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戰敗國,相比於滿清,沙俄為什麼可以不賠錢、不割地?

閃擊伯爵2


日本進入近代以後,通過明治維新,迅速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但是,它的道路,有著軍國主義的特質。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它把目光放到了亞洲大陸。為了稱霸亞洲,它決定第一步先侵佔一水相隔的朝鮮。

當時的朝鮮是中國清政府的保護國,要侵略朝鮮,就不可避免的要和清政府刀兵相見。雖然清政府在當時已經腐朽沒落,可是它通過洋務運動,實現了“同光中興”,還具有一定的實力。在中法戰爭中,中國打敗了法國,取得了中法戰爭的勝利。當時的世界認為,當時的亞洲控制在英國、中國和俄國三巨頭的手中。

但是,日本通過勵精圖治,舉國上下節衣縮食,迅速擴張軍備。終於,在甲午戰爭中,依靠英國在背後的撐腰,打敗了腐朽的清政府,取得了甲午戰爭的勝利。這使得清政府失去了朝鮮的保護權。在最終的《馬關條約》中,以清政府割地賠款為結束。

清政府的勢力退出了朝鮮,早已對朝鮮垂涎已久的俄國趁虛而入。它把自己的勢力滲入中國東北和朝鮮,這不可避免的引起了日本的敵視和不滿。

在多年準備之後,又是在英國的支持下,日本發動了日俄戰爭。經過艱苦的戰爭,日本艱難的擊敗了俄國。尤其是在對馬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幾乎全殲了俄國太平洋艦隊,取得了全勝。消息傳到俄國國內,俄國爆發了革命,俄國只得和日本進行談判,結束戰爭。

日本和俄國談判之初,還抱著甲午戰爭時的美夢,想要讓俄國割地賠款。可是,日本卻碰了個硬釘子。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指示他的和談代表維特說:“一個戈比的賠款也不給,俄國領土一吋也不得割讓!”那麼,同是戰敗國,俄國的態度為什麼和清政府如此大相徑庭,這麼強硬呢?

這是因為,兩國的情況是完全不相同的。先拿清政府來說,在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在陸戰和海戰中接連失利,陸軍敗退東北,北洋水師也全軍覆沒。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已經難以抵擋日本侵略軍的進攻。

在國際形勢上,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企圖以日本作為進攻清政府的馬前卒,對它多方支持。這些西方列強,企圖用日本的勝利,作為打開中國大門,陷中國於半殖民地境地的敲門磚。這樣一來,清政府在國際上空前孤立。國際輿論和國際形勢都對清政府不利。

在這種情況下,軍事實力無法抵抗日本的進攻,又沒有國際的外援幫助,清政府只得和日本簽訂了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

而到了日俄戰爭時期,情況再次發生了變化。雖然這一次,日本再次利用英國和俄國的矛盾,得到了英國的支持。但是和甲午戰爭時不同,到日本和俄國談判的時候,日本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再也無力把戰爭進行下去了。

從財力來說,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實際支出的戰費達到了十七億一千六百四十四萬日元,號稱“動用國帑二十億”。當時的日本政府只能承擔這筆戰費的一半,剩下的只能向國外借款。在整個戰爭期間,日本在英美金融市場上募集到八億零五十六萬六千的外債。這樣一來,日本到戰爭末期的國債達到了二十四億日元之多。如果戰爭繼續下去,日本連一年都支持不下去了。

至於說人力和物力,日本更是到了衰竭的地步。日本當時已經進行了最大程度的動員,動員的一百一十萬兵力已經死傷了五十多萬,而且還再也沒有補充的可能。武器彈藥也消耗殆盡,國內生產和國外購買的武器彈藥也無法補充到位。

最後是英美的態度。英美雖然支持日本打擊俄國,但是,它們也要防備日本勢力強大後,影響到自己在亞洲的利益。所以,它們也要求日本停戰談判。日本的一半軍費,百分之四十七的武器裝備要從國外補充,沒有英美的支持,它根本無力繼續進行戰爭。所以,日本談判媾和的原因是實在無力再打下去了。

