術士做法,還為3庶人改葬,但宮中怪象依舊。

不知道是上天的懲罰,還是有心人故意為之, 很快武惠妃驚懼染病死了。

可嘆武惠妃害死太子,自己也搭上性命,最終她的兒子也沒能登上皇位,只是為李林甫上位鋪了路。

要不是武惠妃為兒子壽王李瑁娶了楊玉環,後來李隆基又看上了兒媳楊玉環,說不定壽王李瑁還真就如他老孃所願當上太子了。





也或是武惠妃死的早,子憑母貴,失去助力的壽王李瑁也就和太子位無緣了。

03

成王敗寇,最是無情帝王家。

唐玄宗李隆基誅殺韋后集團,殺掉曾經的合夥人太平公主,踩著殺戮一步步走上開元盛世。

李隆基當皇帝后,前期勤於政事,政治上很有作為,鞏固和發展了政權。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

殺了太子李瑛等3個兒子後,寵信奸臣李林甫,後又是楊國忠等,逐漸怠慢朝政。

“寵愛楊貴妃,重用安祿山等外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



歷朝歷代,皇家追求的都是開枝散葉,多子多福,可惜最終都在權利爭奪與陰謀的漩渦裡死得七七八八。

歷史上唯一維護太子不動搖的皇帝只有朱元璋,可惜太子朱標病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頭。

04

結束語。

唐玄宗李隆基一日之內連殺自己3個兒子,只是為了鞏固皇權,是他自己認為的政治需要。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古代封建社會的朝堂上,皇帝的兒子也是他的臣子,不能用親情來衡量皇帝,他的兒子在他的眼裡先是臣子後是兒子。

縱觀古代歷史,就是一切都以皇權為中心不斷爭鬥發展的過程,皇權的爭奪過程是殘酷的,所以才有了“願來世不復生於帝王之家!”的悲呼。


妖百慧1


這三個兒子都是宮中爭權奪利的犧牲品,他們都是含冤而死的,玄宗李隆基中了奸計,才把自己的三個兒子一日之內全部殺死。

都說一入宮門深似海,這句話放在這裡最合適不過,皇宮內苑的父子關係可沒有現在我們社會父子關係的那種堅定,如果稍不留神,就會葬身火窟,成為爭權奪利的犧牲品。

母親失寵,兄弟三人常常莫名嘆息,聚會談心

唐玄宗殺死自己的三個兒子,分別是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他們三個除了李瑛年齡稍大之外,另外兩個年齡都比較相近。

而他們三個的母親,都是李隆基還沒有當上皇帝的時候受寵的,一旦李隆基成為皇帝以後,面對宮中佳麗,自然而然會對他們的母親冷落許多,因此,他們幾個經常在一起,說說彼此的煩心事。

這三個人的母親分別是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失寵了,而李瑛卻被立為了皇太子。

李隆基登基以後,慢慢開始變得花心了,尤其是對於武惠妃,非常的寵溺,這為後來這三個兒子的冤死埋下了伏筆

武惠妃可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她為李隆基生下了第十八個皇子李瑁,於是,就有了想讓自己兒子成為太子的打算,畢竟如果李瑁成為太子,自己以後的日子就一步登天了。

結果武惠妃就想出了一條非常毒的計劃,她告訴這三個皇子,說宮中的大事,讓他們帶著兵器前去勤王,結果到了之後發現,什麼事都沒有,李瑛兄弟三個知道中了奸計,但為時已晚。

李隆基非常氣憤,他下令把連同李瑛在內的三個皇子全部貶為庶民,開元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三位皇子被賜死在了城東驛,含冤九泉。

小雪微鑑: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故事,父子之間成為陌路,因為所謂的權力爭奪,他們棄血肉親情於不顧,到頭來只能望門興嘆,唏噓不已。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唐玄宗李隆基,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之子,唐肅宗李亨之父,李隆基在位前期勵精圖治,在父輩們的為政治國基礎上開創了舉世聞名的“開元盛世”,後因安史之亂而被迫退位。


