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王为何不及早禅位朱元璋,非要等死呢?

飞龙在天9783


禅让?换成是我也不会有这种想法!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辈出。这个时候想当皇帝的人是最多的。小明王为什么就不想呢?更何况他比一般人有着太多的优势。我想,就是换成任何人都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的。可惜的是他遇到了朱元璋,这个杀人狂魔,连陪着自己打江山的功臣都不放过,更何况是一个毫不相干且要和他抢皇帝的人。

小明王韩林儿,父亲韩山童。早年间,为了反对元朝的残暴统治,韩山童和刘福通学习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可惜的是,韩山童先生命犯太岁,刚起兵不久就被元朝军队活捉,剩下孤儿寡母流浪江湖。这里的孤儿就是后来的小明王。

这时候与韩山童一起揭竿的刘福通混的不错。他想起了他的偶像陈胜的名言:苟富贵,毋相忘!每每想起就动情流涕。于是派人四处寻找自己的大侄儿韩林儿,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流浪的孤儿寡母被找到了。

于是刘福通就拥立了号称是宋太祖九世孙的韩林儿为帝,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刘福通知道韩林儿是个二货,他只是想利用这个名号,笼络韩山童生前的旧部和各路起义军,希望大家都能归于自己麾下。正当他的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刘福通被张士诚出卖,自己也被弄死了。这下好了,韩林儿人在家中坐,福从天上来。一下子自己从名义上的皇帝成了真正的皇帝。

我们这里分析一下,此时的韩林儿,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他的父亲和叔伯为他打下了一片江山,再加上号称宋太祖九世孙的身份,名正言顺,我想换成任何人都不会放弃皇帝拱手让给别人吧?

我们通过当时的历史真相还原,分析了当时的韩林儿的实力情况,加上他所包装的身份,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这种情况,换成谁都不会禅让给朱元璋的。只不过朱元璋确实厉害,而韩林儿确实二,后来的时间老朱根本没费什么事就全部把他们给收拾了!



历史及格线


谁不想当皇帝,小明王身为明教教主。名义上统领各地明教反王,反王们也尊他为主。胜利了,按资排辈,小明王该做皇帝!

但小明王没有认清自己,无兵无粮,对反王是没有任何威慑力的。

朱元璋一直表现的对小明王很尊重,听调听宣,时常送各种物资财宝。这样轻易迷惑住了小明王,认为朱元璋很忠心。

可是,当朱元璋羽翼丰满时,小明王自然要溺水而亡。

可笑的是,明朝的两位皇帝,正德,天启,都是在壮年时,掉水生病而亡,也许这是天道的轮回吧!


泥封老酒


前言:

小明王韩林儿本身就是个傀儡,甚至别的傀儡还能有个正统的名号,可他只是个“反贼”立的傀儡皇帝,真正做到嫡系都没有的那种。

《明史》中的记载,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与刘福通一起到颍州密谋起事反元,结果事情败露,韩山童被元廷捕杀,当时的韩林儿还小,是被母亲杨氏逃到武安山中,才躲过官府的围剿。而刘福通外逃,最后在朱皋这个地方起事。

刘福通起事后的四年多里,北方白莲教的红巾军一直都没有所谓的“小明王”存在。

白莲教起义有个特点(其实应该说是摩尼教,曾写过摩尼教与白莲教的关系一文,有兴趣可以翻阅主页),那就是没有统一的管理(所谓魔教教主只是小说才有的),现实中的白莲教,每个地方的教首都是平等的、互助形式的,这也导致了在起义后,“称王多如牛毛”。【比如朱元璋开始所在的濠州城的义军队伍里,就有四五个王】

因此当起义四年后,刘福通估计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到处寻找韩林儿。

为什么一定要找出韩林儿呢?