而俄國則不一樣。俄國雖然海軍打了大敗仗,可是陸軍的實力還存在。當時俄國經西伯利亞大鐵路運來了五十萬大軍,做好了戰爭的準備。當時指揮這支大軍的俄國統帥說,在旅順口戰役時,那支太平洋艦隊不在。等我們做好了一切的準備,在準備發動攻勢的時候,那支該死的太平洋艦隊到來了。因為它的覆沒,我們做的一切努力都白費了。

俄國接受談判,不是沒有力量繼續戰爭,而是因為國內爆發了革命。俄國政府怕這種群眾革命推翻自己的統治。據說,這個革命運動也有日本人在後面推波助瀾,這就不在這裡詳述了。

由於還有餘力進行戰爭,所以俄國才會對山窮水盡的日本態度強硬。日本也不敢對俄國逼之過甚,如果條件過於苛刻,反而會適得其反。被激發起民族榮譽感的俄國人民,反而會放棄革命,投入戰爭。這樣,日本就弄巧成拙了。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被迫放棄了獅子大開口的做法。經過談判,雙方達成了基本上都能夠接受的條件。俄國沒有給日本一個戈比的賠款,但是基本滿足了日本提出的絕對堅持的要求。還將已經被日本佔領的薩哈林島的南半部割讓給日本。為了從俄國榨取每一分錢,日本向俄國索要了俄國戰俘的生活費,金額算到小數點後兩位。

這場戰爭,讓日本在財政上賠個精光,以至於多年翻不過身來。也正是因為這場戰爭,日本人看清了自己可憐的國際地位,他們在各種文章裡把日後這種窮困的原因,歸結為上了英美的當。可是,這又能怨誰呢?只能說它咎由自取罷了。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兩個戰敗國在都輸的很慘:滿清在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以李鴻章的淮軍為主力的大清陸軍也損失殆盡,損失人數在4萬左右;沙俄在日俄戰爭中,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全部報銷,沙俄在遠東的軍隊損失人數高達27萬。

從損失的數據上看,俄國遭受到的打擊不見得比滿清小,憑什麼最後滿清要割地賠款,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沙俄卻不用賠款,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就行了呢?

為什麼,只因人家沙俄有實力唄。

沙俄雖然外強中乾,但是畢竟人家底子是十分厚實的,是西方列強之一,日本就完完全全是一個暴發戶。



當時沙俄雖然在中國東北與日軍的交戰過程中損失慘重,軍隊的傷亡十分巨大,如果日軍還想繼續打下去的話,俄軍在東北還有一戰之力。不過,此時的日俄兩軍都已經疲憊不堪了,無力在向對方發動攻擊,雙方最好的結果就是坐下來談判分割一下中國東北的利益。

而滿清在甲午戰爭中的情況則大不相同,清軍在朝鮮、東北和山東連戰連敗,不僅軍隊已經損失殆盡,士兵的戰鬥意志也已經崩潰,根本打不下去了。而且,由於日軍掌控了制海權,滿清如果不接受日本的談判條件,日軍是有十足的把握登陸天津,繼而佔領北京的。正因如此,以滿清的尿性就只能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了,割地賠款一個都免不了。


浮沉的歷史


沙俄即便戰敗實力猶存,日本也沒有能力攻擊沙俄本土。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也別想拿到。

戰前英國大力支持日本遏制俄國,但戰爭勝利後英國夥同美國向日本施壓,最後俄國只是讓出東北南部權益外加退出朝鮮。日本沒有得到一分一毫的賠款,還欠下了英美等國的大批外債,這也使得日本從脫亞入歐向大東亞政策轉變。