【黃秋生版唐玄宗】

李隆基留給後世議論最多的有兩件事:一是在他在位期間唐王朝綜合實力達到最為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二是他複雜的個人情感,尤其是和本是兒媳婦楊貴妃之間的感情故事,流傳至今。

但是在楊貴妃之前,李隆基還有另一位極為寵愛的妃子(楊貴妃的婆婆),李隆基所殺的三個兒子也和這位妃子有著莫大的干係,她就是武惠妃。

武惠妃是武則天的侄孫女,自幼長於宮中,李隆基即位後,年輕靚麗的她得到了李隆基的青睞,起初被封為武婕妤,而後被封為武惠妃,甚是得寵。

【江華版唐玄宗】

隨著武惠妃的得寵,原來受寵的妃嬪便逐漸失寵,這其中就包括太子李瑛的母親趙麗妃。

趙麗妃在李隆基還是太子時就頗為得寵,而後在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被封為趙麗妃,其子李瑛也在早年被冊封為太子,但是隨著武惠妃的得寵趙麗妃等妃嬪就處於失寵地位,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趙麗妃薨逝。

在那個“子憑母貴”的時代,母親的薨逝對太子李瑛來說不僅僅是精神打擊,更重要的是影響前途。

果不其然,在趙麗妃薨逝後不久,面對羽翼日益豐滿的太子,再加上武惠妃枕邊的嚶嚶細語,耳根子軟又疑心重的李隆基便越看太子越不順眼,遂決定廢黜李瑛的太子地位,此時多虧賢相張九齡加以勸阻,才使得此事作罷。

【唐玄宗李隆像】

李隆基自打經歷韋后叛亂和太平公主叛亂後,對朝中勢力多有顧忌,總是擔心自己會重蹈父輩們的覆轍,所以變得很生性多疑,看誰都有可能篡位奪權,尤其又以“準皇帝”太子李瑛為首,所以此次廢黜太子之事雖草草作罷,但是這卻為後來李隆基賜死太子等人留下了禍根。

而受寵的武惠妃也看太子李瑛不順眼,她與李隆基育有四子,武惠妃想讓自己的第三子壽王李瑁當太子,所以武惠妃便想扳倒太子,趁自己得寵之際扶植兒子壽王李瑁。

於是武惠妃便多次在李隆基耳朵吹風,說太子植黨營私,而這恰恰是李隆基最顧忌的,所以這才有了上文李隆基欲廢太子之事。

雖然武惠妃此事並沒有得逞,但是她卻一直在等待第二次的機會。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武惠妃派人告知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說宮中有賊人,於是三王便披甲領兵進宮準備擒賊,但是進宮後,武惠妃卻像李隆基誣陷說太子李瑛等人密謀造反,奪取皇位,本來就對太子心存疑心的李隆基看到披盔戴甲的太子等人,便信以為真,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三人囚禁廢為庶人,隨後不久三位皇子被處死。

是年,誣陷三位皇子的武惠妃據說因為屢次見到三兄弟的鬼魂所以自己也被嚇死了。而她精心策劃扶植的愛子李瑁最後也並沒有登基稱帝,實在是造化弄人。

我是小明嘮史,嘮歷史,和你嘮嘮古人那些史,喜歡可以點贊關注哦!


小何嘮史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七月,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除掉政敵太平公主,終於擺脫了自己有名無實的尷尬帝位,結束了大唐近二十年的亂政、篡位、衰退的政治態勢,更是一舉創造了大唐開元盛世。

繼太平公主之後,李隆基對女人的免疫力和警惕性徹底喪失,沉湎在溫柔鄉不可自拔,上半生屬於武惠妃,下半生留給楊貴妃,當然連殺三兒子的事情還怪不到楊美人頭上,甚至是李隆基有意為之,至於楊美人的危害安史之亂已經正名。


事情的源頭是

武惠妃(武則天的侄孫女)藉著李隆基的寵愛想廢掉太子李瑛,讓自己的兒子李瑁繼位。相比金戈鐵馬,兵刀相見都比不過女人在枕頭旁嚶嚶細雨,梨花帶雨。李隆基在一頓香豔、嬌嫩的攻勢下很快把這件事提上日程,結果在剛正不阿的宰相張九齡的抵制中計劃擱淺。