主要是因为他的家族是白莲教传播到北方时最早的家族,早在南宋时期其家族在南方传教时,被官府流放到了北方,随后又在北方传播。

再则,当时的北方比较崇信道教,因此韩山童在当地传播白莲教时,并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只是宣传“弥勒降世”这样的口号,而是加入了“明王出世”,因此吸引了许多道教的信徒,成为北方白莲教派系中最强大的一支派系。

所以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时,刘福通找到了还在山中避难的韩林儿母子两,很快就在刘福通的授意下,在亳州登基称帝,又号小明王,建国号为宋,年号龙凤。

除了让北方所有教首义军形成一个统一的信号之外,刘福通的做法还有另外一个目的

那就是与南方的白莲教抢占道义上的制高点

。当时的南方白莲教派系中,彭和尚彭莹玉早在至元四年(1338)时已经率先发动起义了,由于彭和尚的影响,使得南方白莲教义军皆称呼他为彭祖(意思是起义军启祖)。

当北方韩山童和刘福通的起义之后,为了策应北方起义,至正十一年时还在逃避元廷追捕的彭莹玉又在蕲州鼓动门徒发动起义,同年建立政权,扶徐寿辉为帝,国号天完,设置“莲台省”(相当于中书省)统领百官,任军师

这也就意味着,孤儿寡母的韩林儿母子在深山老林中,被刘福通找到后,外面的天早变了。北方的义军义军形成燎原之势,同时元廷也终结了内部纷争,开始正视汉家区域内的“叛乱”。

且当时还出了一件事,验证了韩林儿,只不过是刘福通需要的“花瓶”装点门面而已:

尊杨氏为皇太后,遵道、文郁为丞相,福通、文素平章政事,刘六知枢密院事刘六者,福通弟也遵道宠用事。福通嫉之,阴命甲士挝杀遵道,自为丞相,加太保,事权一归福通。

杜遵道是谁?

元朝国子监学生,曾担任过枢密椽吏,后回乡时结识了刘福通。可以说他是韩山童和刘福通在官府的内线、以及起义时的智囊;早期起义时,很多口号、计划是出自他的谋划。

可以说是韩林儿在出山之后,唯一能依靠的元老级人物,也是韩林儿用来制约刘福通这个实权派的主要手段。可是当韩林儿仅仅显露出点点“恩宠”姿态,杜遵道立马就被刘福通暗杀了。

朱元璋是北方红巾军派系出身的,他为什么一定要杀了韩林儿呢?

其实个人对朱元璋诛杀韩林儿是保持怀疑态度的,因为时机不对、手段也不对。

三国时期,孙刘联盟击败曹操后,刘备有两年是在刘琦的“手下”做事的,而刘备的做法就是让刘琦每天喝酒、玩大保健,仅仅两年就让这个被架空的年轻领导,死在酒色之中,最后刘备一点瑕疵都没有,完全继承了刘表、刘琦的资产。

朱元璋也可以完全这样做,毕竟那个时期的韩林儿已经十多岁了,正值青春发育期。完全没必要留下骂名。

再则当时的陈友谅绞杀了自己的“主公”,南方起义军共主徐寿辉后,已经让天下人有志者所不齿了。朱元璋何必在覆灭陈友谅,准备攻下张士诚时,也搞出这一出来呢?

且在朱元璋从困境中救出韩林儿后,一直都是保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模式来指挥其他义军,这也完全符合智囊朱治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所以个人更多倾向于相信明实录和明史中,朱元璋在论功封赏时,对廖永忠说,本来是可以封国公、封王的,可因为学儒生那样,胡乱揣测圣意,导致韩林儿覆舟,封你个公候算了。

那为什么小明王韩林儿,不早早提出禅让呢?

分析可能有一下几点:

一、朱元璋在学习曹操,当初汉献帝刘协都没有死,他韩林儿在最后禅让应该也能保证个富贵,因此也在等待。

二、无兵无权,等于囚徒

至正二十二年六月,由于义军刺杀了元廷大元帅察罕,导致察罕的儿子王保保一怒之下,全力攻打益都和各个义军,最终北方只剩下刘福通占据的安丰城。

结果第二年时,张士诚趁机攻打安丰,就在张士诚军队阵斩刘福通,准备破城之际,朱元璋率领的援军赶到,从战乱的城内救出了孤身一人的韩林儿。

遂亲帅师往救,而珍(张士诚的部下)已入城杀福通。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明史》

所以韩林儿有必要在这个时候提出禅让吗?也敢提出禅让吗?