(一)頭重腳輕盲目在東方擴張的沙俄

戰爭前夕俄國的總體實力要高於日本,但9九成的兵力部署在歐洲地。在遠東只有不到十萬陸軍,太平洋分艦隊擁有60餘艘作戰艦艇總噸位只有19.2萬噸。

日本陸軍有25萬人可用於日本列島以外作戰,日本海軍擁有80餘艘作戰艦艇,總噸位達到了26萬噸,並且多數是從英國購買的新型艦隻。

更為要命的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環貝加爾湖段沒有修通,從俄國西部到中國東北有將近六星期的行程,後勤得不到保障。

八國聯軍侵華時俄國以鎮壓義和團運動為佔領東北。《辛丑條約》簽定後俄軍仍賴在東北不走,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成立以旅順為中心的"遠東總督區"。實際上把東北當成了俄羅斯領土 ,意圖建立“黃俄羅斯”。

(二)日本人實際上充當的是英美的打手

為了遏制俄國在中國的擴張,英美兩國鼓動日本同俄國開戰。日俄戰爭期間,日本因為國土狹小工業薄弱,不得不發行向英美等過發行外債購買武器物資。

戰爭結束後,日本空有戰勝國之名,未能像甲午戰爭一樣獲得賠款,反而欠下鉅額外債。

日俄朴茨茅斯和約規定:俄國承認朝鮮為日本獨有勢力範圍,並移交給日本旅順租借地和南滿鐵路的控制權。此外,條約還規定將庫頁島南部為日本領土。

結語:日本和沙俄的實力對比並不懸殊,英國和美國有意在日本和沙俄之間搞平衡,決定了日本無法從沙俄身上得到太多好處。但日本藉此一戰成為歐美各國承認的列強,獨霸朝鮮接收了俄國在東北南部的權益。戰後清政府放下甲午一戰的仇恨,外交政策開始轉向日本為日本勢力深入中國內地打下了基礎。


來自邊境之光


因為日本已經打得筋疲力盡,再繼續挺進後勤跟不上了。

沙俄綜合國力遠強於日本,遠東失敗算不上傷筋動骨,他還能撐得住。而日本是在英國支持下發動對俄戰爭的,但英國人可不會做虧本生意,錢可以給,是借不是白送。鬼子為了打這仗,竭盡全力幾乎把整個國家送進當鋪,戰後為了還債差點拖垮經濟,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一直到一戰進入戰爭景氣期才緩過氣來。所以日本的勝利是“皮洛士的勝利”,最後接受不賠款條件並不奇怪――割地還是割的,不過是慷他人之慨,讓中國買單。

其實甲午戰爭時,滿清政府如果腰桿再硬一些,再堅持一段時間,日本經濟也會撐不往的。雖然不見得能反敗為勝,但爭一個更好和談條件還是可能的。

問題是,甲午戰爭主要發生在遼東和山東地區,日軍已直逼近幾,對滿清朝廷構成極大精神壓力,滿清統治者從來防家奴甚於外寇,生怕內部有人乘亂而起,當然不敢拼了。

沙皇也不是沒有類似顧慮,當時民粹黨人確實也趁機起事,製造了1905年革命,沙皇政府一度風雨飄搖,尼古拉一世甚至自殺以謝國人。但不同的是,遠東畢竟遠離俄國核心地帶,得失不會嚴重威脅國家安全,他們比較有底氣支撐。


真正鱷魚不哭


這件事兒要扯明白吐槽機可得賣把力氣了,首先還得明確一點,沙俄確實沒有賠錢,但是有割地,只不過割讓掉的土地是用《璦琿條約》從清朝搶走的,裡外裡還他喵是咱們倒黴。至於不賠錢的原因,咱們得從日、美、俄三個國家進行分析,之所以帶上美國是因為他們在這場中參與頗深,還是主要調解方。