在開元二十五年(737年),隨著張九齡的失勢,武惠妃的廢太子計劃重新得到了啟動,打頭陣的是還是她的女婿、駙馬楊洄,然後開始熟悉的套路誹謗加誣告。太子李瑛和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密謀造反,而且還順帶著把太子妃的哥哥、駙馬都尉薛鏽也算了進去。

帝意決,乃詔:“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同惡均罪,並廢為庶人;鏽賜死。”瑛、瑤、琚尋遇害,天下冤之,號“三庶人”



在一系列中傷後,李隆基聽從了老婆的指示,將李瑛、李瑤、李琚以及薛鏽先貶後殺。

李隆基為啥在殺兒子這件事上變得如此果敢?難道武惠妃的美可以當迷藥使?從大唐開國起唐朝的太子成了最敏感的身份,李世民給他的子孫開了篡位奪權的好頭,事後都紛紛效仿,就連太宗自己的兒子李承乾也沒有逃過造反宿命,然後是李顯被動造反、太子李重俊、甚至李隆基自己的皇位也使了不少絆子。

在武惠妃第一次把廢太子提上日程時,就有楊洄告密:

及武惠妃寵幸傾後宮,生壽王,愛與諸子絕等。而太子、二王以母失職,頗怏怏。惠妃女咸宜公主婿楊洄揣妃旨,伺太子短,譁為醜語,惠妃訴於帝,且泣,帝大怒,召宰相議廢之。

大概意思是,太子等人看到武惠妃得寵背後說起了李隆基的壞話,楊洄剛巧偷聽到。李隆基得知這個消息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帝大怒,召宰相議廢之。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可見李隆基對皇位是多麼敏感。李隆基一生在政變中掙扎,見慣了太多為了皇位手足相殘,宮廷喋血。他更不願意在立嗣問題上重蹈覆轍。



此時李隆基正值壯年,辛辛苦苦得來的皇位又怎麼捨得放手?李隆基除了被美色左右,還存在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心態,只是當時張九齡深得朕心,辦事公正,才避免李瑛等人第一次被廢黜。

在李隆基心裡皇位的分量不可估量,更是他內心深處最脆弱的神經,儘管第一次廢太子沒有成功,可是終究給李隆基父子留下不可磨滅的間隙,這個間隙也是後來李隆基毫不留手的殺機。

李隆基殺掉三個兒子後,最報應不爽的就是武惠妃了,她不久後死於神經衰弱,而她的兒子李瑁終究沒有被選為太子,到底是什麼原因了?很簡單,李隆基惦記上自己的兒媳婦楊玉環了!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達我看到的歷史!


我不是易中天


唐王朝的李氏家族,自唐太宗李世民殺兄李建成、殺弟李元吉算起,可謂是無情最是帝王家。

李世民有14個兒子,21個女兒。說到他的兒子,這些貴胄的人生結局甚為悽慘,三個被殺,三個自殺,三個早夭,一個被幽閉,兩個被廢為庶人、流放淪落而死。

唐太宗可謂是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君,卻拿自己的兒子沒有辦法,為他們操心勞神,灑淚頓足,甚至下過殺子詔。相比,唐玄宗李隆基更是隻為了點家庭糾紛的小事,一怒之下,一天之中就殺掉了三個兒子。


李隆基有30個兒子,29個女兒。由來只聞新人笑,有誰聽到舊人哭?因為李瑁的母親武惠妃得到了隆寵,所以二子、太子李瑛母趙麗妃,五子、鄂王李瑤母皇甫德儀,八子、光王李琚母劉才人的相繼失寵,導致了三兄弟多有不樂、時有怨言。

壽王李瑁,性情溫良、寬厚,對宮廷中的權力鬥爭並無興趣,表現冷漠。心計過人的武惠妃,經過爭取,李瑁已有立為太子的可能;其女咸宜公主的附馬楊洄,揣摩出武惠妃的心思,便刻意觀察李瑛他們,及時報告給武惠妃,加以毀謗。