此时的韩林儿做的很对,给予朱元璋吴王的称号,同时默许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才是安生保命的措施。

三、朱元璋并没有将韩林儿带在身边

若是刘福通控制韩林儿的时期,韩林儿能读到书的话,他应该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做。

滁州,是朱元璋离开濠州城,独立自主后攻占的第一个城池,可以说朱元璋的中层将军多出自于此,这里也算是朱元璋的根基之一,也是大后方。

同时朱元璋不带韩林儿到应天府(南京城),估计就是害怕韩林儿会接触到其他义军,又或者是怕他的内部人员内心出现波澜,有异心。

但是这样的做法就是,韩林儿是刘福通的“花瓶”,到了朱元璋这里,依旧只是个门牌而已。

身边没有嫡系、也没有亲信的他,可比汉献帝凄惨得多了。所以韩林儿连生死都不能自主,怎么可能提出禅让?

四、韩林儿覆舟沉江之前,朱元璋可能真的需要他禅让

朱元璋救韩林儿时,是很惊险的。当时(至正二十三年)正好是朱元璋与陈友谅战争对峙时期,当陈友谅知道朱元璋去救韩林儿时,立刻发动反攻,全力攻打应天府的门户洪都,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硬生生顶了八十天,等到朱元璋回身救援。

朱元璋覆灭陈友谅后,凭借韩林儿的册封吴王,开始对战早已经称吴王的张士诚。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一月,朱元璋兵围陈友谅在平江,随后派遣廖永忠去接韩林儿。

这个时期去接韩林儿,无非两个意思,一是强敌已经覆灭了,可以接到应天府了。二则是可以让韩林儿禅让了……

只是,下层的将军会错意了。

韩林儿一死,元朝立马就编写了文章,述说朱元璋弑主——最后,清朝元史学家屠寄在他的《蒙兀儿史记》中,引用了这个论证:朱元璋弑其主韩林儿,伪宋亡。从此朱元璋弑主的名声再也洗不掉了

。【其实朱元璋真的有必要这样做么?】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史之为用


雄才大略的明太祖朱元璋有一点与有勇无谋的西楚霸王项羽很像,项羽杀害了天下义军共主傀儡皇帝楚义帝熊心,而朱元璋杀害了天下义军共主大宋皇帝小明王韩林儿。而且谋杀手段都是在水中翻船淹死。

与楚怀王熊心一样,小明王韩林儿还没有来得及被逼禅让就被干掉了。



韩林儿有个特殊的身份,他的父亲是红巾军领袖韩山童。

公元1351年,韩山童与刘福通假借白莲教散布天神下凡,元朝覆灭的消息,召集白莲教信徒,在颍州举兵起义,韩林儿也被就是韩山童所说的“弥勒转世”。

后来起义被元朝镇压,韩山童被捕遇害。韩山童唯一儿子韩林儿逃命到武安。因为当时起义的时候,义军战士们都是各地的信徒,没有统一的服装,只有一个红巾作为起义军唯一的标志,所以起义军又被称为红巾军。

颍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其他地方的白莲教徒,相继起义成功,刘福通也占据了几座城池,有了自己的势力。而韩林儿作为“天神转世”被刘福通接回,成了红巾军的统领。

随着刘福通红巾军的声势越来越大,各地老百姓纷纷加入了红巾军队伍当中,他们都打着白莲教天神下凡的旗帜号召民众加入队伍,信奉韩林儿为最高统领。韩林儿也被刘福通等人力推称皇帝,号称小明王,立国号为大宋,因为当年元朝就是灭亡宋朝建立的政权,所以韩林儿立国号为大宋,也使得很多大宋后裔都加入了起义大军之中,没多久起义军就发展到了数十万人。

虽然韩林儿被奉为起义军领袖、皇帝,但对起义军被没有多大的统治力。

一方面起义军多大是各地的侠义之士,虽然战士都是被白莲教忽悠来的,但这些地方部队的领导者们都各有各的算盘,他们或为财宝、或为权势,只是借着红巾军的名号来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已;

另一方面,韩林儿当上皇帝后,并没有把功劳最大的刘福通任命为丞相,刘福通心生不满,将韩林儿任命的丞相暗杀,自己当上了丞相,并主掌了起义军的大权,韩林儿被架空。

此后多年,韩林儿一直处在刘福通的掌控之中。起义军接连攻克元朝多座城池,使得元朝渐渐重视起了这个由农民和教徒组成的起义军。

起义军之所以一开始能战无不克,是因为元朝统治者们根本没有把这只农民部队当一回事,再由于元朝统治时间过长,国家没有发生过战乱,南方各个城池之内根本没有多少部队驻扎,都是由文官管制。