日本的需求

其實對停戰這件事兒日本是歡欣鼓舞的,因為這幫傢伙已經打的快破產了,別看他們在遠東擊敗了沙俄。可代價是約180萬青壯在外面足足打了1年半,不能進行任何生產,花掉了足足17億日洋(可不是現在的日元),最要命的是這些錢大部分是以國債的方式籌集而來,是得加上利息還的。

故此相比還有點戰爭潛力的沙俄,日本不是打不贏,而是靠不起了,在朴茨茅斯的談判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日本請求美國居中調解。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底氣相當有限,在1905年6月30日日本內閣對談判委員的訓令上看,割地賠款壓根就不是志在必得。

這份《日露講和談判全権委員ニ対スル訓令案》(對日俄講和談判全權委員的訓令)所列的絕對必要條件有三個:

  1. 日本要整個朝鮮半島歸自己處置(俄國曾想過去分一杯羹)。

  2. 兩國軍隊一起從東北地區撤軍(打不動了)。

  3. 要遼東半島的租賃權和哈爾濱到旅順的鐵路(後來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都在這埋下種子)。

所謂的絕對必要條件就是談判底線,這三樣必須不打折扣的達到。除此之外日本還有四條相對必要條件:

  1. 賠錢。

  2. 要船,逃到中立國的沙俄軍艦應該給日本(其中就包括十月革命的象徵,阿芙樂爾號)。

  3. 要求割地,庫頁島和周邊島嶼全要。

  4. 日本漁民可以去俄國遠東沿海打魚。

最後內閣還安排了兩條附加條件,所謂的附加條件就是明知道對方不會答應也拿出來試試,即使沒實現也能噁心下對方:

  1. 限制俄國遠東艦隊在太平洋地區的航行。

  2. 撤銷一些沙俄在遠東地區的軍港,改成商業港口。

日本這些條條框框的文字遊戲大夥可能看著比較累,吐槽機總結一下就是前面三條必須實現,後面兩條不必實現,中間那四條能實現一半就行。所以從談判前的氣勢上看,日本的底氣差了點,沒敢想割地賠款全占上。

美國的策略

就整場日俄戰爭來說,美國是支持日本的,在戰爭期間美國總統老羅斯福甚至向沙俄喊話“日本在為我們二戰”。當然,他們支持日本的方式也非常美國,買了一大堆日本國債,成了鬼子的債主。

但是無論美國怎麼支持日本,人家的國家戰略不會改變,當時美國在遠東地區的戰略就是“鏟強扶弱”,在那裡不能存在絕對優勢,只允許有相對平衡。在這樣的大前提下,美國不可能讓日本既拿到賠款又拿到土地,否則平衡就會打破。

所以談判中負責調解傳話的美國明確告訴日本人,想要談和就別想拿到賠款,否則你們就接著打吧!當時日本內閣就慌了,連忙給前方發電報,別管割地賠款的事兒,先把停戰的大前提定下來!

其實這是老羅斯福玩的一手朝三暮四的伎倆,隨後他又告訴日本,沙俄那邊表示可以割讓半個庫頁島。日本內閣趕緊感恩戴德的把這條加進了文字條款,於是整個《朴茨茅斯和約》的主體就完成了。日本三個絕對必要條件全部滿足,四個相對必要條件滿足一個半,給了南庫頁島和允許日本打魚。

沙俄的底氣

對於沙俄這幫半單細胞生物來講,搞這個談判是挺憋屈的,他們的國內外環境惡劣的一塌糊塗,偏偏在這時候仗打輸了。就軍事實力來說他們還能繼續戰爭,談判開始之前已經有數量龐大的歐洲地區陸軍在遠東集結了。

可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必須面臨一個選擇,國家外部利益重要還是自己的王位重要,甚至可以更嚴重點說,他的腦袋重不重要?當時羅曼諾夫王朝糟糕的統治已經讓國內遍地革命,那些軍隊可能會拿來救命的。

所以這幫傢伙確實想談和,卻又不缺乏打下去的能力,於是在談判中展現的姿態就強硬一些。說好聽這叫無欲則剛,反正輸了我認,太過分的要求也不行,要是說難聽點這就是流氓精神,我是流氓我怕誰,大不了再打我一頓唄!