武惠妃臨寵時,撒嬌、哭訴太子他們在結黨營私,想要謀害他們母子倆。唐玄宗聽後,震怒了,當即將這三個兒子廢為庶人。學唐太宗,下殺子詔,開元二十五年四月,李瑛、李瑤、李琚同時賜死於城東驛。


揮弓探賾


唐玄宗,唐朝乃至中國歷史上一代明君,開創了“開元盛世”,然而,就是這樣一代明君,卻曾經在一日之內連殺自己的三個兒子,其中一個還是太子,“虎毒不食子”呀,唐玄宗和自己的兒子究竟有怎樣的深仇大恨,究竟是為什麼呢?

話還得從太子李瑛說起,李瑛是玄宗的第二個兒子,開元三年立的太子。按照傳統,李瑛是不可能立為太子的。

玄宗的皇后王皇后沒有兒子,嫡子根本就不存在,玄宗的長子小時候打獵又被野獸抓傷了臉,有損國家形象,也不適合當太子。

因此嫡子沒有,長子又不合適,老二也就有可能成為太子。而且其母親趙麗妃也正得寵。所以李瑛很走運,順利地成為了太子。

運氣有好的時候,也就有壞的時候。

武惠妃橫空出世了,武惠妃是武則天的侄孫女,而且很快就成了後宮專寵,趙麗妃靠邊站了。李瑛的地位因為她的出現開始變得搖搖晃晃。

一、第一波衝擊

開元十二年,武惠妃動用種種手段,終於扳倒了王皇后,眼看就要成為新一任皇后了。開元十三年,武惠妃的兒子李瑁已經七歲,封為壽王了。

開元十四年,李瑛的親媽趙麗妃死了。李瑛的地位可危險了,失去了親媽的庇護,又多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他這個太子還能繼續當下去嗎?

果然,就在開元十四年,唐玄宗跟大臣提出,要立武惠妃當皇后。大臣說:太子已立,武惠妃又有兒子,如果讓他當皇后,難道太子也要跟著換嗎?當時玄宗還比較明智,想想政治成本太大,終於放棄了這個想法。

武惠妃幾乎到手的皇后之位隨風飄散,李瑛的位子才又算保了下來。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一波驚濤駭浪算是通過了。

女人柔弱,為母則強。只要是為了孩子好,母親什麼事都做得出。武惠妃也是如此。雖然沒能當上皇后,但是,她還是想讓兒子當太子。

二、第二波衝擊

開元二十三年,壽王已經十七歲,眼看兒子長大成人了,武惠妃更著急了,怎麼辦呢?

就在這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機。

首先,李林甫悄悄讓宦官帶話,許諾要幫助壽王,武惠妃在朝廷終於有了支持者。另外,武惠妃的女兒咸宜公主也長大了,嫁給了一個名叫楊洄的小夥子,這對夫妻可不簡單。

楊洄是長寧公主的兒子。當年唐中宗和韋皇后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叫長寧公主,一個叫安樂公主。安樂公主被唐玄宗殺了,但是,長寧公主活了下來。

楊家在唐朝可是太出人才了,武則天的母親楊夫人,後來的楊貴妃都出身於這個家族。所以這小夥子出身於政治世家。

小夫妻兩個都表態,願意幫助母親給哥哥爭當太子。武惠妃自己專心致志給玄宗灌迷魂湯,李林甫在外廷暗中相助,至於楊洄嘛,專門負責盯著太子的一舉一動,隨時舉報不法行為。

俗話說三人成虎,這下太子怕是難逃厄運。

三人配合的相當默契。武惠妃對著玄宗哭了個梨花帶雨,說:“太子和兩個王爺結黨,說是妾身奪了他們母親的寵愛,想要害死妾母子呢!請陛下千萬為我們母子做主啊!另外,他們還對您說了好多不堪的話,太惡毒了,我都不敢跟您說!”

唐玄宗一聽這話就怒了,他生氣的倒不光是太子對武惠妃不敬,而是太子居然敢對他不滿!第二天一上朝就跟宰相提出來了,太子和兩個兄弟結黨,擅自議論皇帝,應該廢掉!