元朝疆域辽阔,国家虽然腐败不堪,但是仍旧有很雄厚的实力。随着元朝讨伐大军开始南下,红巾军节节败退,刘福通的部队被元军彻底打败。

外忧内患,起义军之间的相互争斗也是异常惨烈。刘福通被元朝军队打败后逃亡安丰,张士诚派兵围困安丰,杀害刘福通,而韩林儿被朱元璋救走,朱元璋利用韩林儿宋朝皇帝的身份,召集天下反元人士,势力逐渐壮大,相继灭掉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真正意义上成为了起义军的领导者。

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后,凭借韩林儿的册封吴王,开始对战早已经称吴王的张士诚。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一月,朱元璋兵围张士诚在平江,随后派遣廖永忠去接韩林儿。朱元璋遣廖永忠迎接韩林儿返回应天府,途径瓜洲时,做了12年傀儡皇帝的韩林儿沉入江中被淹死。

无论是廖永忠擅自杀害韩林儿还是朱元璋指使廖永忠杀害韩林儿,朱元璋都难逃弑主的罪名。

历史上项羽、司马昭、刘裕、杨坚、宇文化及、李渊、王世充、朱温等弑君都不是亲自动手,但最后都记在他们这些取而代之的主子头上,凭什么朱元璋就可以例外?

因此韩林儿一死,元朝很快就编写了文章,述说朱元璋弑主篡位——最后,清朝元史学家屠寄在他的《蒙兀儿史记》中,引用了这个论证:朱元璋弑其主韩林儿,伪宋亡。从此朱元璋弑主的名声板上钉钉再也洗不掉了。


厚德载物49847


不是小明王韩林儿贪恋权柄,关键是主动权不掌握韩林儿手里。韩林儿自从被刘福通迎立为小明王开始,他就是一个傀儡。


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的确是个人物,正儿八经的白莲教的头头。有人脉、有威望,和刘福通两个人搞反元起义,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而刘福通则自称是“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

这本质上和当初陈胜吴广称公子扶苏和项燕在自己军中性质一样,为了给自己起义找个合理名义。但是这其实实质性地确定了“反元义军”的权力结构那就是韩山童是董事长,刘福通就是总经理。

但是至正11年(1351年)5月,韩山童还没发动起义,就被元军给抓了杀头了。这时刘福通还在,但是早先设定的权力结构就被破坏了。头都没了,做臣子的在厉害,也名不正,言不顺。

刘福通为了笼络天下义军人心,特别是白莲教的教徒,就必须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小明王。

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韩林儿就是宋徽宗的九世孙。所以至正15年,刘福通等迎立韩林儿,世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定都亳州。所以各地的反元义军,借着小明王的名义,可以彼此发展各自实力。


但是韩林儿实际上既没有军权,也没有任何决定权,他就是一个名义上的共主。

原本有韩林儿一直有刘福通的“辅佐”,热闹的时候,无论是郭子兴还是徐寿辉等人,都要叫韩林儿一声“小明王”。

但是南方的义军不断兼并坐大,而一直致力往被发展的刘福通部因为遭遇元朝主要压力,已经内部不断有叛变,势力越来越小,韩林儿的处境就变得微妙起来。

南方的大佬们对韩林儿的意义,认识也是不同的。

陈友谅自己当皇帝,韩林儿迟早是自己碗里的菜;张士诚等人根本绝对韩林儿就是一个多余的存在,可以直接吞并他;只有朱元璋实际最弱,他认为必须尊重韩林儿,掌握道义主动权,“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以当张士诚手下大将吕珍攻破安丰、杀了刘福通的时候,朱元璋及时赶到救援,救下了小明王。


其实小明王的处境和汉献帝是很相似的。在群雄在各自发展实力的时候,都需要借助他的名义时,他被诸侯抢来抢去;但是一旦诸侯坐大了,要自己当皇帝了,自己就成了最大的障碍。

不过小明王韩林儿没有汉献帝刘协幸运。曹操并没有称帝,所以刘协仍然是汉献帝;而曹丕为了自己“名正言顺”,逼着刘协搞了个“禅让”,最终被封为“山阳公”,在自己的封地里仍然可以享受皇帝礼节用度。