估計扯淡到這很多人會問吐槽機為啥不對比清朝,這玩意沒法對比,毛子確實窮兇極惡,人家在戰場把日本給靠到山窮水盡,獲得相對寬鬆的條件很正常。咱們那陣子是叫人按地上隨便摩擦,這咋比啊?就扯淡到這吧!

歷史吐槽機


當時的俄國可不是現在的俄國能夠比的,那個面積真的是非常的大,就連一個小小的城鎮,比日本那個島國的面積大,卻被日本人狠狠的蹂躪了一下,真的是丟了他們沙皇的臉。

但是說起來更丟人的,就是沙俄是和日本人在打仗的地方,就在中國的東北,清政府沒有辦法,都一聲不吭,甚至有很多中國人在為俄國和日本人做的事,結果死了很多中國人,而戰爭的雙方的損失是還比較少。


當時俄國人和日本人打仗就是為了爭中國的地盤,而不是為了你死我活,即使俄國被打敗了,也不是日本人能夠相提並論的。

日本人在甲午海戰之中打敗了中國,並且奪取了很多的資源,尤其是戰爭的賠款,並且霸佔了臺灣,本來他還可以得到遼寧半島的,但是因為俄國人聯合了英國人,他們兩個國家的壓力給了日本很大的壓迫,最終日本人妥協了,把遼寧還了回來。

雖然日本人是妥協了,但是在心裡是非常不服氣的,在心裡已經是埋藏了仇恨的種子,於是日本人比明治維新之前還要更加的努力。雖然得到了大量的戰爭賠款,但並不是用來享樂,而是更加努力的為戰爭進行準備。甚至都向其他人借錢,花費了鉅額的錢財去投入到軍事上的付出,在這新一輪的備戰之中,可以說是日本人又一次進行了賭博,上一次賭博打敗了清政府,贏得了賠款,而這一次他想要更多的利益。

在1904年的那一年裡,日本和俄國的矛盾已經是無法調和了,他們選擇在中國的東北地區進行一場戰爭,這裡要提到一句話,當時在甲午海戰的時候,日本早就已經佔領了朝鮮半島,所以方便他們進行戰爭。

但是他們最主要的還是依靠海軍,日本是一個島國,而俄羅斯的西方艦隊也是特別強大的,當時這本是採用偷襲的手段,憲法之人打了俄國一個措手不及,當時俄國面對這樣的情況,首先是想要找隊友,但是日本人早就和英國人商量好了,並且先進了日本人和英國人結盟的條約。別的國家在英國人的威脅下不敢幫助俄國,俄國的面積是非常大的,俄國的沙皇只能夠從自己俄國本土調到軍隊來運動。

而俄國人剛剛到這裡的時候已經是非常累了,更重要的是沒有辦法和日本人進行,比較偶然得到的賠款,完全是給了他們沙皇去享樂,但是日本人的賠款都是用來建造軍事方面,再加上日本人是早有準備,最終是導致了俄國人的大敗,而這一次戰爭叫做馬海戰爭。


其實俄國並不是有這麼脆弱,最主要是國內發動了工人的起義,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俄國沒有精力關注在遠方來,首先是要安定內部,就像蔣介石的話一樣,攘外必先安內,最終是和日本人談判,俄國人暫時的放棄了一下。

但是日本人如果真的想要佔領德國的話,必須要付出慘烈代價,而且又沒有什麼任何的好處,因為在當時俄國也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在遠東也沒有什麼非常好的資源,都是苦寒之地,或者就是有一些優良的港口,但是日本這幫人並不缺這些。

在當時日本人打敗之後,肯定是要侵略中國的東北,將俄國人已經趕出了這個地方,對於他們來講是最好的結果了,他們要趁機鞏固他們的實力,不然等俄國人回過頭來那就不好了。


汪公說


為什麼?主政的人不同!