皇帝這麼一說,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二個大浪可又打過來了,而且來得比上次還猛,看來太子這次怕是要讓座了。

幸運之神再次眷顧了太子。

這時的首席宰相還是張九齡,張九齡剛正不阿,喜歡跟皇帝叫板,何況是廢太子這樣的大事。

張九齡說:“今三子皆已成人,不聞大過,陛下奈何一旦以無根之語,喜怒之際,盡廢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輕搖。……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詔。”

表明態度之後,張九齡還給唐玄宗上起歷史課來了,講了一大堆歷史上因為聽了女人的話,改換太子引發的禍害,矛頭直指武惠妃。

唐玄宗哪裡聽得進這些呀?越聽眉頭皺得越緊。可是,廢太子也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沒有宰相認可,玄宗不敢、也不能貿然行動,怎麼辦呢?

李林甫則在一旁暗中助力,他對著玄宗身邊的宦官嘀咕了一句:“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他知道,宦官肯定會把他這句話報告給玄宗。

當年,唐高宗想立武則天當皇后,長孫無忌他們反對,李勣不就說了這麼一句,幫高宗下了決心嗎。唐玄宗一聽李林甫這麼說,豁然開朗,讓哪個兒子接班,這是我們李家的私事,你張九齡管得著嗎!乾脆拋開宰相算了!可是,轉念一想吧,唐玄宗又有點負罪感,畢竟,在內心深處,他覺得張九齡還是對的。

武惠妃沉不住氣了,她派了心腹宦官牛貴兒去找張九齡,告訴他,只要在這個問題上高抬貴手,武惠妃絕對虧待不了他!她太低估張九齡的政治操守了。

她不知道,張九齡是有原則的人,這樣的人可能被打倒,但是決不能被收買。就這一步,武惠妃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第二天一早,張九齡就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彙報給唐玄宗了。

唐玄宗一聽,簡直像兜頭潑了一瓢冷水,一下子把他澆醒了。現在看來,這個女人的心機不簡單啊!更要不得的是,她居然想對外廷插手,跟宰相勾結,這可就觸犯了唐玄宗的底線了。

他可以寵愛一個有政治頭腦的女人,但是,絕不能接受一個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就這樣,因為武惠妃的失著,也因為張九齡的保護,李瑛的太子之位又保住了。

上次風波之後平靜度過了十年的安全期,這次大風大雨之後,緊接著一場更大的狂風暴雨驟然來襲。

三、第三波衝擊

前面說三人成虎,武惠妃和李林甫都已經發力了,還有楊洄沒有發揮作用。

三兄弟並沒有吸取上次的教訓,還是經常混在一起,搞小集團,亂髮牢騷。被楊洄抓住把柄了。

唐玄宗對這個兒子早就不感興趣了,一看兒子屢教不改,就又動了廢太子的念頭了。

更糟糕的是,開元二十四年年底,張九齡罷相了,而且在開元二十五年四月遠貶荊州,徹底離開了長安城的政治舞臺。

失去了強有力的宰相的保護,李瑛人生的第三次危機出現了。就在張九齡離開京城之後第二天,唐玄宗再次召集宰相,商量要把太子李瑛廢掉!

此時的首席宰相已經是李林甫了,李林甫還是那句話:“這是陛下的家事,我們當大臣的不宜過問。

您就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吧。”這種說法貌似不表態,其實就是支持啊!一看宰相沒有意見,唐玄宗的決心也就定了。

他直接派了一個宦官到宮裡宣制,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都廢為庶人。

十五天之後,太子李瑛兄弟三人被賜死在長安城東的驛站裡。

一日之內殺三子,這可是唐玄宗當皇帝以來最大的冤案。

李瑛當太子已經二十多年了,從來沒出過什麼大錯,李瑤和李琚更是以學識著稱,三個人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死了,好多人都替他們惋惜。

皇帝集政治、經濟、軍事等大權於一身,“伴君如伴虎”,靠近政治中心的每一個人都如履薄冰,隨時有可能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性命難保。而這一切的根源則在於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