至正22年(1366年),朱元璋命廖永忠迎韩林儿回应天,结果韩林儿莫名其妙地因船翻沉入江中而死。廖永忠谋杀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否是朱元璋本意真没实锤。因为朱元璋可以不用杀韩林儿,而是学曹丕对汉献帝补个手续,也完全可以解决这个尴尬。

而决定韩林儿命运的任何一个环节,韩林儿都没有主动权,因为名义上是天下义军的共主,实际上不过时人手里的一张牌而已。



炒米视角


为什么没有及早禅让?小编觉得朱元璋在之前还没有达到禅让的条件,或者说朱元璋没有做好称帝的准备。而小明王说不定还不知道朱元璋是谁,长什么样儿呢。

今天,我们就从朱元璋的发迹史看看。

朱元璋人生的起步是从加入郭子兴红巾起义军开始的,他从一个大头兵慢慢成长起来。在他加入义军的时候小明王已经是天下共主,而朱元璋的义父大帅郭子兴只是小明王旗下的一个小头目。

在郭子兴死后,小明王任命郭子兴儿子郭天叙为元帅,朱元璋为副元帅。之后,朱元璋攻占金陵,有了稳定的根据地,势力才慢慢壮大起来。此时北方小明王旗下的义军正东征西讨,跟元朝官兵打的你死我活。朱元璋正是借助小明王的旗号及有利的地理位置才有了发展壮大的机会。

小明王与朱元璋的第一次相遇

1363年,张士诚派部将偷袭小明王驻地安丰,在这危机之时小明王派人紧急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此时正决定与陈友谅决战,陈友谅的强大水师正顺流而下直逼金陵。朱元璋左右为难之下还是冒险亲自带兵去营救小明王,之后将小明王安置于滁州。朱元璋也因此被小明王封为吴王。

朱元璋为什么要救小明王?

对于朱元璋来说,小明王是非救不可。一是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二是,小明王是义军的一杆大旗,若是被消灭会有助于元朝,若是被其他义军带走朱元璋恐怕要受制于人。朱元璋冒险救援小明王是收获颇丰的。

1364年,朱元璋击败陈友谅。1367年,朱元璋先后平定张士诚和方国珍。到此时朱元璋才终于平定江南一隅,也是这时候才有可能会考虑登基称帝的事。

小明王是1366年在朱元璋接他去南京的途中遇难。

为什么小明王是1366年遇难?没有及早禅让

1364年,朱元璋因接驾之功被小明王进封为吴王,这时候他离皇帝算是很近了。不过,此时他刚平定陈友谅,东边张士诚和东南方国珍势力依然存在,没有达到称帝的条件。

1366年,朱元璋已经是兵强马壮,地广人多,并且派兵多路出击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胜利在望。北方的大敌元军经过多年义军的打击,已经是强弩之末。朱元璋具备了称帝的条件。

也就是说1364年到1366年的两年间是小明王最有可能禅让的时间,但是这时候朱元璋是没这个心思的;而小明王年纪轻轻也不至于想到去禅位给别人。朱元璋残忍狡诈的个性也决定了他不会玩那些禅让花样,只会让小明王莫名其妙的死去。


时光山人


从朱元璋方面来说,有个小明王这个名义的共主,对他来说是利大于弊的,首先,他可以打着小明王的旗帜,实际的扩充自己实力,又不用过于引起元朝的注意,正所谓“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就是这个意思。其次,禅位给朱元璋的话,那就是说朱元璋的皇位就是别人给的,并且这个人还活着呢,那以后会不会有人围绕小明王来做文章,这样的话明朝就有很大的隐患,所以朱元璋是不会让小明王禅位给自己的。

从小明王的方面说,在这个乱世活下去就是很难的事,自己现在锦衣玉食,有人服侍,底下还有将领给自己打江山,对比一下普通人,已经在天上了,他又没有开天眼,他怎么会一定坚持要禅位呢?


世界历史五千年


在古代要做一番大事是非常麻烦的,因为搞啥都需要一个正统性,就连造反你都还得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元末小明王韩林儿,不管是对于刘福通,还是朱元璋就属于这种“正当”的理由。

小明王韩林儿

韩林儿是怎么称帝的?