沙俄敗了,日本還敢進攻俄羅斯不成。俄羅斯人心中怒火,在海上敗了,要在陸地找回來呢?!

大清朝敗了,西太后李中堂,嚇得估計是大小便失禁了,趕快獻上降表,割地賠款。

割地賠款,會降低西太后與李中堂的生活待遇嗎?顯然不會。割地是把包袱扔給後人,賠款的是民脂民膏,不過是從草民身上多壓榨一些。西太后李中堂依然是快樂逍遙。

日本用盡全國之力,打造海軍。甲午雖然是勝了,國內民生艱難,國庫已經是無銀、無糧了,伊藤博文愁的那是如坐針氈。

李鴻章及時送上降表,伊藤博文樂的:’李鴻章真英雄啊、知己啊、大日本興起的神助攻’。


亮羽飛雲99


因為俄國國土面積大,俄國說要錢沒有,不服從新開練,德俄國只是滿洲軍損失大半,但是歐洲大軍還沒調動。有底氣,可是日本撐不下持久戰,陸軍兵力已經損失過半,再打就要崩盤,所以見好就收,搶了南滿把俄國人驅逐出了遼東,已經是筋疲力盡。無力再戰


從韜光養晦到奮發有為


站在日俄兩方面思考問題,一,俄方面雖然敗了,遠東力量被消滅了,但沒有傷及俄根本力量,沒有危及俄核心地區安全。二,俄綜合實力仍強,地大物博,不怕繼續打,俄仍可以脫垮日本,仍然不懼怕日本。三,俄統治者還比清統治者強硬,仗敗了仍然告之日本不賠錢,不割地,要打繼續奉陪。一臉不在乎,看你小日本能把我怎樣。

站在日本方面,一,戰爭雖然勝利但是慘勝,特別是陸上戰役損失慘重。二,日本國小資源少無力維持戰爭,日本國內人民反對,戰爭期間向英美等國大量借債。三,見好就收,俄承認朝鮮是日本勢力範圍,在我國東北利益上也做出讓步。

綜上所述俄國所以不賠錢,不割地。日俄戰爭實際上是帝國主義之間重新確立勢力範圍的戰爭,日本從此走上世界大國之列,西方列強開始正視日本,對中國來說危機感更強了,此時的日本已經成為威脅中國生存的最大外來力量。


周藥師說藥


說到這個問題,我覺得主要以下原因

1.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同,中日甲午戰爭陸上主戰場在朝鮮半島,中國東北;海上主要是在黃海和威海衛,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靠近京師,東北又是大清‘龍興之地’,為了維持自己統治地位,這兩個地方都不容有失。日俄戰爭爆發的地點也是在中國的東北,遠東戰場的失利威脅不到沙皇政府,因為他們的核心區在歐洲,在彼得格勒,遠離遠東,即使在遠東戰敗,沙皇也不會有危險。即使日本再想進攻,那他們面臨的是在俄國本土作戰,海軍將失去作用,並且補給線會越拉越長,形式只會有利於俄國。

2.心態的不同,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之前的幾十年裡,已經經歷過多次‘城下之盟’了,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又一次面臨的是‘城下之盟’,政府當權者希望求和,而日本做出了一副‘打到紫禁城,活捉皇太后’的態度,清政府因此只能任由獅子大開口。俄國則不同,雖然海戰已經慘敗,但是列強的心態擺在那,有很長的戰略縱深,在陸地上完全可以再打下去。如果按照這種情況打下去,誰勝誰敗並不好說。日軍自身也是損失慘重。因此只能選擇接受美國的調停。

總而言之,俄國相比於清政府有更長的縱深,有更厚實的家底俄國敢在陸地上繼續打下去,因此俄國可以堅持不割地,不賠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