小明王韩林儿是何许人?韩林儿他爹韩山童造反的时候,对外宣扬的是,天下大乱,弥勒佛将降世,和千多年前陈胜搞的那套“大楚兴,陈胜王”是一个道理,吸引百姓支持造反,另外一方面还传言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当年元灭宋,现在宋朝的子孙后裔来带头搞事情也就说得通了。

但是韩山童才开始造反就被元朝处死了,刘福通这些人就是跟着他一起造反的,口号都已经喊出去,现在有理由带头造反的那个人死怎么办呢?好在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还没死,于是刘福通费劲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韩林儿,在亳州拥护他登基了,号小明王,国号任然称宋,这由农民起义变成了反元复宋的起义。

红巾起义

韩林儿虽然被拥立称帝,但是实质上就是一个傀儡皇帝,根本就没有实权,对刘福通而言,韩林儿只不过是让各路起义军统一战线的工具,韩宋建立之后,又经过了两三年队伍逐渐壮大了,开始对元朝发动了进攻,元朝统治天下,很久没有经历战乱,战事一起,很多地方的官员弃城而逃,起义形势一片大好。

傀儡皇帝韩林儿怎么转手都朱元璋手上的?

但是起义军内部就出现了问题,首先韩林儿是刘福通拥立的,根本没有实权,对领兵打仗也是一窍不通,各路起义军在取得初步的胜利成果之后,各自为政,没过多久元军开始反攻,起义军节节败退,刘福通率领援军增援陈猱头,起义军与元军相遇,起义军大败,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援后战死。

刘福通

朱元璋率军赶来后救走了韩林儿,朱元璋救韩林儿主要是出于对当时的形势考虑,朱元璋让韩林儿继续待在了滁州,韩林儿从刘福通的傀儡变成了朱元璋的傀儡,第二年朱元璋就开始称王了,公元1366年,韩林儿在朱元璋邀请下去应天,廖永忠亲自去迎接韩林儿,结果韩林儿在途中船沉了,溺死在江中。

韩林儿为何不禅位朱元璋,反而最后溺死江中?

韩林儿死很多人认为是朱元璋干的,但是朱元璋真有必要对一个傀儡的人下手吗?首先韩林儿手中没有实权,主要还得依靠朱元璋,韩林儿对起义军最大的作用是建国号宋后,天下群雄一呼百应,朱元璋也一度使用他的年号,无非就是求个正统,占个理,真打江山还是得靠军事力量。

韩林儿在朱元璋的掌控下,就像赵匡胤逼后周柴氏禅位,让韩林儿禅位,这不比搞一次明目张胆的意外好看多了吗,更何况朱元璋有的是机会除掉韩林儿,何必在自己邀请了韩林儿后又动手呢?

朱元璋

对于韩林儿,他虽然被拥立称帝,但是这哥们是个胸无大志的人,最开始被刘福通推上位,后来又被朱元璋控制住,除了虚的名分(还是真假难分的),既没有政治影响力,军事实力更是无法和朱元璋相比,他对自己的分量多少还是有些认识的。韩林儿得依靠朱元璋活命,就算要禅位也得一步一步来,直接把家底亮出来还有什么价值呢?

而韩林儿在滁州,并不是一直跟着朱元璋的,其实对于朱元璋和韩林儿来说,都是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完成上下换位,而时机到了韩林儿也就活到头了,所以韩林儿也不敢提禅位的事,朱元璋让韩林儿到应天府,就是为了等待这个机会,结果韩林儿在路上就死了,还让元朝给他加了个弑主,朱元璋也有苦难言啊。

元末农民起义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曹丕逼迫汉献帝时说过一句话,舜,禹之事,吾知之矣。这句话道出了禅让的内幕,谁也不愿意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利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明教首领韩山童首先起义,打出了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的口号,随后在刘富通的拥护下,韩林儿被拥立为小明王,建立龙凤政权,义军纷纷加入,不管是拥兵自重,还是自称一系,但名义上都归小明王管辖。

朱元璋冒死救出小明王后,继续拥护小明王有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这样把自己的位置摆在了正统位置,收拢了人心,还发展壮大了自己,随着陈友谅,张士诚的失败,小明王成了朱元璋的绊脚石,

不管小明王禅让还是不禅让,都只有死路一条,因为随着朱元璋实力的强大,他已经成为了阻碍,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朱的部下,这个时候都不允许小明王的存在了


聊聊古代历史


导言

在权力面前,谁都不想放弃。即使只剩下一天的时间也要牢牢地把握着不放。小明王和朱元璋之间的关系就是臣强君弱。甚至可以说就是一个傀儡和一个假面功臣的关系。历史总是在轮回中来回的演出,只是当你置身其中是走不出这个迷局。

小明王的王位怎么来的

说到小明王,就要从元末的那场轰轰烈烈的红巾军起义开始谈起。白莲教在宋朝就传入中国,在元朝香火也相当旺盛。白莲教认为弥勒就是净土的化身,教众只要吃斋念佛,念句“阿弥陀佛”,就能前往极乐净土。白莲教的修行相当简单,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欢。他们经常聚集念佛烧香,有时候也会聚众闹事。白莲教的教众相当广阔,可能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信奉白莲教。

元朝末年,老百姓被压迫的活不下去了纷纷起来造反。而韩山童带来的起义是当中最热闹的一支。起义前,他们编造了“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四处传播。同时,在河道里埋设一个独眼石人,背上刻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石人被挖出,大河南北,人心浮动。于是韩山童与信徒刘福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聚众3000人于颍州颍上县(今安徽颍上县),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准备起义。  

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打的旗号是“复宋”。元朝时,宋朝遗民地位非常低,韩山童这么说,可以聚集起对元朝不满的宋朝遗民。正当大家聚集一起宣誓起义时,元兵突然而至,韩山童被杀。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与母亲杨氏乘乱逃走,躲藏了起来。

如果次起义就这么结束了,那么也就没有后来的小明王政权了。而刘福通等人不死心,继续起来造反。刘福通等冲出重围,重新聚合起义军,占领颍州城,大起义正式爆发,并引发了全国各地的起义。至正15年(1355),刘福通找到韩林儿,把他迎到亳州。刘福通在亳州拥立韩林儿为帝,又号小明王,建国号为宋。

至正18年(1358)五月,刘福通攻破原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宋政权迁都汴梁。好景不长,汴梁很快被元军攻破,刘福通带着韩林儿冲出重围,回逃到寿春县。

接下来朱元璋就带着部队出场了。

朱元璋救了小明王也最终攫取了胜利

当时的朱元璋是红巾军部队中的一支。在他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占有了自己的一块领地。

而此时的小明王政权正在受到多番的打击,不仅仅的元朝势力的绞杀,连同为起义军的部队都在趁乱对其进行打击。1357年至正十七年,刘福通发动了三路北伐。东路由毛贵率领,经山东、河北进攻大都;中路由关先生(即关铎)、破头潘(即潘诚)等率领,攻向山西、河北一带,经大同直捣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放火烧毁“富夸塞北”的蒙古皇宫,继续转战辽东各地;西路由大刀敖、白不信、李喜喜率领,直趋关中,攻下兴元(今陕西南郑县)、凤翔(今陕西凤翔县),转战四川、甘肃、宁夏各地。农民起义军节节胜利,出现“官府四散躲”,“红军府上坐”的大好形势。

但是很快的他们错误的判断了形势,三路大军流动作战,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又缺乏周密的作战计划,往往使所占之地得而复失。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率领的两支元军,对宋政权的包围进一步紧缩。十九年八月,汴梁城破,刘福通保护韩林儿冲出重围,逃奔安丰。至正二十三年二月,早已占领了濠州的张士诚,趁安丰空虚之机,遣其将吕珍攻破安丰。义军领袖刘福通遇难,中原地区的红巾军被地主武装镇压下去。

朱元璋就接收了小明王朝的残余势力,朱元璋赶走吕珍,带着韩林儿回军,让他住在滁州,韩林儿封赠朱元璋祖上3代。至正24年,朱元璋取得鄱阳湖大战胜利后,自称吴王。同年底,朱元璋叫部将廖永忠把韩林儿从滁州迎到应天府。船行到瓜步山下,韩林儿因船翻沉入江中而死。

接下来就是称吴王,而后就是我们的大明王朝开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